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
2510500000066

第66章 跋

住房、医疗、教育——可谓国人三大民生之痛!

作为一名教书匠,于住房、于医疗,不在其位,不建其言。但于当下之教育,实在有诸多不得不发之感慨。

感慨之一,只知精英教育,不知大众教育。

大学,虽然在不断扩招,但大学教育,还是被全社会目之为“象牙塔式的教育”。不管象牙塔里的人,还是象牙塔外的人,都有这样的认知。这只能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现状,还在一如既往地延续着多少年以来的精英教育思维。

这种思维决定了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片面追求成绩、证书、奖励、机会等等以示“精英”的证明,成为当下的一种普遍现状。更为甚者,由此造成的教育资源竞争与不公,正成为诸多教育腐败的最大的温床。

所幸,有以城市图书馆教育、市民讲堂、电视讲坛为代表的大众教育正呈方兴未艾之势,但一切还远远不够。

感慨之二,只知知识教育,不知精神教育。

以前我们迷信一句话,叫“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就全体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就无数个体的成长史来看,思想、精神、信仰才是人生恒久的力量!

数十年来的教育,一直在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之间兜圈子,以为倡导了能力的培养就逃避了知识灌输的嫌疑。但全社会似乎都忘记了,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关心生命的成长、启发良善的人性、影响有价值的人生。而这一切,落在精神、信仰、思想的层面,对教育而言,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

可我们忘记了从哪里出发,又往哪里去。于是我们的孩子怀揣着现代科技文明,在人生必将要面对的挫折面前,一次次丢失了灵魂与勇气。

感慨之三,只知学校教育,不知家庭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听到一些家长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只要老师能教好孩子,我们做家长的花多少钱都愿意!”

其实,这样心甘情愿的表白大错特错。

孩子该由谁来教?谁该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怎样的教育,才能教好孩子呢?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里的每一户家庭,乃至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对此,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倒是给出过一个较佳的答案,这个答案也曾经被千年的时光与纷繁的社会实践所验证过,其效果就人类已有的过往历史来看,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的。这就是传统儒家所提倡的以家训教育为主体的家庭教育。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又哪里能只担些花钱请老师的表白呢?只不过当下的父母们已全然不知晓我们祖先的传统,遂把孩子成长的重任全盘推到了学校的身上。可是,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这是教育上最简单的一条真理。

虽然颇多感慨,但又不免想起毛润之先生“牢骚太盛防断肠”的忠告,遂觉终日感慨,不如身体力行,故于《百家讲坛》开讲《曾国藩家训》,希望能于教育、民生、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此,也一并感谢所有为此付出努力与心血的人!

郦 波

辛卯孟春于金陵水云居

参考目录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89年。

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

曾纪泽:《曾纪泽日记》,岳麓书社,1998年。

曾纪芬:《崇德老人自订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

胡林翼:《胡林翼集》,岳麓书社,1999年。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1987年。

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

欧阳兆熊:《水窗春呓》,中华书局,1984年。

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中华书局,1962年。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

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

罗尔纲:《晚清兵志》,中华书局,1997年。

赵尔巽 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

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蔡 锷:《曾胡治兵语录》(《中国兵书集成》第50册),解放军出版社 辽沈出版社,1992年。

萧一山:《曾国藩传》,海南出版社,2001年。

佚 名:《清朝野史大观》,上海书店,1981年

唐浩明:《曾国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王继平 等:《曾国藩与近代中国》,岳麓书社,2007年。

谭伯牛:《战天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

李育民:《曾国藩传统文化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