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暖融融的冬日,夜晚结下的薄薄的路冰,慢慢地融化了。对于度过无数个不同地方严冬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享受了一次无寒意的冬天的味道。听人说整个天水都是一样,像是春天已经来临。
我们如约在下午去拜访了赵老师,赵老师家居邵店西边的邻村,曾在天水教过多年的中学历史,退休后回归故里,我们很快就找到他家,也许是秦安人多地少的原因,人们居住的院落都不太大。但赵老师家的院落收拾的干净利落,从外面看起来,和绝大多数村民们青瓦土墙的房子一样,院内却不同凡响,宽大的钢门窗,窗明门艳,室内粉墙彩顶,桌柜纤尘不染,客厅一头数个书柜装满了各种书籍,让人有书香盈室的感觉。客厅里炉火正旺,华亭的煤把厅内烘托的温暖如春;厨房里鼓风机在呼呼作响,不断地传到客厅里,我们以为赵老师还未吃饭,不好意思地说打搅他吃饭了。赵老师一边冲茶,一边笑呵呵地说,午饭早吃过了,早上买了点肉正在火上炖,现在燃料充足,用火方便,所以想什么时候用火就什么时候用火。说着,一杯春尖茶端了上来,淡淡的茶香就像主人的情意,让人沁心润肺。赵老师还端出了秦安的特产苹果、脆梨等方才落座,他客气地说:“今天要切磋点啥?”我们忙恭敬地说:“哪敢谈切磋!我们来拜访你,表示对你的感谢,再还想得到你的指点。”赵老师问:“不切磋,就算作交流吧,我们交流点啥?”我们便也不再客气:“赵老师,听说以前很多农村因燃料缺乏,炉具落后,使本来就贫困的生活又增添新的困难,人们为了燃料大肆砍林毁树,最后甚至草根都连根挖去,造成了生态的危机。现在看来这方面变得好多了。从这一点我们受到启示,我们要了解些大地湾先民们用火的情况,因为从出土的灶坑等说明,他们已经使用火了。不知赵老师对此是否有过研究,如有不妨赐教一二,使我们有所长进。”赵老师笑道:“研究谈不上,赐教也不敢。但我因职业关系,总爱琢磨些史学方面的问题,你们看一壁图书,就连廿四史也有。我主要是想虽然老了,还要有所事事,这样退休生活也实在些。说到上古人用火,你们不要着急,先听我讲一个故事。”我们洗耳恭听,他娓娓道来——
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清水河谷里的一片树林,在一个沉闷炎热的夏季里的一天,突然在雷鸣闪电下燃烧起来了,那火借着风势烧的很快,把天都照亮了。敬畏天的人们,以为天降罪了,雷公发怒了,个个诚恐诚惶。胆小的藏在茅庐里不敢出来,胆大些的伏在门口隔岸观火,无奈地看着大火把一片片林子吞噬,把一片片草地烧成焦土。
电不闪了,雷声也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渐渐消失了,终于,一场暴雨把烧了好长时间的大火浇灭了。只有残留在粗树主干上的火还像蛇吐信子般的吐着火苗,夹绕着青烟,那气味还很呛人。
雨住了,人们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些胆大的才蹑手蹑脚地走出窝棚,走向原来的那一片林子的地方。
树林旧地一片狼藉,树木都被烧光了,地上铺满了碳灰和未烧尽的残枝败叶,烧成碳柱的大树干上还冒着烟。人们在心里嘀咕,是谁得罪了上苍,让老天爷发这么大的火……人们心里忐忑不安地到处看着,火烧后的残灰里,他们发现了没有来得及逃走而被烧死的野鹿、野猪、野兔等。那些皮肉黑焦的兽尸虽然让人看了害怕,但那烧熟了的肉香味却诱惑得人想去吃一块。他们望着兽尸看了很久,虽然恐惧还在心里像打鼓般的存在,但香味终于战胜了恐惧,他们有一个人下手了,其他的也扑上去,你撕一块,他拆一条,就往嘴里送,他们狼吞虎咽的美餐了一顿,打着饱嗝,才细细地回味熟肉的美味。人类的第一顿熟食,就是天公烹饪的烤全兽。就因这一次享用了烤全兽,就从此改变了人类的食用习惯,使人类选择了健康的用餐方式。
食用了天赐的美味后的人们,并没有就此回去,他们又在残林里找到了一些烧死的野兽,带回部落让大家品尝。大家吃了都说烧的肉好吃。大家都盼望树林再遭雷击,盼望老天爷再赐给他们烧熟的野味。
树林也不是随便就遭雷击起火的,任凭人们怎么祈盼。多少个雷鸣电闪之日,人们忘了害怕,走出窝棚等待树林起火,可是,一次次都是失望地走回棚内。
一天,又一片林子终于又在雷击中起火了,这次,人们的愿望实现了,他们高兴的手舞足蹈,等待着大火熄灭后去寻找美味佳肴。
火熄了,部落的人倾巢出动,去寻找被烧死的野兽。可是,这次绝大数人都空手而归,不仅没有发现死鹿、死羊什么的,就连一只死兔也没有找到。人们不仅失望,而且有些懊丧,无精打采的回去了。酋长是一位智者,他从野火烧熟兽尸中得到启发,顺手从还在燃烧的树干上点燃松枝,采到火种去自己烧肉吃。
回到部落,他让人们抱来柴草树叶,燃起火来,把猎来的野兽放在火上烧起来。初起试验总是缺少经验的,烧烤的兽肉焦处焦的过头,生处依然滴血。但这是集体的劳动成果,是人类第一次自己加工的肉食品,满部落的人们个个吃的愉快尽兴。
这是一顿丰盛的会餐。人们鼓腹归巢:他们有的捧着肚皮,有的打着饱嗝,有的用手指抠着牙缝,小孩们更是个个欢蹦乱跳的唱着小曲往回走。
剩下不多的人在收拾残局,他们的酋长在火灰里扒着,又还像是在想什么。他又向灰中吹着气,那一缕残烟,再也没有吐出火来。酋长立起身来,向才燃过火的林子望去,不见缕烟。酋长失望了,他像考虑着一个重大的问题,悻悻地走向自己的住处。
采回的火没有留下火种,人们还得茹毛饮血,这时吃过了熟食的人们再吃生食品,再也吃不出香味,吃不出食欲了。人们盼望着上苍再赐给他们火种,再赐给他们熟食。
这个故事完了。赵老师说:“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想象人类最初用火的情况,当初用的是自然火,后来,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采火熄火的经历后,人们才开始琢磨保存火种的事了。”
听到这里,我们忽然想到发生在民国时期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这个小山村里只有十七户人家,那时候,火柴被称作“洋火”,是从外国进口的。老百姓大多用不起,所以,家家以柴草为薪用炊,用木制风箱助燃。一天中午,一家的女主人去做饭,发现灶膛里封住的火灰被猫尿浇灭了,任凭吹断了气管,也吹不出火星来,她着急了,拿起草绳子就到邻家去引火。农忙时节,结果,不是这家无人,就是那家火也灭了,她急的满头流汗,但总算没有失望,她跑到第十六家时才把火找上,终于完成了炊事任务。
听了我们的插叙,赵老师又说:“现代人存火尚且不易,七八千年前的远古人就更难了。我再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也许能说明一点什么。”
故事是这样的:
树林又一次被雷火点燃了,还没等到火熄灭,酋长就飞快地向火点跑去,他又引回了火种。这次,他命令专人守护火种,随时添柴加草,不得让火熄灭,以备庖厨之用。火种不息,需要大量的柴草,得有人供应,于是人们的劳动繁重多了。再说,守护之人总有疏忽的时候,再加上刮风,下雨,或有时雨水流入地窝里浸灭火的事随时都可能发生。所以,以后火种还是经常遭到熄灭。
可能,为了减少柴草的消耗,他们也逐步找到了封火的方法,就是在不用火时,把火用碎草,植物籽壳,碎木等压实,待用的时候再吹烟复火。大地湾民居遗址中模拟复原的情景正是男人匍匐在地吹灰生火的一幕。
再一个办法就是分点存火,多分几个用火点,此灭彼着,永远就有火源了。
当然,这样的办法虽然好,但燃料的消耗的确是巨大的,人们为了备足燃料要花费很多劳动力。再说,既是这样,火种还是有灭的时候。人们需要发明一种随用随取的取火方法。
酋长把这个任务交待给了大家,号召大家想办法,不知此时是否有奖励制度,如有,酋长也定会许以重奖的。
酋长的命令代表了全部落人们的意志,人们纷纷响应酋长的号召,在开动脑筋,想自己取火的法子。
这时候,有一个在大庭氏手下干活的木匠,奉命在一个圆木上钻孔,他用自制的木钻在圆木上猛劲地钻,钻啊钻,钻进去有寸多深了,他还在不停地钻,想一口气把那个需求的孔钻成;头上的汗,滴滴落在木头上,手心里的汗,流到手指上,开始打滑,手也攥不住钻头了,但他一抹头上的汗,在衣上揩一揩手上的汗继续钻;钻头发烫了,他还在钻;钻孔里冒烟了,他还是钻,突然“砰”的一声,火苗从钻头和钻孔的缝隙里冒了出来,他拉出钻头一看,钻头上冒着火苗。他欣喜若狂,大声地叫喊着:“着了,着了!”人们听到他的喊声立即围了过来,看见钻头上呼呼燃烧的火苗,即刻奔走相告。“钻木取火”就这样不经意地诞生了,发明这个奇特方法的人,可能就是“燧人氏”,他也可能成了以后专门取火的人或官。从此,人们再也不为保存火种所累了,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采火,来满足生活的需要。
听了赵老师的钻木取火的故事,我们想起了神话中关于燧人氏的传说,便请教赵老师:“神话中的燧人氏是怎么回事?”赵老师说,关于这个神话我听说过,我也讲给你们听听,传说是这样的:
据说上古时,西方荒远地方有一国,叫遂明国,是日月不射之地,民不识昼夜。其国中有一树名“遂木”,枝繁叶茂,占地万顷。后有一个智者,漫游天下,来到遂明国,于树下休息。本应暗无天日的地方,树林里却到处都是闪闪的火光,像宝石般灿烂,照耀所及处明明亮亮。遂明国人就在此光亮中劳动休养。于是智者就去考察火光之源。原来是一些形状像鹗的长脚爪、黑背脊、白色脚子的大鸟,用它们短而硕的喙去啄那枝干,在一啄的刹那间,就有灿烂的火光产生。智者见了这种情景,头脑里突然感悟到了取火的方法,于是就把遂木的枝条折些下来,用小枝去钻那大枝,果然也有火光发生,遗憾的是,这种树钻出的火只生光而不生焰。后来他又改用别的树枝试钻,虽然要比遂木钻的费劲,但钻了一会,树枝上就先冒出了烟,后冒出火焰,树枝就燃烧了。他得到了真正的火,他回到故国,就把钻木取火的方法教给人们,这就扩大了火的用途和用火的方法,人生想用火就有火,不必等闪电雷击的雷火。也不必终年日日守着火堆怕它熄灭了。人民感谢这位钻木取火的发明者,因此叫智者为燧人,燧人就是取火者。
他讲完了神话故事,我们觉得神话故事就是与民间故事不同,多了许多的神秘色彩,但燧人氏授法故国人民的精神确实是值得钦佩,这就是他对故国人民的贡献,这一伟大贡献大大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位取火者。
我们从短暂的沉思中很快走出,我们求教赵老师:“史书上对取火是如何记载的?”他说:
“取火这件事,史传上有的记在燧人名下,也有的记在伏羲名下,更有人记在黄帝名下。可见古来本无定说。伏羲又叫庖羲或炮羲,那含义就是‘取牺牲以充疱厨’(《帝王世纪》),‘变茹辛之食’(《拾遗记》)的意思,要想达到上述目的,一定得有火才行。所以‘炮牺’(烧动物肉)的发明,其实就是取火的发明。伏羲是神话中雷神之子,又是东方之神,很容易与火联想起来,所以人们把取火的发明归之伏羲也是自然的了。伏羲所取之火,应是雷电所燃的自然之火。
“据《三皇本纪》记载说,伏羲:‘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按这个说法伏羲应在燧人氏之后。可是按用火规律来看,燧人氏‘钻木取火’应在伏羲之后。当然,这是神话对史学家的影响和用火古无定论的反映。”
听到这里,我们不由得钦佩地说:“赵老师学问渊博,广闻博记,使我们也受益匪浅。因为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也割舍不下,还得请教你,希望你能理解。”
赵老师谦逊地说:“不必客气,也应来有应得,我尽力而为吧。”
我们说:“请你对大地湾先民用火的事件予以评价。”他应声说:“好。”就讲道:
“火的使用和取火技术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带有革命性的事件。人类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的生活方法,更使人们减少了因食生肉而致病的折磨。
“吃生肉、生鱼是极易染病的,一种是动物带有的病毒使人体感染;再一种就是人体易生寄生虫,特别是肠胃寄生虫。日本人就善吃生食物,生肉片、生鱼片人人喜欢。据调查,日本人肠道寄生虫病患者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说到食生鱼而致病,我们又想到了三国时期的陈登。陈登字元龙,是高卧百尺楼的名士。但他有一个喜吃生鱼片的嗜好,这嗜好使他肠胃不舒服。一次名医华佗路过他的住地,他请华佗治病,华佗说他胃里有虫,虫是红头白体寸般长,因吃生鱼片所致。吃几剂药驱出虫就行了。陈登答应了。华佗不愧是神医,药到病除,陈登口吐一升小虫子,肠胃也舒服多了。华佗叮咛他一定不能再吃生鱼片了,再吃的话,我不在跟前就会完蛋的。陈登嘴上应承着,对华佗的话就有些不相信,再说积习太深,一时难以去掉。待华佗走后,他还照吃生鱼片不误。但是,好景不长,他又犯病了,派人去请华佗,恰逢华佗远游去了。没有华佗看病的陈登,在病虫的折磨下不久就死了,正应了华佗的话。
三国时的医疗水平相对于原始时期,不知好多少倍。在无医无药的原始社会里,消化系统的疾病一定是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有了火,有了钻木取火法,加上原留的火种,从此人类就可随意用火了,再也不用怕火种的熄灭了。从那时起,人类以柴草为薪,到燃煤,到现在用电,不说发展到何等先进,但总是人类祖先采集的圣火的延伸。所以,可以这样说,人类祖先的圣火燃烧了几千年,照亮了人类的发展之路,照亮了人类生存的世界,那圣火亮如日月,是永远值得我们歌颂的。至于是伏羲先使用了火,还是大地湾人先使用了火,实际上不用争论,二者的关系也不用争,有待于以后去考证,但大地湾人在八千年前即使用了,火的使用把人类文明提前了,却是不争的事实。
“总之,火的使用是人类的一次自我解放,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大进步。我们永远缅怀中国的普罗米修斯,永远感谢他们的重大发明和创造。”
时间过得很快,待我们抬腕而视时,手表已经走过了两三个小时,太阳挂在了西山上,我们自知打搅太久,忙不迭地起身告退,再一次向赵老师致谢。赵老师留客不住,只好送我们出门。
此时,太阳的笑脸在西山展现着,它周围的晚霞染红了一片天空,红的令人陶醉,我们想到,这晚霞多么像远古人灶坑中的火焰,远古人的圣火又多么像这红彤彤的太阳,这火是光明和温暖的源泉;这火,应该像太阳一样永不熄灭,照耀人类去开创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