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六):工業搖籃
2545200000008

第8章 “探险者”引起风波织呢局命运坎坷(2)

此前甘肃民间洗衣涤物,起初用的是草灰、蓬灰、水碱、皂角之类,近代以来用的是一种土法制做的碗状馒头形肥皂,叫碱胰子、羊胰子。其中尤以兰州产的色白质纯,去污力强。这种土胰子虽有些许羊脂气味,却以其价廉而销路广。鸦片战争后,我国进口的机制皂,首推英国人用化学方法做成的礼和皂。

以前用的照明蜡烛,也是土法用牛羊油等浇铸棉芯而成。

洋蜡胰子厂于1910年4月1日正式投产。做胰子的油脂是从河州(今临夏)一带买来的牛羊油,技术指导是织呢局的工程师瓦能克。

上市产品的品种及价格是这样的:1封洋蜡2钱银子,上等香胰每斤价银3.6钱,上等细胰每斤2.6钱,上等粗胰每斤价银2钱,次等粗胰每斤价银1.6钱。优惠条件是:顾客一次买10斤胰子,可赠洋蜡1斤。

尽管厂家想了一些促销办法,但由于成本高、定价高、质量差,销路不畅旺。加上适逢辛亥革命爆发,推翻帝制,成立民国,彭英甲离任,这个工厂就过早地夭折了。直到1914年,积存在兰州商品陈列所的烛皂,以发行彩票的办法,硬性由省上分配到各县,派销于民众。不管怎么说,这个工厂是甘肃创办新式机制烛皂业的开端。

彭英甲在办工厂的同时,在贡院创立了矿务学堂和农林学堂,由他亲自兼任总办。方针是“一面采矿,一面学习”。又在鼓楼西(今张掖路)开办了商品陈列所。

商品陈列所是一幢新式二层楼房,安装了玻璃窗户,在西大街的众多铺面中显得“鹤立鸡群”,引人注目,成为彭英甲兴办实业的一个窗口。陈列所由一名总办主持,下设庶务长2人。有董事1人,专管营业。还有管账的司账1人,卖货的司事4人,管库房的1人。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

这里陈列的商品,除了劝工厂及兰州其他厂子的产品以外,还有官茶、大布、砂锅、水烟、药材、毛皮等甘肃的传统土特产品。

也调取本省各州县的最佳产品,如秦安褐子、洮州石砚、酒泉玉器、天水雕漆木器等。此外也陈列一些外省名特产品。对于各州县商人自制的产品,经陈列所考核,凡是土货创新,能抵制洋货者,可由陈列所总办上报清廷商部,予以发奖鼓励。凡外省商品,甘肃没有的,或者虽有原料可以制造但质量不如外省者,都可调取,以开本省商人智慧,进行仿造。

这是当时唯一官营的一家商品陈列所,商品一律明码标价,就好像是一个商店似的展销馆,让人们参观选购。这在甘肃乃至全国真是一个创举。

自1906年至1911年,彭英甲在兰州做官五年多的时间里,他大办实业,大抓项目,创办了劝工厂、窑街官金铜厂、皋兰官铁厂、兰州洋蜡胰子厂;恢复兰州制造局、甘肃织呢局;开办农矿学堂、织呢艺徒学堂、官报书局、石印书局;主持修建黄河铁桥以及交通、邮电等一批近代工矿企业和文化事业。这些工厂吸引省内外人士纷纷参观。十三世达赖喇嘛赴京朝参,途经兰州时,也带领随员亲往工厂参观。

彭英甲有成功有失败,他最大的政绩则铭刻在黄河铁桥碑记上。

天下黄河谁架第一桥

今天,随着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变成了一只周游世界的小船;先进的交通工具把太平洋变成了一条河,人凿海底隧道把大海的波涛变成了走廊。

2005年10月15日举世注目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在洋人眼里堪与长城媲美的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拉萨河上的特大桥与布达拉宫遥遥相望。

把镜头拉回到兰州。七里河区马滩的银滩黄河大桥,是万里黄河上搭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独塔双面扇形斜拉桥。如今,黄河兰州段的河面上,彩虹一弯又一弯。千姿百态,车水马龙。

要讲黄河上建桥的故事,得追溯到很远很远的年代。

水急浪旋难行船渡过黄河难

上难古老的黄河是一条值得骄傲的河流,是中国第二大河。它以龙的姿势从青海的高山狭谷奔腾呼啸一路走来,穿过盐锅峡,在西固的达川与湟水河交汇,又转到八盘峡和庄浪河在河口汇合,然后东流,从容地进入兰州盆地,穿城而过,流过桑园峡,由榆中乌金峡出境,向宁夏奔去。

兰州,位于黄河上游皋兰山北麓,古称金城,最先筑堡于西固。

这里“地据南北之中,为东西咽喉扼塞”,自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成为济渡兵骑和商旅的地方。

自古以来,黄河天险,水急浪旋难于行船,渡河难上难。而流传的一句谚语是“天下黄河不架桥”。古代行军西域或商旅行人西去,都是靠木筏、羊皮筏或船只摆渡过黄河的。

道路和桥梁是和平的伟大标志,也是战争的伟大标志。从文明时期起,路和桥就把人和理想连结在了一起。讲桥的故事就是讲历史文化本身的故事。

“黄河害,黄河险,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

这是渡河难的写照。自汉代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渡河的工具就是一种用羊皮或牛皮囊吹气鼓胀后用大小木椽制架把皮胎半连在上面,由人划桨驾驶,浮在水上,名叫“皮筏”。最大的筏子是用60只皮囊制成的,能载重二三十吨呢!祖先创造的这种“黄河轻舟”,在历史上曾经承载渡河与长短途水上运输作出了重大贡献。

时至21世纪的今天,还可以看到,这古老而奇妙的羊皮筏子,载着好奇的游客,轻巧灵便地飘流在白塔山下的黄河浪尖上,成为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的缺陷是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水而上。

但是皮筏毕竟代替不了桥梁。历代征战中,大批军骑渡河及日常商旅和两岸民众的过往渡河,仍是摆在交通史上的一大难题。

中国有许多伟大而奇妙的发明。在黄河上架设一座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与追求。

据史料,早在公元3世纪初,羌族人就在青海黄河上创建了一种“飞桥”。到了5世纪40年代,也是羌族人,花费三年时间在流经古枹罕(今临夏)的黄河上建起了一座“飞桥”。所谓飞桥,就是桥梁专家说的“伸臂木梁桥”。由于建桥时巧妙地省去了桥墩,飞架于狭谷陡崖间,飞跨长空,故称“飞桥”。枹罕飞桥的桥址,后人普遍认为在今炳灵寺姊妹峰上溯黄河5公里处。水边巨石上刻有“天下第一桥”五个大字。至今河南岸有“桥滩”地名为证。此桥屡建屡毁,公元1099年毁于西夏。

“山峰滔浪浪淘沙,两岸青山隔水涯;第一名桥留不住,古碑含恨卧芦花。”

这是“飞桥”被毁400年后,明代诗人吴调元怀念第一桥写下的一首诗,刻在河边的大石头上。

无论如何,羌族人首创飞桥是伟大的。就好比史前人在木筏上竖起第一面帆,人们不必再摇橹撑篙拉纤,就能把船驶来驶去。第一面帆是伟大的创举。“飞桥”没有了,但造桥的梦想并没有磨灭。

北宋从西夏人手里夺回兰州后,在黄河上建立了一座浮桥,但不久又毁。

明洪武年间,先是官方在今七里河吴家园与十里店大桥之间造过浮桥,因河流湍急,堤坝弗固,不能长久。直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一个名叫杨廉的官员在今铁桥处建造了浮桥。杨廉时任兰卫指挥佥事,他实地观察,访问父老,选择城北河水少缓,近又易守的河段移建浮桥,称镇远桥。杨廉亲笔题写桥名悬在桥头门楼之上。

浮桥是串连28只船搭起来的。船的间距是1丈5尺,上流定石鳖(如锚),船上加板,两边设栏杆。桥南北两岸各树铁柱1根,木柱6根,用1根铁索3根大绳缆住桥身。过桥如履平地,大大便利了交通。

镇远浮桥,赫赫有名。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四月,来自撒马尔汗(今乌兹别克中部城市)的沙哈鲁王的使节走过兰州的浮桥,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这样描述的:四月抵哈喇穆棱河崖(黄河边),河之大,与鄂格速思河(阿姆河)相仿佛。有船桥可以渡河。桥以船二十三只连络而成。各船之铁链,粗如人之上腿,链系于两岩之铁柱上,柱粗如人身,深埋地中。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充军伊犁途经兰州,就是从镇远浮桥渡黄河西去的。

建浮桥的技术不断改进,到清代时,浮桥已能自动开合,适应河水涨落。然而,浮桥有季节性,拆架起来挺麻烦的。每年十一月黄河结冰前拆掉,行人车马从冰上通过,叫冰桥;到第二年春天冰融河开之后又把浮桥架起来。在冰桥初结和始融之时,常因冰裂造成人畜落水之灾。

架浮桥的施工场面很大,很费工,需数百人分布在岸上、船上、皮筏上联合作业。用大绳系船,从上游缓放,船系四、五个盛石块的大筐,船行到恰好之处,就把筐掷于水中。船稍定,就绳索交加,牵缀而成桥。

兰州至今还存留着一根600多年前立在黄河岸边的大铁柱。铁柱重约10吨,长5.8米,底部直径0.61米,座长1.2米,宽0.18米。铁柱上面铸有铭文: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这铁柱是当时许多铜铁器手工业者的杰作。从永靖县上古城村村民王得树的家谱中得知,铸造镇远桥铁柱的工匠王宣、王训等人,原是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白土坡王家大村人。

因镇远浮桥的两根铁柱,是明洪武年间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两位大将军建造浮桥时监铸的,故称“将军柱”。杨廉改造浮桥时增加了两根。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一根铁柱被水冲入河中,由当时的总督布彦秦又补铸了一根。后来,黄河铁桥建成,浮桥的四根铁柱被废弃,埋于岸边泥沙中。

1958年,从河滩积沙中挖出一根大铁柱,这根幸存的铁柱正是邓愈监铸的那一根。今依然竖立在中山桥南端东侧的河岸上。将军柱成为历史的见证,讲述着“边徼之要津,千古之伟观”的往事。这根写满沧桑的将军柱,兴许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支点。

光绪皇帝准奏建铁桥欧风美雨伴我舞彩虹

地球上大的河流是货物交流和人类迁徙的决定因素。几千年来,黄河和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密西西比河等著名的大河一样,与人类历史紧密相关。

河流和水道,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带来了方便,但人们必须横渡河流才能到达目的地。因此人类发明了桥梁。古人倒木为桥,最简单的木桥自然是横在一条小河上的已倒的树干。然而,要越过宽阔的河流,像黄河这样水深流急波涛汹涌的大河,就得建造结构复杂的桥梁。

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兰时,就想在兰州修建黄河铁桥,曾与洋商福克洽谈。因对方索价过高,至少要白银60万两,因此没有谈成。

清光绪三十二年五月(1906年6月)德商天津实业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游历来甘,适逢“实行新政”,各地开办洋务,兴建实业。陕甘总督升允即委派兰州道兼甘肃农工商矿总局总办彭英甲等人与喀佑斯洽谈。喀佑斯表示愿意包修兰州黄河铁桥,双方拟订了一个意向性合同(即第一稿)。

喀佑斯说,自己只是承包商,并非修桥工匠,对工程尚无十分把握,须自调工程师来甘实地测验估计。如果工程师测估确实能修,就订立合同,否则此事作罢。请来考察的工程师盘川工价,甘肃不管,如果能修桥,竣工后,甘肃送喀佑斯2000两银子,作为考察工程师的盘川。同年九月初九,喀佑斯明确表态:经工程师考究,“黄河水性,虽云湍急,若如所议章程架修铁桥,甘愿保固八十年,其桥价仍以十六万五千两为准。”

甘肃布政使丰伸泰等立即就合同事请示总督升允。升允批示:所拟包修铁桥合同甚属周妥,应准照此签押,以便咨送外务部及发各衙门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