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空青水碧斋诗集校注
2514400000048

第48章 附錄(1)

王柏心序

同治元年冬,大京兆全州蔣先生既奉詔歸養[1]。維舟枉顧,出自著詩若干冊,授柏心商校,且命序其大旨[2]。先生自出守後始爲詩,距今纔十年耳。初以清永沖雋爲主,己、庚以後,則遒而厚、鬱而深,雄直而豪宕,開闔變眩,渾茫無際。震駭以爲目所未見。何成之速而奔軼絕塵如是[3]?竊嘗探其本矣。古今能言之選,不至言,求之,蓋有天焉,才是已有源焉。歷代作者體制,是已有所積而充之者焉。忠孝大節與其氣識,是已才與源,猶眾所同,積而充之,非奇傑莫屬之者。不具,終日言無當也。三者具,不言則已,言則未有不居古今能言之極選者。今夫鮫蜃憑陵,薦逼郊畿,人主孤立于上,數小人煬蔽于側,至倉皇爲去國遠狩之謀,此乾坤何等時哉[4]?先生時在都未除職,疾草奏數千言,勸幸三晉固根本,趨叩宮門,格不得上[5]。則單騎度太行,奔晉陽,糾合守臣及在籍故相,議起師迎駕,以并州爲行在,所謀定矣,事竟不果[6]。逾歲有鼎湖之慟,先生遂乞養僑居上黨[7]。會嗣皇纂統,奉兩宮旋蹕神京,罪人伏法,親賢夾輔[8]。先生欲爲國家弼成郅治,自澤州馳進《中興十二策》,上嘉納,特召入都[9]。先生堅守本志,上不忍強也,優詔從之。乃奉太夫人自晉過楚,將寓居衡永間[10]。夫前者之謀,則唐裴冕請肅宗幸靈武、宋宗澤請高宗幸汴京之舉也[11]。後者之策,則以朱子之學爲宣公之言也[12]。雖不在位,而惓惓君父[13]。所建白,動關天下大計,此其忠孝氣識,豈不誠奇傑乎哉[14]?憂愁感歎,懇懇款款,章疏所不能盡泄,則發憤而寓諸詩[15]。先生即不爲詩,已卓然躋名臣之右矣。況其詩又至工,無他,積而充者,莫非忠孝氣識故也。彼受才之獨厚,導源之獨正,特其餘爾。嗟乎!先生之爲詩,與其詩之蒼涼頓挫、壯偉超忽,由不得盡行其志乃然。向使從容翊贊,不逢厄會,則可不爲詩,即爲之,亦不能變詣若是[16]。然則推先生入能言之極選,殆非先生本志也歟。

柏心忝出先生門,稱述過盛,恐涉阿好[17]。謹發明大旨,以俟海內識者共論之。

門下士王柏心撰[18]。

【校注】

[1]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京兆:即京兆尹,官名。漢代管轄京兆地區的行政長官,職權相當于郡太守。後因以稱京都地區的行政長官。

[2]維舟:繫船停泊。枉顧:屈尊看望。稱人來訪的敬辭。商校:研究比較。

[3]大旨:主要意思,大要。奔軼:亦作“奔逸”,快跑;迅速前進。絕塵:腳不沾塵土。形容奔馳神速。

[4]鮫蜃:鯊魚和蜃蛟。喻強悍不馴者。憑陵:逾越,登臨其上。引申爲淩駕,超越。煬蔽:遮瞞,蒙蔽。

[5]三晉:戰國時趙、韓、魏三國的合稱。趙氏、韓氏、魏氏原爲晉國大夫,戰國初,分晉各立爲國,故稱。其地約當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後“三晉”又爲山西省別稱。

[6]太行:即太行山。在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間。從東北向西南延伸。北起拒馬河谷,南至晉豫邊境黃河沿岸。西緩東陡,受河流切割,多橫谷,爲東西交通孔道,古有“太行八陘”之稱。晉陽:即今山西太原市的別稱。并州:古州名。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爲九州。據《周禮》、《漢書·地理志上》記載,并州爲九州之一。其地約當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帶地區。行在:即行在所,出行途中歇息的地方。

[7]鼎湖之慟:鼎湖:地名,今河南靈寶縣西。古代傳說黃帝在鼎湖乘龍升天,亦指帝王崩逝。上黨:今安徽蕪湖市西南。

[8]嗣皇:繼位的帝王。纂統:謂帝王繼承統緒。兩宮: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兩后。因其各居一宮,故稱兩宮。蹕:bì,古代帝王出行時,禁止行人以清道。神京:帝都,首都。夾輔:輔佐。

[9]弼:糾正,輔佐,亦指輔佐天子的大臣。郅治:大治。

[10]衡永:湖南衡陽和永州。

[11]裴冕:唐河東人,曾拜左僕射。肅宗:唐肅宗李亨。靈武:地名。唐置縣,故城在今寧夏靈武西北。宗澤:宋名將,元祐進士。高宗:宋高宗趙構。汴京:五代梁、晉、漢、周以及北宋的都城,在今河南開封市。

[12]朱子:對宋朱熹的尊稱。宣公:齊宣公。

[13]君父:特稱天子。

[14]建白:謂對國事有所建議及陳述。

[15]章疏:舊時臣下向君上進呈的言事文書。

[16]翊贊:輔助,輔佐。厄會:眾災會合。猶言厄運。

[17]阿好:迎合別人的愛好,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

[18]王柏心:字子壽,湖北監利人,清道光二十四年進士,授刑部主事。生平博涉經史,自負經世之略,文集所收書劄,與曾國藩、左宗棠等論兵事爲多,有《樞言》、《子壽詩鈔》等,總爲《白柱堂全集》。

莊受祺跋

道光壬寅、癸卯之間,庚子同年畢集京師,備侍從、歷郎署者逾百輩,月有會,歲有宴,迭爲賓主,氣誼之親洽,爲前後科所不逮,而其中落落然不與物忤、不隨俗遷者,得二人焉[1]。一爲馮君景亭,其一則蔣君申甫也[2]。余與景亭居相近,過從無虛日,論議不倦。君則鍵戶精習經史,公宴一揖外,恒積時不見。時金陵撫局既成,宵分有白氣如匹布橫亙參足,余輒與景亭夜行圩落,仰天太息,自傷薄劣無遠猷,而不知有強力摯行如君者,方期深造,自得韜迹遠名,而不肯一自襮也[3]。歲戊申,余出守閩中,崎嶇數年而復至楚,君亦至蜀察鹺政,以交壤摧稅事,一再通問[4]。方服君吏事益精,而君已擢京尹去。又三歲,于鄂城忽遇君,蓋君丁外艱已釋服,奉太夫人將北上[5]。久別乍見,各述勞苦,知君輾轉秦、蜀、豫、楚,較余艱阻相埒[6]。比至樊城,聞寇警,不敢奉衰親歷危地,暫憩安輿于樊。歷年餘,單車至京,叩闕拜疏幾萬言,已而陳情乞養,得旨許歸,而下其疏各行省核議[7]。余時已引疾浮寓資陽[8]。越半歲,始得君疏稿。讀之,益知君學識涵養具于此文,皆爲數千百年之圖,而深以補苴旦夕爲恥,因愈歎向日知君之不盡也[9]。越二歲,復于子壽王君所得讀君詩,則又知君忠藎悃忱,拳拳晨暮,非僅以詩鳴者,而所成各體,又均高亮沉厚,不名一家[10]。夫詩文人所易見,乃至數十年同譜之交,得其貌矣不得其精;得其志之深矣不得其學之引而愈進,而世動言知人,毋亦覿面而不相識歟[11]?

景亭幼嗜經術詩文,入古人至深,近悉屏其少作,昔歲寓書與余論文,特以“空言無實”爲誡,又烏知風塵轉徙中有言必稱意,百折不回如君者哉?景亭已無志用世,余更以羸困不任驅馳,獨惜君少余五六歲,有匡時濟變之略,綜核名實之才,又值中外需賢之日,而早息影林泉,移忠作孝,名山著述,以俟後人,此固不止爲吾儕增一慨也!君旅居永州,距資山千里,而近讀其詩,則轉在楚北之夷陵,爰雜書數十年積愫以附達焉[12]。

同治三年立夏前一日,陽湖莊受祺識于夷陵寓館[13]。

【校注】

[1]郎署:漢唐時宿衛侍從官的公署。明清稱京曹爲郎署。物忤:觸犯人;與人不合。

[2]馮景亭:馮桂芬,字林一,號景亭,江蘇吳縣人。道光二十年進士,曾官右春坊右中允。咸豐年間,太平軍入江蘇,李鴻章率淮軍到上海後,入李幕府。後主講南京、上海等地書院,著有《顯志堂稿》等。

[3]金陵: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別稱。戰國楚威王七年(前三三三)滅越後在今南京市清涼山(石城山)設金陵邑。撫局:指招撫的措置、安排。宵分:夜半。遠猷:長遠的打算,遠大的謀略,語出《書·康誥》:“顧乃德,遠乃猷。”孔傳:“遠汝謀,思爲長久。”襮:bó,暴露。

[4]鹺:cuó,鹽的別名。

[5]釋服:除去喪服。謂除喪。

[6]相埒:相等。埒:liè,等同,比並。

[7]叩闕:猶叩閽。吏民因冤屈等直接向朝廷申訴,謂之“叩閽”。拜疏:上奏章。

[8]資陽:今四川資陽市。

[9]補苴:補綴,縫補。語本漢劉向《新序·刺奢》:“今民衣敝不補,履決不苴。”引申爲彌補缺陷。

[10]忠藎:猶忠誠。悃忱:誠懇;忠誠。悃:kǔn,誠懇,至誠。

[11]覿面:當面;迎面;見面。覿:dí,見;相見。

[12]夷陵:楚王陵墓之名。積愫:多年的真情。

[13]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莊受祺:清江蘇陽湖人,道光二十年進士,工詩善書法,有《維摩室隨筆》。

鄧文熊跋

申甫京兆爲吾師玉峰廉訪之長君,又先後與余同遊俟園蔣先生之門[1]。廉訪公令贛,嘗延俟園于贛以教申甫,申甫詩學,蓋源于趨庭與俟園者也[2]。其《登贛州城》“城頭山色帆移動,雨後秋聲雁帶來”,詠淵明歸隱高趣“羲皇是吾廬,仕宦非父執”,楊雨樓、黃壺舟兩明府讀而擊節,是惟庚寅之歲,年纔十五耳[3]。其《無題》、《梅影》諸篇,皆未冠以前作,固已卓卓如是。特自幼負大志,不欲僅以詩名,又自嫌少作不專精,削其草十五六,不輕以示人,其實未嘗無佳篇也。近王子壽比部序其詩,駭以爲作詩纔十年,何成之速而超軼如是,是僅見其出守以後詩耳[4]。然自是蒿目時艱,志不得行,乃益專力于詩矣[5]。禪宗有頓、漸二義,申甫實兼之,不盡如子壽之云也[6]。

世愚弟鄧文熊跋[7]。

【校注】

[1]玉峰:指蔣琦齡的父親蔣啟敭,其字明叔,號玉峰。廉訪:宋廉訪使者、元肅政廉訪使以及後世按察使的通稱。

[2]趨庭:《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鯉,孔子之子伯魚。後因以“趨庭”謂子承父教。

[3]楊雨樓:不詳。黃壺舟:不詳。明府:漢以“明府”稱縣令,唐以後多用以專稱縣令。擊節:打拍子。形容十分讚賞。

[4]比部:明清時對刑部及其司官的習稱。超軼:謂高超不同凡俗。

[5]蒿目:極目遠望。

[6]禪宗:佛教宗派名。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印度菩提達摩爲初祖。禪宗之名稱始于唐代。由達摩而慧可、僧璨、道信,至第五世弘忍門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漸悟說和南方慧能的頓悟說兩宗。但後世唯南方頓悟說盛行,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禪宗興起後,流行日廣,影響及于宋明理學。頓漸:佛教語。頓悟、漸悟或頓教、漸教的並稱。

[7]鄧文熊:不詳。

杜壽朋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