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空穴来风
2560800000015

第15章 众生的谗诬诓诈——作为武器的谣言(2)

这就是流传下来的关于陈平“盗嫂受金”的记载。陈平与嫂子有染,又有贪污行径,显然,陈平没有为自己与嫂子有染的流言辟谣,他避重就轻,说自己之所以贪污,是因为“巨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但他同时又说,如果大王你想要回这些钱,我可以原封还上。这就足以说明,他的解释是扯淡,因为如果“巨裸身来”,那么就应该花钱,而还能原封还上,这就是一点都说不通了。

汉王后来之所以宽恕了陈平,一则是当时是用人之际,第二,陈平把品德与能力做了一个很好的划分,品德不代表能力,而刘邦现在所用的能力,不是个人品德。

制造谣言的那几个位虽然制造了谣言,却没有把武器对准陈平的弱点,就随意地发了出去,自然,这种阴谋是不可能得逞的。尤其是当刘邦是个聪明人的时候。

不过事实上,陈平的确是足智多谋,他不但在躲避流言的攻击上是天才,就是在预防流言上也是个天才。汉高祖临终前曾给他一道指令:带着周勃,就军中斩杀樊哙,由周勃接替樊哙做军队最高指挥官。要知道,樊哙是刘邦夫人吕后的妹夫,陈平很担心自己真的杀掉樊哙后会被吕家的人制造流言而遭到杀害。所以,他在樊哙的驻地捉到樊哙后并没有杀他,而是将其押回都城让刘邦发落。不巧的是,在途中,他听到了刘邦驾崩的消息,他立即火速进京,抢在囚车前赶到长安。正好使臣带来吕后诏书,指派陈平、灌婴进屯荥阳(河南省荥阳县)。

陈平受诏后,并不去荥阳,而是直奔皇宫,悲恸痛哭,并要求守灵。吕后当时真是大受感动,命其当皇宫禁卫官司令(郎中令)和刘盈(二任帝)的师傅。就是这一连串措施,使得樊哙的妻子吕须向姐姐在后来吕后面前制造关于陈平的流言时,一点都没有效果。

前面我们说过,流言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涉及不在场的第三个人的谈话。通常情况下,流言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带有一定阴谋色彩的私下谈话。

那么,如何躲避流言就成了中国历史上许多知名人物苦心钻研的一个难题了。

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预防流言成为武器。先秦时,秦国有位谋士叫陈轸,有一次他出国访问时,得知当时的奇才张仪要来秦国,而且传说张仪此来还想在秦国谋个官职,陈阁下自然不会让张仪抢了他的位子,所以,就委托大臣田莘给秦王打预防针。田莘这个人是躲避流言的高手,他知道该怎么办,他先给秦王讲了晋献公消灭郭国和虞国时所用的两条计谋:一条是“美女破舌”,这条计谋郭国大臣舟之侨给赶走了;另一条就是“俊男驱士”,赶走了虞国大臣宫之奇。田莘最后说道:我国武有横门君,文有陈轸。张仪必要诋毁这俩人,希望大王不要听信张仪那小子对这二人的评价,因为他的评价就是流言!

秦王答应了他。张仪来到后,果然就散播二人的流言,秦惠王当即就踢回了张仪的流言内容,张仪最后只好颓丧地离开了秦国。

唐代平叛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任汾阳王时,整天大开门户,出入他家的人根本不用任何证件随意的很。有谋士对他说,所谓大人者,必庄大正容与门户,你现在把你的家搞的跟菜市场一样,没有威严可说,他日一旦有什么乱子,人家来找你也太容易了。

郭子仪说道:“我开始的时候也唯恐门不高,墙不固,我也曾曾亲自督造过。可有一位老匠人对我说:‘我祖孙三代在长安,不知盖了多少府弟,只见房屋换主人,没见房屋倒塌的。’你看他这话说的,简直是醍醐灌顶。所以,我想,我现在的确是位高权重,而且有那么多人靠我而生活,可是,某一天真的有中伤我的流言,我也是不能躲避啊。倒不如现在就预防。我这样完全公开化,别人就没有造谣的机会了。”郭子仪后来得以善终,全靠他对流言的态度与防御。

有时候,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付流言的方法上。南北朝时,南朝宋帝国扬州刺史萧道成,手握重兵,很被朝廷忌惮。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民间就有流言传出,说他相貌跟普通人不一样,是帝王之相,不久后该当天子。无论是萧道成还是当时的皇帝刘彧都如热锅上的蚂蚁,萧道成怕谣言被皇帝听到信以为真,皇帝刘彧却担心流言不是流言,而将变成事实。

不久后,皇帝刘彧先动手,他下诏萧道成返京,担任禁宫侍从长(黄门侍郎)兼南越兵团指挥官(越骑校尉)。等于说,这就把萧道成的兵权削夺了。这当然只是表面上的,背后,萧道成深知,自己一旦进京必死无疑。他那段时间总是愁眉不展,他谋士荀伯玉对他说道:“既然你此时此境是因为谣言,你为什么不以毒攻毒?”

萧道成立即舒眉,问荀伯玉有什么谣言可以搞。荀伯玉就给他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徐庶,看破了东吴的鬼胎,一把揪住献了连环计正要溜之大吉的庞统,问避祸之策。庞统教他散布谣言,说西凉马腾犯境,然后请缨抵挡,最终躲过大劫!萧道成大喜过望,如法炮制,称北魏帝国正在边境集结兵力,可能要对国家不利。皇帝刘彧得到消息后,立即撤回诏书,恢复萧道成原职,萧道成全靠这一招从而保住了兵权才在后来成为皇帝的。

当然还有更有智慧的对待流言的方法。明时,一位叫殷荆州的地方官得罪了同事,他的这个同事就不断地去上级领导那儿散播流言,领导果然对殷荆州十分不满。可殷荆州又不能去解释,因为有些中伤的谣言内容是越抹越黑的。他思考了许多天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先是请一批人吃饭,其中就有那个同事。在吃饭过程中,他总是把这个同事单独叫到僻静处,一谈就是半天。这样几次以后,二人的领导就找到他的那个同事,问他,你和殷荆州都谈了些什么。他的这个同事如实回答:“一地鸡毛”(鸡毛蒜皮的小事)。领导就很是怀疑,因为“一地鸡毛”不可能每天都谈。从此后,这位领导认为此事别有隐情,由此疏远了殷荆州的那位同事,殷荆州由此安全了。

不过,这并非是殷荆州的首创。《资治通鉴·公元二一一年》记了这样一个故事:“曹操跟韩遂本是老友,于是,大军阵前,两马相交,寒暄问候,为时良久,但没有一句话谈到军事,只叙述当年京师(洛阳)种种往事和昔日战友。说到高兴处,鼓掌大笑。这里,部队中汉人、胡人围在四周,前后拥成一团。曹操笑对大家说:“你们要看曹操是不是?我也是一个人,并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口,只不过智谋多一点罢了。”会见后回防地,马超问韩遂:“你们谈些什么?”韩遂说:“没有谈什么。”马超顿起疑心,不久,有一天,曹操又写信给韩遂,涂抹圈点之处很多,好像是韩遂改过的,信件落在马超之手,马超更为疑心。曹操估计俩人已离心离德,遂出动大军,轻易就击败了马超、韩遂。

我们在以后的篇章中还会讲到如何对付普及于群众中的谣言,事实上,对付单纯地以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炮制出来的谣言,也并不一定非得奇谋妙计不可,大多数时候只是事先把话说清楚,这就比被动去解释强得多。但也只能是强那么一点点。中国古代人似乎天生就喜欢制造谣言,有时候连死人都不会放过。而死人是不能活过来做解释的。所以,这样的谣言往往都能取得最高成就。

万历十年(1583)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于已躺了三个多月的床上。其实早在这年的春节开始,张居正就病倒了,病因很简单:痔疮。用中医的话来讲,痔疮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劳累过度,“久坐则血脉不行,久行则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久坐久行,劳累过度,使肠胃受伤,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而生痔疾。”另外,情志因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喜怒起,气血侵入大肠,结积成块,易生便血。”

我们都知道,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朝历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改革家。多年的文牍生涯和改革中种种不顺心的事而常常火气十足让他得了很严重的痔疮。所谓“十人九痔”,每个人的肛门都或轻或重地有点不如意。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痔疮虽不是小病,但绝不是致人性命的大病。

“积习沉痼已久,非痛惩不能挽也。”这是他在改革中所持的思想,不幸的是,他把这种思想也带进了痔疮治疗上来。在床上痛苦了三个月后,万历十年的三月,他命令医生将自己的痔疮割除。就如他的改革一样,从根上祛除,连根拔起。

他把割除痔疮也当成了一项改革,但这项改革却立竿见影地失败了。从手术后,他就永远地呆在了床上,一直到死。他曾上疏万历帝说:“我的痔疮虽然根除了,但血气大损,数日以来,脾胃虚弱,吃不下喝不下,四肢无力,寸步难移……”

由此看来,病的大小或多或少地要因人而异。张居正性格中的果决、务实和意识中的“斩草除根”,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医为其作西医的外科手术。

结果可想而知,手术失败,张居正死掉。在他死掉后,被他曾经折磨过的帝国官僚群起而攻之,清算张居正的运动立即如火如涂的展开。

谣言就这样不请自来。曾被张居正得罪过的清流文士王世贞以丰富的可以创作小说的联想力在《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中臆测道:张首辅之死,实死于春药过度。王世贞所以能炮制出这个谣言,是因为当时明朝的风气。明人常常将房中术摆在枕边,为的是益寿延年,更为了纵欲而不伤身。无疑,王世贞肯定也是此类畅销书的忠实读者,推己及人,便认定张居正之死实死于纵欲过度。晚明士人风行房中,张居正不可能免俗,但王士贞说他“妻妾太多而无法满足她们,则每天以春药坚持”实在让人信不过。难道他有千里透视眼?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即使是许多年后,张居正被平反,却始终没有戳破为王士贞制造的这个谣言。也许在很多世人眼中,如张居正那样权倾朝野的人,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的,死于纵欲过度,已经不是谣言,而是确凿的了。

明末清初的抗清人士张煌言也制造过谣言,不过据他所言,是“有人说”的。他这个谣言炮制的非常文雅,是写在诗中的。当初清初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发生时,他就写了一首诗:“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滥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说为太后祝寿的大礼成了婚礼,寿酒成了交杯的喜酒。这诗写得非常有意思,但后来证实,太后下嫁多尔衮纯属是汉人的人身攻击。这种攻击实在是太厉害,即使到康熙年间,还有这种谣言的存在,让康熙皇帝很为头痛。

炮制谣言的高手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个爱国者,却也是个炮制谣言的高手。而之所以称他为炮制谣言的高手,是因为,他炮制的谣言并没有中伤别人的意思,他更为希望的是,能通过这个谣言激起民众的情绪。事实上,只要是说谎,即使是善意的谎言也不能被历史所原谅。

这个人叫王炎午,是南宋末年的一个读书人,他炮制的谣言就是文天祥已死。

王炎午在年轻时,就把自己掌管的家产通通卖掉,然后到刚出任南宋朝廷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文天祥处,参加了文天祥的谋士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