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北大学生成功学习法
2551400000023

第23章 相信自己是一只高飞的鹰(2)

数学天才固然是有,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所谓的“数学细胞”实际上是对数学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初中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个罕见的数学天才。记得他从来不做习题,不太听讲,甚至连公式都不记,却是在考试的时候临时推导,而且开初他的数学成绩确实不错。当时我出于对他的崇拜,也模仿着过了一段不做作业不听讲的日子。这种做法的恶果很快就出现了——期中考试我数学只得了七十多分,且被老师“传旨”叫家长一回。后来,我及时反省、悬崖勒马,勤奋了一段时间才把功课补上,找回了我的“数学细胞”,找回了好成绩。而我那个一如既往地相信天分的同桌,却再也没有拔尖过。这告诉我们,不论是否天才,学习数学都要相信熟能生巧,多做习题多训练,用不了很久,量变就会达到质变。那时候,你就会感到自己做题已经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数学这门课的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它的前后相继性很强。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后面就很可能学不明白。因此,数学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否则一拖再拖、雪球越滚越大,临到考试再怎么抱佛脚也是无济于事的。

数学的前后相继性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即高年级的同学如果数学成绩不理想,很可能是由于原来某个环节的基础不扎实。所以,这个时候也不必紧张,特别是不要盲目地着急,定下心来温习一下原来的功课、补习好自己的薄弱环节才是当务之急。我的高中同学小A,有段时间数学成绩下降,上课总是摸不清头脑。她很是着急,买了习题书狠做了一通,还请了家教来专门补习个别章节,结果还是收效甚微。但是,不久以后她的数学竟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当被问及诀窍时,她告诉大家,实际上只是她读初中的弟弟问她几何题,她便乘机翻了翻以前的课本,恰巧发现有自己原来一直都没有学通的东西,于是又仔细看了一遍,结果意外的发现一次轻松的温习,竟然使得现在的不少数学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定常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一道数学题看似不难,但自己左思右想就是不得其解,结果花费了不少时间最后也没做出来。这种时候,有可能是你的思路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所以你不妨把这道题放一放,过段时间调整一下思路重新再做;也有可能是这种情况思路是正确的,离解答出来只有一步之遥,但你自己却怎么也想不到。不论是调整思路或是完成解答的最后一步,别人的帮助都很重要,都可以为你开拓思维、节省时间。因此,遇到数学难题时,你一方面要坚持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也不要太较劲,无谓地浪费时间,而应该和同学们讨论讨论互相启发,或者向老师讨教,只要学会解答同类问题也就达到练习目的了。高三时我常和同桌讨论数学题。有时候,一道我们俩单独都做不出来的题,一讨论就发现她想到了解答的前一半,我想到了后半,两人一商量很快就做出来了。有时候,我们俩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解题,她认为她的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精神,我认为我的最简便实用,两人激烈地争论一番,确认一个最好的解答。我们俩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还使我们学习十分愉快。后来,我的这位同桌成为了我中学时期最好的朋友。现在我们在一起还常回忆过去那段快乐的学习经历。

上面说到遇到数学难题要多讨论、多请教,这都源于一个基础,就是一定要有及时解决难题的意识。如果实在不能马上解答,也要标上记号,过段时间再回头想想,或者找机会向别人请教。千万不能就由它放在那里不了了之。因为那样很可能为你后面章节的学习带来困难。而且,如果你在总复习时突然发现一大堆未解决的难题,是会手忙脚乱的。所以,及时解决难题是学好数学必须养成的好习惯。

应试能力在数学考试中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应试状态的好与不好,在数学分数中表现得最明显。因而考数学时,一定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别太紧张,只要争取把能做出来的题目做对,不丢冤枉分就算成功。

首先,拿到考卷,大概看一个题量,就可以开始做了。有的老师主张先浏览一遍题目,然后再做,我不赞成这样。因为:第一,浏览需要时间;第二,浏览时你可能发现一些一时间看不出怎么解的题(虽然这些题很可能一努力就能做出来),这会把人搞得很紧张。

另外,遇到不会做的题不要卡在上面,只要把你想到的步骤都写上去,就可以跳过它做下一题了。不要由于没有做出来而影响情绪,因为后面的题不一定比前面的难,而且很可能启发你回头又做出前一题。就算最终没完成也不要紧,因为难题总是大家共同面对的。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考数学一定要维持精神的高度集中、大脑的高速运转,不可以松懈,要尽力拿到所有能拿的分。高考前的模考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总是一百三十分上下,似乎不算低,但每次考后我都能找出不少本来可以拿到实际上却丢掉了的分。我反省了一下,发现自己在考试时若有空下没做的题,其他题做完后,即使还有时间,也会抱定自己做不出来而懒得再去细想。有时候算算分数还行,也就不愿再检查。有了这一发现,在以后的考试中,我都坚持高效率地用完两小时的最后一分钟,结果确实挖掘出不少只要一松懈就可能放弃了的分数。所以,竭尽全力总是不会错的,它至少可保证你事后不至于追悔莫及。

语文:会自学、重循环

学习、多观察、勤思考

大学里,我学的是经济学,院里没有开语文课。只是曾经到中文系旁听过我很崇拜的钱理群、孔庆东老师的课。他们的讲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的乐趣,也后悔中学时没有更好地去热爱这门课。

语文是一门重视积累的课程,必须从点点滴滴做起。我们看到,很多细心、耐心的同学都能取得不错的语文成绩。学好语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做很多细致的工作,这使得好的学习习惯显得格外重要。下面就来说一说我所认为的学好语文所应养成的几个好习惯。

第一,自学的习惯。语文学习的是我们母语,它可以说是最适合自学的课程了,可以在老师上课之前,自己先读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一篇文章的美不外乎这几个方面:思想的美、结构、句子和词语。在预习时,从这四方面去分析一下就可以了。上课时再与教师所讲的比较一下,会很有收获。如果不进行自学,而只是上课听老师讲的话,很可能老师或参考书对课文的看法会先入为主,从而失去了自己的见解。考试中,阅读理解是个重要的部分,锻炼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首先就可以从自学课文开始。

第二,循环复习的习惯,语文需要很多基本功,基础知识的考察在考试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必须平时多积累,掌握好字、词、句式等等。这里,我觉得循环复习是个好方法,即对于课文中的词、句式、特色的修辞方法等,可以在学完一课之后马上复习一遍,隔两天再复习一遍,等学完整个单元再复习一遍。这样每次的复习任务不会太重,而且可以学得更牢固。在应付高考的总复习中,循环复习同样有效。记得那时,我们的语文教师常说要我们复习时“少食多餐”,指的就是每次工作量不宜太大、但反复多次的循环复习。这是因为,语文的知识很难一次死记成功,而必须积累。

第三,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作文是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而要想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来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的。而中学生都很年轻,大多都涉世不深,所以必须多观察多思考来增加自己的“深度”。平时可以多看看报纸了解时事以增加自己的素材,还可以订上一两本好杂志,例如《读者》中的文章常能引发我颇多感触,激起我对生活的思考;《杂文选刊》中的一些犀利的文字则有利于自己开拓思维,挖掘出有个性的观点。另外,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刻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不要对周围的人或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你随时随地的观察和思考都可能融入到你的作文中,为它增添生气。大家都知道,有深度、有个性、有生气的文章更容易拿高分,而要做到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写出这样的文章,就必须如上所述地勤于积累。

关于语文考试,我认为,一般情况下,平时学得好、积累得好,考试成绩就能不错,需要注意的只是仔细读题,不要在审题上有偏差。初中时我考试往往十分粗心,没看题目就动笔做,为此丢了不少冤枉分。另外,我想向大家强调的是,对于没有把握的题,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一旦做出决定,就不要随意改动了。高考的语文考试中,我在检查时改动了两个原本就很犹豫的题,结果都是把原来正确的答案改错了,丢掉了五分,对此我至今仍有些耿耿于怀。作文是语文考试中最需要随机应变的部分。到高中以后,议论文会越来越多。合格的议论文必须做到老师常说的“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而优秀的议论文则要“换种眼光看问题”,争取提出更新颖、更有深度的论点来吸引判卷教师的目光。当然,这还是有赖于平日的积累与训练。不过,只要你每次写作文时都抱有“换种眼光看问题”的意识,这一点还是不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