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推背图之谜(上)
2510900000013

第13章 在预言中惊奇演变的古代历史(8)

不一会儿,四位太监扛着一个红箧进入殿来,四周俱用铁皮嵌包起来,连锁心里面也灌了生铁。王越取来铁锤和锥子,将箧打开,一看,里面摆着三张度牒,一张上写着应文,一张上写着应能,一张上写着应贤,还有一些袈裟、僧帽、侩鞋等和尚所用衣物,样样俱全,并有剃刀一把,白银十锭及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应文从鬼门出,余人从水关御沟出行,薄暮可汇集神乐观西房。"大家看了惊奇不已。

眼看燕兵就要来了,建文帝急忙让人帮他剃发。吴王的教授扬应能,因名字与度牒符合,也愿意随同建文帝剃发共生死。监察御史希贤,也因贤字和度牒的名字一样,随即也把头发剃了。三人脱下官袍,披上袈裟,将一切整理就绪。建文帝命人纵火焚烧宫殿,顿时宫内火光熊熊,正应了谶词第二句"宫阙灰飞"这句话。

建文帝披着袈裟,来到鬼门。鬼门是内城的一个矮门,仅容纳得一个人通过,外通水道。建文帝弯腰佝背走出鬼门,看见一条小舟停在那里,舟中有一位道装老人,呼叫他上船,而且还叩头称他万岁。建文帝问他姓名,他说自己名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太祖皇帝命他来此等候。

于是建文帝开始了他当和尚的生活,正应了这句"郊外有尼"的预言。有意思的是,朱元璋是先当和尚再当皇帝,而他的孙子却先当皇帝再当和尚,也是一件珍闻。

而颂词第三、四句"真龙游四海""方外是吾家","方外"指的就是佛门世界,暗示建文帝当和尚的事。而"真龙游四海"是说他从此云游四海,但"海"字还有其他寓意,传说郑和下西洋就是受朱棣的委派去寻访建文帝的下落,但最终没有下落,这里的"海"字也有大海之意。

17、明英宗:土木之变遭俘虏,夺门之变再复辟

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刚开国的几代皇帝素质都比较高,能够励精图治,勤于政事,但接下来的子孙却越来越昏庸无能,直到把祖先辛苦打下来的江山葬送掉。明朝也不例外,而且明朝后几代皇帝的荒诞昏庸程度尤甚,甚至出现天子几十年不上朝理政的情况(万历皇帝)。

明英宗在位的时候,国家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土木堡之变,英宗御驾亲征时被俘掳了;二是景帝趁英宗被俘之时即位,当了整整七年的皇帝后,英宗又趁景帝生病之机复辟。《推背图》的第三十象预言到了这两次事变。

第三十象癸已坤上巽下升

谶曰:半圭半林。合则生变。石亦有灵。生荣死贱。

颂曰:缺一不成也占先。六龙亲御到胡边。天心复见人心顺。相克相生马不前。

金圣叹:"此象主张太后崩权归王振,致有乜先之患。其后上皇复辟,石亨自诩首功,率以恣横伏诛,此一乱也。"

谶词第一、二句"半圭半林""合则生变","圭"的一半是"土","林"的一半是"木",合起来就是"土木",而"生变"就是指发生"土木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年仅9岁,宦官王振掌管司礼监,把持朝政。而此时,蒙古族的瓦剌部迅速强大,经常侵扰明朝北部边境。

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大军南下,进攻明朝,前线告急,震动朝廷。王振力主明英宗亲自率军迎战,企图侥幸取胜。大臣们竭力反对,英宗不听。经过两天仓促准备,王振挟持英宗,率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

而颂词第一句"缺一不成也占先"暗示的就是瓦剌部首领也先入侵明朝。第二句"六龙亲御到胡边"暗示明英宗御驾亲征到达边境,与胡人交战。

明军一路上为狂风暴雨袭击,将士饱受饥寒,士气大减,前线又时有战败消息传来,军中一片混乱。到达大同以后,王振得知各地明军惨败的真相,慌了手脚,急令班师回朝,不战而退。王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便邀请英宗"临幸"他的老家。可是大军刚出发,王振又后悔了,怕毁坏自己田里的庄稼,于是又下令从原路折回,使得瓦剌军赢得了时间,逼近明军。

当明军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时,被瓦剌军包围。土木堡是一个没有水源的地方,50万饥渴交迫的将士陷入绝境。瓦剌军假装撤退,并派人到明军讲和,王振信以为真,急令移营就水。这时,瓦剌骑兵突然从四面八方杀来,明军丢盔弃甲,仓皇奔逃,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明英宗被俘。祸首王振在乱军之中,被护卫军樊忠杀死。50多万明军死伤过半。

这次战役,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变"使明朝国力受到严重削弱,成为明朝由强到衰的转折点。

颂词第四句"相克相生马不前",相克相生是五行原理,而"土木"正好是五行之二行,而且"木"克"土",英宗被俘、景帝即位那年是庚午年,庚属金,午属火,也是相克之年,再加上午年就是马年,正应了此句预言。

谶词第三句"石亦有灵"要和颂词第三句"天心复见人心顺"联系起来探讨,才能了解其寓意。"天心复见人心顺"此句从字面来解,即有天意复现之意,暗示着英宗的复辟,英宗复辟后又改年号为"天顺"。而在复辟事件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叫做石亨,也就是"石亦有灵"的预言。

土木之变震惊世人,不仅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而且整座京城也岌岌可危。当时太子朱见浚才两岁,国无长君,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成王。当听到王振死后,众大臣跪在午门哭谏,要求成王惩治王振的党羽,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

成王见状唯恐发生哗变,准备逃走,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向成王解释大臣们并不是冲着成王来的,只要成王能够惩治王振的党羽,群臣愿意辅佐他共图大业。于是,朱祁钰下令将宫内的两个王振的死党带出来,交给群臣,这两人也被群臣当场打死,由此可见王振积怨之深。

于谦与众臣遂立成王为帝,改元景泰。成王即位之后,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治为之一新,同时在于谦的指挥之下,开始了京城保卫战的准备工作,通州的粮食被抢运进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都被加固,在京师居民支援下,击退了入侵的瓦剌军。瓦剌首领也先在无奈之下想利用英宗为人质,逼明朝投降,但未能得逞。

在勒索不成、进犯又被抗击的情况下,瓦剌军放回了英宗。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俘而又安全回归的皇帝。被放回后的英宗在南宫平静地做了六年太上皇后,终于在1457年的夺门之变中重新坐到皇帝的宝座上。

景泰朝的政治与正统朝相比应该说是比较清明的,但是景帝在处理英宗与太子的问题上犯了重大的错误,这也导致了他后来悲剧性的结局。景帝在当上皇帝后,就犯了和宋高宗一样的毛病,不愿迎接太上皇回京,生怕会影响自己的地位。这时又是于谦站了出来,他保证太上皇归来不会影响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太上皇,景泰帝终于被说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没有提出迎接。

谁知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竟将太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饭,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景泰帝也减了又减,将英宗迎回北京后,软禁在南宫内。

后来,景帝又贿赂朝臣,把太子朱见浚废为沂王,立自己的亲子朱见济为太子。谁知,朱见济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建储的问题又被摆上了朝堂,可众大臣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浚,有的主张立襄王,突然内宫传来景帝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第二天上朝与景帝商议,但是景帝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群臣没有等到景泰帝,于是相约明天早朝再来。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夺门之变。

当时,京师团指挥石亨、翰林侍讲徐有贞与宦官曹吉祥商议,要废掉代宗,重立英宗。于是决定利用曹吉祥出入宫中方便的条件,由他与英宗联系。正月十六日三更时,徐有贞提前进入朝房,石亨等率家兵1000多人潜入长安门,由曹吉祥作内应,直接进入南宫。英宗在曹吉祥、石亨等人的护卫下,乘上轿子便朝皇宫奔去。等到天亮时,曹吉祥敲响钟鼓,打开殿门。等待早朝的大臣们,没想到端坐于朝堂之上的竟是英宗。此后不久,景帝去世,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于谦、王文被杀,明朝历史上景泰帝的统治时期就这样宣告结束。

石亨因在复辟事件中建立了功劳,英宗对其感激不尽,封他为忠国公。只是他心术不正,数兴大狱,排除异己,尽揽大权,变得越来越骄横。后来,因他太过仗权恃势而遭到异党的嫉恨,上言于英宗,终又被英宗处死。

因此,谶词"石亦有灵"是说复辟是石亭福至心灵想到的,而其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却遭到众人唾骂,正是"生荣死贱"。

17、祸乱大明的"一男一女"——魏忠贤与客氏

明朝宫廷最大的弊病是太监当道,也许是遗传了朱元璋多疑猜忌的性格,明朝皇帝治理国家大多不信任文武大臣,而是宠幸侍奉在他们身旁的太监宦官,给予他们很大的权利。这些阉割之人本身就有残疾,他们经历过痛苦,心中对这个世界充满着仇恨,假皇帝之威而祸乱朝纲,颠倒黑白,陷害忠良,一步步把明朝带到没落的终点。

而明熹宗时的大太监魏忠贤就是最臭名远扬的一个,在《推背图》中也有关于他的预言,体现在第三十一象。

第三十一象甲午巽上离下家人

谶曰:当涂遗孽。秽乱宫阙。一男一女。断送人国。

颂曰:忠臣贤士尽沉沦。天故其哀乱更纷。纵有胸怀能坦白。乾坤不属旧明君。

金圣叹:"此象主天启七年间,妖气漫天,元气受伤。一男一女指魏阉与客氏而言。魏杀客氏,客氏熹宗乳母,称奉圣夫人。"

图像中画着一男一女两个人,男的半裸身体,极其猥琐,指的就是魏忠贤,女的暗指明熹宗的乳母客氏。魏忠贤与客氏私通,淫乱宫廷,将朝纲闹得乌烟瘴气。

此象的"家人"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三十七卦,《易经》曰:"家人:利女贞。""家人"象征着家庭,特别注重女人在家中的作用,如果她能够坚守正道,始终如一,将会非常有利。但是明朝皇帝却没有把自己的家管理好,宫廷中的女人也不守正道,天下自然也无法安定兴盛。

明朝皇帝治国多重用太监,宦官和厂卫之弄权与跋扈,从明成祖燕王之时就有了,但是并没有造成大害。由于这股丑恶的源头没有受到及时遏制,反而愈演愈烈,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和酝酿,到明熹宗时达到了顶峰,终于造成了大祸害,也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魏忠贤(1568—1627年),原名进忠,曾从继父姓李,大名府肃宁(今河北肃宁县)人,天生无赖气质,从小厌恶读书,不务正业,但却十分伶俐,善于拍马奉承。长大后好酒色,更沉溺于赌博,在赌博场上争奇斗气。有一次,赌输了,他饱受凌辱,一气之下,便自行阉割,将老婆改嫁他人,决定去当太监,以图飞黄腾达。

万历十七年(1589年),魏忠贤被选入宫,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判断几年后可能是现在的皇长孙朱由校即位,因此竭尽全力接近这位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当时的大太监魏朝和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打得火热,魏忠贤便极力巴结魏朝,通过他的引荐当上了朱由校的母亲王才人的典膳,负责饮食供应,这样便进入了朱由校的生活圈子里。

按照明朝宫廷的习俗,宦官与宫中女性,可以结为名义上的夫妻,在同一个桌上吃饭,称为"对食"。客氏原与魏朝相好,见到魏忠贤后,见其长的英俊乖巧,便移情于他。

神宗的儿子光宗朱常洛在位仅29天便暴毙,由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熹宗幼年丧母,由奶妈客氏抚养大,因此对她感情极深,长大以后也离不开她。所以,当上皇帝后不到一个月就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同时提拔与客氏有暖昧关系的惜薪司太监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目不识丁,从一个睁眼瞎占据了司礼秉笔太监这样权势倾国的要职。从此,他便大权在握,横行宫廷。

谶词第一句"当涂遗孽",这"当涂"是当政者之意,四字的意思应是指皇帝熹宗自遗孽种,任凭魏忠贤和客氏胡作非为而不加管制。

谶词第二句"秽乱宫阙",暗示魏忠贤和客氏勾结,淫乱宫廷,太监和宫女之间互相争斗争宠,真是一点也不成体统。

而颂词第一句"忠臣贤士尽沉沦",一方面暗示忠臣贤士被杀害殆尽,一方面暗示魏忠贤为乱源。

魏忠贤当上秉笔太监后,因自己不识字,就利用王体乾和李永贞两个识字的太监为他效劳。他生性猜忌残忍、阴险毒辣,又和客氏紧密勾结,狼狈为奸,宫中谁也不敢和他作对。王体乾虽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位在魏忠贤之上,也得服服帖帖地听从他使唤。

天启三年(1623年)魏忠贤兼掌东厂,权力更大,加上有客氏做内援,权势日益显赫。此时,朝中两大派官僚争斗日趋激烈。东林党派的大臣掌政,把与本派政见不同的朝臣们尽行驱逐。而东林党又痛斥宦官贵戚,执政大臣们多上奏章弹劾客氏和魏忠贤二人,成为宦官的政敌。

魏忠贤处心积虑地要狠狠打击这批独掌朝政的人,在客氏不断唆弄下,熹宗渐渐从任用东林党人变为宠信宦官近侍。魏忠贤乘机从中弄权,勾结外廷官僚,操纵朝中一切大权。与东林党作对的各派官员便纷纷投靠到魏忠贤门下,形成一个强大势力,人们称其为"阉党"。

阉宦得势,首辅东林党人叶向高于天启四年(1624年)被斥辞官。内阁中的其他东林党人也均遭罢黜。阉党顾秉廉升为首辅,控制整个内阁。魏忠贤又和锦衣卫勾结,利用东厂和锦衣卫这两个特务机构钳制百官,镇压异己。

魏忠贤把自己原有的旧党逐一提拔,把那些刚投靠来的新党逐一安排,里里外外全换了他的人。宫廷中有王体乾、李朝钦等30余人左右护卫簇拥,朝廷上文臣方面有崔呈秀、田吉等为之出谋划策,时称"五虎";武臣方面有田尔耕、许显纯等五个负责捕杀、镇压异党,号为"五彪"。此外,还有所谓"十狗"、"十孩"、"四十孙"等大小爪牙。从朝廷内阁六部到各地方的总督、巡抚乃至于州县令都是阉党之人,真是权势熏天。

颂词第二句"天启其哀乱更纷",就很明白的预言了这种纷乱的局面,堂堂大明王朝竟然由一个被阉割的太监发号施令,横行天下,的确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