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眸·思索:小女子品读大历史
2530800000074

第74章 窦建德和宋江

窦建德是在隋末农民起义中成长起来的一名将军,史书记载他“少尚气侠,胆力过人。”隋炀帝征高丽,窦建德应征并被任为二百人长。与曹操相同的是,在这个时候,窦建德是抱定了为隋王朝鞠躬尽瘁的信念的。可是由于朋友的牵连,他被官府追杀,要存活下来唯一的出路就是起兵造反,窦建德就这样走上了一条另类的道路。

此时正是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窦建德是众多树起反旗中的一人,如果真的如李渊或李密之流一门心思反到底也就罢了,不幸的是,窦建德在被迫揭竿而起的时候,他骨子里埋藏的依然是对隋王朝的一片赤诚之心,也就是说,他的心灵还被“正统”思想牢牢控制着。一个不辩白的事实是,当他认为隋征高丽为导致天下大乱的时候,与朋友召集同乡准备起义,但关键时刻,窦建德退出,还是回部队继续做他的二百人长。可见,窦建德心底里是效忠隋不愿做个逆行之人的,如果不是后来被逼得走投无路,他不会举起反旗。

在他的势力一天天大起来后,对待隋朝旧官,他没有像别的义军那样一律处死,相反,他善待他们,给予他们很好的安置。这种做法固然有扩大势力的政治上的考虑,但我们能说这其间不包含着窦本人对大隋王朝的一往情深吗?

正是带着这种浓厚的正统思想,当窦建德得知宇文化及缢杀隋炀帝的时候,可谓义愤填膺,率军出击宇文化及和其帮凶,出征之前,他发了一通讨伐檄文:“吾为隋之百姓数十年矣,隋为吾君二代矣,今化及杀之,大逆不道,此吾仇矣!”杀死宇文化及,他算是为隋炀帝报了仇,尽了一个臣子的职责。接下来,窦建德以臣子的身份庄重地拜见隋炀帝的遗孀萧皇后,再是身穿素服隆重地为隋炀帝发丧。他终于扬眉吐气,因为他有能力为大隋王朝做一件大事,为大隋天子维护最后的尊严,这是何等的荣光!

他在河北建立了大夏政权,但没有称帝,而是称夏王,他承认的皇帝依然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侗,并专程赴洛阳朝见这个十几岁的小皇帝。夏获得了原宇文化及手中隋的传国玉玺和天子仪仗,大批隋朝旧臣跟附了他,因为在这些人眼里,窦建德是隋最忠实的维护者,跟随他才是最可靠的。这样,窦建德的政权名副其实地是大隋政权的延续,窦本人则依然是一名隋朝的臣子,他的所有的军事行动依然有了一个效忠对象,他的南征北战因此显得格外地正义和正统。

接下来的事情再度让窦建德伤心,泰帝杨侗被王世充杀害,这王世充本是隋旧将,也是他一手将杨侗扶上帝位,可王世充竟然也做出如此出格之事,窦建德一气之下与王绝交。窦建德不得不自行称帝,不过,他称自己的政权是隋的继承者,并非另起炉灶。实际上,这时候,中国大地上政权林立,什么性质的政权对别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政权拥有多么强大的兵力。可是窦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在他心里,隋王朝永远处在最神圣的地位。

人们很容易将大夏政权类同于历史上太多的割据军阀政权,然而,在无比正统思想的统领下,窦建德实际领导的大夏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政权,他把河北治理得井井有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书用“夜不闭户,商旅野宿”记载当时的情形,比起贞观期间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河北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方乐土。窦建德本人也是勤俭有加,口碑甚好。这样一个思想正派、作风清明的领导人,本应在历史上书写更辉煌的一页。可惜,他身不逢时,他遇到了盖世英雄李世民,他的结局是被俘遭斩。

依李世民的肚量,他可以不杀掉窦建德,留下来,将来也是个李靖、魏征之类的可用之才。但是,一直以隋的继承者自称的窦建德怎么可能投降他眼里的“乱臣贼子”唐朝呢?他的死是注定的。

说起窦建德,我们不由得要想起一个人物:宋江。宋江和他的梁山兄弟都是在走投无路无路的情况下反宋的。尤其是宋江,他的本意是要做个良民,他孝敬父老,友爱乡邻,忠诚于国家。但是他被逼上了梁山,从此成了一方农民起义的领袖。但是,与窦建德同样的是,宋江的骨子里从来就没有对朝廷有半点敌意。他恨,他反,恨的是地方官府的仗势欺人,反的是那个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于是他说自己是“替天行道”,这个天是什么,在宋江心中,就是当朝天子,是一个正统血统的延续,是正义的象征,他的一切杀富济贫、诛杀官吏、惩办恶霸等等,都是为了大宋天子,只有这样才符合一个臣民的本分。

正是如此,宋江在造反的同时,无不思考着如何给兄弟们找到一条“光明”的出路,在他看来,只有接受朝廷的招安,只有和朝廷走一样的步伐才是所谓的“光明”,否则就脱离了正常轨道,就没有未来,没有前途。他的结局是把兄弟们送上了断头台。

窦建德和宋江都是在举起义旗的同时,内心痛苦挣扎的人。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黑暗无道的社会现实中,又有着振臂一呼应者如云的力量,却对正统的当今朝廷怀着永恒的眷恋。他们在这样的矛盾中徘徊和行走,最后走上一条相同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