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揭秘明十三陵
2560300000045

第45章 民俗民情(3)

随着社会的进步,商品经济偏于系统化;寺庙疏于管理,逐渐坍塌废弃或改为它用,昔日的庙会已成为历史,带之而起的是林立的商店、农贸市场和物资交流会。新的物资交流方法、服务方式、文娱活动,较之过去的庙会更科学、更方便。庙会这种文化形式逐渐消失。但那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与文化的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还是怀念和寻找那些古老的文化带给人们的感受与惊奇,每逢佳节,在北京的天坛、地坛、龙潭湖、白云观等均举行盛大的庙会。昌平也在逢年过节时组织花会,以纪念传承几千年来的古老的民间文化。这几千年历史带给人们的古朴风韵犹存的情怀,给今天的新文化理念镀上了一层美妙的光环。人们怀念古老的中华文明,怀念中国所走过的苦难与辉煌,怀念它给社会的进步带来的参照与启示。是过去承载了今天的繁荣与进步,是过去古老的文化造就了今日的中国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鲁班庙和齐行会

人们总在追忆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那是一种财富,一种文化与精神的财富。

在昌平城鼓楼后北大街路东,有一座鲁班庙。它占地大约三亩,坐北朝南,只有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山门一座,门外古槐四株。

鲁班的传说,民间传说由来已久。他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位民间能工巧匠,生于鲁定公三年(前507年)或鲁哀公元年(前494年)左右,大约活了六七十岁。他本姓公输,名班,故称鲁班。据说,他发明了木工用的直角尺、锯、刨、铲、钻等工具,首先凿出了磨面用的石磨,还造了木人驾驶的马车,能飞上天空,三日不落的木鸟。因此,被建筑业称为祖师爷,历代不少地方为他修庙塑像,受到了神一样的尊敬。

昌平城关的鲁班庙,州志并无记载,估计修于清末。鲁班庙不属佛,不属道,是个民间行业庙宇,平时很少香火只有到了每年农历五月初七,鲁班的祭祀之日,才热闹一番。这一天,全城木工、泥瓦匠、石匠、架子工、席箔匠、油漆匠、裱糊匠等一切与建筑有关的行业的手工业工人,都要自动休假,穿戴整齐,早早来到庙内,互道辛苦问好,上供、焚香、参拜祖师,举行祭祀活动。这是一般年份的情况,如遇风调雨顺、比较太平年月,祭祀之外,还要举行庆祝和联欢活动。

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前,五行八作收入比较稳定,几乎每年都举行庆祝活动,活动内容是参拜祖师后,还举行集体收徒拜师仪式,而后大摆酒席,开怀畅饮,并进行联欢,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活动由临时推举的班子负责主持,费用由各行的工匠自愿捐助。

鲁班庙除每年定期的祭祀活动,还有一项活动也在这里举行,这就是“齐行会”,一个手工业工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自发的形成的组织,众人推举一个组织者,义务做召集、组织工作,平时没有任何活动,也不需交会费。遇到物价上涨,工价与物价差异太大时,组织者才把大家集中到庙里来,举行齐行会,商讨需提高工价、何时提、提多少,使大家行动一致,以避免各行业之间的矛盾和雇主的不满。这一点既保护了工友们的利益,又平衡了社会的矛盾。

抗日战争以后,连年的战争造成经济的萧条,物价一日三涨,买几斤面需抱着一大捆票子,有时还买不上。齐行会召开的次数大大增加。劳动者勤劳、朴实,他们在商讨中,从不乱抬工价,能达到挣钱吃得上饭为原则,要让贫穷的人也雇的起,价钱能接受,贫穷与民风铸造了他们憨厚、纯朴的性格,这也正是劳动人民伟大的一面。

到了四十年代末,鲁班庙年久失修,人们的经济也十分拮据,没有经济力量和能力来修缮,正殿已倒塌,两厢房已倒塌无存。解放战争时期,庙内住上了保安团,疏于修缮,又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五十年代又成了生产队的公房,残破的旧址保留了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被彻底拆掉,旧址盖起了居民用房,遗址已无踪迹。鲁班庙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淡忘,鲁班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风味甜点

北京的风味小吃,诸如糖耳朵、油酥烧饼、糯米炸糕、萨琪玛、老豆腐、豆汁、豌豆黄、驴打滚、艾窝窝等享誉天下,其中昌平地区几种久不面世的甜点,却令人十分怀念。

什锦南糖,简称南糖。由东街清真糕点铺同兴斋自产自销。这种什锦南糖与今市场销售的南糖外观相似,但绝非芝麻南糖可比,它松软易化,绵润可口,它是用黄米麦芽糖作为辅料,加以炒熟的黑、白芝麻,选料十分考究。方法是,先将麦芽糖放入铜锅内熬好,搅匀拔白,加入各种配料,再经过揉、擀、压、卷、包、切等工序,分别制成鸡骨、寸金、麻片、马眼、麻墩、皮糖等多种花色,形态不一,口味各异,甜而不腻,绵润可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关东酥糖,简称关东糖。它以黄米麦芽糖为原料,再加芝麻仁、白糖、花生、黄豆渣等辅料制成。制作时先将黄米麦芽糖加热化开,经过拔白定型,再分别制成大关东、小关东、大麻酥、小麻酥、大馅酥、小馅酥以及糖瓜等。大小关东呈条状色白如去皮柳枝,洁白如玉。大小麻酥形如麻棒,内似蜂窝,大小馅酥或内包糖稀,或裹以各种辅料拌好的糖馅内外分明,黑白相间。原来的关东酥糖,不仅外观美观,洁白无暇,久不变性,而且香甜酥脆,绵润细腻,入口即化。决不像今日关东糖昏暗无光、品种单一,味酸粘牙,经常变形,或常留残渣。

薄荷冰糖,制作时先将优质白糖熬至恰到好处,而后加之不同的颜色、不同味道的果味剂,或酸梅、桂花、薄荷等配料,再经过拔糖工序,使其变白透明,再搓成筷子粗的糖条,按一定尺寸切断既成。制好的薄荷冰糖,白的形如冰凌,红的形如玛瑙,绿的形如碧玉,黄的形如琥珀,加酸梅渣的形如点点斑竹,加桂花的内藏朵朵金花,加薄荷的色如蓝天,清凉爽口。这种糖不仅外形独特,口味香甜,且冬夏不化,就是掉在地上也不粘土,晶莹剔透,十分好看,使人拿在手上,不忍下口。

花生蘸糖,简称花生蘸。它以麦芽糖花生为原料,先将花生炒熟,剥出花生米,再去内皮,用刀切成大米大小的碎块,而后将黄米麦芽糖熬至恰到好处,将花生米倒入其中,搅拌均匀,趁热摊在擦过油的青石板或木板上,用手扒成半厘米厚的薄片,上面再洒上少许麻仁或青红丝,就做成了。待冷却后,掰成7-8厘米小碎块,装入捧盒之中即可出售了。花生蘸糖松软酥脆,清甜可口,甜而不腻,深受喜爱。

粗粮细作

民以食为天,中国北方广大农村的主食均以粗粮为主。元代建都北京,带来了草原、大漠的饮食文化,但广大农村的农人仍旧沿袭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他们吃腻了了窝窝头、贴饼子、小米饭,采用粗粮细作,加工各种独具风味的可口食品,以此来改善生活由此即创造了粗粮细作的饮食文化。昌平地区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更替,已成了一个具有多元化民族的地区,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旧是以汉族为主的饮食方式。

昌平地区的农村,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和白薯,还有少量的糜黍、荞麦、莜麦以及各种豆类。以此加工出来的成品,是农民的主要食量。

在制作中他们细致加工、精心制作、粗细粮搭配、粮菜结合、干稀调剂、甜咸兼备。具体有以下几种食品。

谷子,脱皮既成小米。小米经过碾压又成小米面,加水熬成糊糊状,撒以芝麻盐或芝麻酱,搅匀俗称面茶。芳香润口营养丰富。小米可作干饭、米粥、水饭。干饭加红豆成红豆饭,加豇豆成白豆饭,加白薯丁又成白薯饭,加萝卜又成萝卜丝饭,加鲜豇豆炒又成炒豇豆饭。干饭捞出以后,趁热加入豆面中滚摇,使其外裹豆面,变成一粒粒小圆珠,再放入调好的咸菜汤中煮熟,又成豆面疙瘩汤,将汤浇在干饭上食用,又称干饭汤。是春耕时节农民最喜欢的食品。

水饭是夏季食品,不加其它材料是白水饭,加绿豆是绿豆水饭,加粉浆是粉浆米饭,把米炒熟再做成米饭,加是是炒米水饭;粉浆饭略带粉浆酸味,炒米饭具有糊香味,既清凉开胃又祛暑降温,特别适合伏天食用。小米粥加红豆成红豆粥,加豇豆是白豆粥,加鲜薯块是白薯粥,加南瓜是南瓜粥,加红枣是枣粥,加萝卜丝加盐是萝卜丝粥,加咸菜是咸菜粥。亦可以根据口味加在粥中入任何蔬菜。遇上灾荒之年,干粮不够吃时,各类菜粥就是老百姓维持生计的最好食量。农历腊八时,在粥中加入枣、栗子、各种豆类、杏仁。花生米、核桃仁。棒米渣、糯米称腊八粥。

小米面可作小米面窝头、贴饼子、两面焦;经发酵可作发糕,枣糕、豆馅饽饽。还可以摊煎饼、烙糕子或熬面茶。

玉米。有黄白两种,颜色不同,做法无大区别。玉米去皮压渣,大粒既成棒子米(也叫大碴子),小粒既是玉米渣。棒子米可作干饭、水饭、熬稠粥。玉米渣可熬稀粥、枣粥、白薯粥。玉米可加工成粗细玉米面,加黄豆磨成的玉米面又甜又暄,可以蒸窝头、贴饼子、烙两面焦、摇嘎嘎或蒸菜团子。窝头加红枣又称枣窝头,加碎豇豆角和盐又成豆角窝头,加菜盐又成菜窝头,加红糖又成糖窝头。加榆树钱又成红绿相间的榆钱窝头。另外,白窝头凉了,切成骰子大小方块,可以做成炒窝头或烩窝头。细玉米面加少许白面或榆皮面,增加其黏度,可以烙饼、擀面条、压饸铬、包饺子、烙饸子,发酵后可蒸发糕,枣糕、豆馅饽饽。还可以摊煎饼、烙糕子。此外,细白玉米面,还可熬成面糊,嵝成蛤蟆蝌蚪或做成拨鱼等。还有很多美丽的名词如金裹银,用白面将黄色玉米面包起,擀成面片,再切成平行四边形,下水煮熟。煮嘎嘎,将玉米面用热水烫好,切成骰子大小,下水煮熟浇以酸菜羊肉汤。食之壮阳滋润,十分爽口。

高粱。有红白两种,有粘笨之分。不黏的高粱,去皮可成高粱米,也可以加工成细高粱面。高粱米能做干饭、水饭、稠粥、稀粥。高粱面加少许白面或榆皮面,黏度增加,可以烙饼、擀面条、压饸铬、包饺子、烙菜饸子、蒸花卷、嚓面丝。粘高粱加工成米,可蒸米糕、枣糕、豆糕、包粽子;加工成面,可蒸年糕、豆糕、豆馅或芝麻盐馅年饽饽,可烙贴饼子、炸年糕、摇元霄。加糖拌熟黄豆面,还可做驴打滚或艾窝窝。

荞麦。因产量不高,但抗寒,当地很少种植,很多从口外输入。荞麦只能磨面,荞面能烙饼、擀面条、蒸花卷、包饺子、搓窝子。花卷加油盐又成油盐花卷,加葱花油盐又成葱油花卷。荞面在夏天,还可蒸成碗糕,而后经冷水浸泡,使其富有弹性,再切成薄片或长条,浇上麻酱汁、蒜汁、辣椒油、香醋又成清凉酸辣的爬糕,吃后有清热解毒作用。

莜麦。当地不能种植,从口外有相当数量输入。莜麦只能磨面,莜麦面能压饸铬、搓饸铬、挫面卷、挫鱼子、搓窝子。莜面卷放凉切成丝,加油煸炒,又成炒莜面丝。莜麦、荞麦生长在内蒙及东北地区,成熟期长,又有其特殊的香味,营养十分丰富,所以十分受人青睐。

糜黍(俗称黍子)。分黏与不黏两种,虽都可以加工成面,做法却不相同,不黏的做法与小米面基本相同,但做出的食品更加喧甜松软可口。黏的可以蒸黄糕、切糕、揣豆窝头、揣枣窝头、豆面或芝麻盐馅饽饽,还可以做贴饼子、炸黄糕、炸糖糕、炸豆馅糕。蒸好的年糕,加糖拌熟黄豆面,又可做成香甜可口的驴打滚。黏的糜黍也可以加工成黄米包粽子、蒸米糕。

豇豆、红豆、绿豆。一般是加工成混合豆面,可以擀面条、做拨鱼、做疙瘩汤、压哥哥豆哥哥的做法与压饸铬大同小异,但面和的较软,调料有别,吃起来更加绵润可口,老年人特别喜欢。上述三种豆类一般与其他粗粮搭配食用,但又有不同吃法。豇豆,小豆主要是做豆揣、豆馅、豆粥、豆饭、同时可泡豆芽。绿豆除泡豆芽,还可滤粉芡、漏粉条、熬凉粉、摊嘎渣。

黄豆,又称大豆。炒熟用盐水浸泡既成盐水豆,用来炒菜吃。炒熟碾成面用红糖拌匀是做艾窝窝和驴打滚的原材料。此外,还可泡豆芽、磨豆腐、做豆浆、压豆腐干和豆腐丝。农村冬天缺少新鲜蔬菜,黄豆及其制品是广大农民不可缺少的食品。

白薯,又叫红薯、地瓜、甘薯。红瓤的可以生吃;可以干吃也可以鲜吃。鲜吃可以烤、蒸、煮、炸、以及白薯粥、白薯饭、白薯窝头等多种吃法。蒸白薯一时吃不完,切条晾干,是熟薯干,储存起来,吃时蒸一下,即可当干粮又可作为点心吃。干吃是把甘薯切成署片,晾干再磨成面。白薯面可以蒸窝窝、烙饼、捏饺子、做豆包、还可以加工成粉芡、粉条等。

粗粮细作,是广大劳苦大众几千来所创造的饮食文化的结晶,相当丰富,其中不乏美味、营养、保健之功能。现如今,很多城里人吃腻了鸡鸭鱼肉,都市病如动脉硬化、高血脂、肥胖症、营养失调等不时发生,农村办了很多农家院,使这种饮食文化又得以发扬,城里人又可以来品尝久违的新鲜口味,品味一下大众食品的魅力所在。很多农村老人,也时常做一些家常传统食品改善生活,以追忆那些年代失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