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虽为微量元素,但参与很多的重要的生理活动,与蛋白质、核酸及70多种酶的合成有关。婴儿期每日需锌3~5毫克,人乳中锌的含量高于牛乳,初乳含量尤高,鱼、肉、虾等动物性食物也含锌丰富,故一般不易发生锌缺乏。哺母营养不足和未给婴儿按时增加辅助食品等均可造成锌缺乏。缺锌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挑食的婴儿常可因锌缺乏而出现食欲减退,生长停滞。缺锌的婴幼儿一般表现食欲差、生长慢、容易感冒,不少孩子还有反复的口腔溃疡和脂肪泻。在味觉敏感度的测定中发现锌缺乏的孩子,一半以上对甜、酸、苦、咸4种基本味觉都很不敏感。缺锌还会给免疫功能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缺锌的孩子容易发生咳嗽、发烧、腹泻、头疖等疾病。
预防缺锌的关键是合理安排膳食。乳品一般锌含量不足,孕妇、哺乳母亲应注意营养的全面摄人以及按时为婴儿添加辅食,这是预防婴儿缺锌的主要措施。要保证肉、鱼、蛋类动物性食物与粗粮及蔬菜的供给。发酵食品,如馒头、面包等能促进锌吸收,要鼓励孩子食用。婴儿在4个月后可添加番茄、鱼、虾、肉泥、黄鱼小馅饼等,这些食物均含丰富的锌。
(5)钙与磷的比例及补充方法
足够的钙磷能促进骨骼、牙齿的生长和坚硬。婴儿体内的钙约占体重的0.8%,到了成年以后达到1.5%,婴儿每日约需钙600毫克、磷400毫克。婴儿缺乏钙磷,可患佝偻病及牙齿发育不良、心律不齐和手足抽搐、血凝不正常、易于流血不止等症。
钙与磷摄入的比例是1:1.5较为相宜。钙与磷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吸收。母乳这个比例较为适当,故母乳喂养的婴儿患营养不良的佝偻病者明显少于人工喂养。一般婴儿配方奶粉,钙:磷=1.2:1。维生素D能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骼和牙齿的正常生长,对生长期的婴幼儿极为重要。所以说,维生素D摄人的多少也会影响到婴儿体内钙磷比例。
我国婴幼儿的膳食容易缺钙,而磷不缺乏。婴儿6个月后添加辅助食物时应多选用大豆制品、牛乳粉、蛋类、虾皮、绿叶蔬菜等,用这些原料制成的食物如牛奶大米糊、牛奶玉米粥、鸡蛋面条、豆豉牛肉末儿、豆腐糕、鸡蛋羹、苋菜水等,均是良好的钙、磷来源。
(6)碘、铜、硒等微量元素补充方法
碘缺乏时可引起甲状腺肿大,引起“大脖子病”。孕妇缺碘会使胎儿生长迟缓,造成智力低下或痴呆,甚至发生克汀病(呆小病)。一般来说,碘来自海产品,海带和紫菜中含碘丰富。现在用碘强化食盐,发病率大大降低,成人每日约需碘100~200微克,孕妇、乳母、婴幼儿应适当增加碘的摄入量。
铜与造血、婴幼儿发育有关。婴儿大约每天每千克体重需0.05~0.1毫克铜。一般来说,铜来自肝、牡蛎、肉、鱼、豆类、有壳果等中,大多数动物和植物性食品中都含有铜。长期腹泻、肠吸收不良以及因病不能进食采用肠道外供给营养时可发生铜缺乏症。缺铜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贫血、面色苍白、厌食、腹泻、肝脾肿大及生长发育停滞。可口服1%硫酸铜液,每天1~2毫升。
硒是动物性食物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功能在于组成谷耽甘肽过氧化物酶,参与代谢,先天性愚型、克汀病、心肌病患儿中硒含量降低,而小儿糖尿病硒含量升高。有报告说硒对致癌物起抑制作用。
另外,钠、钾、氯、镁等也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矿物质,它们在体内与酶、激素、维生素、核酸等一起保持生命的代谢过程。
有利于保护婴儿眼睛的食物
(1)多吃点养肝明目的食物
①猪肝:能补肝、养血、明目,每100克猪肝含维生素A8700国际单位。可用猪肝100克,枸杞子50克,共煮熟,食肝喝汤。
②羊肝:味甘苦,性凉,能益血、补肝、明目,尤以青色山羊肝最佳。可用羊肝做羹,肝熟放人菠菜,打入鸡蛋,食之。
③山药:常食之,既可粥食,又可做菜,还能蒸吃。
④青鱼:鱼中佳品,滋肾益肝,对视物模糊效果较佳,可常做菜食之。
⑤蚌肉:味甘咸,性寒,滋阴、养血、明目,可炒食或煮汤。
⑥鲍鱼:虽称做鱼,其实乃是一种单壳贝类,其营养和药用价值都非比一般,其壳称“石决明”,有平肝明目之效。用时研末儿,同猪肝共煎,有益于眼。
(2)常食富含胡萝卜素的食品
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身,在人体内能转变成维生素A。维生素A有维持眼睛角膜正常,不使角膜干燥、退化以及增强在无光中视物能力等作用,此类食品主要有青豆、南瓜、西红柿、胡萝卜、绿色蔬菜等。
(3)多吃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
维生素B2能保证视网膜和角膜的正常代谢,若缺乏,则易出现流泪和眼发红、发痒等症状。一般来说,瘦肉、扁豆、绿叶蔬菜含维生素B2较多,应多吃一点。
(4)更要常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
因为维生素A缺乏,可致角膜干燥、怕光,流泪,重者眼睛结膜变厚,甚至夜盲或失明。鸡蛋黄、羊奶、牛奶、黄油、猪油、各种油类肝脏、苋菜、菠菜、韭菜、青椒、红心白薯以及水果中的橘子、杏子、柿子等含维生素A较多,可多食之。
(5)其他
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对眼睛也有益,因此,应该在每天的饮食中,注意摄取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比如,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其中尤其以青椒、黄瓜、菜花、小白菜、鲜枣、生梨、橘子等含量较高。
钙对眼睛也是有好处的,钙具有消除眼睛紧张的作用。如豆类、绿叶蔬菜、猪皮含钙量都比较丰富。烧排骨汤、酥鱼、糖醋排骨等烹调方法可以增加钙的含量。
上述一些食品对保护小儿眼睛非常有效,要多吃一些,尤其是眼功能差时更要注意。而辛辣、太热、肥腻之食,不利于眼睛,最好少食。
日常照料
给宝宝按摩
(1)室内要温暖,不要在有电话的房间,可放一些轻松缓慢的音乐。
(2)把孩子放在柔软的毛巾上。
(3)妈妈先按摩孩子的头顶,脸颊、额头,再按摩眼上、耳侧。
(4)从胸顺肋按摩。
(5)在肚脐周围做环形按摩,先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
(6)用手指揉孩子脊柱两侧。从颈部到尾椎。
(7)按摩腿部,从大腿到膝,从小腿到踝,轻轻拿捏。
(8)按摩胳膊如腿的手法。
(9)按摩力度的大小,依孩子感觉的程度。
(1)在孩子吃饱睡醒以后,妈妈坐在婴儿床边用手抚摸孩子的胸、背、四肢,同时与孩子说笑。
(2)在孩子哭闹时,可抱起孩子,将孩子头贴在妈妈左胸前,一边让孩子听妈妈心跳的声音,一边用手抚摸他。
(3)将孩子抱在怀里,抚摸他的头部、小手、小脚。
(4)父母接触孩子前,一定要洗手,不要从外边一进门就用手抚弄孩子。
(5)妈妈的指甲不要太长太尖,不要戴戒指,手表。
(6)也可隔着衣服抱紧孩子,并轻拍、抚摸。
(7)抚摸孩子对父母也是有益的,抚摸时父母会感受和增加对孩子的爱。
(8)抚摸孩子时,父母也放松了自己。
给婴儿脱衣服
(1)婴儿躺在床上,妈妈将手从袖口伸入,另一只手将婴儿的手送入袖中。
(2)握住婴儿小手,将袖子拉至孩子肩膀处。
(3)一只手撑开裤腿,另一只手将小脚送入裤口。
(4)穿连衣裤时,将连衣裤在床上放好,先穿腿,后穿上身。
(5)脱衣服时,妈妈一只手握住婴儿膝部,另一只手往下拉裤腿。
(6)一只手握住婴儿肘部,另一只手拉住袖口。
(7)然后一只手稍稍抬起孩子的头背部,另一只手迅速将衣服从孩子身体下抽出。
正确抱孩子
(1)把孩子的头靠在妈妈的左肘弯处,手臂支撑孩子的肩和背,手腕和手抱住孩子。
(2)右手支撑臀部及背部。
(3)将孩子头靠在妈妈肩膀上,身体贴在妈妈胸部。
(4)妈妈的脸与孩子的脸相距20厘米,让他清楚地看到妈妈的脸。
(5)妈妈要向他微笑。
(6)将孩子放下时首先注意支撑孩子的头部。
(7)不要只托住孩子的颈或背,使孩子的头向后仰。
给婴儿洗脸
(1)用纱布或小毛巾由鼻外侧、眼内侧开始擦。
(2)擦净耳朵外部及耳后。
(3)用较湿的小毛巾擦嘴的四周。
(4)擦洗下巴及颈部。
(5)用温毛巾擦腋下。
(6)张开婴儿的小手,用较湿的毛巾将手背、手指间、手掌擦干净。
用尿布的婴儿经常会出现臀部和会阴部的皮肤发红、湿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尿布皮炎。新生儿更为多见。
尿布皮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尿布洗换不勤,或者使用橡皮布、塑料膜、油布等不吸潮的材料包裹尿布,致使婴儿臀部的皮肤经常受湿热的刺激而发生皮肤炎症。另外,由于尿素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氨对皮肤有很大的刺激性。
尿布皮炎的早期表现只是在接触尿布的部位出现大片的皮肤发红、粗糙,如果这个时候能得到及时、得当的处理,皮炎很快可以消退。否则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出现斑丘疹、疱疹、严重的可以导致局部皮肤糜烂,甚至可以出现皮肤溃疡。
对于尿布皮炎应着重于预防。应该勤换尿布,避免潮湿的尿布长时间的接触皮肤,尿布应该用旧的细棉布制作,要有足够数量的尿布并保持清洁、干燥、柔软。换尿布时可以用无刺激性的爽身粉使皮肤保持干燥。此外,婴儿穿衣、盖被均不宜过多,衣服也不宜裹的过紧,室内的温度应该合适,这样可以降低湿和热对皮肤的刺激。
如果孩子的皮肤已经发生皮炎,切忌用热水和肥皂擦洗,热水和肥皂可以加重皮肤炎症。轻的尿布皮炎只需勤洗皮肤,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一般2~3天就能治好。如果发生皮肤溃烂等现象,则应到医院治疗。
主要为皮肤皱裂处的湿热刺激和互相摩擦所致。多见于肥胖婴儿。好发于颈部、腋窝、腹股沟、关节屈侧、股与阴囊的皱裂外。初起时,局部为一潮红充血性红斑,其范围多与互相摩擦的皮肤皱裂的面积相吻合。表面湿软边缘比较明显,较四周皮肤肿胀。若再发展,表皮容易糜烂,出现浆液性或化脓性渗出物,也可形成浅表溃疡。
预防:保持皮肤皱裂清洁、干燥。
治疗:有红斑时,可先用4%硼酸液冲洗,然后敷以扑粉,并尽量将皱折处分开,使局部不再摩擦。湿润时,可用4%硼酸液湿敷。糜烂时,除4%硼酸液湿敷外,可用含硼酸的氧化锌糊剂。有继发感染时,可涂以2%的甲紫或抗感染治疗。
婴儿发烧时应注意
孩子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热。
婴儿发热时家长可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室温是否过高
在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婴儿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又差,妈妈抱着婴儿时热气不易散发,使体温升高。但是这种发热一般时间不会太久,再给孩子放在凉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给孩子饮一些清凉的水果汁,或给孩子洗一个温水澡,几小时后体温就会降到正常。在冬季,如果室内湿度过高,婴儿又包裹得过多,也会使婴儿体温过高。遇到这种情况,可适当打开包裹散热,把体温降到正常。
(2)注意是否有感染的情况存在
由于感染引起孩子发热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感染的原因很多,下面介绍常见的几种:
①婴儿出现发热,同时有鼻塞、轻微咳嗽、不爱吃奶等症状,说明婴儿患有感冒。此时要注意多给孩子喝水。食欲差、吃得少没关系,待感冒好了,食欲自然也就好了。如果孩子鼻子堵得厉害,影响吃奶和睡眠,可给孩子滴1~2滴0.5%的小儿呋麻液。先在一侧鼻孔滴一滴,隔几分钟后,再给另一侧鼻孔点一滴,一日可3~4次,不可过量。也可用稍热一点毛巾热敷前囟门与鼻孔,但要注意温度不能过高,以免烫伤孩子。千万不要给孩子用滴鼻净或成人用的滴鼻剂,以免发生中毒。还可给孩子口服小儿感冒冲剂、至宝锭、妙灵丹等中药。当然最好还是到医院请医生治疗。
②如果孩子发热不退,咳嗽逐渐加重,就要想到孩子是否患了气管炎、肺炎。此时孩子嗓子呼噜、喘气较粗、咳嗽时可引起呕吐、鼻子一扇一扇地、口周发青、烦躁不安、爱哭闹,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看病。
③中耳炎也会发烧。婴儿感冒几天后,突然高烧,哭闹很厉害,左右摆头,当碰患侧耳朵时,因疼痛加剧,哭闹的更加厉害。因疼痛孩子拒绝吃奶,1~2天之后,耳朵里流出脓来,体温有所下降,遇到这些情况要及时就医,会很快好转,否则会转为慢性中耳炎,有引起脑炎的危险。
预防接种
孩子满2个月的时候,应该服用第一颗小儿麻痹糖丸了。这种糖丸是用来预防小儿麻痹疾病的,若不服这种糖丸,孩子患小儿麻痹病的危险很大。
小儿麻痹这种病,在医学上称为“脊髓灰质炎”,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经口进入胃肠,可侵犯脊髓前角,引起肢体瘫痪,致终生残疾。
脊髓灰质炎疫苗即小儿麻痹糖丸,是由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的。小儿口服糖丸后,身体内就会形成抵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而免于此病的发生,因此每个小儿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服用。
根据免疫预防接种程序,满2个月的婴儿开始第一次服用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满3、4月时分别服第2次和第3次,4岁时再服一次。这样就可以获得较强的抵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力,不患小儿麻痹症了。
糖丸发放后要立即给孩子服用,不要放置,以免失效。服用的方法是:将糖丸研碎,用凉水溶化,千万不要用热水溶,以免把糖丸病毒烫死而失去免疫作用。然后用小勺给孩子喂下。
什么情况下不能服用糖丸呢?近期发烧、腹泻或有先天免疫缺陷及其他严重疾病的婴儿均不能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