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兰州的“生态”,还得说一个人,这个人大家也许都非常熟悉了,他曾是著名的农学家,曾是甘肃省的建设厅长,曾是中国农学会顾问,还曾经是青香蕉、金冠、早旭、奥登堡等优质苹果的“引路人”。这个人叫张心一。
张心一,祖籍甘肃永靖,1897年生于兰州,1992年病逝于北京。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就读,获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任金陵大学教授。张心一是我国近代农业统计与土地利用及水土保持的先行者之一,是著名的学者。他所著的《中国农业概况估计》,被国际上誉为“张心一数字”而广泛引用。他还是颇有政绩的官员,1941年至1946年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他在担任甘肃省建设厅长期间,主持兴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鸳鸯池、湟惠渠,并在洮河林场树立了科学经营林业、保持水土的样板,还把徐家山选定为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的实验基地。张心一不仅是著名的学者、杰出的政府官员,还是有名的企业家,他先后创办了甘肃水利公司、林业公司、牧业公司、矿业公司、兴隆公司、水泥公司、电厂、机器厂等企业,为兰州植被恢复的科学试验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徐家山的改造成功,使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罗德明惊叹不已,而张心一也被认为是甘肃水土保持和荒山改造的奠基人。
张心一不仅是缔造兰州著名品牌“白兰瓜”的功臣,还是引荐青香蕉、金冠、早旭、奥登堡等优质苹果的热心人,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虽然后来在国务院农林部工作,但他一直关心甘肃的水土保持和荒山绿化。1992年,张心一在北京逝世,根据他的遗嘱,在徐家山举行了他的骨灰抛撒仪式,并在柏树台立“张心一纪念碑”。
这里要讲的就是他一心想绿化徐家山,努力改变兰州生态环境的故事。
张心一留学归来回到兰州后,怀着改造山河、恢复植被、改变兰州自然生态的雄心壮志,提出在兰州北山植树种草的建议,有人却认为他是异想天开,吹牛说大话。张心一满不在乎,坚持向自己认准的目标前进。他亲自到盐场堡徐家山一带考察。当时的徐家山,植被破坏严重,光秃秃的,荒凉不堪。
有一天,他路过一位姓徐的农家门口,惊讶地发现长着几棵大树。张心一惊喜万分,急忙进屋向主人请教。
主人说:“只要有水,只要管理好,树一定能种活。”
张心一听完主人的话,高兴得不得了,决定把徐家山作为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的实验基地。很快,他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在徐家山动手挖水平沟,植树种草,做水土保持实验。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金城关到枣树沟一带方圆近10000米的荒山上,竟然奇迹般地栽活了近10万棵白榆和13万多株红柳、侧柏和洋槐。当时被张心一请来协助工作的被美国人誉为“生态学之父”的水土保持专家罗德明(音译)看到徐家山的变化时,惊叹万分,认为是世界奇迹。后来,张心一通过罗德明从美国引进了90多种耐旱、耐寒、耐瘠薄的草籽,大多数种植成功。现在被农民誉为“肥田宝草”的草木樨就是当时引进的。
但是,张心一的“生态”抱负却屡遭挫折,他辛辛苦苦栽活的10多万株树木最终因干旱而死,只有徐家山山顶的侧柏依然郁郁葱葱,见证了张心一绿化荒山、改变兰州生态的决心和勇气。
解放后,徐家山成为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的重点地区,大力发展造林绿化工程,栽种有云衫、侧柏、圆柏、油松、白榆、山楂、刺槐、桃、月季等乔、灌木,森林覆盖率达到61.7%。自然生态的改善,也吸引了斑鸠、啄木鸟、金翅雀、麻雀、乌鸦、猫头鹰、布谷、兔子、松鼠、狗獾等动物的光顾。到了20世纪90年代,徐家山已是绿树成阴,鸟语花香,昔日的荒山奇迹般地变成了森林。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看到徐家山日新月异的变化,张心一曾感慨地说:“没有人民政权,将是一事无成。”
后来,张心一到北京工作,仍念念不忘兰州的生态建设。1986年,年迈体弱的他躺在病床上,还投书兰州军区司令员郑维山,提出绿化西北的建议。
1992年,张心一在北京逝世,根据他的遗嘱,在徐家山举行了他的骨灰抛撒仪式,也许,他早就把绿化徐家山当作了自己的毕生追求。张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为兰州生态建设所做的艰难的开创性贡献却是永恒的,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敬重的。
鲜为人知的市树市花
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省会城市纷纷评选出自己的市树市花。
1983年3月18日,兰州市物资局李培在《兰州报》上发表文章建议评选市树市花,不少读者积极响应并提出不少候选名单。4月9日,亦农给《兰州报》去信,建议国槐为兰州市树、玫瑰为市花。不少人表示赞同,认为评选市树市花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不仅可以培养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而且对绿化美化城市环境,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广泛征求各界的意见后,兰州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市树、市花评选活动,由兰州市绿化委员会牵头,成立由兰州市园林局、兰州市林业局、兰州报社、兰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甘肃省建筑学会园林绿化委员会、兰州市林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领导组成评选委员会。9月,评选委员会邀请专家学者召开评议会,初步提出国槐、侧柏、云杉、玫瑰、百合、丁香、牡丹等作为市树市花的候选品种。10月再次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了评选口号,制定了评选条件,并安排部署了具体活动。
评选口号是:踊跃评选市树市花,绿化美化兰州城乡。
评选条件是:在本市栽培历史悠久,具有地方特色,反映地方风貌;高度适应本土风土,在本市广泛种植;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抗病能力强,群众喜闻乐见。
评选标准制定后,在白塔山公园、五泉山公园、滨河路儿童公园设立投票点,并张挂标语,还绘制大幅图片和说明。《兰州报》、甘肃电视台作了专题介绍和新闻报道。
12月7日,市树市花评选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宣布国槐以12448张、玫瑰以10819张选票成功当选兰州市树市花。
国槐属蝶形花科,生命力极强,唐代所植的国槐至今在兰州还有生长。金天观(今工人文化宫)庙宇里尚存4棵槐树,相传就是唐代所栽,虽饱经风霜,却仍然生机勃勃。清人秦维岳曾吟道:“槐柏盘曲蛟龙拏,珍鸟琪花助清玩。”上西园的槐荫寺,以寺内有古槐得名。天齐庙里的唐槐两次遭雷击,虽伤痕累累,但依然萌发新枝,勃勃生机,堪称奇迹。故兰州有“千年松树万年柏,不如老槐谢一谢”的谚语。张思温曾赞颂:“城东古树阅千年,老干杈意态妍。雷火几番经浩劫,婆娑犹可傲金天。”金塔巷、下水巷民居内以及西关清真寺“三眼井”,将古槐树干包在屋内,树冠自屋顶冒出,绿荫蔽日,以避炎暑,成为兰州独特的“屋包树”景观。彭泽曾用元曲小令描写了当时阿干河畔槐浓柳密的情景:“到夏来,西津河水涨,柳荫浓,槐荫密,深巷湘帘高卷,看不尽云山嶂。”
国槐为落叶乔木,高大,浓阴,根深耐阴,萌发力强,年龄长,耐寒耐旱,抗污染,抗病虫害,8月下旬开淡黄色花,不仅颇有观赏价值,也是北方用材和城市绿化的优良品种。兰州市在20世纪60~80年代栽植的国槐,生长良好。因此,国槐被评选为兰州市树实属必然。宋廓在《咏兰州市树国槐》里写道:“高节俦松柏,龙鳞寿不群。花垂亲大地,香远益清芬。叶叶迎朝日,亭亭拂绿云。果然根贯石,彼铁意如君。”
相对于国槐而言,玫瑰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因为兰州的永登苦水以“玫瑰之乡”而闻名遐迩。
玫瑰属蔷薇科,在兰州栽种历史悠久。据1728年的《甘肃通志》记载:“玫瑰花兰州出。”可见当时的兰州玫瑰就已经很有名。
清乾隆兰州翰林秦维岳的别墅在后五泉,广植玫瑰等花木,因此他对玫瑰比较熟悉。他在《玫瑰》里写到:“霞光锦缎覆苍苔,点缀芳园朵朵开。西陇花迟兼遇闰,端阳才拥艳香来。纷纷蜂蝶隔篱窥,为护芳容刺满枝。石径云拖天放霁,徘徊应许此花知。”自清道光以来,永登庄浪河畔的苦水一带逐渐成为玫瑰之乡。
兰州玫瑰有两种,一种叫中国玫瑰,花朵较大;一种叫苦水玫瑰,是钝叶蔷薇与中国玫瑰的杂交品种,花朵稍小,但产量较高。玫瑰适应性强,花开时灿如云霞,非常美丽,而且香气浓郁。永登苦水玫瑰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永登县苦水乡李窑沟村有个名叫李乃先的秀才,从西安带回一株玫瑰苗栽在自家的院子里观赏。玫瑰生长茂盛,花色艳丽,芳香四溢,亲朋好友,乡里邻居便争相栽培。于是,各家各户庭院、屋前屋后都栽满了玫瑰,最后成了上贡佳品,被誉为“金城玫瑰”。苦水玫瑰以它迷人的芳香而闻名于世界,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出产的玫瑰花及玫瑰油都占到全国总量的50%以上,出油率万分之四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兰州永登被称为中国的“玫瑰之乡”。苦水玫瑰提取玫瑰油的精油率可与世界著名的玫瑰生产国保加利亚的蔷薇香精媲美。20世纪30年代,天津酒厂用苦水玫瑰造的玫瑰酒,在巴拿马展览会上荣获银质奖章,从此苦水玫瑰驰名中外。
玫瑰用途很广,经济价值也很高。玫瑰花是做糕点、酿酒的必需香料;玫瑰油是香烟、香皂、香水和高级化妆品香料的主体原料,每千克玫瑰油在国际市场上可换黄金1.5千克。玫瑰花和根还可以入药,有顺气和血、疏肝解郁的功效,同时还可以美化环境,花开季节,香气浓郁,素有“玫瑰花开十里香”的美誉。
玫瑰是难得的观赏植物,端午前后,玫瑰花盛开之时,漫山遍野一片红艳,非常美丽。玫瑰也是非常珍贵的经济作物,用玫瑰花腌制的玫瑰糖,可用作甜食,而且玫瑰油非常珍贵,比黄金还要贵重。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兰州市在五泉山二郎岗、白塔山、五一山、徐家山等地大量种植。后来,兰州市的滨河路及一些主要干道都栽种有玫瑰花,每当花开季节,形成绿紫交映的花带,迎风飘香。宋廓在《市花玫瑰》里赞誉道:“艳色逾桃李,嫣红焕若霞。分香传绝域,绕郭护农家。刺锐惩戕贼,品高树市花。风姿焉可渎,切莫折琼芽!”
再造山川秀美的兰州
历史上的兰州是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十六国时期,南山犹“榆木成林”,唐代时,南北两山尚“溪谷复深,草木荒延”。据史料记载,兰州城东30千米的水岔沟在清朝是山水清澈,竹木蓊郁,且宜耕牧的好地方;清时金县(今榆中)的甘草店树木颇多;皋兰县西南的古峰山(今兰州市华林坪)林泉幽静。明代诗人张谅在他的诗《华林寺》中写道:“华林景物最清幽,金碧玲珑树木稠。钵底潜龙僧入定,柳荫系马客来游。雨干对榻青山好,风静迎门绿水流。更喜晚来堪赏处,残霞一片古峰头。”;夜雨岩(今五泉山)树木荫森;兰州西南约45千米的巴米山松柏葱郁,青草茂盛,麋鹿来往;明代诗人周光镐在他的《皋兰山》一诗中记载了当时的南北两山植被状况:“……绝顶青青立马看,山色东连关紫气,河声北注陇云寒。天晴万树排高浪,日落双桥枕碧澜。见说古来征战地,骠骑曾此走呼韩。”……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兰州大地曾经的确森林茂密,山清水秀。但是,由于历代的战乱摧残、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不合理的采伐等,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导致气候失调,水土流失严重,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兰州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民国末年时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到兰州写下了一首《竹枝词》,对植被惨遭破坏后的惨状进行了描述:“大恩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兰州及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从建国初期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到20世纪80年代的“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改造山河、治穷致富”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为西北的生态建设作出了重要批示,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兰州在西部大开发的召唤下,省市党政军领导和兰州人民一齐动手,展开了保护生态环境、改造山河、绿化家园、彻底改变市容市貌的绿色运动,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全民义务植树、城市园林绿化、南北两山绿化、农村林网建设及部门行业绿化的局面,形成以南北两山为重点、城市绿化为轴心、发展城郊生态经济型林业的大绿化格局,使兰州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市容市貌有了明显的改观,再造山川秀美的兰州成为兰州人民的共同目标。目前,已完成造林绿化33.18万亩,配套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在南北两山绿化的推动下,全市80万亩天然林保护和“三北”四期工程全面启动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和引大灌区林网建设工程初见成效。全市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百万人(次)以上,累计栽植各类树木1.2亿株,林地面积发展到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77%。城市绿化结合半州城区两山夹一河的特征,突出实施“大绿地、大色块、大水面”战略,全市绿地面积已发展到150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67平方米。尤其是近3年来新增城市绿地200多公顷,是20年来增幅最快的时期。
为了再造山川秀美的兰州,兰州市掀起了大规模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使这一目标成为大家自觉的追求和光荣的义务。每年的植树季节,省市党政军领导带头参加,各界人士踊跃参与,每年都有近百万的公民投身于这一伟大的运动中,自《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颁布以来,累计完成义务植树一亿多株,有力地推动了绿化家园全民化。
为了再造山川秀美的兰州,园林绿化是重中之重。兰州市在狠抓绿地总量增长的同时,也注重园林绿化建设,形成了以主干道路、广场绿化为重点,以小景点、小游园、小绿地为样板,以机关、厂矿、单位庭院、楼群绿化为基础的绿化格局,园林绿化水平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