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后期,楚平王荒淫无度,在大臣费无极的怂恿下父纳子妻,把秦哀公的长妹孟嬴纳入宫中。平王怕事情败露,不可收拾,又听信了费无极的坏主意,把太子建调离京师,派往城父去镇守。临行前平王假惺惺地命令奋扬负责保卫太子,并嘱咐说:“你侍奉太子就要像侍奉我一样。”
次年,孟嬴为平王生了一个儿子,平王许诺要立其为“太子”以接王位,但又碍于太子建还健在。费无极看出了楚平王的心思,便趁机造谣说:“太子建与伍奢合谋,勾结齐晋两国兴兵造反,以雪被平王夺妻之恨。”
荒淫昏庸的平王听信了谗言,便密令奋扬“杀太子受上赏,纵太子当死”。奋扬痛恨平王荒淫无道,滥杀无辜,便把平王的密令报告太子,让太子赶快逃走,然后自缚去见平王,并报告说:“太子已逃走,我是来请罪的。”
平王听后大怒,喝问道:“命令是我下的,只有你知道,究竟是谁告诉太子建逃走的?”
奋扬直言不讳:“是我如实地向太子建报告的。”
平王一听,气得暴跳如雷,恨不得挥刀劈了他,呵斥道:“你既然放走了太子,却又来见我,难道不怕要按抗君之罪论处吗?”
奋扬毫无惧色,从容答道:“我前往城父之时,大王命令我‘像侍奉大王一样来侍奉太子’,我是奉了您的命令,像救大王一样救了太子!我没有罪,有什么可怕的呢?如果大王责备我不遵从您后来的命令,加罪于我而把我杀掉,我是为救太子而被杀的,虽死犹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更何况我了解太子并没有造反的形迹,我没有无故杀害无罪之人,即使我有罪而被杀,虽死无愧,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太子无罪而逃生了,比我的生命更有价值,我就是死了也甘心,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奋扬利用反守为攻、步步为营的四个“不怕”,终于驳倒了昏庸的平王。
运用反守为攻术,要注意好“守”与“攻”的关系。以守争取时间,等待时机,一旦条件成熟,奋起反击,决不手软。
李大钊在法庭上受审时,凶狠的法官对他说:“李大钊你听着,你自小缺少教育,青少年时期就不老实,天生一副反骨,处处与政府作对,踏上社会之后,你一天也没有消停过……”
李大钊极为镇静地反问:“法官大人,你说的都是些虚夸不实的词。什么反骨啦、消停啦,这算什么犯罪事实?”他继而笑着反击道,“我要审问你们可有根据。你,主审法官何丰林,曾伙同张作霖,一次就谋杀376人,犯有十恶不赦的杀人罪……”
何丰林气得脸色铁青,嘴唇发抖,暴跳道:“不准你胡说八道!”
非凡的效果,就在于抓住时机及时反驳。
把反击缺口找出来,轻松获胜
辩论场上,局面时刻变化,难以捉摸,双方在辩论过程中,难免存有漏洞,如能及时抓住缺口,巧妙反击,将轻松获胜。
1.强击式反话
就是反问的语气坚决强硬,攻击力强,适用于敌我双方在原则性问题上的论辩,不容许有丝毫的软弱与让步。
有些人在辩论过程中,讲不出什么有说服力的道理,只是闪烁其词,进行诡辩。对此,我们要善于识破、拆穿其荒谬的底牌。如何识破、拆穿?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方法:
(1)利用逻辑手段反击
找到其语言中违反逻辑之处,利用逻辑手段,进行反驳。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位妇女抱着孩子东倒西歪,难以站稳。一个站在旁边的军人对身边坐着的姑娘说:“小姐,请给她们母子让个座吧。”
“让座,凭什么我让座?”姑娘把脸一沉。
“年轻人要助人为乐,讲点精神文明嘛!”
“还讲精神文明?”姑娘眼皮一眨巴,嚷开了,“你把唾沫都吐到我脸上了!简直是无赖!”
“谁是无赖?你这是无中生有!”
“你就是吐了!”姑娘掏出手绢往脸上一擦,“这不是口水是什么?你这叫文明……”
这下子吵开了,谁能说清楚那个军人吐没吐口水呢?好在又有一位站着的中年女士有见识,她对姑娘说:“同志,刚才谈的是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的问题,这和吐没吐唾沫有什么关系呢?请你给抱小孩的女士让个座,好吗?”这下子耍赖的姑娘没办法了,只好气哼哼地站起来让座了。
姑娘理屈词穷,却用“唾沫”问题来偷换或转移“让座”问题。那个军人只顾辩白,正好上了她的当,这样不但无法制伏对方的狡辩,而且自己还要受一肚子窝囊气。这类耍赖狡辩在论辩中也会出现。不准转移或偷换命题,遵守同一律的逻辑方法,就能制伏这种狡辩和诡计。
利用逻辑方法进行反驳的手段有许多,这要看对方违背的是哪一条,就用相应的一条去拆穿。如,利用假言判断也可以攻克难题。在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人出了一道题:“2+3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5?”有人问:“是相对数是绝对数?还是一般的数?”有人答:“2只猫加3只老鼠不等于5。”主持人说:“不行,不要名数。”这下子,大家有点被难住了。有人答:“如果3+4不等于7,那么2+3也就不等于5。”“对了!”这就是一个假言判断。既然对方提出的是个怪问题,你用直言判断,肯定解答不了,只有用假言判断,才能给自己插上智慧的翅膀。其他的逻辑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就可以了。
(2)利用事实驳斥
根据其诡辩中对事实的忽略,列举铁的事实,驳倒诡辩。“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反驳这一谬论时,就列举了众所周知的事实:“英国的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500万,不算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1/3,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布全球,其海外驻军多达150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言之凿凿,雄辩有力,足以论证一个国家是否对外扩张和这个国家的人口多少并无必然联系。面对某种诡辩,只要列举出与其结论相反的事实例证,其结论也就不能成立了,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3)批驳引用名言的诡辩
名言很多,很容易被诡辩者利用作为他们的招牌。当诡辩者引用名言的时候,其拆穿反驳的方法大体上还是上面所谈的几种方法。只要诡辩者引用名言,往往有一种“拉大旗作虎皮”,显示自己与名人和真理站在一起的架势,容易使人措手不及,一时难以应对。其实,冷静一想,名言的使用场合不同,其含义也是不同的,可以用许多招数予以拆穿驳倒。
辨析法——
诡辩引用名言归根到底是对名言的曲解和滥用。有时候,我们只要对名言本身的词语加以辨析,就可以看出名言不足以证明诡辩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如青工小王有错不改,不听朋友劝告。朋友劝他:“小王,你不能总这样下去,应当争口气,何必让别人说呢?”他说:“我才不在乎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朋友可以说:“走自己的路是指走正路,走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路,而不是走弯路和邪路。如果前面是悬崖与深渊,你也会跳下去,不需要别人的劝阻吗?”
例证法——
名言的真理性是相对的。诡辩者引用名言往往脱离实际,你可以指出这一点。但某些名言的背景情况不太容易一下子说清楚,所以最好以事例来论证其引用的片面性。如有段时间教育界强调智力开发,有人就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当然是针对只重传授知识而轻视想象力培养的教育弊端来说的,并不意味着知识丰富不重要。古今中外有许多伟人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都是既丰富知识又发展想象力,使其相得益彰的结果。有大量的事例可以反驳诡辩者对名言的引用,证明这种引用是站不住脚的。
顺意反诘法——
迟到者不接受批评,反倒诡辩说:“我不过是睡觉睡过了头,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呀!列宁不是说过嘛,不会好好休息也就不会好好工作呀!”你可以说:“不错,列宁是说过这话,但他难道说过为了休息好可以耽误工作时间的话吗?”如此顺意反诘,使其无法再狡辩,只好低头认错,甘心受罚。
极端法——
有些思想僵化的人曾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类的话来否认正当的个人利益。那你可以告诉他:“为了避免‘人满为患’,做出无私奉献,请您采用安乐死吧!行吗?”这里虽然是说笑话,却正是把问题推至极端,揭示了诡辩者的论点是荒谬的,使其在极端情况下不攻自破。
针锋相对法——
这种方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一种。当诡辩者引用名言佐证时,你也引用名言来论证反驳。有一次,几个人相聚,争辩起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责任问题。女同胞认为做父亲的应负主要责任,并引用古语说:“我国古代就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而不说‘母之过’,可见做父亲的应承担主要责任。”言者有点得意,男同胞一时语塞。东道主连忙反驳:“这也不尽然。法国着名思想家卢梭,在他论教育的名着《爱弥儿》中指出:‘母不母,则子不子。’这说明母亲对教育子女也负有很大的责任。”这下子,女同胞也语塞了。其实,教育子女,父母都有重要的作用和责任,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或是推卸责任的诡辩,即使引用名言,也是可以揭穿驳倒的。当然,这个事例有点半开玩笑,但它可以说明,针锋相对是可以采用的反诡辩的一种方法。它不给诡辩者半点可乘之机,语言严谨。
(4)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有个外国的幽默小故事。一个男孩去面包店买了一个两便士的面包,他发现面包比平时小得多。他问老板:“您不觉得这个面包比平时小吗?”老板诡辩:“哦,这不要紧,面包小点儿,你拿起来就方便多了。”小男孩没和他争,只给了一个便士就走了。老板叫住他说:“嗨!你没给够钱哪!”“哦,不要紧,这样你数起钱来就方便多了!”这就是巧用诡辩来拆穿诡辩。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鲍西娅化装成律师智斗贪婪而狡猾的夏洛克,也是用的这种手法。鲍西娅依据法律判准夏洛克从安东尼奥身上割取一磅肉,但同时规定,不准流一滴血,不准有丝毫超过和不足,否则就判夏洛克抵命并财产充公。
结果斤斤计较的夏洛克只好放弃履行契约的要求。鲍西娅以诡辩对诡辩,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其自食其果,一无所获。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采用喻仿式、比仿式和仿体式等各种方式,这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不论是哪一种都要抓住诡辩推论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然后选取另一类可以与之相喻仿照的事物加以推论,得出一个能给诡辩者以某种损害的结论,从而产生反难或反责的效果。这种技巧的要点是:选择与诡辩者有利害关系的事例,采用诡辩者使用的方法解析事例,或是以意外的可感性活动使诡辩者受责犯难。如下列一段对话:
甲:“洗完手再吃饭。”
乙:“我才不洗呢!”
甲:“为什么?”
乙:“手洗净了,还会脏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何必多此一举?所以,我不干这种傻事。”
甲:“那好,你也不必吃饭了。”(拿走饭菜。)
乙:“哎,你拿走我的饭菜干什么?”
甲:“免得多此一举,干傻事呀!吃饱了,还会饿的,何必像洗手一样多此一举呀!”
这是一种仿体式的反诡辩技巧,兼有表演性,能在行动上给诡辩者以嘲弄,从而诱使他发问,走进你设下的实际是他自己设计的圈套,使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得不放弃诡辩,采取老实的态度。因为逻辑是他的逻辑,事实是他的事实,由此推出的结论,他只有接受。
肯定式反话——
就是不直接,而以反问的形式,肯定或强调自己的观点。通常,比直截了当地说出己方观点更有力量。
亚洲大学生辩论会大决赛时,正方同学发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发展旅游业是弊多于利的话,那么,为什么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参加这次辩论比赛的中国、新加坡、香港和澳门都在发展旅游业呢?难道这些国家和地区那么多领导人都是愚不可及的吗?”
这段话就是以反问的方式,肯定了“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的观点。
否定式反话——
就是用反问的形式,否定对方的观点。这样既增强了自己的语势,更使辩论语言不显得过分呆板。
在特殊时期,一些人企图诋毁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借以批判彭德怀。在一次批判会上,彭德怀义正词严地反问道:“请问,‘九一八’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是谁招来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又是谁惹恼了侵略者?我再请问,日本鬼子对我国同胞惨无人道的烧杀,难道只是在百团大战以后才开始的吗?”
这一连串的反问,将对方说的“是百团大战引来了日本鬼子对我们的进攻”的观点,给予了有力否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顿时哑口无言了。
巧妙使用归谬反驳法,赢得舌战胜利
古希腊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曾把逻辑当做辩论中容易使人信服的三大手段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理与谬误的斗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明智的辩论者一旦确认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就得借助逻辑手段(当然不排斥其他手段的运用),赢得“舌战”的胜利,以宣传自己的思想,获得别人的认同。
生活是五光十色的,有时甚至有些荒唐可笑。辩论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往往也充斥着荒唐。对于那些荒唐离题的歪理,我们必须运用多种反驳方法予以揭露。正如伊索寓言中《不忠实的受托人》一文最后的警言所说:“遇谎言说得过于离题的时候,你如果想用论证来破其谬见,那么未免太郑重其事了。反驳荒唐言论常用而最有效的技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即运用归谬反驳,使对方处于不能自拔的境地,以收奇兵之效。
一个药剂师走进邻居一个书商的铺子里,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问道:“这本书有趣吗?”
“不知道,没读过。”
“你怎么能卖你自己未读过的书呢?”
“难道你能把你药房里的药都尝一遍吗?”
书商的这一反问使药剂师哑口无言,他采用的正是归谬反驳。假定你说的是对的,一个书商不能卖连自己都没读过的书,那么同理,一个药剂师也不能卖自己都没有尝过的药,这岂不荒谬?可见归谬法不但反驳有力,而且言简意赅。
归谬法论证过程是:以退为进,导入荒谬,反戈一击,驳倒对方。也就是说,为了驳倒对方的论点,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真实的,然后以此为根据推导出荒谬的结论来,最后从否定荒谬的结论到否定对方的论点,从而完成反驳。就论证方式来说,归谬法运用的推理形式实际上就是演绎推理,所以,它具有不容置疑的逻辑力量。在许多名人的论辩着作和谈话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归谬法简直是他们得心应手的有力武器,许多艰涩的理论,使用归谬法即可进行简单的证明。
大文学家欧阳修,一次同苏东坡说起一件事:“有一个病人,大夫问他得病的原因,病人说:‘乘船时遇上刮大风,受惊吓而得病。’大夫便根据他得病的原因,用从被汗水浸透了的舵把上刮下的木屑入药,为他治病,喝下去果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