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
2510500000002

第2章 曾氏家训之谜

有关曾国藩家训,有一个一直以来被人忽视的巨大悬案,即到底有无《曾国藩家训》这本书。

多数人的回答都十分肯定——当然有!市面上早就有这本书,很多人都见过、买过、读过。甚至早在晚清,就在曾国藩去世后没多久,他的学生李鸿章与李瀚章兄弟俩为他编撰的《曾文正公全集》里就有一个单列的部分,与“曾国藩家书”并列,名曰“曾国藩家训”。

可即使这样,我也要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市面上不论有多少种版本的《曾国藩家训》,也没有一种是曾国藩自己编写的。所有的《曾国藩家训》都是后人以曾国藩的名义替他辑录的,当然,家训的内容都是曾国藩的原话,只是成书的结构、布局、顺序却是出于后人的编排。

这样一来,至少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至少在曾国藩生前,虽然已经有《曾国藩家书》这本书面世,但绝对没有《曾国藩家训》这本书。

那好了,既然没这本书,我们为何也讲《曾国藩家训》呢?

这就要谈到曾国藩自己一个莫大的遗憾了,事实上曾国藩确实曾想写一部《曾国藩家训》,但可惜的是,终其一生,他都没写出来。

曾国藩在家书中谈到这种想法时曾说:“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曾国藩全集·家书》)也就是说,他想写本《曾氏家训》,也就是《曾国藩家训》,这种想法还跟他的九弟曾国荃探讨过,看来是确有其事的。

但为什么又没写呢?

曾国藩接着说:“后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至于采择诸子各家之言,尤为浩繁,虽抄数百卷犹不能尽收……然后知著书之难,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曾国藩全集·家书》)

原来原因有两个:一是曾国藩认为要遍览经史子集,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及学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后,才可以写这本他命名为《曾氏家训》的大成之作;二是即使读尽了经史子籍,掌握了那么多的材料,自己也要做到烂熟于心,可以融会贯通后,才可以写这本大成之作,这就叫“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说起来是两个原因,其实也就一个,也就是曾国藩认为火候还不到,要待自己阅历极丰富、知识极丰富,自己的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才可以写这本《曾国藩家训》。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知道,曾国藩对他这部《曾国藩家训》是寄寓了多么高的期望!可问题是他是一个非常自谦的人,虽然水平已经在百尺竿头了,可还总想着更进一步,所以他总觉着自己的功夫还不够深,境界还不够高,以至于一直到他离开人世,也没能写出这部他自己寄寓了厚望的《曾国藩家训》。

可事实上,也正因为曾国藩没有像古代的颜之推写《颜氏家训》那样写本很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教材,而他自己一生中又处处贯彻着他的家训教育理念,这样一来,他的家训思想内涵反而不受一本书的限制,反而显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和教育意义。所以曾国藩的家训,虽然不像古代大多数家训都有明确的家训读本,倒反而成了千古家训之首。

所以我们现在讲他的曾国藩家训,其实是个宽泛意义上的家训概念,并非单指他的《曾国藩家书》或者日记,而是把他一生中所有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思想与智慧进行一个总结与归纳。

在这个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我们前面讲了他家训思想中“修身齐家”和“立人达人”的智慧,也就是识己与识人的智慧,下面我们要讲的是他家训思想中临事与处世的智慧,也就是行动力与执行力的培养。

行动力与执行力是我们现代社会常提的两个词,在曾国藩的时代,他只把这其中的智慧归结为两个字:

“柔”与“刚”。

曾国藩所谓知行合一、明强挺经,其实都离不开这两个字。这两个字也是他处世智慧、行动智慧的关键所在。

说到柔与刚,我们在生活中也常用,像“刚柔相济”、“柔能克刚”都是我们很熟悉的词。但不知大家想过没有,既然说以柔来克刚,那为什么刚柔又是可以相济的呢?另外,柔为什么能克刚?反过来,刚能不能克柔呢?柔和刚里各自有怎样丰富的内涵?曾国藩对此又会有怎样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