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
2510500000009

第9章 莫名其妙的办法

曾国藩的家书是其家训的主体,但我们知道,在曾国藩的家书里,他写给弟弟的信反倒比他写给孩子的信还要多,也就是说,曾国藩对几个弟弟的教育甚至比对几个孩子的教育还要上心。而在对所有弟弟的教育中,曾国藩最上心的就是后来立下赫赫战功的曾国荃。

曾国荃我们反复提到过,这家伙性子倔,脾气躁,谁的话也不听,谁也不放在眼里,年轻时,甚至连大哥曾国藩他也敢叫板。可后来,在他带湘军成名立万的过程中,曾国荃最大的改变就是越来越听曾国藩的话,越来越听曾国藩的教导,而且,只听曾国藩一个人的话,只接受曾国藩一个人的教育。

说起这一点来,最有趣的一个例证就是曾国荃功成名就之前受到的那场最大的考验。

清同治元年,也就是公元1862年,曾国荃率两万湘军,孤军奋进,居然一气攻到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城下。这时候,远在苏州的忠王李秀成受洪秀全的将令,率二十多万大军紧急回援,在南京城下的雨花台,一下子把曾国荃的两万湘军包了饺子。

因为曾国荃是孤军冒进,没有别的人支援他,所以他被李秀成包围之后,也一下慌了手脚,一个劲儿地给他哥哥湘军主帅曾国藩写信求救,让曾国藩紧急派兵增援他。

可曾国藩刚好也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时候,湘军嫡系都被牵制在各地方战场,而清政府的绿营兵他根本也调不动,别人巴不得坐岸观火,要他曾家兄弟的好看。

曾国藩这时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急也没用啊,曾国藩思考了半天,索性横下一条心,也不调兵了,居然坐下来,给他弟弟曾国荃写了一封奇怪的信。

这信奇怪在哪儿呢?

这信怪就怪在它看上去不是一封解决问题的信,可更奇怪的是,这封信最后还真就解决了问题。

曾国藩在信里先把弟弟数落了一顿,说我让你不要贸然进兵,你非不听我劝,现在孤军深入,被重重包围,你说你这不是自找的吗?

当然,曾国藩知道弟弟这时候也不容易。他曾国藩为弟弟着急,只是像热锅上的蚂蚁,而曾国荃这会儿被重重包围,完全就是热锅上的蚂蚁。所以曾国藩也体谅弟弟,只把形势摆了摆,然后突然话锋一转,提出了他所谓解决问题的办法。

曾国藩说:“总之,危急之际,莫靠他人,专靠自己,乃是稳着。”(《曾国藩全集·家书》)

就是说,既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就不要叫天叫地了,靠别人总归是靠不住的,危急时刻,靠自己才是关键,才是“稳着”,也就是“稳招”的意思。

这话听上去像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但说实话,更像是临终前的安慰,大概曾国藩看着他弟弟要在雨花台完蛋,只好这样安慰他一下。

搁着旁人,看到曾国藩这封信,肯定要骂娘了,你说你还是当哥哥的,看着亲弟弟身陷重围,你要能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也不能说这种风凉话啊,还“莫靠他人,专靠自己”,曾国荃这两万人面对的可是李秀成二十多万大军,靠自己要靠得住,还用向你当大哥的求救吗?

可更奇怪的是,曾国荃接到这封信后,大出所有人的意料,不仅没有埋怨大哥不派援兵,而且居然真把曾国藩这番“靠自己”的理论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深挖沟、广积粮、扎硬寨、准备打死仗,下定了与李秀成耗下去的决心。然后,曾国荃给曾国藩又回了一封信,信里提出他下一步的作战思想是——“稳扎稳打,机动则发”。

据说曾国藩看到曾国荃的回信之后,非常高兴,立刻回了一封信说:“沅弟缄言‘稳扎稳打,机动则发’,良为至论。然机字殊不易审,稳字尤不易到。余当一一奉为箴言!”(《曾国藩全集·家书》)

就是说,九弟你太棒了!你这个“稳扎稳打,机动则发”的主张真是至理良言。但当大哥的我认为,“机”这个字所包含的时机和机会很难把握,但比“机”还难把握的是那个“稳”字!可不管怎么说,我当大哥的都会把你这句话当做箴言,也就是当做座右铭一样来对待的!

这就是兄弟俩在危急时刻书信来往的奇怪之处,曾国荃不过两万人,被李秀成二十多万大军围住,曾国藩不派援兵,不围魏救赵,甚至不想办法让他弟弟突围,就只让他弟弟稳下来,并且认为这个“稳”字就是解决危险的唯一办法,这怎么看都像是书呆子用兵,大概可以跟赵括的纸上谈兵PK一下了。

但作为被围困的曾国荃更有意思,眼见援军无望,至少应该自谋生路想办法突围吧!他不!他在看过大哥曾国藩的来信之后,居然连突围求生的想法都没有了,反而一屁股在雨花台蹲了下来,下定决心,要按他老哥的“稳”字绝招来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好像比他老哥还有几分书呆子气。

那么,曾国藩的这个“稳”字诀到底管用不管用呢?曾国荃两万对二十万,他的湘军在南京城下的命运到底怎样呢?

我们先放下这个大悬念,首先来看一下,曾氏兄弟提出的这个貌似根本不像办法的办法到底有怎样的内涵,曾国藩又为什么对这个“稳”字如此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