书城文化爱恨交织话烟草
2561700000011

第11章 烟具大观(1)

烟具:烟文化的缩影

工具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主要标志。在追寻“烟文化”踪迹时,烟具为我们展示出“烟文化”明显的脉络。

烟具,一般是指与吸食烟草入其制品有关的工具和用具,它也与其他工具一样,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断发展。也就是说,不同时期的烟具,必将带上不同时期文化的烙印。烟草及其制品至今已成为一种特殊消费品,它既必须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求,同时还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而后者,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因此,烟具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消费者习惯的改变,逐步定型和完善,所以烟具能明显地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状态、自身的社会地位及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心理心态等。

人类早期的烟具出现在15世纪左右,在人类发展史上是较晚 。烟草是一种易破碎、易干燥、易变味的物品。为了妥善保管它,早期多用竹筒 、木盒和皮革制品。而当时其功能主要是满足吸食烟草及其制品的最低要求,而且是就地取材,粗糙加工。这与当时不寻的人类生活条件是吻合的。如竹制的烟嘴、木材的烟斗等。烟草及其制品所产生粗犷的带有野性的刺激与慰藉最先被较不发达的社会中的人类所接受。烟具的造型更接近自然,装饰也只可能是原始而古朴的。

人类早期接触和吸食烟草,使用的工具只可能是手,就像早期人类攫取其它食品类似,作为一种特殊食物食用、药用品涂抹止痒,发展至燃吸,则应是人类对烟火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以后。

烟具随着烟草及其制品进入较为发达的人类社会后,其发展是惊人的。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注意其实用性的同时,更注意其装饰性,而烟具的等级和层次更加鲜明。中期出现角质、骨质、玉石等烟盒。后期则大量出现金属、陶瓷、塑料等制品,进一步发展到镶金嵌银、脱胎漆、景泰蓝等工艺品。值得一提的还有便于携带的烟荷包,烟荷包有用针织的布做的。也有用皮做的。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刺乡的烟荷包还作为少女的定情礼品。这些都是烟的工具。

现代化生活用具的一大特色是组合和配套用具,烟具也不例外,组合烟具是随卷烟的出现而发展的。一般包括烟盒、烟罐、烟灰缸、火柴夹或打火机匣、牙签筒、钟表、灯具等,材质多样,设计新颖,色彩绚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组合烟具的出现,一是由于卷烟的普及,二是由于生活习惯和水平的改变与提高,而且不同生活习惯和水平的家庭必然会采用适合自己的组合烟具。这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烟具与使用者的经济状况和习惯情趣密切相关,二是说明组合烟具之与现代生产就如同锅碗筷瓢和刀叉等器皿一样普及和需要,这还引申出一点就是:烟草及其制品(主要是卷烟)已成为人类需要——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与礼仪的需要以及国家的需要——的重要财源。如打火机制造成了一个颇有生命力的行业,高档打火机成了不少人追求的目标。

现在与烟直接有关和间接相关的器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烟文化的范围也必然越来越扩展,烟的道具作用也越来越大。烟草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

火具的演变

吸食烟草制品,除了鼻烟之外,都离不开火具的点燃,但是各类火具的生产并不是专门用于吸烟的。在人类文明史上,火具曾经历了钻木取火、以绳存火、火石火柴到现代电子打火机广泛应用的发展过程。几百年来,烟草与火具结下了不解之缘,被称为“烟火之缘”。常见的火具及其相关联的附属品主要有:

1.火绳和火镰

据说,很早以前,乡民常以草绳存火,通宵不灭,使用时一吹即燃。草绳通常用艾草拧成,其制作方法是:将艾草采割回来,晾晒半干,然后拧成长约三尺的艾绳,挂在通风避雨处晾干,以待随时使用。

使用火镰离不开火石和蒲绒,这三样是取火的必备之物。其中火石往往就地取材,蒲绒是利用其易燃之特点。火镰长约2.5寸,宽1.7寸。刃部呈微弓形,通常装在用牛皮或其他材料做成的火镰套内。火石为隐晶制石英,颜色暗淡无光,并具有明显的贝壳状断口,用铁器摩擦时能爆出火星。蒲绒是打火时所用的引火之物,它一遇火星即能燃烧。打火时,用左手捏石,把引火物掖于拇指下,以便火星落入蒲绒,用右手捏火镰向火石棱角处猛擦,使火花四溅,点燃引火物。

2.纸媒

纸媒是用于吸食水烟的配套之物,纸媒又称纸眉、煤头子、纸捻子等。搓纸媒用的是表心纸,将纸裁成长条,不宽也不窄,卷而搓之。搓成后不紧也不松,在尾部打个小结,有的还将尾部涂以色彩。使用时,先点燃纸媒,用嘴一吹,即出明火。

3.火柴

19世纪中叶,英国火柴传入中国,人们称其为“洋火”。火柴盒、火柴棒均为木质,火柴头为硫磺火药,擦头生火。人们为使用、携带方便及摆设高雅,先后推出了火柴匣、火柴座(夹)、火柴筒等配套用具。这些火柴匣、座(夹)、筒虽然不是直接用于吸烟或盛烟的,但与吸烟密切相关,因此也应列入火具的范围。

(1)火柴匣:通常为铜、铝材质,长6厘米、宽4.1厘米、厚2.3厘米。其表面纹饰多为珐琅浮雕,两侧有擦火窗口,装入火柴后,火柴盒上的擦皮通过窗口外露,既避免火柴被挤压,而且使用也方便。

(2)火柴座(夹):材质有铜、铝、木等,高9厘米~10厘米不等。由于火柴座底部上凸,当装入火柴时,只要用手指向下按火柴壳皮,火柴的抽屉即可打开,露出火柴头。

(3)火柴筒:单体火柴筒多为瓷质圆柱形,高5.6厘米,直径5.6厘米,筒体两侧有窗口,筒底内凸,装入火柴时,用手指摁火柴壳皮,抽屉即打开,火柴头及擦皮外露。

20世纪60年代前,火柴座(筒)或烛座与烟灰缸连体制造比较普遍,烟灰缸的造型及火柴座(筒)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自打火机普及之后,打火机与烟灰缸连体制造迅速推广。火柴缸:火柴缸的主要作用是盛放火柴。火柴缸的造型多为圆形,以陶瓷质居多,也有铜质的。火柴缸盛放的是摩擦火柴,这种火柴由易燃黄磷制成。为了使用摩擦火柴,火柴缸应运而生。

火柴缸外壁的上半部多为美丽花卉图案。下半部则涂上一层粗砂,使用时取出火柴,在缸外壁粗砂处摩擦即可生火。

烟斗

烟斗,吸旱烟丝的用具,民间俗称“板烟斗”。烟斗起源于何时?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种说法说烟斗是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后将烟草传入欧洲的产物。另一种说法认为早在哥伦布到达新大陆之前,印第安人居住地就有了烟斗。坚持此说者的证据是印第安人用空心植物杆制成的长柄烟具。另外,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柏布罗城发现的公元650年印第安人居住的洞穴中有大量宽大的烟叶和烟斗等遗物。以上三种说法,虽然流传的时代不同,事实依据不一,但提出后两则观点者有物证可考,至少说明烟斗已有600年以上悠久历史。

烟斗,16世纪在欧洲流行,17世纪各式烟斗风靡欧美,18世纪英国盛行制作珐琅质盘形烟斗,19世纪时兴巴罗克风格长烟斗。清代,外国使馆和商人将烟斗引入我国,并以单纯的烟具演变成今日工艺美术品。烟斗质地考究造型奇特,有长支、短支之分,有大小、粗细之别,有圆柱、苹果之型,有金、银、铜、玉、瓷、石、骨、木之材。烟锅壁亦有厚有薄,有用吹沙的方法打掉表面较软的部分形成麻面的,也有表面光亮透明的。时下,形嘴偏小、斗大、斗色棕黄、管细黝黑、花纹古朴、造型别致的烟斗,在古玩市场上售价不菲,颇受烟具收藏者的青睐。

烟斗无论新旧,每款都有自己的优点,不同年龄及不同性格的男人都会觅到适合自己的烟斗。厚重的烟斗适宜年长及烟龄略长的人,短小的烟斗,符合年轻人的身份。而雕花镂纹、镶嵌珠宝的极品烟斗,更合乎善于亮富显贵者的口味。现如今,烟斗已作为男人服饰的一部分,外形自然也就渗入了工艺美术品的一些基本特征。在国外,烟斗店就像时装精品屋的时装,可以当场试用。近几年,我国许多雕刻工艺厂把烟雕刻成工艺品,向人们提供了哲学和把玩的乐趣,并远销欧美、东南亚诸国。

烟斗通常由烟斗嘴和烟锅两部分组成,烟斗嘴一般用热固性材料制成,昔日还有硬橡胶和琥珀的。把粗大的烟斗叼在嘴里吞云吐雾,是一件极悠闲、轻松的事,这样的情景过去似乎只在外国电影里见过。现在用烟斗吸烟不再是西方人的专利。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出现了烟斗吧,烟斗专卖店更是随处可见,而且让烟斗发烧友流连忘返,乐不思蜀。烟斗与香烟和雪茄不同之处在既可用于享受烟草又能将其作为收藏品。其中玉米黍烟斗、海泡石烟斗、石楠木烟斗、陶土烟斗、琥珀烟斗等皆为烟斗中的佼佼者。

烟嘴

烟嘴的发展与烟斗有所不同。由于烟草及其制品不直接在烟嘴内燃烧,所以材质使用范围就广泛得多,古朴高雅的有竹木、角质、象牙等雕刻品,也有昂贵的玛瑙、玉石制品,一般的除了适用的竹木制品外,还有金属和塑料等制品。

烟嘴对消费层次的反映也极为明显,如象牙、玉石等高档烟嘴一般为富有的消费者所拥有,一般消费者在要求美观适用的同时,则选用价廉物美的塑料、玻璃及金属等工业制品,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就能满足这种需求。随着工业的发展,部分工业品,如假象牙制品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而农村使用的大多为就地取材的自我加工的竹木烟嘴,古朴自然也另有情趣。

有趣的是富有的消费者使用烟嘴,一般是喜爱清洁和显示其高雅身份,而一般消费者则是注重其节约烟草。这也说明一般富有阶层的消费者,在享受中还未忘记标榜和炫耀自己富有的身份,所以高档烟嘴的加工也是精雕细凿,其中不乏精品。19世纪后期或更早一些时间,由于滤嘴卷烟的发展,烟嘴的发展一落千丈。还有一种可能是由于社会的进步,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慢条斯理的摆弄烟嘴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旱烟具

旱烟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用于吸食旱烟的烟杆,二是用于盛装烟丝的旱烟壶或烟荷包。烟杆上安有烟锅、烟嘴,烟锅除铜锅外,还有瓦锅、瓷锅、铁锅、铝锅等;烟嘴常用石、玉、铜、铝、象牙等质地的材料制作,以玉嘴和象牙嘴最为高档,烟嘴的大小及质地均反映出不同使用者的身份与地位。旱烟嘴较之卷烟嘴的区别之处是含嘴口,卷烟嘴的含嘴口呈扁平形,旱烟嘴的含嘴口呈圆形。并非所有的旱烟杆都安烟锅和烟嘴,现实生活中,既不安烟锅也不安烟嘴的竹质蛇头形旱烟杆比比皆是。还有清代的白铜“一口香”旱烟杆,其杆与烟锅、烟嘴铸成一体。

烟杆的选材极为广泛,以竹质最为普通。比较讲究的烟杆往往选用象牙、乌木、紫檀木等高档材料制作,便于雕龙刻凤,进行装饰。

旱烟壶是旱烟具的配套用具。因地域、材质、造型和使用者社会地位不同,在民间又称之为旱烟罐、囊、疙瘩、鼻子等,其材质既有竹、木、角、鱼、骨,也有金、银、铜、铁等。旱烟壶是吸烟者为了不使烟丝受潮、免压碎和使用方便,就地取材自制或请工匠加工生产而成,用来盛储烟丝。其中一部分经能工巧匠的精心雕镂,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品。旱烟壶在民间已流传了三百多年,虽然未像鼻烟壶那样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旱烟壶的方寸之躯却在默默地描述着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民情,叙述着古老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它对研究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民间雕刻艺术的风格与演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烟荷包亦称烟袋,通常由两层绸或布缝合而成,三面缝紧,留口接绳,用来盛储烟丝。抽紧绳口,烟丝不漏;松开绳口,伸进两指,可取烟丝装锅。平时携带,系于腰间或吊在烟杆上。清人佘锡纯有“蜀锦连头裹,常悬小吏身”之句,说的就是当时人们将烟杆与烟壶、烟荷包结合使用的情形。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常用多色丝线在烟荷包上绣各种吉祥图案。除了以绸或布制作的烟荷包外,还有用羊皮、牛皮、鼠皮、动物膀胱、油布等材料做成的既大方又实用的烟荷包。

中国民间水烟袋大观

水烟袋,又称水烟壶、水烟管。吸水烟是中国传统的吸烟方式。

用水烟袋吸烟,烟从水过,烟味醇和。乾隆中叶刊行的陆耀《烟谱》提到含水吸烟的情形:“又先含水在口,故烟性虽烈而不受其毒……又或以锡盂盛水,另有管插盂中,旁出一管如鹤头,使烟气从水中过,犹闽人先含凉水意。

水烟袋多以白铜制作,亦有用青铜、黄铜或锡制作的。富家用水烟袋较为讲究,在烟嘴部分有以翡翠、玛瑙的,连接部分则用金、银镶嵌。在农家,水烟袋有以竹制者,往往也别具风格。

慈禧太后嗜好众多,有一项是喜嗜水烟,在故宫的博物馆内还藏有她用过的水烟袋遗物。据清内务府档案册记载,在慈禧的随葬品中有铜水烟袋、银水烟袋和银潮水烟袋。吸水烟也是一种高雅的嗜好,见过水烟袋的人大都知道,水烟袋造型奇特有趣,多以黄铜和白铜为制作材料,也有锡制和银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