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忌盛气凌人,口气要委婉
在进行劝导时,不要因为自己有理便气高声扬,而要以委婉的口气低姿态地进行。
用委婉口气说话要注意以下三点:
(1)将心比心地进行劝导
将心比心,首先让自己认同对方,同情对方的困难、不幸,并说:“换了我是你,也会觉得很难办,也许会像你一样。”在心理上赢得对方的信任,拉近距离,紧跟着“但是”、“不过”一转,再陈述各种利害,分析种种弊端,再提出解决方法,我想对方是会接受的。将心比心,对方会在心里暗暗地说:“他说得对,他能那样处理,我为什么不能呢?”从而接受你的建议,被你劝服。
(2)表现为征询意见的口吻以引导对方
比如举一个和对方有相同处境的人,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征询对方这样做是否可行。也就是让被劝导者从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问题,共同找出最好的方法与出路,潜移默化地对其施加说服。这种劝导常会使对方心领神会并听从劝导。
(3)少用否定句,多用设问句
“这样做是完全错误的”、“你不能这样说”等态度极鲜明、刺激性很强的否定句,不适用于劝导。劝导者与被劝导者由于处境、心境的不同,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主要表现为被劝导者的心理具有排他性。直接陈述其错误的否定句只能加大距离,对劝导说服无益。若多采用设问句,情况就会不同。如“这样做对吗”、“这样说对事情的解决有用吗”等话语,易引发对方的思考,得出有利结果。
3.旁征博引,善用比喻
在劝导过程中,如果讲的都是大道理,一定会让被劝导者生厌,形成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如果劝导中用引喻、设典、讲故事,把要说的意思转由比喻或故事表达出来,充分信任被劝导者的智力和领悟力,那么就可以缓冲尴尬程度,使谈话健康发展。
善用比喻可以看出劝导者见多识广,思维广阔。以此喻彼,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人批评一位厂长在搞优化组合时造成了厂里的一系列矛盾,工人们对其极端不满。厂长在与工人对话时劝导说:“现在搞优化组合是势在必行。这就好比骑在了一匹快马上,看马跑得快了,担心掉下来,想下马,可是来不及了。下得不好,会摔得很惨,骑马继续走又怕驾驭不了,怎么办?只能骑马继续走,慢慢把马控制住,不至于把自己摔死。”厂长这番形象的话,使工人们得到启发而被说服了。
旁征博引是指在劝导时使用典型事例和名人效应,让对方信服,达成共识。
整个沟通过程中,如果完全使用劝导者的话语,往往显得力量不够。这时若能引用一些众所周知的已成定论的事实,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则会增加劝导说服的力量。名言警句精练,用于说服往往可取得言简意赅、以少胜多、难于辩驳之功效。如劝导他人恢复自信时,可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劝导他人改过自新,可用“浪子回头金不换”;劝导邻里和睦时,可说“远亲不如近邻”等话语。
说服忌虚伪,要使用真诚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太阳和风争辩谁厉害,双方都说自己有本事。“我可以证明我的本领比你大。你看见那个穿大衣的老头儿了吗?我敢说,我能比你更快地让他脱掉大衣。”风说。
太阳躲进了云层,风就开始使劲地吹,很快便成了一股旋风。但风刮得越大,老头儿大衣裹得越紧。风终于停下来认了输。太阳露出头就向着老头儿微笑,老头儿马上就脱下了大衣。
此时太阳对风讲:“善良、友好和感激之情能比愤怒、仇恨更快地改变人的主张。”
这个寓言告诉人们,要想成功地说服别人,就要懂得说服的技巧,并不是用愤怒和仇恨,而要用善良、真诚、友好的态度去进行。同时,也让人们了解到说服的技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说服别人呢?虽然要因人因事而异,但基本方法还是有的。具体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每个人在赞美他人、与人交往和公关中取得成功。
一、设法在双方之间寻找一些共同的感想、兴趣、爱好等,取得认知平衡,然后再引向需要双方沟通的领域。
有一位司机讲述了这样一件事:那天他行车违章被拦截,执勤人员很礼貌地递给他一张名片。他以为这肯定是罚款单,但接过一看,纸上却印着“安全行车是您和所有家庭的幸福保障”的字样,他立即感到惭愧不已,主动认了错。他说:“开车18年,执罚单位这样做,还是破天荒头一回。”这正是执罚单位抓住了司机们与自己都有的心理,即自己的安全牵系着家人的心。当司机们违章被罚时,因想到自己违章可能造成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危险时,自然甘愿认错被罚了。
二、在说服他人时,不必非要强调我们的观点新颖。最好能在此同时,去寻找新观点与旧观点之间的某种共同性。
某市一个聪明练达的厂长,在说服性格保守的上级领导同意他的厂率先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时,取得了极大成功。同行们疑惑不解,因为他们也曾提出同样的建议,为什么领导却总不同意呢?那位厂长笑着说:“我只不过在提这些建议时,没有强调它们是新建议,而且强调它们能够解决那些一直让上级领导也认为颇棘手的老问题。”
角度的改变,使他的说服能力大大地增强了,使说服者与被说服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对立,而是协调。
三、将批评寓于真诚的赞扬中,用先扬后抑的方法,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
期末考试结束时,儿子强强的成绩还不错,就是物理考糟了。父母把儿子叫到面前:“强强,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而且,如果你继续努力下去的话,下次物理一定会考得跟其他科目一样好。”
强强愉快地接受了这番赞扬,而且意识到下学期要在物理课学习上加把劲赶上去。
试想,如果父母换一种说法,效果又如何呢?“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但是,你如果加强一下物理就更好了。”这下就糟了,强强在听到“但是”两个字后,很可能会怀疑原来的表扬之词不过是批评的前奏,由此产生抵触情绪。
四、抢占一个使你有广阔的让步余地的位置,至关重要。
如果你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不能后退的界限上,那么,你就失去了通过自己的让步来缓解对方的有力武器。
有个聪明的女孩,试图说服父亲同意她与同学出去旅游。她开始死缠着父亲说要去遥远的海南岛,父亲不答应。她假装不高兴之后,又求父亲让她去广州,父亲也断然拒绝了。于是她再降格让父亲答应她去福州、厦门,父亲也为难地说跑这么远,他不放心。最后,她请示父亲答应她去离家较近的杭州玩,父亲不好意思第四次拒绝她,终于答应了。其实,她本来的目标就是杭州。
五、仔细思考对方的内在需求,并且将这种需求与自己希望说服对方的话题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一家银行的信贷员,在向一家惯于拖欠贷款的企业催还外汇贷款时,巧妙地将一条“重要信息”带给该企业: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与日元的比价将可能下跌。而这家企业恰恰是通过收回日元贷款再折成美元偿还银行贷款的,拖欠贷款意味着企业的还贷量要大大增加。于是,根本不必信贷员催促,企业马上设法偿还了贷款。而事实上,这种美元与日元的汇率变化仅仅是一种估计而已。这一估测,由银行人员说出来,自然有了权威性,也轻而易举地改变了双方的地位,从而不费力气地说服了对方。
六、在人际交往中,情感的影响力往往比观点的影响力更加强烈。
在说服他人时,带有感情与没有感情有天壤之别。比如做广告,本身就是一个说服公众的过程。“奔驰千里,野外一宿”的画面,那种浪漫、野性、充满活力的情感的渲染,说服力就远比那些机械地描述商品质量、性能结构的理性化广告要强得多。
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两个人相处时,得到关于对方的信息,大部分来自眼神、面部表情、音调和姿势,而只有一小部分来自语言本身。我们往往把说服仅仅视为一种语言过程,这是很片面的,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情感传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