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赓传
2534700000023

第23章 步兵学校校长

1933年8月,陈赓离开上海,辗转到达了中共中央苏区的首都——江西省瑞金县城,见到了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由于他被捕4个月,组织上要对他进行审查。在被审查期间,不能担任要职,被分配到“彭杨步兵学校”当校长。“彭杨”是指1929年在上海牺牲的革命烈士彭湃和杨殷。

对于来自国民党的迫害和摧残,陈赓是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能处之泰然。可是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党内来,还要受审查,所得到的待遇也不公平,但心胸坦荡的陈赓,深知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必须面对现实,去迎接考验。

这所步兵学校,主要是培养红军的连、排军政干部,设两个军事营和一个政治营。校址在瑞金城西20余里的九堡镇。

经过黄埔军校严格训练的陈赓,办这样的学校,自然是轻车熟路。但他仍然一丝不苟、全身心地把自己的主攻目标,放在队伍的建设和优良作风的培养上。

在这所学校工作过的刘清明回忆说:

1934年1月间的一天上午,我在野外一个山坡上给学生上课。课目是步兵班对占领野战阵地的敌人进攻。讲课刚开始,突然间,陈校长来到现场。我向他报告了今天的课目和实施方法。不知为什么,我的心跳得很厉害。陈校长看出来了,把我叫到旁边说:“你不要慌,讲课时,只当我不在一样。”

我原以为陈校长听一听就走的,哪知他一直听到底,怕我发慌,很安详地站在那里,中间没有插话。讲完课后,学生离开现场,他才很亲切地问我:“你是第一次讲课吗?”

“不,我这是第二次。”

“哦,我看你讲得不错嘛。你过去在哪里学过?”

“我是红军学校上届毕业生,学了四个月,就调到这里工作了。”

“啊,只学了四个月,就能上课了?”

“我本不会讲课,是前几天从教育准备会学来的,是现买现卖。”

“你今天讲得很好。当然还要不断地学习,不能满足现状。我想你能体会到:讲课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要经过备课、试讲,还要看些必要的材料。排长上课,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同时,也是一种培养教员的方法。今天课目实施得也不错,能密切联系实际。今后有时间的话,要进行综合演习,由学生轮流担任班长,以便锻炼他们的实际指挥能力。”

我说:“正打算这样的。”

“这样就好!下次讲课和演习,要特别强调在冲锋开始时,有一股坚决、勇敢、不怕死的拼命劲头。这是整个战斗过程中带关键性的一环。”

他讲得有声有色,详细周到,对我这个初次讲课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教育。[摘自刘清明《忆陈赓校长》,原载《星火燎原》丛刊第7期。]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陈赓对学校的工作多么认真,对下级的帮助多么尽心……对事业的忠诚使他忘却了背上政治“包袱”的沉重。

刘清明还讲了个故事:

有一天早晨,同学们起床后在操场上集合。这时陈校长来了。我喊立正口令向他敬礼,报告今天早晨要出操的课目。他看了看问:“你们指导员呢?”没等我回答就大步走进营房去了。过了一会儿,我准备带着队伍跑步去,指导员慌张地跑来了。

“连长!等一会儿。”指导员说着,走到我的面前向同学们说,“刚才陈校长来到宿舍,发现我没有起床,当场批评了我。陈校长指出,‘你是政治指导员,睡懒觉,不起床,又不出操,你怎么做政治思想工作?你怎么做表率?你现在马上去当着全连同学的面去作个检查,承认错了,今后改正。你有这个勇气没有?’我完全同意,并愉快地接受校长的批评。这就是我的检讨,请同学们批评。”

校长从宿舍出来,听到指导员作了自我批评。高兴地说:“你们指导员知错就改,这是很好的。大家应当学习他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学校里的小指导员魏洪亮病了,住在卫生队治疗。几天后收到陈赓校长的一封信和两只鸡。信上写道:“魏洪亮同志,今天我买了两只鸡给你送去,用以补养身体。因为我手头的钱,只够买两只鸡的。”[摘自刘清明《忆陈赓校长》,原载《星火燎原》丛刊第7期。]

其实,陈赓这位校长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干部、战士的关心爱护,在特科工作时是这样,在当师长时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