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灵教练(下)
2559500000003

第3章 教练的四种能力(1)

一、聆听:了解对方

聆听能力,无论对于领导还是员工都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能力。统计显示:聆听占了管理人员全部时间的30%—40%。而且调查还显示:“聆听”名列20项重要经营技巧之首。

据研究,一般人说话的速度大约是大脑思考速度的1/4,也即当别人说一句话时,我们的大脑大约可以想四句话之多。 因此在上下级的日常沟通中,在平常的会议中经常会出现“你讲你的,我想我的”的现象,很多时候自己的大脑开了小差,但自己并没有察觉。

教练技术中,聆听是指聆听被教练者说话背后的本心、事实与真相、感受、情绪。聆听的态度是忘我的,抛开自己的判断和看法。教练要听出对方说话的本心,也就是说这句话的出发点是什么?有什么动机?想达到什么目的?

“故言,心声也。”所有的言语都是内心的反映,心有所想,言有所指,没有无缘无故的语言,也没有毫无意义的讲话,哪怕是自言自语,也是内心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教练要听出事实的真相,听出对方的感受和情绪。

一般而言,教练在教练他人的过程中,需要聆听的是:

对方的话语:

他讲话的内容够清晰吗?

明确还是含糊?

是什么样的语气,坚定、肯定还是软弱?

身体语言:

他讲话时是什么表情?

是什么姿势?

他的身心是一致的吗?

此刻的他是放松的吗?

他讲话之前的行为是什么?和行为后有改变吗?

对方的信念:

他话语后面的正面信念是什么?

信念后面还有什么信念?

这份信念有多强烈(伴随的是什么情绪)?

他的信念有助于他的目标吗?

价值观:

他话语后面的正面动机是什么?

这件事后面他追求的价值是什么?

那份价值后面还为了什么?

最高价值是什么?

他的价值观有助于他的目标吗?

情绪和感觉:

那份情绪是什么?

他的情绪是不稳定的吗?

他的情绪和感觉给他的信号对他意味着什么?

他有认识到这份情绪吗?

他有学习到这份情绪的意义吗?

他的这份情绪和感觉有助于他的目标吗?

他的焦点所在:

他的焦点在目标结果上呢,还是在问题上?

他的焦点在过去呢,还是在现在或未来?

他的焦点在外,还在内?

他的焦点在别人身上,还是在自己身上?

聆听包括以下三个境界:

第一,用耳朵听,这是聆听的最基本形式,当然也是最低的阶段;

第二,用眼睛、用耳朵、用自己的感觉进行全身心的聆听,是第二个阶段的聆听;

第三,最高境界是“无心胜有心”,完全不用自己任何判断地聆听,能不受任何经验限制和束缚地聆听到自己想要的任何答案,那是“无”的境界或者说是“中立”的境界。

在第一个最低的阶段,你只可以听到话语; 在第二个阶段上的聆听,你可以听到很多回应,包括语气、身体、情绪、感觉、行为层面、他所在环境层面给出的回应;一般来说,如果教练能听到第二个境界,都需要具备深厚的功力,实属不易;在最高境界上的聆听,才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话语,不仅仅是回应,而是听到对方深层的内心世界。用一句成道者的话说:“透过那有声的语言,听到那无语的存在。”这种境界在历史上只有很少数的成道者才能真正达到。

由此也可见,教练的聆听并非仅仅是指一般我们日常习惯的用耳朵去听的意思,而是接纳回应的意识和能力。

在心灵教练技巧中,有感官敏锐度的训练、对信念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层次、感知位置、检定语言模式等都可以帮助大家提升教练过程中的聆听能力。

二、发问:帮助对方挖掘自我盲点,发现潜力

发问是自古以来圣贤们所采用的一贯做法,只有会问才能了解到问题的实质,只有会问才能看到更多的事实。而只有在基于事实与真相基础上的决策才是正确的决策。否则,只凭别人所说、所汇报,就不能从更深、更宽、更广的层面来了解问题,这样做出的决策,一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先生深谙发问的奥妙,他的“打破砂锅问到底法” 为他的有效决策做出了非常人所能想到的贡献。

在教练技术中,教练通过发问可以发掘被教练者的心态,收集资料,让对方找出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发问的态度是中立的、有方向的和建设性的。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案例:

有一个工厂的营销主管说他很想离开他已经干了好几年的工厂,想自己出去做,但是又很忧郁,下不了决心。

他来问教练的时候,很想在教练这里拿到一个方法去解决问题,或者教练给他一个建议,帮他做决定。 但是教练只是不停的发问。

教练:如果你离开的话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

销售主管:好处是可以脱离现在工厂混乱的局面,重新开始;坏处是自己要冒风险。

教练:那么你留下来的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

营销主管:留下来就比较稳定,不用冒风险,但要处理很多麻烦的事情。

教练:你是因为什么原因在厂里干了这么长时间?

营销主管:因为老板对我很好,把我当兄弟一样。

教练:那么老板现在对你不好了吗?

营销主管:没有。

教练:那你想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营销主管:厂里有些事很麻烦。

教练:好像你留下的原因和离开的原因不一致哦?

营销主管:现在我觉得离开的原因比留下的原因更重要。

教练:你离开、出去自己做的话,是不是就没有那些麻烦呢?

营销主管:也会有。

教练:那你能解决吗?

营销主管:不能。

教练:所以你会怎么选择?

最后这位营销主管决定留下来。因为他看到关键问题不是离开与否,而是自己的能力有待提升,离不离开待自己能力提高了再说。

发问的作用是让他自己看到利弊,自己做决定。因为教练相信每个人只要能够看清自己,都会为自己做最好的决定的。

安东尼?罗宾认为好的问题具有以下的功效:

A. 扭转注意力

例如 我们对比以下的问句:

1、我为什么会这么沮丧?为什么别人不喜欢我?

2、我怎样才能改变目前的沮丧,让自己重新快乐起来且更受欢迎?

1、他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不公呢?

2、这家伙在这件事情上有什么值得我敬佩的呢?

1、岂有此理?这岂不让人生气?

2、在这件事情上我可以学到什么?我要如何找出其中可能的机会?

1、今天我又少赚了多少钱?

2、今天又有什么让我感到高兴?什么值得我感谢?

B. 好的问题让我们注意所忽略的事情

例如:这个房间里有什么是绿色的,有什么是红色的?什么是我的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C. 好问题能发掘出我们可用的资源

我怎么样才能挽回这种不利的局面?

我怎样才能不但挽救这家公司,同时还使它更上一层楼而比以前更好?

除了这点,我还可以在哪些地方做出改良呢?

为什么教练要发问?发问什么?怎么发问?教练的发问是一个有针对性的发问,问的是和被教练者的目标有关系的、有帮助的问题。有人说:“教练就是帮被教练者如何去问他自己。” 另外,通过教练的不同角度的发问,帮被教练者发现自己的盲点。这也是教练的最大价值之一。

美国著名的领导力专家隆纳?海非斯说:“好的领导是问正确的问题。” 好的发问本身就是洞察力的一部分。 发问是教练四种能力中的一种。

在福建广化寺佛经流通处所印的释金明著《唯识方便谈》一书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发问的妙处。

故事是这样的――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是一个佛教徒,有一次去大慈悲寺拜佛,方丈陪着去游览寺院,公主听到树上的鸟叫,很高兴地说:

多么悦耳的声音啊!

方丈问道:请问公主你是用什么去听鸟的叫声的?

公主说:当然是用耳朵听.

方丈:那么,死亡的人有耳朵吗?

公主:有

方丈:死亡的人能听见鸟声吗?

公主:死亡的人没有灵魂,怎么会听到鸟声?

方丈:睡着的人有耳朵和灵魂吗?

公主:有

方丈:那么,睡着的人听到鸟声吗?

公主愣住了,接下来,方丈开始向公主开示佛学的奥妙。

所谓大疑者大得,发问是一种清晰事情真相的很好的手段.提问总是意味着探索的开始,发问的过程也就是揭示矛盾,找出答案的过程,这一点,在上面的故事中已有充分的表现。

三、区分:让对方更加清晰

区分是教练的四种能力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人的力量在于有能力去做区分。区分的能力越强,教练的能力就越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顾问可以区分知道这个企业在哪方面出了问题。一个教练的专业水平也表现在他的区分能力上。有人甚至说,区分即是教练,可见区分的重要性。

我们常用“英明、果断”来形容有魅力、有能力的领导人。其实“英明”是因为会区分,而“果断”说的是决策能力强。决策就是选择的能力,所有的选择都是基于区分的基础。无法想象一个不懂得做区分的领导,如何能做出有效的决策,如何与员工作深入的沟通,如何能影响到员工的思想,又如何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

在教练技术中,区分就是理清事实与演绎,避免含混,让被教练者了解自己的心态、固有信念和处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