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盛夏期间,我们赴甘谷县采访,第一站便登上了甘谷第一名胜大像山,不仅参观了大像山的伏羲庙,而且还听到了伏羲之女——洛神的一些传说。
甘谷大像山因有唐代大佛像而得名。山在县城南一里许。该山原有大小石窟二十个,塑像二百九十五身,殿宇十一座,多数已毁。现仅存大佛,高约38米,胸间10.4米,石胎泥塑,佛龛42米,原有三层楼阁式窟檐,今不存。佛袒胸赤足,面貌丰润,高髻,体躯宏伟淳朴,前颈胸上有三道线纹,上着通身袈裟,下着长裤短裙。四周悬塑飞天,凌空展翅。今人依据佛像形态、妆饰及阔窟形观察,认为与敦煌、炳灵寺的盛唐之作极为相似。
大像山是我国古丝绸之路南线上仅次于天水麦积山的重要石窟寺,瞻仰大佛,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古代艺术家鬼斧神工般的技艺,也感觉到了他们对佛的虔诚,这样浩大的工程,他们该付出几多艰辛、几多血汗啊。
时至政通人和之世,大像山已毁的寺院道观也多有恢复。恢复或新建的石窟寺有天爷庙、地母庙、十圣祠等,传说中的老天爷和地母娘娘,我们在这里瞻仰了他们的尊颜。这些塑像多为省内知名雕塑家和著名的民间艺人所塑,多为上乘之作,欣赏之后真让人赞不绝口。
地母庙前,倚廊亭回顾,甘谷盆地四面黄山.而县城除高楼外,大多建筑都掩隐在绿树之中,如果把苍翠的树木的轮廓沿边描下来,恰似一条碧绿的鱼形。窟前一位长者介绍说这是甘谷著名的一景,叫“金盆游碧鱼”。听完他的介绍,再细心观看,真是惟妙惟肖,毫不夸张。
俯视县城,我们才发现足下竟是断崖千仞,断崖在地母庙前又呈现出一个缓缓的弯来,我们足底凉风阵阵,一扫登山前的炎热,好像进人了和风徐来的春天中。那老者笑着说,这里山高带弯易聚风,所以炎夏无酷暑,是避暑之佳地。听了他的介绍,我们也心悦诚服地赞道:甘谷第一名胜在大像山,大像山最佳处在地母庙。
大像山的主要寺院和道观都在山南面,这里山高谷窄,但新修和复建的寺观因山造势,颇有气势,特别是永明寺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气派大方。伏羲庙坐落在山之西头,从山门上来第一个可游的就是伏羲庙,伏羲庙小巧不俗,新塑就的伏羲像一改许多地方的帝王形态,看上去就是一位睿智的长者,浑身隆起的健壮的肌肉,尽现伏羲坚毅和勇敢的性格;深邃的目光,可以看出他开天明道的智慧和聪明。瞻仰中,亲切感和敬仰之情由然而生。
伏羲庙内道士不多,我们只见到了一位年约四十的道士,我们不解道规,未敢询其姓名道号。他个儿不高,虽清瘦但不失健康,我们向他求教有关伏羲在甘谷的传说。他操一口纯正的甘谷口音,一边向我们介绍,一边引我们步出庙门。他说:“伏羲是我们甘谷人,他的出生地就在大像山南边不远的古风台。所以人们一直有使用八卦灶台和八卦鸡罩的习俗;县西道边曾立有‘羲皇故里’石碑,现在移到了大像山大佛殿西侧。大像山有太昊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县西的华盖寺内尚保存着元代的伏羲绘像。当地民谣也说:甭看冀县地方碎,伏羲皇帝头一辈。
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
这些遗物和民谣也可能能说明一些问题。”
为了不影响道士的介绍和出于礼貌,我们没有就伏羲出生于甘谷一说和他进一步讨论。
结束采访,回到兰州,我们就伏羲入主中原的一些情况请教了一位有“发言权”的先生,他就是1980年从河南新密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现为甘肃日报社记者的郭万杰先生。郭万杰是我们的老朋友,说起伏羲与家乡的关系,说起中原人民对伏羲的感情,郭万杰言语中流淌着自豪与崇敬。他说,据他所知,伏羲部落迁徙至中原,应该是真有其事,不要说伏羲到过中原,就连女娲也到达过中原,可以证明这一点的资料很多。
第一,伏羲去世后葬在陈,即现在的淮阳,据传说太昊陵在春秋之前就有了,可见伏羲立国建都于陈是有这一回事的;第二,女娲去世后葬在了秦晋交界的风陵堆,足以证明女娲也到达中原一带。天水一带传说女娲生在风沟,葬在风茔的说法虽然很广,但女娲陵墓无遗迹可寻,难以使人信服。当然从这些传说中可以看出娲乡人民对女娲的怀念之情;第三,中原大地上冀、鲁、豫、晋、鄂、川、黔,包括羲里娲乡的甘肃,到处都立有纪念伏羲、女娲的庙宇,可见伏羲、女娲作为华夏诸民族共同的始祖,其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如果他们没到过中原,能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就是不可能的。第四,还有一个研究伏羲的人一般不太注意的问题,就是伏羲之女溺子洛水的事。
郭万杰说,关于伏羲之女的传说我想多说一些。伏羲之女之事,古籍中和传说中都很少,但在古籍中和传说中都有她溺死于洛水的记载。
伏羲之女英年早折,但她长得非常好看,这在屈原和曹植的作品里都有描写。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壤以结言兮,吾令骞修以为理。纷匆匆其离合兮,忽纬画其难迁。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其形也翩若惊鸿,宛如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荚蕖出漾波。被纤得衷,修短含度。肩若削成,腰强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绢。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中国古代两位伟大的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对洛神之美作了尽情的描写,真是让我们大大地领略了她的美丽!
郭万杰认为:“其实,伏羲之女美与否,对研究伏羲东行中原不甚重要,重要的是她为何会溺死于洛水,这就是伏羲东行中原的一条证据。
“洛水是黄河在中原地区的一条重要支流,它发源于陕西华山南麓,东南流经河南省卢氏县折向东北,在偃师县杨村附近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到巩县洛口以北入黄河,长420公里。
洛河不仅养育了豫西北广大的人民,更孕育出了九朝古都洛阳,所以说洛河是一条伟大的河流。伏羲之女溺死于洛水后,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她奉为洛水之神,称她为洛嫔,或洛神,又称她为宓妃,宓妃死后的一系列神话故事又使洛河成为一条流满了神话的美丽的河流。这些就不必多说了。
“我们探讨宓妃之死,就是为了证明伏羲部落到达中原的真实性,这件事可以证明伏羲在宓妃未成年之时就已经沿着渭河东行到达了洛水一带,尔后又继续东行,最终到达陈地立国建都,并将势力扩大到湖广、川、黔、冀、晋、鲁一带。”
郭万杰最后不无感慨地说:宓妃之美是让人激动的,宓妃之死是令人惋惜的,令人欣慰的是她的死为伏羲东行中原留下了证据,她如果知道这一点,也是会死而无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