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赓传
2534700000048

第48章 化险为夷

每次面临日军的大“扫荡”,陈赓总是将主力部队分散转移到外线应敌,自己则带领精简了的指挥机关及小部队,同敌人周旋。因此,时常处于紧张状态,也常常遇到危险。他的《日记》中常有这样的记载:“今早起床即闻激烈机枪声”、“今早此间可闻炮声”、“部队快要进入宿营地时,敌机11架,甫从东方飞来,经我头上”……但是,最紧张、最危险的一次是1941年。

时值天寒地冻的1月26日,陈赓率领第三八六旅艰苦转战,来到武乡县的韩壁村地区,司令部就住在韩壁村。当天,由武乡、沁县东犯的日军约6000多人,先后到达西营、蟠龙一线,韩壁村一带正是他们东犯的目标。当地一个汉奸报告了正在寻找八路军的日军,日军就提前行动,于27日凌晨,1000多人向韩壁村袭来。此时,住在旅部周围的第七七二、第十六、第十七等团及第十八团大部均已转移,只留下第十八团的一个营担任旅机关的警卫。由于这支部队才从河北省平原地区调来,未能及时辨认出穿着类似决死队军衣的日、伪军,待敌人杀死值勤班长,才被发觉,但为时已晚。首先受到袭击的是旅政治部,26岁的政治部主任苏精诚,英勇组织抵抗,不幸壮烈牺牲。

当时正值中国农历小年,司令部有的人竟将枪声误以为是老百姓放鞭炮,毫无思想准备,因而伤亡不小。由于征战劳累,正在酣睡中的陈赓,幸得一位机警的排长将他从被窝中拖出,裹上大衣及时背走,才免遭一难。

刘伯承对陈赓这一警戒上的疏忽所造成的事端,非常恼火。对他这个“响鼓”,用“重锤”敲打了整整一年,使这个教训深深地铭刻在陈赓的脑海中,当然也是为了使全师干部接受教训。

在那“黎明前的黑暗”的岁月里,陈赓遭遇的危险绝不止这一次。1942年冬季日军的大“扫荡”中,一路日军从安泽县的和川镇沿着两山夹峙的沟底大道走来,另一路从屯留县向府城镇沿山顶公路走来,陈赓和太岳军区司令部人员正处在这两条道路的交会点上,前进和后退都可能和敌人遭遇。眼看着敌人大部队行将到达这里,自己身边又没有战斗部队,四面无路可走,怎么办?

陈赓命令大家停止前进,就地宿营,营地就设在山顶公路和沟底大道之间的小山庄里。这两条路就像巨人的两条胳膊,把这个小山村紧紧抱着。陈赓令夜晚实行严格的灯火管制:不准生火,不准吸烟,不准高声说话,咳嗽也要捂住嘴巴。在小山村的四周,分别派出暗哨,严密监视敌人的动向。

住下后,人们都很紧张,忧心忡忡,难以预料会发生什么情况,担心万一被敌人发觉了怎么办?为此无不捏把汗。人们更关心司令员的安全,有些人悄悄跑到陈赓住处看望,只见他像没事似的,关着房门,盖着毛毯已经入睡。大家没有办法,估计他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也许这出《空城计》能唱好,可是现在已经不是1600年前的三国时代了呀。

到了午夜时分,就听见山头公路上吵吵嚷嚷,车队的马达声和喇叭声交织一片,汽车的灯光照亮了小山村的后墙;山下沟底大路上,敌人大队也在源源通过,马的嘶鸣,人的叫骂和武器碰撞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沟底敌人手电筒的亮光,有时也能射到这静寂的小山庄来。村里的人努力屏着呼吸,紧趴在地上静静地观察着敌人的行动。到拂晓前,两路日军都走得无影无踪了。

清晨起来,阳光灿烂。炊事员做好早饭,让大家饱餐一顿。临出发前,陈赓站在队前风趣地说:“有没有人当了俘虏?”逗得大家全笑了。

陈赓在神头岭之战中就说过:“有的险冒不得,有的险却非冒不可。”他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就用“看来最危险的地方,实际最安全”的办法来保护自己。在神头岭用这种办法打了胜仗,这次又用这种办法走出重围。

至今还在山西省襄垣县铁匠坡村传颂着这样的故事:1943年11月17日,陈赓在涉县赤岸村参加会议后,骑着马回太岳区,当晚就在铁匠坡宿营。铁匠坡是个只有20来户人家的小村,地处高山上,周围深沟环绕,形势十分险要。

陈赓到时已是傍晚。他安排随行人员去准备晚饭,自己坐在土炕上看地图,然后叫村干部领着他在村里村外、坡上坡下转了一遍,边走边聊村里生产生活的情形,顺便把每条小道通往哪里,怎么走法,都问了个明白。村长见他如此仔细询问,便笑着说:“司令员,俺这铁匠坡村不大,可地势好,安全着哩。”陈赓笑了笑说:“是的,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但是另一面,如若被敌人包围,突围就不容易,还是不要麻痹大意好。”显然韩壁村的遭遇战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果然,吃晚饭的时候,接到紧急情报:日军已得知陈赓住在铁匠坡村,准备派三个大队、两个伪军团来合击铁匠坡,因为敌人估计陈赓还带着不少部队。上级要求陈赓赶快转移,并已通知襄垣县独立营和区游击队配合行动。村干部和群众着了急,有的大骂,一定是狼心狗肺的特务、汉奸告的密;有的说:情况紧急,还是先护送陈司令员快走。陈赓看了看手表,当即派随行人员和几个民兵出村外观察动静,然后说:“大家不要慌,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冷静。老乡们赶快疏散,现在还来得及,并派两个民兵配合我这里的战士,把两包文件拿到南面的山沟埋好,改日再来取。”

这时,去村外观察的战士回来报告,说几条主要通路已发现有敌人隐蔽。村干部一看情况紧急,对陈赓说:“是不是我们村民兵用手榴弹打开一条路,掩护你突围出去?”

“这样会打草惊蛇,破坏了我们整个计划,也就便宜了敌人啦。”陈赓胸有成竹地说,“刚才我观察地形,发现南坡的悬崖边有条小路,看样子是打猎人走过的,我想不声不响地从那里走出去,让敌人的合击扑空,回头好让我们的八路军和游击队围着打击他们。”

一提那条悬崖边的小道,大家都担心起来。年纪大点的人都还记得,曾有几个打山害的年轻人在那里出过事,有的送了性命,此后人们都叫它“要命路”,再没人走了。所以不少人说:“司令员,那条路太危险呀!”

陈赓说:“为了打日本鬼子,今晚非走这条路不可了。再说,知道它危险就会有思想准备,靠大家帮助,一定能走过去。”

陈赓的腿虽然负过伤,有点瘸,但在当地群众帮助下安全地通过了那条羊肠小道,离开了险境。这时,密集的枪声响起来了,敌人果然包围了铁匠坡,但是扑了空。只是它想撤走却没有那么容易了,遭到赶来的游击队和民兵的袭击,付出了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