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多的人,常求发言而后快,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也不让他人有讲话的机会,所以容易“招怨”。其实,话讲得最多者,多半是讲自己的私事,或东家长西家短,易滋生事端。甚至不少人因话讲得太多,长了“声带结”,还到处求医呢!
话多的人不一定智慧多,所以俗语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在人际沟通中,让别人也有讲话的机会,虽然说来容易,但人们却常常只顾自己而疏忽他人。在古人“思然后言,人不厌其言”的名训之外,若能适时“制造别人讲话的机会”,则一定更受欢迎。
忌背台词,否则会毁掉表达效果
“充分的准备”难道就是要背诵演讲词吗?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大声说“不”。为了保护自我,以免在面对听众时脑中顿时一片空白,许多演说者便一头栽进了背诵内容的陷阱里。一旦你染上了这种心理麻醉之瘾,你就会无可救药地从事一些浪费时间的准备方式,这样会毁掉你的演说效果。
小王参加过一次讲演竞赛,当时他选了一则短篇故事。为了取得讲演成功,他把它逐字记诵,还预讲了数百次。比赛现场,当他在说出题目“先生们,女士们”之后,脑子里就立刻空白一片。岂止是一片空白,里面压根儿就成了漆黑的一片。他顿时吓得不知所措,绝望之下,才开始用自己的话来说故事。他终于成功了!当评委把一等奖颁给他的时候,他真是吃惊极了。从那天至今,小王便没再读过或背过一篇讲稿。在总结他从事新闻事业取得成功的秘诀时,他说他只是做些笔记,然后自然地对听众说话,绝不用讲稿。
写出讲稿并加以背诵,这不但浪费时间、精力,而且容易招致失败。我们平常说话都是出于自然的,绝不会去挖空心思细想每个词、每句话该怎么说。我们随时都在思考着,等到思想清晰明澈时,便会像呼吸空气一样,不知不觉地自然涌出。
着名的丘吉尔也学到过这一课,尽管他也曾为此付出了辛劳。年轻时,丘吉尔也是写讲稿、背讲稿。后来有一天,当他在英国国会大背讲稿时,思路突然中断,脑海里一片空白,他尴尬极了。他把上一句重背了一遍,可是脑子依旧空白,他的脸色大变,难堪极了,只好颓然坐下。从那以后,丘吉尔再也不背讲稿了。
我们尽管可以逐字背诵讲稿,但是一旦面对听众时,很可能会将之遗忘。即使没忘掉,将它们从口中吐出恐怕也十分机械,因为它不是发自我们的内心,只是出于记忆而已。当我们私下与人交谈时,总是一心想着要说的事,然后就直接将之说出来了,并不会去特别留心每一个词句。既然我们平时一直都是这么做的,现在又为什么要改变呢?如果我们非要写讲稿、背讲稿,就很有可能重蹈前几名失败者的覆辙。
刘朝阳曾是一名大学毕业生,后来成了广东最大的一家保险公司的副总裁。多年前,他曾在广州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人寿保险业务员发表演说。到那时,他从事人寿保险行业其实才两年,尽管时间不长,却相当成功,所以主持人安排他做一个20分钟的讲演。
得知这一安排,他欢喜异常,觉得这是一次提高自己身价的难得机会。为了赢得这一机会,他可没少花功夫,他把讲词写下来,然后拼命去背,还在镜子面前演练了40个回合。在上台之前,他连每个细节都准备得非常细致:每句台词、每个手势、每个面部表情都恰到好处。他认为自己真是准备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瑕了。
可是,当他站起身要讲演之时,忽然临阵害怕起来。他只说了一句:“我在本计划里的职能是……”脑中便一片空茫。慌乱之下,他后退了两步,想要重新开始。可是他的脑子里仍然白茫茫的一片,于是再退后两步,想重新再来。这番表演,他共重复了3次。讲台高有4尺,后边没有栏杆,讲台和墙之间隔有5尺宽。所以,当他第四度朝后退时,便仰后摔下了讲台,消失在隔缝里。听众哄然大笑,有个人甚至笑得前仰后合,跌出椅子,滚到走道上。一家保险公司的头儿指出这等滑稽表演,可谓空前绝后。可使人拍案叫绝的是,到此为止,观众还真以为这只是一段为了助兴的有意安排。
可是演说者本人——刘朝阳是怎样对待这件事的呢?他亲口对我说,那是他一生当中最有损颜面的一次。他觉得羞辱难当,因此还写了辞呈。
但是上司说服了他,把辞呈给撕掉了,他们帮他重建了自信。刘朝阳在这次经历以后,竟神奇般地成了公司里数一数二的演说高手。不过,他再也不背讲稿了。就让我们以他的经验作为借鉴吧。
数不清的年轻男女曾为准备讲演背诵讲稿,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不是在把讲稿扔进字纸篓去之后,说得更生动、更有效果、更具个性化的。这样做也许会使你遗忘了某些要点,讲演时显得有些散漫,但这起码显得更有人情味。林肯曾说过:“我不喜欢听刀削式的、枯燥无味的讲演。当我听人布道时,我喜欢看他表现得像是在跟蜜蜂搏斗似的。”林肯说,他喜欢听一个演说者在演讲时自在、随意,而且激昂起伏。但是,如果你是在讲台上背诵、记忆字句时,是绝不会表现得像和蜜蜂搏斗似的。
用激情冲淡紧张,大胆开口
有人曾以“你最怕什么”为题询问了300个人,调查人们究竟怕什么。结论的第一点就是:人最怕的是在众人面前讲话。事实也证明,在公众场合发言,上台演讲或上电视节目前,很多人都会感到胸中有一股压力,呼吸急促,脸部僵硬,十分紧张。
要消除这种紧张、恐惧的心理,办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介绍一种通过巧妙地提高自己的情绪来冲淡紧张、恐惧心理的有效办法。
某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对这种方法颇有体会。例如,这位节目主持人曾经主持过一个“民歌大家唱”的节目,节目中经常邀请各地的人来到直播室,轮流唱三首乡土歌谣。大家在排练时都非常卖力,并不紧张,但等到排练结束,休息一个小时后,幕布垂下来了,参观的宾客渐渐增多,表演的人就开始紧张了。
透过幕布,可以听到观众的吵闹声。等到开幕前的5分钟铃声响起,第一批上场的人就依规定集合在舞台左右两边。此时,一定有几个要表演的人,以颤抖的声音对节目主持人说:“我好紧张啊!真羡慕你,一点都不怕。”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节目主持人总会回答说:“如果有人不会紧张,那他该去看医生了,因为他的神经可能有些问题。虽然我看起来很镇静,但实际上我也相当紧张呢!你们看,我的腿不是正在发抖吗?”
“真的呀!跟我们一样嘛!”就在一阵笑声中,稍微冲淡了大家的紧张情绪。
可以断言,所有的演员、歌星、演说家,在即将上台或在录音之前,都会感到紧张。这并非主观臆断,其实好多名人都自己承认这种说法。
“如果不紧张,就不是歌星了。因为每次上台前都必须认真地准备,说不紧张,准是骗人的。”
香港有位现代流行歌曲红星如此坦然地道出了她的心声。
“我总是很紧张,台下的观众也跟我一样,这种关系一直持续下去,才能达到表演的最佳状态。”一位既讲相声又演小品的大牌演员也这样承认。
“我好紧张啊!”许多广播或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开始前都不免这样诉说。
不难看出,以上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之点,那就是:即使心中很紧张,也绝不掩饰,反而把心中的压力状态开朗地暴露出来。这么一做,倒可以把紧张的心情一点点地排除。
另外,还有一个很好的提高自己情绪的方法,即如果我们心情紧张,可以试着这样来自我安慰:“唉!刚好又开始紧张了。如果一个人对于在众人面前亮相已经完全习以为常,没什么感觉与反应,那就完了。幸好,今天还是会紧张,心跳不停,真是好极了。”
这样不就巧妙地缓和了自己紧张的情绪了吗?只要那种紧张情绪一冲淡,就可以又大胆开口说话了。
识别谎言有技巧,反谎有术
日常生活中的谎言是如此之多,因此,纯粹为了生存,我们也得努力识别那些对我们说谎的人。如果有人正当面对我们撒谎,是否存在一些我们可以用来发现说谎者的有利线索呢?说谎者身上有某些蛛丝马迹吗?
的确是有的。说谎者往往不能防止一些举动上的错误或不由自主在言语上犯的失误。音调的转变,喉咙吞咽口水的动作,很深或很浅的呼吸,讲话时长时间的停顿,不小心说溜了嘴,脸上细微的表情,不自然的手势……都可能变成漏洞或说谎的迹象。我们可以发现说谎者,办法就是注意这些迹象。
为什么说谎的人不能防止这些举动上的失误呢?原因有两点,一个是关于思想,另一个是关于感觉。说话的人并不一定能预测,什么时候需要说谎,情势改变时,无法捏造出适当的台词,无法牢记过去所说的台词……这些都会造成欺骗的迹象,因而很容易被人察觉。在这几种情形下,这个人所说的话本身就和事实不一致或不相同,而这事实又是无法辩驳的,不论是当时就晓得或事后才发现,都是铁一般的事实。
有的时候,这些明显的说谎迹象,看起来十分牢靠而且直截了当,其实却不然。太流利的台词可能就是骗子事先练习了好多次才会说得这么顺口。更糟的是,有些骗子知道这一点,就故意犯些小错误,好让台词听起来不会那么顺畅。
碰到善于说谎的人,很多人拿他没办法。最有技巧的骗子,是会让人上当的。还好,大部分的人说谎,都没这么在行。
说谎时若觉得很难隐瞒或伪装某种感觉,也会露出马脚。一旦情绪变得很激动,比如乍然的暴怒或恐惧,要想掩饰就很难了,若想掩饰脸上、身体上、声音上的变化,是需要一番挣扎的。即使掩饰得很顺利,没有将真正的感觉表露出来,这样的挣扎本身却会让人注意到而成为说谎的迹象。但并不是所有的欺骗都和隐瞒或伪装情绪有关。盗用公款的人会隐瞒事实,说他并没有挪用那笔钱。文章抄袭者也会隐瞒真相,说这篇文章是他自己写的,并没有剽窃。爱慕虚荣的中年人也会隐瞒自己的年龄,把灰鬓染黑,谎称自己的岁数。
但是即使谎话和情绪无关,仍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情绪。那个空虚的中年人也许会对自己的爱慕虚荣感到惭愧,要让别人相信他的谎话,不仅得隐瞒年岁,而且要掩饰惭愧的感觉。文抄公也许会对那些上当的人感到轻视,所以他不但得隐瞒剽窃的行为,假装自己有写作的才能,而且还要掩饰轻视别人的心理。有人谴责盗用公款的人犯罪时,他可能会大吃一惊,一定得隐瞒惊吓的感觉,或者至少要隐瞒惊吓的原因。所以,有些谎话并不是要隐瞒掩饰某种情绪,却常常会影响到情绪。谎话一旦影响到情绪,这种情绪就得掩饰起来,否则便会露出破绽。任何情绪都可能导致不良后果,不过,有三种情绪和欺骗息息相关,它们是:害怕谎言被拆穿,说谎时觉得心虚,骗到他人觉得很高兴。
通常,撒谎者越是碰到得失攸关的情况,越是害怕谎说不成,害怕谎言被拆穿。
下面,还是先让我们看些例子吧。
宋宁宗年间,刘宰出任泰兴县令。一次,一个大户人家丢失了一只金钗,四下寻找不见,告到县上。刘宰调查后,了解到金钗是在室内丢失的,当时只有两个仆妇在场,但谁也不承认拿了金钗。
刘宰将两人带到县衙,安置在一间房子里,也不审问。众人都很困惑,刘宰却像没事人一样,饮酒散步,与大家闲谈。到了天黑以后,刘宰拿着两根芦苇走进关押仆妇的房间,每人给了一根,说道:“你们好好拿着芦苇,明天我要根据芦苇决案,谁要真偷了金钗,芦苇就会长出二寸来。”说罢关门走了。
第二天,仆妇被带到堂上。刘宰取过芦苇审视,果然一支长出二寸。刘宰嘿嘿一笑,却指着手持短芦苇的仆妇大声喝道:“你如何盗得主人金钗?还不从实招来。”那个仆妇听得战战兢兢,当即跪倒在地,口中讷讷道:“是我拿了金钗,大人如何知道?”
刘宰笑道:“我给你们二人的芦苇是一样长的,你若心中没鬼,如何要偷偷截去一节?”仆妇方知上了当。
刘宰正是因为明了撒谎的仆妇有恐惧和心虚感,才使用这个测试办法,使其自我暴露,辨识出了说谎者。
同样的事例还有一个,发生在四川省成都汉川县。有一个农民井庆的妻子杜氏,长得有些姿色,嫌丈夫粗蠢,不相投合。一天夫妻发生口角,杜氏回了娘家。经家人劝说,杜氏平了气,回夫家去,路上遇到大雨,附近无躲避之所,便去不远处一座寺院暂避。僧人见她长得漂亮,劝她进了房间。师徒两人与她勾搭成奸,不料师徒争风吃醋,老僧杀死了妇人,将尸首埋在后院。
娘家惦着女儿已走两三天,不知与丈夫是否和睦,差人去探望,夫家也叫人去接儿媳妇。两家都扑了空,互相责怪,最后各写了状子告上官府。县里只有一个断事林大合。林断事堂上问了情况,判断途中可能出了差池。
林断事找了一个犯过错误的当差,要他将功赎罪,让当差的假装得罪了他逃出去,各处进行密访。当差的这样出去,到处探听,也没有引起人的疑心。
一日到大平寺,当差的竭尽所能,引得老和尚和小和尚都极力鼓吹自己。他慢慢地套话,探出了一点端倪。第二天从小沙弥那里打听到,那天确实来过一位妇女,与师徒两人混了两夜就不见了。当差的得了确信,将情况报告给了林断事。
第二天,林断事率随从到寺中烧香。寺中集合了众僧都来迎接。他下轿拜神烧香后,走下殿阶,仰面看天,好像在听什么话,一会儿,忽然对着空中鞠了个躬,说:“我已知道这个人了。”众僧立在两旁,都很诧异。
林断事急匆匆走上殿,大喝一声:“当差的,快给我捉拿杀人凶手!”他目光一扫,众僧虽然有些惊异,但仍都恭敬肃立着,只有那个半老的和尚,面如土色,牙关打战。林断事指着他,令人捆起来,对众人说:“你们看见了吗?上天告诉我,杀井家妇人的就是他!”
这老和尚被冷不防这么一吓唬,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又听说是上天显灵,吓得两腿发软,只得从实招认。小和尚也招认了,又找到了妇人的尸首。
所以,撒谎者因为有恐惧和心虚的心理,就会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蛛丝马迹,使我们能成功揭穿。
忌背后说他人坏话,口才有口德
《圣经》中这样说:“他们不要做诋毁邻人的伪证。”但是,有很多人喜欢传播一些可疑的谣言,而谣言就像奶油一样很容易融化开来。
“说闲话”的解释是:“到处闲扯,传播一些无聊的、特别是涉及他人隐私的谎言。”换句话说,就是背后对他人品头论足。
这里指的是那种会伤害他人的闲话,而有些闲谈是很有趣的,而且人们也很可能在背后谈起邻居的好处。但是,有时在背后轻拍一掌只是为了看准该在哪里下刀子。不论有意还是无意,伤害他人的闲话都是不可宽恕的——故意的是卑鄙,无意的则是草率,也就是我们上面说过的人“缺乏自觉”。
传播伤害他人的流言,有时是出于忌妒、恶意,有时是为了借揭示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这些都是令人心寒的事情。
有人曾问妇女们是否同意男子们的这个说法:闲聊主要是女人们的事情。还问她们是不是认为男子们也有这种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