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反驳突破口,使对方哑口无言
反驳是辩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驳的过程实际上是辩论的过程。在这个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充满了技巧性和艺术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明知对方所讲的话不对,却不知如何反驳,即使进行反驳,也往往驳不到点子上,甚至给对方留下反击的把柄。但是,如果我们善于寻找反驳最有利的突破口,那就能一箭中的,轻易地驳倒对方。所谓选择反驳的突破口,即在反驳过程中,针对对方理论中论题、论据或论证方式上的错误,运用反驳的艺术,达到取胜的目的。反驳的突破口选择得越准确,就越能在论辩活动中迅速地取得重大突破,使对方哑口无言,心服口服。
如何选择最有利的突破口呢?这必须从辩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具体进行选择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对方论点的致命点。只有抓住对方的要点和致命点才意味着论辩活动有了重大的实质性进展,所以反驳的突破口必须选在对方真正薄弱的环节上。
引用已知为真的某一判断为根据,来确定某一判断的虚伪性的思维和论辩过程,叫做反驳。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证明的一种独特的辩证形式。论点是辩论者对论证的问题提出的看法或主张,是辩论的关键所在。证明论点的真伪,是论辩所必须要完成的目的。反驳论点,即用同对方论点相反的判断来直接证明对方论点的虚假性。反驳论点,首先要明确对方论点中的主要概念。如果论点中主要概念含混不清,那么论点就留下了致命的弱点,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导致其轻松获胜。
某女士坚持认为,凡是流行的都是高尚的。她向赫尔岑解释说:“大厅里演奏的是流行乐曲。”
赫尔岑平心静气地反问道:“流行的东西就一定高尚吗?比如流行性感冒,又有什么高尚可言呢?”
这里,女主人信奉的是“流行的就是高尚的”。这一论点经过赫尔岑巧妙而又明白无误的反驳,便显得苍白无力,暴露出其荒谬了。
要注意在辩论过程中,对方的论题是否自始至终一致。因为有时对方为转移重点,迷惑你,会“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无论对方有意或无意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我们都应该抓住不放,穷追猛打,直至驳倒对方。
二、要证明对方论据的虚伪,其要点就会不攻自破。论据是对方为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所提出的根据。辩论中如果能够证明对方的论据是虚伪的,其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所以反驳的突破口必须选在对方的主要论据上。
被马克思称为“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的林肯,是美国的第16任总统,着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律师,以雄辩而闻名。
有一次,林肯亡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人诬告为谋财害命的凶手。控告人收买的证人(福尔逊)一口咬定说,亲眼看到被告阿姆斯特朗行凶。阿姆斯特朗是无辜的,但在假证面前,却无能为力。眼看厄运就要降临到他头上,林肯获悉此事后,主动为被告辩护。
他来到现场作实地勘察,很快掌握了重要的事实。他胸有成竹地要求开庭复审。按照美国法庭的惯例,被告的辩护律师与原告的证人进行了对质。
林肯:“你发誓说认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认清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认清了他的脸蛋,因为月光正照在脸上。”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在半夜11点吗?”
福尔逊:“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时钟,那时正是11点15分。”
林肯待证人一讲完,就转过身,开始了他的辩护演说:“我只能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个彻底的骗子。”
林肯进一步分析说:“证人发誓说他于10月18日晚11点钟在月光下认清了被告小阿姆斯特朗的脸,但是,那天晚上是上弦,11点钟时月亮已经下山了,哪来的月光?退一步说,就算证人记不清时间,假定稍有提前,月亮还在西天,月光从西边照过来,被告如果脸朝大树,即向西,月光可以照在脸上。可是由于证人的位置在树东南方的草堆后面,所以他根本就看不到被告的脸。如果被告脸朝草堆,即向东,那么即使有月光,也只能照到他的后脑勺,证人又哪能看到月光照在被告脸上呢?又怎么能从二三十米的草堆处看清被告的脸呢?”
林肯的推断和分析,充分证明了证言是虚假的,驳得证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最后,福尔逊只好承认是被控告人收买才提供假证的。于是,小阿姆斯特朗被判无罪释放。这里,林肯就是抓住证人论据的漏洞,驳倒了对方,维护了被告人的清白。
三、如果对方的论证方法有错误,对方的论点也难成立。一个真实的论点,除了需要有充分而又真实的论据外,还必须有合乎逻辑规则的论证方式。如果对方在论证方法上存在着论据与论点脱节的错误,那么,对方的论点也就难以成立,因此,反驳的突破口还可以选择在对方的论证方法上。
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同志在狱中的时候,法官诬蔑他“卖国”。其理由是:“马克思、列宁都是外国人,一个中国人讲外国人的主义,难道还不是卖国?”
王若飞对法官的这番话进行了反驳:“法官先生,你简直是可笑得令人齿冷。你竟然无知到这种可怜的程度,真是怪事。对你说话,我得讲一点普通常识。马克思是德国的犹太人,他在德国不能立足,曾在巴黎进行过革命活动,后来又寄居在英国伦敦。他在英国参加工人运动,英国工人阶级很欢迎他,照你的说法,莫非英国工人把自己的国家出卖给马克思了?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在俄国建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反动的沙皇统治,赶走了德国侵略者。难道列宁赶走了德国人,又把俄国出卖给德国人吗?先生们,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理,哪国需要就在哪国发展,谁也阻止不了!你不懂不要装懂,假装有学问。这样自以为是,自欺欺人,除了给人增加笑料,别无好处。”
王若飞同志有力地揭露了敌人的丑恶嘴脸,宣传了革命,伸张了正义。他就是通过抓住敌人论证方法上的漏洞,驳倒敌人的。
在辩论中,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方式都可以成为我们选择的最有利的突破口,同时还必须记住:
第一,选择最有利的突破口时,必须做到有理、有利,善于组织合理的进攻。在反驳中,根据需要与可能,采取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驳倒对方的论据或论证,并不等于驳倒了对方的论点。事实上,在论据虚假或未经验证的情况下,论点有可能是真的。因此,要注意反驳的严密性、科学性。只有站在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位,才能更有效地制服对方。
第二,反驳是通过推理来实现的,所以,也必须遵守推理的规则。严格遵守逻辑推理原则,一是被反驳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必须确定是对方的思想;二是在反驳的过程中,反驳的对象必须确定,不得偷换,否则会抓不住关键,贻误战机。
如何选择最有利的突破口是反驳成功的前提。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怎样选择最有利的突破口,反驳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至于怎样反驳,克敌制胜,还需要在实战中锻炼。
语言交锋,巧用语境可化险为夷
论辩是一种语言的交锋,改变语境,营造新的言语氛围,可以由假而真或由真而假,并在真真假假中饱含幽默。
巧改语境,不仅能使语句由假变真,而且可由丑变美,由贬变褒。关于绍兴才子徐文长曾有这样一个传说:
某君善拍马溜须,吹捧上司。徐文长为他写了一副对联,此人看也不看,立刻将对联呈献县太爷作为生日寿礼。县官一看,气得要命,因为对联写着:
“县令大人不是人,
养个儿子要做贼。”
县令传令,捉拿徐文长。
徐文长早有准备,说:“小生的对联尚未写好,他就派人强行拿走,这怎能责备小生呢?”县太爷立即叫人取笔墨,令徐文长接着写完整,徐文长不假思索,挥笔就写:
“县令大人不是人,本是南山老寿星;
养个儿子要做贼,偷来蟠桃献父亲。”
“好!好!”众人一看赞不绝口,县太爷也喜上眉梢。改变语境,可以化贬斥为赞颂,亦可化赞颂为贬斥,且带上幽默诙谐的色彩。
在清代也有一位贪吏,平时鱼肉百姓,正月初一他便在衙门口贴了一副春联: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人们看了,不禁哑然失笑。不久,有人在每句下面各添几个字,变为: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
这样一改,入木三分地揭露了这位贪官的丑恶嘴脸。生活当中,语言的表达含义一般是比较明朗的,倘对方不“配合”,巧变语境,那结果就很难说了。我们看下例:
两个人到餐馆吃饭。侍者端来一碟鱼,里面有两条,一大一小。其中一个先下手为强,吃了那条大的。另一个骂他没修养,不会礼让,并说:“如果是我先吃,我会先吃小的。”那人答道:“你有什么可埋怨的,小的还在呀!”这位吃大鱼者可以说是诡辩,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表达是很机智的。
练就抬杠本事,立于不败之地
当一个决定意味着重大利益的时候,争辩就会产生。抬杠是一种逐渐升级的争辩术,反驳是一种讲究策略的辩论术。理越辩越明,话越说越巧,练就争辩口才将使你立于不败之地。
与人争辩,首先要清楚争辩是否有意义,如果是毫无争论必要的小事,最好“敬而远之”。还要弄清楚争辩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争辩双方是否抱定公正无私的心,通过争论是否可以得到某个结果,了解这些再决定是否需要争辩。没必要的争辩只会使双方相互抬杠,以至伤害感情;必须争辩的,可以以此明辨是非,提高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
在辩论中,有几种常用的方法:
1.反问斥谬法
真正有价值的雄辩,绝无废言谬语。击中要害,方能征服对手,在辩论中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如果对方的提问很棘手,不好正面作答,又不愿失去每一次反驳对方的良机,反问斥谬会是个好方法。它针对对方提出的错误问题,反问对方,并提出一个令其难以回答的问题,让对方为难,陷于被动境地,谬论就会不攻自破。
2.推导荒谬法
利用推理来反驳对方的论点,它通过对荒谬者论点的顺延推理来反击对方。
华盛顿智捉盗马贼便是个很好的例子。有人偷去了华盛顿家的一匹马,当华盛顿找到这匹马并带警察匆匆赶到那人家里时,这个偷马人死活不承认。情急之中,华盛顿捂住马的双眼问:“如果这马是你的,你能说出它的哪只眼是瞎的吗?”偷马人说:“右眼。”华盛顿松开马的右眼,结果马的右眼光彩照人。偷马人不死心,忙补充说:“左眼,左眼。”结果左眼也完好无损。于是这匹马归还了华盛顿,偷马人被抓了起来。
这里,华盛顿的那句问话包含了对方并未明确承认的假定:这马有一只眼是瞎的。于是对方无论承认哪只眼瞎都有悖事实,结果等于承认是自己偷了马,使自己身陷囹圄。
3.顺水推舟法
对于明显的谎言或毫无道理的谬论,花大力气去拆穿费力不讨好,不如顺其谎言而推延,让他自己说穿,可以起到省时省力、效果好的作用。
18世纪初,英国伦敦有个名叫巴尔特利日的占星家,诡诈多端,常明目张胆地骗钱害人。讽刺作家斯威夫特一心想拆穿他,使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有一次,斯威夫特模仿巴尔特利日的占星计算法,编了部“预言”历书,预言巴尔特利日会于某年某月某日半夜11点得病死亡。到了这个时间,他又写了死亡报告,发表殡葬消息。巴尔特利日得知后大为光火,四处辟谣,极力说明自己还活着。可是斯威夫特却向公众说明,他是按巴尔特利日的占星计算法得出的结论,即使不能应验,也该是巴尔特利日的责任。这样,巴尔特利日只有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了。
4.引经据典法
在涉及文化背景、历史知识这样的话题时,能够引一些名言名句,不仅能够在心理上取得优势,而且能够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占尽风头。
四川省农学院留法研究生李华多年努力,终于将中国葡萄酒打入了法国市场。葡萄酒在从香港转口时,却被认为是洋酒,要征收300%的关税。葡萄酒到底算中国货呢,还是算洋酒?李华急中生智,用“葡萄美酒夜光杯”这句古诗说明,葡萄酒就是地地道道的国产酒,只要征收80%的关税。
辩论时不仅要讲究技巧,以气势夺人也是一个关键。要想以气势压倒对方,要做到先、厉、理。“先”,即不容对方分说,一顿严词,给对方个下马威;“厉”,表情要严厉,言辞要犀利,掷地有声,挫败对方的锐气;“理”,即以理服人,如果无理搅三分,强词夺理,那么怎样抢白、怎样严厉都是不堪一击的,关键是有理,做到“义正词严”。
抓住对方致命弱点攻击,让对手俯首称臣
与对手论辩,关键是要找到对手的弱点,然后抓住弱点,强烈猛攻,对手必定难以抵挡,俯首称臣。
攻其弱点,首先要能敏锐地发现其弱点。无论是论题不真实、论据不充分、论证不周全,还是举例不妥当、表述不清楚等,都要及时发现、及时分析、及时反驳,有道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普通人的攻击是这样,伟人列宁与德国妇女领袖蔡特金的争论同样是这样。
蔡特金说:“不要这样厉害地埋葬文盲现象吧,列宁同志。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实帮助了你们的革命。它保护了工农的心灵,使之不至于为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概念所封闭和毒化。你们的宣传和鼓动正落在处女地上,在你不必首先连根掘掉整片原始森林的地方,播种和收获是比较容易的。”对此,列宁指出了他的错误:“是的,那是不错,但只是在某种限度以内。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是在我们斗争的某一阶段。文盲现象同夺取政权的斗争,同打碎旧国家机器的需要是可以相容的。但我们是否仅为了破坏而破坏呢?我们破坏,是为了建设更好的。文盲现象是同建设的任务不相容的,根本不相容。”
这里,列宁紧紧抓住对方“文盲无害论”论题的错误,正确阐述了文盲在破坏与建设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确定了对方论题的错误和虚假。
在一次以“做好商业服务工作要顾客理解”为题的论辩赛上,一方的一名队员失去冷静,言辞不当,带有人身攻击的味道,主持人及时予以提醒。
对方的一名队员立刻抓住这个现象作为论据,用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以为,做好商业服务工作主要靠服务员的事业心、责任感,不能看顾客是否理解来决定我们的服务态度。就像我们今天来参加这场论辩赛一样,不能因为对方态度不好,不理解,我们就不认认真真地把比赛进行下去。如果像对方所主张的那样,只有顾客理解才能把工作做好,我们的论辩赛不就进行不下去了吗?”
思维敏捷、语言流畅是驳倒对方的先天条件,更重要的是抓住对方的弱点反手一击。
正面进攻切中要害,口语技巧击倒对方
正面进攻是指运用真实判断直接确定对方论证的虚假,或以论据的真实性直接推出论题的真实性。正面进攻以事实说话,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