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兰州的农业步入了快车道,如果把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视为兰州农业的第一次飞跃,那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则是兰州农业的第二次飞跃。这两次大飞跃使兰州农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广大农民从彻底解决温饱向大步跨向致富路迈进。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业本身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中央果断提出了从致富路向小康水平迈进的战略部署。
兰州农业也酝酿着一个大胆的构思——农业产业化,这一战略的提出,预示着兰州农业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兰州农业从全面致富向小康水平迈进战略部署的实施。
近几年来,兰州市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持“依托城市,开发农村,服务城市,富县富民”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不断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积极发展支柱产业和“两高一优”农业,使全市农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1995年,兰州市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工作思想,并制定了迅速启动、点块扶持、稳步推进的发展步骤。200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增加值5.61亿元,占全市农业增加值的33.5%,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10万户以上,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实现人均纯收入71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2000年以来,农业产业化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2005年9月21日,兰州市市长张津梁、副市长潘卫平及市发改委、市农牧局、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相继对榆中定远镇蔬菜保鲜库、金崖镇齐家坪村、三角城庄园乳业有限公司、兰州猪厂等农业产业化的行业“带头羊”进行了调研,标志着兰州农业产业化正式进入“集团军作战”时期。
兰州农业产业化,首先将兰州特色农业产业化,根据兰州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形成的优势,将兰州特色农业分为7个产业基地,优势互补,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
百合是兰州的传统特色农业,随着兰州百合知名度的急速提高,百合产业也迅速发展,形成种植、加工、开发、研制、销售等多元发展的产业结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目前,七里河区已形成百合基地,百合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1998年由国家计委投资900万在西果园乡建成了兰州百合城,为百合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初步形成了种植、贮藏、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格局。
蔬菜产业热火朝天,产业化链条明显加强。在大田蔬菜生产中,全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行专业化、基地化生产,已形成内、中、外三环基地格局。目前全市已建成5000亩以上的专业化蔬菜生产基地12个,兰州蔬菜销往全国各地。尤其兰州的高原夏菜名声远播,成为兰州蔬菜的知名品牌。目前,兰州无公害蔬菜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确立了立足市场、优化品种、突出特色、提高总产、扩大外销的思路,几年内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到65万亩,总产18亿千克,外销量达到10亿千克以上。不仅解决了兰州城市的需求,还远销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厦门、武汉等国内外其他城市,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生产的大宗品种有:白菜花、西兰花、甘蓝、大白菜、荷兰豆、甜脆豆、菠菜、土豆、胡萝卜、尖椒、红心萝卜、芹菜、苦瓜、青笋、香菜等近20多个。尤其皋兰的红沙洋芋,以其色泽光亮、个头均匀、早熟、丰产、优质而闻名全国,1999年被农业部评为“明星”品牌,授予全国一级农产品称号。目前其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产量超过1亿公斤,远销上海、广东等20个省市。兰州市在种植生产高原夏菜的同时,还在保鲜储藏上下功夫,市内建有容量9万吨的各类蔬菜保鲜库,年加工各类蔬菜达50万吨。定远蔬菜保鲜库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畜牧产业稳步发展。全市农业在“扩经兴林,促牧稳粮”方针的指导下,畜牧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全市猪牛羊存栏数逐年增长,鲜奶、鲜蛋、特种养殖和水产业也发展迅速。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兰州畜牧产业的生力军。兰州猪厂是1991年建成的全省第一个大型现代化猪厂,是西北唯一的省级原种猪场。占地97382平方米,现有各类建筑面积20901平方米,现饲养基础母猪960头,年繁育15000头,各项配套设施齐全,饲养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
饲料加工车间年产配合饲料6000吨,除本场饲喂外,可向社会提供2000吨的全价配合饲料,质量可靠,价格优惠。同时为兴建中小型猪场提供设计、施工、品种配套、饮料配方、管理技能等技术咨询;好为尔奶业集团永登树屏乡奶牛养殖基地已投入生产,饲养奶牛1000头;兰州庄园乳业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在榆中三角城建成投产奶牛养殖和玉米青饲料加工,引进优质荷兰奶牛200多头,采用“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在定远、连塔等乡村扩散养殖,使榆中川区大面积种植的玉米秸秆等饲草料转化为产业优势,效益显著。
花卉产业异军突起。尤其近年来,花卉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产值4600万元。紫斑牡丹、大理花、唐草浦、康乃馨、唐昌蒲、百合花等地产花卉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紫斑牡丹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获奖。玫瑰花是享誉全国的又一特色地方产品,全市种植面积达4000亩,年产鲜花100万公斤。目前已开发研制出玫瑰酒、食品、化妆品、玫瑰油等系列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兰州优越的气候特点成为全国最适宜球根花卉繁育的基地,也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花卉生产基地和集散贸易中心。兰州花卉产地主要分布在永登的中川镇、榆中的和平镇和城关区。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产业作为兰州的优势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瓜果产业越来越强。兰州是有名的“瓜果之乡”,白兰瓜、黄河蜜、麻皮醉瓜等驰名中外。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反季节西甜瓜具有小型、质优、美观的优点,是寒冬季节人们走亲访友的上佳礼品,目前其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产量达1000万公斤。大田西瓜均衡上市,品质不断优化,目前其种植面积为4万亩,产量达1.5亿公斤。果品向名优特新方向发展,生产以老果园改造为主,大力推广名优特新品种,改良桃、杏、梨等地方传统产品,实现多品种、多季节生产,均衡上市。兰州人不仅种瓜吃瓜,而且加工销售瓜,将瓜产业做强做大。兰州人不仅引进世界上一流的瓜品种,还利用温室反季节栽培,一年四季鲜瓜不断。兰州人还在瓜的利用上下功夫,将兰州有名的籽瓜加工制成了“兰州籽瓜罐头”、“籽瓜化妆品”等系列产品,形成颇具竞争力的瓜产业。据了解,“籽瓜系列化妆品”首次将籽瓜提取液应用于化妆品领域,为化妆品企业找到了一种新的天然原料,并通过了卫生部化妆品部卫生安全性评审委员会审核,被批准为化妆品新原料。由于籽瓜提取液体成本低廉,可以完全替代化妆品中的水和部分营养物质,市场潜力巨大。成立于1999年的甘肃东兴饮品有限责任公司,首家利用自有独特技术工艺和国外先进设备生产的高档“籽瓜汁”,填补了饮料世界无高档瓜类饮料的空白。兰州市种子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西甜瓜种子育种、生产和销售的专业种子公司之一,具有较强的专业科技人才队伍,拥有稳定的生产基地和先进的试验、采种、检测和加工能力,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广泛的营销网络和严谨的企业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生产的“金桥”牌系列瓜菜种子畅销全国,深受广大农民的信赖和经销商的欢迎。公司下设科研良繁部、瓜菜销售部、粮油销售部、财务部、检验中心、加工贮运部。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着力营造现代营销和技术服务体系,积极参加市场竞争,拓宽市场,发展现代种业,着力坚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林果产业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退耕还林,治穷致富”成为兰州人的自觉追求,坚持“以林为主,多种经营”,提倡以工养林、以商养林、以副养林,大力兴办经济林企业,努力开创绿化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最近几年,全市加大老果园的改造,使兰州的古老品牌冬果梨、软儿梨等焕发新容。还对经济林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和引进推广名优新品种,促进了林果生产的优质化。同时,努力扩大林果产业化规模,加快传统林果基地的建设步伐,形成了以安宁区和皋兰县为中心的桃园基地、以红古川为主的坪台水川的苹果基地、以榆中北山为主体的花椒基地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农业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全市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近300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基本解决了粮油加工、转化问题。兰州的肉食品、乳制品、瓜果、百合等深加工如火如荼,效果显著。如“籽瓜系列化妆品”的问世,兰州猪场、好为尔、庄园等企业对饲料的需求、“百合饮料”的出口等,标志着兰州农副产品从以前的原始性粗加工向高科技精细深加工迈进,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成倍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除了以上7大块板农产品基地外,兰州还大力发展传统的弱势农产品基地,培育新型的农业产业基地,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榆中北山和皋兰的洋芋,永登西北部的牧业,红古区和各县川水地区的蔬菜,七里河大滩、马滩的韭菜,安宁区的食用菌,永登、榆中的乳制品等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兰州大地,成为兰州农业产业化的后继力量。
兰州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令人瞻目的成就,但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力量。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狠抓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应用最新的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反季节日光温室生产技术、花卉林木种苗培育技术、脱毒洋芋配套高产技术、秸秆腐化还田技术、瘦肉型猪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圈养育肥羔配套技术、暖棚养殖沼气利用技术、特种水产品的养殖技术等的发明和应用,使兰州市的农业科技含量大为提高,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培育了一批新的农业“明星”。
兰州农业产业化也离不开市场的力量,市场是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催化剂”。兰州市委市政府对市场的建设不遗余力,先后投入巨资,相继建成了张苏滩粮油批发市场、焦家湾粮油批发市场、兰州西部粮油批发市场、雁滩蔬菜批发市场、西北水产中心(原绿色市场)、兰州牛羊肉批发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50多个,其中专营农副产品的批发市场达10多个,各类集贸市场更是遍布大街小巷。同时,市场的农业信息、咨询服务、金融保险等信息技术和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应用,极大地满足了城乡人民的生活需求,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如果说“五谷杂粮、瓜果蔬菜”是看得见、吃得着的“农业文明”,那么,“园艺景致”则是这一文明的“延伸”、“点缀”和“发展”,是“诗情画意”的“农耕文化”。她秀丽的身影遍布金城大地,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亮丽的自然风光、别具匠心的园艺景致,成为文化兰州、园艺兰州、休闲兰州的代表。
园艺景致金城秀
私家花园的记忆
私家花园往往是一个城市园艺特色的代表。兰州的私家花园品位高雅,各具特色,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大多围绕在兰州城的西、南、东郊外,多达20余处,宛如璀璨的明星,镶嵌在兰州大地。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些昔日景致迷人的私家花园大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被改建成楼群、医院、幼儿园或拓为马路,或另作他用,唯一保存下来的只有邓宝珊的故居“邓园”。
煦园,文人雅士的乐土。煦园就是老兰州所说的水家花园,创始人水梓是我省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贤达,曾任甘肃省教育厅长、国民政府考试院甘、宁、青考铨处、国民党考试院的考试委员等职。
水梓于20世纪20年代购建煦园,位于今天的颜家沟,不过现在已经被高楼大厦所取代。煦园几乎花了水梓半生的心血,建筑颇有文思,无论是楼、台、亭、桥,还是池塘、山石、竹花、花草等,都透出一股浓浓的诗情画意,显得那么的文雅精美,成为文人雅士的乐土。张恨水、于右任、张治中等社会名流及十世班禅和他的老师都曾光顾煦园,并对煦园赞不绝口。
亦园,诗情画意总是情。亦园是当年向北大校长上书要求“大学开放女禁”并如愿成为首批北大女生的邓春兰的父亲邓宗所购置,位于今安定门外下沟,现已成为高楼林立的住宅区,早已看不出亦园的半点影子了。只能从王的两首《亦园牡丹》诗里体会到园艺和诗文已经融为一体的绝妙境界,怪不得亦园总有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其一“灿漫春光到牡丹,群贤香径共盘桓。问君何处名花国?园是亦园市是兰。”其二“几株魏紫与姚黄,蜂蝶随人日日忙,忙里偷闲犹买酒,花王故国已沧桑。”
颐园,花木萦回象万千。颐园是清道光年间兰州翰林曹炯所建,故称曹家花园。民国初年被会宁进士秦望澜购置,改为颐园,现为甘肃省保育院。颐园建有镜泉楼、瑞杏轩、养花莳、竹之斋等建筑物,匠心独具,五泉山溪水穿流其间,苍松翠柏,风景秀丽。诗人王烜在《咏颐园》中写道:“依水名园清且闲,悠然恰对皋兰山。亭台历落位三五,花木莹回象万千。”
节园,最早开放的公园。节园原先是明肃王府(今省政府院内)的后花园(今中共兰州市委院内),1763年陕甘总督驻节肃王府,因总督驻节,故称节园。节园亭台楼阁相间,槐、椿、桑高耸,翠竹婆娑,牡丹吐艳,池塘如镜,荷花竞放,登临拂云楼,如履黄河水面乘天风,伸手可扪云彩。左宗棠在《节署园池记》中称:“节园基宇闳开,园亭之胜为诸行省最。”1878年春天,左宗棠首开节园,听任市民游览,并备有茶水免费供游客饮用,成为第一个向市民开放的私家花园。
邓园,挥不去的情愫。邓园是抗日名将、曾任甘肃省省长的邓宝珊的故居,位于城关区广武门后街4号,又称邓家花园,也是唯一留存的私家花园。走进邓园,首先看到的是古朴典雅的门楼,高高挂着的是于右任亲题的“慈爱园”和启功题写的“邓园”两块匾额。穿门而入,迎门便是一座假山,回廊之侧是古香古色的厢房。邓园曲径通幽,山环水绕,鸟语花香,景色绝美。正如慕寿祺撰联所云:“曲曲弯弯,前前后后,花花叶叶,山山水水,人人喜喜欢欢,处处寻寻觅觅;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雨雨风风,莺莺燕燕,想想来来往往,常常翠翠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