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揭秘明十三陵
2560300000012

第12章 明帝陵档案(6)

光宗朱长洛继位做皇帝不过29天,却有三位皇后。孝元贞皇后郭氏,光宗皇帝的原配,顺天府人(今北京顺义),父亲名叫郭维城倚仗女儿封侯,万历二十九年(1601),郭氏被册为皇太子妃。时为太子的光宗宠爱李选侍(后为康妃),对郭氏十分冷落,动孰责骂,积忿成疾,于万历四十一年积郁而逝。孝和皇后王氏是熹宗朱由校的生母;光宗做太子时是选侍,生熹宗后封为才人;但他生前既没有享受到当太后的荣耀,更没有偿受做太后的尊贵,没有熬到儿子继承帝位,就被光宗受宠的一位选侍李氏凌辱殴打致死。

光宗的孝纯皇后刘氏是崇祯帝的生母,生前不受宠爱,被光宗打入冷宫,忧伤郁病而死。这些表面上尊贵无比的皇后,不过是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牺牲品,由此也暴露了封建制度造就的没落与残忍。

嫔妃殉葬说

自有帝王始即有嫔妃,隋唐制有128人,到了明代允80人,实则更多。帝王驾崩后嫔妃从葬已沿袭一种制度。明朝嫔妃殉葬,自朱元璋始连续几朝,直至英宗朱祁镇终止殉葬制,延续几十年;导演了一幕幕悲惨的历史骇闻。

明代嫔妃殉葬始自太祖朱元璋。自明英宗废除殉葬制度后,明十三陵中只有长、献、景葬有殉葬妃子。数量记载不一,其中长陵殉葬妃子或曰16人,或曰30余人;献陵为5人;景陵为10人不等。

据史料记载,长陵殉妃时的场面十分凄惨。当死之日,嗣皇帝仁宗前来诀别,妃子们浓妆艳抹,珠光宝气打扮停当后,被集中在厅堂之上,桌上摆满美酒珍馐,娇柔年幼的妃子们哪里有心下咽,一个个满眼含泪,痛哭不已。她们拥向前去,向仁宗倾诉临终托付,悲悲切切催人泪下。席毕被太监们引入另一间厅堂,想着马上就要结束年青的生命,望着一排白绫垂挂,哭声声震殿阁,有不情愿者,被太监强行推上小床,将绫套住脖颈,撤掉小床,一个个缢颈而死;此后,太监们将妃子们的尸体依次摆于厅堂之上。

殉葬妃子中有一位韩姓的朝鲜女子,很受朱棣宠爱,册封为丽妃。其兄韩确因此被授予鸿胪寺少卿官职。当时朱棣尚有两位吕姓妃子,一位是朝鲜人,一位是中国商人的女儿;商人的女儿想与那位朝鲜女子结为同姓的好朋友,朝鲜女子不愿意。商女认为她看不起自己,妒恨在心。朱棣的另一位宠妃权妃不明而死,商人的女儿便诬告朝鲜的这位吕妃投毒药死了权妃。永乐皇帝大怒,下令斩杀了朝鲜吕妃;此事被株连的嫔妃、宫人、宦官多达数百人之多。韩氏也在被株连之中,她被关押起来几天不给饮食,守门的内官偷偷的给一些食物,才没有被饿死。永乐驾崩此事刚刚平息,又赶上殉葬。在仁宗与殉葬众妃诀别时,韩氏恳求仁宗:“吾母金黑年老,愿归本国。”仁宗应允。韩氏泪流满面的对乳母金黑说:“娘吾去,娘,吾去……”。声泪俱下,哭声凄惨,话还没有说完,内官已将木床撤去,韩氏便被活活的吊死了。

皇帝死后,其生前嫔妃并非都要从死殉葬;凡生育子女者免予从葬。另外还有特赦免殉的情况。

英宗的敬妃张氏是英国公张辅的女儿,因其祖父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为勋臣之女,特恩免殉。成祖殉葬丽妃韩氏,有一妹桂兰,宣德二年被选入内廷宫闱,宣宗死后,也没有让她殉葬;大概是因为她姐姐已殉葬成祖特恩免殉。直到成化十九年74岁时才因病去世。

皇帝陵墓以外的妃子、太子墓、太监墓

明代各朝,嫔妃众多,宫婢如云,故事繁多悲哀如海。能葬入皇陵的多为深受皇帝宠爱、眷恋之人。陵区皇陵以外的妃坟建制,尚遗残垣,规模在几十亩、上百亩不等,残迹依山傍势,围墙严谨,红墙绿瓦,殿阁辉煌,虽比不上皇陵的气势宏大,但从面积、建制、用工上看绝不亚于历代勋臣宰相。随着时光的推移,这些坟墓在荒野中静静的沉睡了几百年,昔日的辉煌已被残墙断垣、满目苍凉所取代,但远远望去,历史的遗迹在荒野中烁烁闪光,那是历史的文化,是辉煌与悲哀所组成的链条,将远古与现代紧紧的勾勒在一起,使人们在触摸中产生无限的联想与沉思。

明朝迁都北京后,天寿山就成了帝后升遐归葬的佳壤吉地。历朝的妃子、太子、亲王、公主均葬于京西金山。能葬于皇陵吉壤的,多是出于皇帝的恩宠与眷念,

东西二井,是永乐皇帝的妃坟,但二坟的墓主文献没有明确记载,据考证及盗墓者挖开东井的境况看,墓道与墓坑大小不可能是一坟多妃,以一坟一妃可能性极大。据推论,有可能是永乐皇帝的贵妃王氏及贤妃喻氏,文档中仅记录此二妃深受宠爱,死后葬于陵区,各有坟茔。由此推论其余宠妃均殉葬于永乐皇帝墓中。明宪宗的皇贵妃万氏,世宗的皇贵妃阎氏、王氏、沈氏、贞妃马氏,荣妃杨氏,贤妃郑氏、贵妃文氏,靖妃卢氏,袁冲、庄敬二太子,神宗的皇贵妃李氏、郑氏,昭妃刘氏,端妃周氏也都葬入了天寿山陵区内的妃坟中。

这些人生前大都备受皇帝宠爱,有些在帝王的从政生涯中起过重要作用。宪宗的皇贵妃万氏,山东诸城人,小名贞儿,大宪宗17岁,史记记载她身材高大,声类男子,但她机警善媚,很讨宪宗欢心。宪宗出游,她常身着武士服饰随侍,显得神采威武别具一格,也许看厌了六宫粉黛的娇柔之气,宪宗更加对他宠爱。为了让她高兴,宪宗竟然废黜了皇后吴氏,对继立皇后王氏冷淡疏远,终其身不十幸。其他嫔妃凡怀孕生子的,不是大人就是孩子,均被她不明不白的害死。孝宗年幼时的失宠与坎坷经历及孝宗生母之死都与她有关。她的恶行非但没有受到惩治,反而备受宪宗的宠爱.她所幸死在宪宗的前面,死后被葬于陵区内的苏山下。在北京至延庆的110国道旁有个万娘坟,虽然墙垣破败享殿无存,但气势与开阔十三陵嫔妃之墓没有一个能与其攀比。占地达两万平方米,墓碑雕云凤纹,祭祀殿阁齐全,建制豪放;其占地面积大于东、西二井。体现出宪宗的恩宠有加.

世宗的皇贵妃阎氏生袁冲太子朱载基,王氏生庄敬太子朱载壑。两位太子均未等继位,俱已夭折,世宗下令将两对母子同葬入了陵区内。

明代的皇位继承制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无长立弟。皇贵妃郑氏是神宗最宠爱的妃子。她是北京大兴县人,是福王朱常洵的生母。她通诗文晓礼仪,姿色娇媚,机警过人,神宗对她恩宠有加,情有独钟。郑氏侍宠专行,在宫内多方活动,培植亲信,试图立朱常洵为太子。但她的儿子排行第三,按制无立储资格,为达到目的,她把希望寄托在神宗身上。她约神宗到大高玄殿拜谒真吾神,并借机诱导神宗发誓,立朱常洵为太子并御书一纸,封缄玉盒中,储贵妃处为信。后群臣坚持敦促立储为皇长子朱长洛,神宗一再拖延,众臣力柬不舍,以至长跪乾清宫请柬。神宗命武士仗责带头的勋臣,亦无济于事,众臣策动孝定皇太后懿定。神宗无奈只好遵从;郑氏才没有得逞。遂后,郑氏施展手段使太子继位仅29天便被害死。郑氏卒于崇祯三年,葬于陵区银钱山皇贵妃李氏坟内。

神宗的敬妃李氏,生惠王常润、桂王常瀛,晋升册封为皇贵妃.生前颇受神宗宠爱,死后神宗曾意定将她葬入定陵地宫右配殿.后礼部和大臣加以反对,认为在皇陵左近择吉壤安葬,离寿宫不远,又不像其它嫔妃那样远葬金山,同样体现皇帝亲厚优重之意.神宗斟酌准奏,遂下令在陵区内银山下修筑坟园下葬.

十三陵区,除葬有皇帝,皇后,嫔妃及太子,葬有太监纯属例外.王成恩,崇祯的秉笔太监,他周旋于皇帝与群臣之间,在崇祯一朝的政治活动中,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举荐洪承畴为七省总督,统领各路兵马在中原与农民军激战,屡屡得胜,时有吴三桂与之争权,他又从中调解,从而缓解了种种危机.后来洪承畴在与清军激战中被俘降清.李自成从陵区的关沟和得胜口沟进入陵区,放火烧了定陵的祾恩殿,祾恩门,左右配殿和康,昭二陵的明楼.领军逼近北京城,在对北京发起猛烈进攻之际,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向农民军投降,崇祯在王成恩的扶持下,仓惶逃出紫禁城,自缢于煤山脚下,王成恩也随之自缢身死.

崇祯生前没有修建寿宫,农民军在进行了简单的祭奠仪式后,将他与周皇后葬入田贵妃墓中.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对思陵进行了改建及修缮并以帝礼重新为崇祯帝举行了葬礼.于顺治二年四月将王承恩葬在思陵旁,以表彰他殉难从死的忠君行为.

谁是选陵人?

明朝卜选天寿山吉壤,民间有许多传说,如果你有幸来十三陵走访,陵区的村民会随口生动的叙述一个个陵区的传说,他们中有很多是看陵人的后裔。如果对照史书,出入甚多,即是传说不求拘泥,但求趣味.卜陵选壤之说,传说纷纭,说法不一.那么谁是真正的选陵人呢?

在一般情况下,皇帝陵墓的卜选是由礼部尚书或侍郎,以及司礼监,内宫监太监率钦天监官员进行卜吉.其中不乏一些江湖术士参与。他们在选好数处陵寝吉地后,画出地形图,附上说明文字进呈皇帝御览.初步确定后,皇帝若有兴趣直接参与考察。最后由皇帝作出决定是否采用.

明十三陵中,长、永、定三陵在卜选过程中则较为特殊,不仅有相关衙门参加,还从民间及朝廷其他衙门中选取一些精通风水的人员参加。真可谓兴师动众。

民间的人员中,找到了江西精通地理,有仙道之机的术士廖均卿,在永乐五年开始卜选。廖均卿接旨后于永乐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先到北京察看了燕台驿、玉泉山山等地。永乐六年三月返回南京后来到孝陵察看风水以示对照;五月初一又复到北京,遍览京郊预选之地,于六月初一前往昌平黄土山。初十日廖均卿登黄土山高峰顶上,见此地风水绝妙,遂绘制山势图,十二日又到黄土山后视山脉走向,脉结何处,并一一绘制完毕。七月十二日回南京。八月初一上朝时,献上黄土山图。表章中对黄土山的风水做了详细阐述,他还建议成祖亲自验看。成祖见图十分高兴,并下令重赏廖均卿。

永乐七年四月四日,成祖到北京随廖均卿及众官员至昌平州,详细察看了黄土山吉地。成祖虽对此地未提异议,但尚未定夺。为找寻对比,四月初七日后,廖均卿又先后到怀柔的的洪罗山、京北的阳山茶湖岭、百叶山验看。在他看来,此三处也多是极好的风水吉地。并为三地做了三首《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