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眸·思索:小女子品读大历史
2530800000065

第65章 李清照 卓越的才情 幼稚的心灵

在北宋异彩纷呈文艺气氛笼罩下,在齐鲁文化光华的照耀下,在浓厚家庭氛围的熏陶下,继承了父母良好的诗词禀赋,1084年,李清照降生于北宋学者李恪非家中。李恪非是大文豪苏轼的学生,为著名的苏门四弟子之一。

享受着温暖家庭的呵护与培育,吮吸着自由的空气和艺术的养分,如同一颗茁壮的小苗,李清照在这片肥沃的土壤里尽情地成长,尽情地读书、写作,她出落成了一个文采出众的才女。她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样忘情的语句,记录她少女时代的幸福与快乐,展现她的任性与洒脱,即便是现代女子读起来,也不免心生羡慕甚至几分妒忌。她用一句“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展现一幅优美秀丽的湖光秋色和旖旋的自然风光,她的对自然的热爱,她的纯洁率真,不自觉地隐藏于诗句中,读来何其惬意。她更用一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一份出水芙蓉一样复杂的情感勾勒得惟妙惟肖,至今让每一个怀春少女读来都要心动。

这一介小女子,无声无息并不召人眼目,竟也蕴藏着大师级的卓越才华,一落笔就成千古名篇。她当然地为他父亲的文人朋友们刮目相看,也理所当然地在当时名声鹊起。

接下来,九女李清照嫁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夫君赵明诚,夫妇二人在金石文物收藏的共同志趣里恩爱有加。对李清照而言,婚后的生活简直是少女时代幸福以另一种方式的延续。

众所周知,随着国破和家亡的双重变故,加上一生无子女,李清照后半生的生活从天堂跌到地狱。首先是金兵南下,北宋灭亡。接着是赵明诚因病去世,留下形单影只的李清照。面对厄运的从天而降,李清照该如何应对。面对个人生活的凄苦,李清照该何去何从。这个在文学上有着卓越才华的女子,在独立处理事务和独自面对生活时,却表现出惊人的不成熟。

1129年,赵明诚在当时南宋都城江宁去世。而此时,金兵正继续南侵准备攻占江宁,李清照夫妇共同搜集的数万件文物当时正放在江宁,处境十分危险。为保护这些文物,李清照将文物运到洪州,因为赵明诚的妹夫当时正在洪州保护宋朝太后,她希望这个妹夫能帮她妥善保管好文物。结果是文物运到洪州后,妹夫护送太后己逃走,洪州落入金兵之手,所有文物遭到焚毁。

除去运往洪州的文物,李清照手头还留存着一批更珍贵的文物,为保护这些文物,李清照选择了跟随宋高宗逃难。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有人造谣说赵明诚生前曾向金人献过玉壶,李清照决定将这批文物献给朝廷,用以洗刷赵明诚的不白之冤,她跟着皇上,就更有机会向朝廷献宝。辗转逃难一年后,李清照将文物连同洗刷丈夫罪名的书信一同寄给朝廷,结果寄走的文物在兵变中不知所终,一无所存。

纵观李清照这一路对文物的保护,她的想法总是好的,结果却都是在保护中被悉数损毁。虽然在战乱年代,发生这种变故有着客观原因,但相同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能不说李清照考虑问题的欠妥。

早在赵明诚去世之前的1127年,金兵大规模南侵,李清照独自负责处理他们留在青州十几间屋子里的文物,原本打算第二年开春运走,不想当年冬天青州发生兵变,文物基本上都化为灰烬。从这一次经历的教训中,李清照对动乱的时局应该有切身体会。

这且不说,李清照作为一个知识女性,是熟读史书、洞悉历史的。她该知道,永嘉南度中文物的命运。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她也该明白,在战乱中保护文物,唯一的办法是运往远离战争的僻静之地。而李清照的路线恰恰相反,首先是将文物运往洪州,事实上,当时金兵分四路南下,其中一路就是专门去洪州抓太后的,将文物运往洪州,岂不是往虎口送食物。此外,她更是抱着十分天真的想法,希望战乱中的朝廷有心情去接受她捐献的文物,而且还有心情去洗刷丈夫的罪名。于是不辞劳苦,带着另一批文物一路追随宋高宗,从陆路转水路,再从水路上陆路,一路南下。最终她是将文物交出去了,结果一个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的朝廷,怎么可能有效地去保护文物。而就在三年前,李清照也该清楚地知道,宋微宗搜集的巨量稀世文物在开封都没能得到有效保护,何况李清照夫妇的收藏。

如此看来,在动乱面前的李清照脑子并不清白,相反,她不会审时度势,而且满脑子都是天真的想法。她不知道在残酷的战乱中,有多少人会像她一样把保护文物放在第一位,更不知道,她对夫君的一片怀念与深情在此时是何等的微不足道,无论她在心理上能否接受,事实就是事实,而她做不到的就是直面这个事实。

除了处理文物事件的失败,在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在情感生活上更经历了一次惨败。经历了国破家亡和文物损失的巨大打击后,她需要有一个肩膀靠一靠,凄苦中的李清照遇到了生活中的第二个男人张汝舟。在张汝舟的花言巧语下,李清照以很快的速度与其结婚,结果发现张看重的并不是李清照,而是要得到她手中的文物,而且为了文物,还对李清照实施家庭暴力。看清张汝舟的真实意图后,李清照在婚后仅三个月与张离婚。

在这件事情上,值得肯定的是,李清照在认清张的真面目后离婚意志的坚决,为此她宁愿承受牢狱之苦也在所不惜,表现了她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然而细细分析,李清照以年近半百的年龄,却看不清一个人,或者在没有看清之前就速速成与其结婚,简直不可思议。以她的聪慧,出现这种人生尴尬,只能说明她在对待个人生活上眼光欠敏锐。事后她自己也悔恨:“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不能不说,这件事是李清照一生中的遗憾。

纵观李清照一生,在诗词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被奉为一化词宗当之无愧,就连苏轼、王安石等前辈文豪她都可以大胆地批评,可见她功力的深厚。

然而,作为封建社会一闺中女子,作为一个贵族家庭的女性,李清照前半生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衣食无忧和家庭生活的美满,让李清照将大量精力用于读书创作。虽然她也写出了一些内容比较深刻的文章或语句,然而她并没有真正经历多少苦难,在她的脑海里有三件事最重要,一是读书写作,一是文物收藏,再就是一份甜蜜的爱情生活。当然,她也关心时局,但作为一个旁观者,她的关心总只能停留在纸上。如果在一个治世,她的这种生活方式是纯洁、高尚、幸福和美满的。李清照的悲剧在于,她又遇到了一个乱世,而在乱世中,她不能及时调整生活的重心,依然带着一颗浪漫不切实际的心,倾心于保护文物和保卫爱情,她的失败是注定的。

李清照以出色的词作和命运多劫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从文学的角度看李清照,她才华出众。用道德的眼光看李清照,她人格高尚。但是用现实的眼光看李清照,她又是拙于心计的,问题在于,无论一个多么出色的人,怎么可以离开现实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