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赓传
2534700000038

第38章 响堂铺伏击战

著名作家陈荒煤曾在第三八六旅采访过。1938年8月25日,他在《陈赓将军印象记》一文中写道:

两年来纵横在华北战场上的三八六旅,是一二九师的主力军,有光荣的战绩。平原的人民称它是“我们的队伍!”而这次敌人进攻晋东南,侵入北线时抓住我们的一个通信员,第一句问话就是“你是不是三八六旅的?”我们的人民和敌人都熟悉三八六旅这一个名字——那是由于它的英勇。

陈赓将军即是这个英勇的三八六旅的领导者。他中等身材,圆脸满是康健的红色,被那沿着脸腮而生的黑的胡子衬托着,显得十分英武。眉浓宽而向上斜扬,眼睛望人的时候圆睁着,带着一种探索注意的神情,使你感到他的眼光很锐利。一口细小的牙齿,薄的嘴唇,人们是常以此来断定那性格该是属于刚毅和冷静一类的。

看样子不过像三十岁的年纪,但他笑的时候,眼角浮现了一些细小的皱褶,可以猜想到他也不会太年轻了。第一次见他,我心里想:“像一个大学生。”……三八六旅自从前年九月改编后踏上华北战场,直到现在,作战统计在二百一十次以上,但陈赓将军耗去若干脑汁,那却是无法统计的。

战争是一种艺术,指挥员应该懂得自己的力量、优点和缺点,同时又要懂得敌人的;他需要机灵而又需要理智,细心却又要有魄力;要婉妙地使用技术,而使那庞大的铁流在自己手里操纵自如。陈赓将军是一个战争的优秀的艺术家,因此,三八六旅在华北创造了无数光荣胜利的战绩。

三八六旅到山西的处女战,是在长生口,一战而解旧关之危。尔后,敌人破娘子关长驱直入的时候,陈赓将军亲率一团兵力在七亘村伏击敌人。战斗以后,一团人都变成了日本兵:都是黄呢大衣、钢盔、皮靴、新枪,漫山遍野的高头洋马。

去年春天,当敌人九路围攻晋东南根据地时,三八六旅这一支远征军赶回来,一月的期间接连的作了三次有名的大战斗:神头、响堂铺、长乐村之役……“是不是三八六旅?”敌人沿途老这样探询。打听不是,汽车一溜烟走了,虽然当地有别的中国军队,也似乎不屑于过问。然而可怜,它始终没有一次找着陈旅,我们却在一条河边等待着他,又打了他一阵……

陈荒煤说的三个大战斗,神头岭之战前面已经叙述过了。响堂铺作战,是第一二九师负责直接指挥的,陈赓率领第三八六旅全部参加了。

由于从邯郸到长治这条公路对于日军太重要了,他们在神头岭挨了痛打后,加强了对它的控制,增加了兵力,增设了据点,加强了工事构筑,以保障繁忙运输的畅通。为此,八路军总部给第一二九师下达了继续在这条公路上打击敌人的任务。经过周密的侦察和分析判断,师部决定在响堂铺地区设伏歼敌,并征得了前来视察的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的同意。由副师长徐向前担任前线总指挥。

响堂铺位于山西省黎城县的东阳关镇与河北省涉县之间,公路沿着小河床蜿蜒通过,路南多是悬崖峭壁,不易攀登;路北也是高山起伏,但谷口较多,宜于部队的进退。是个比较理想的伏击战场。

徐向前对参战部队进行部署:第三八五旅的七六九团和第三八六旅的七七一团埋伏于后宽漳与杨家山之线,担任主要的歼敌任务;并由他们各派小分队到对面南山埋伏,防止敌人遭伏击后“狗急跳墙”向那个方向横窜。第七七二团为第二梯队,在第七七一团的右后方,负责对付黎城可能来援之敌;对付涉县方向的敌人,则由第七六九团派出小部队,迫近涉县去打游击,以保障本团左后方的安全。侦察得知,日军运输车队将于3月31日由长治返回邯郸等地,徐向前命令各部队于30日进入阵地。

陈赓率领部队于26日冒雨东移,于3月30日进至庙上村与马家峪一线隐蔽集结,然后亲自到前沿看地形,作伏击的具体部署,黄昏后即指挥部队秘密进入阵地,一切部署停当已是31日黎明时分了。

第二天拂晓,天空刚有一线鱼肚白,出现了新情况,第七七二团派到苏家担任警戒的一个连,被汉奸发现,向东阳关日军告密,日军当即出动200余人,由汉奸带路,向该连发动进攻。这就提出了问题,敌人的进攻,是不是发现了八路军的作战意图?陈赓和徐向前交换意见后,虽然通知整个部队做好准备应敌,但判断这股敌人只是发现了第七七二团那个连在那里活动,危及到东阳关敌人的安全,并未发现更多的东西。为诱敌计,陈赓命令该连从苏家撤走。其他部队继续在原地隐蔽,耐心等待。果然,判断正确,第七七二团那个连撤走后,日军也撤回到东阳关据点。

刘伯承在他的《刘伯承用兵要旨》一书中谈到响堂铺战斗时,盛赞徐向前和陈赓的判断,说“当时风传在我后路上的苏家有敌人到来,但我们老练的高级指挥员能沉着判断其不确,因而未放弃这一胜利的战斗。”

清晨8时许,先听见了枪声,接着从西向东传来隆隆的汽车声,滚滚黄尘随着汽车的行进,在公路上扬起,很远就看到了。日军第十四师团山田辎重部队所属的两个汽车中队,共有汽车180辆,载着掩护部队由黎城县城经东阳关镇向东开来。由于谷底河旁的沙滩路面松软,汽车只能缓慢行进,这就给八路军创造了好机会。等他们全部驰入伏击圈后,第七七一团和第七六九团的迫击炮、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手榴弹成群飞进敌群,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接着,战士从各个谷口冲了出来,冲上汽车,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敌人骤然遭到攻击,乱作一团,在汽车上还来不及把迫击炮、机关枪架起来,就被冲上汽车的战士砍伤、刺死了,少数钻到汽车底下企图顽抗,或端着刺刀准备和八路军战士拼杀的,大都在战士的刺刀、红缨枪和密集的手榴弹轰击下被消灭。第七七一团三连战士袁开忠与敌人搏斗时,手中的武器打掉了,他抱着敌人扭打,最后嘴咬敌人的脸,敌人疼痛倒地,被他打死,自己的门牙也掉了3颗。

经过两小时激战,日军除30多人逃脱外,全部被歼,180辆汽车全被击毁、烧坏,火光冲天,浓烟蔽日,到处飘荡着令人窒息的难闻的汽油及轮胎烧灼的臭味。

战斗进行时,黎城及东阳关敌人步骑兵400余人,附步炮2门,沿公路向东进攻,企图解响堂铺之围,被第七七二团在马家拐附近将其击退。不久,又从黎城增兵200人,携步炮4门,会合退下去的那400多人,在飞机掩护下,又连续向第七七二团阵地发动攻击,两次冲锋,被两次打退,伤亡数十人,不敢恋战,退回东阳关据点。同时,东面河北省涉县的敌人,出动了400多人,附汽车6辆,向西进攻,企图救援响堂铺被围之敌,在河南店与椿树岭之间遭第七六九团预伏部队的强力阻击,被迫退回涉县。下午4时,日机10余架飞到响堂铺地区大肆轰炸,但八路军早已打扫完战场安全转移了。炸弹只是把日军留在那里的绵延几里长的汽车残骸、死尸和伤员又“重创”了一顿。

此次战斗,共毙伤森木少佐以下400余人,俘虏3人,缴获迫击炮4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10余挺,长短枪130余枝。击毁汽车181辆,多出的一辆是第七六九团在打敌人援兵时击毁的。部队临撤离时,将搬不完的物资及敌人的尸体、汽车全部放火烧着了,顿时,这段蜿蜒起伏的公路变成了一条火蛇,也是侵华日军的一处火葬场。

陈赓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八时许,闻得枪声。七七一团报告,谓东阳关有敌汽车百十辆,向涉县方向前进。七七一团放过一部约百辆至七六九团地段,激烈战斗就此开始。我七七一团动作迅速,火力与突击配合,勇敢莫当。经过两小时战斗与肉搏,配合七六九团将敌汽车百八十余辆全部焚毁,共毙敌四百余人。敌生逃者仅三十余,余全部歼灭……

此时,敌之汽车队已全部被歼灭,增援部队亦几次被我击溃,死尸满沟满野,只好以飞机十架,计重轰炸机六架,战斗机四架,投掷炸弹,长达两小时之久。但此时我已结束战斗,胜利品、伤兵全部运回近后方。部队已集结隐蔽,毫无损失。敌之飞机不过来吊孝而已。这次战斗证明了我们的部队有铁一般的意志,战术上已有了大的进步,政治工作是比较深入,动作秘密勇敢、迅速、突然,完全合乎战术要求,特别是锻炼了我们的新战士及较弱的个别部队,其意义更大于缴获枪炮。

看来,走上太行山,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对日军作战的锻炼,陈赓对自己的部队开始感到有信心了,满意了。当然,他也颇有感慨:

半个月内打了两次胜仗,两次均歼灭了敌人,给敌人以重大损失。我想在晋的(国民党)三十万大军,如都是这样的积极,那么,何愁敌人不消灭呢?因此,争取友军和我们一样的积极作战,是我们目前最艰巨最迫切的任务。

这次战斗,朱德和彭德怀特地邀请国民党军队一些高级将领来观战,使他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这大概就是陈赓说的,为争取友军积极作战的一个措施吧?

刘伯承总结这次战斗经验时赞扬说:“侦察判断正确;伏击地区良好;伏击布置妥当;出击突然猛烈干脆;撤退敏捷严整。缺点是步炮协同差。”

半年之后,陈赓率领他的部队于10月7日向涉县方向前进,重新来到响堂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陈赓《日记》中写道:“我们在响堂铺的胜利的战迹——敌之破烂汽车,依然残存路旁,纵横十余里。”

全国解放后,当地人民在伏击区公路北侧,立了一座“响堂铺伏击战纪念碑”,至今,仍巍峨耸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