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禁毒史
2498100000075

第75章 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当代中国禁毒斗争(下)(5)

2000年4月29日,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出《关于今年国际禁毒日前后广泛开展“普及禁毒知识,提高禁毒意识”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城乡开展一次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宣传教育活动。重庆、辽宁、福建、内蒙古、宁夏、湖北、陕西、四川、山西、江西、海南、青海、安徽、吉林等省区在大、中、小学校开设了毒品预防教育课程。浙江省禁毒委员会、公安厅、教育委员会、新闻出版局联合在全省中学生中开展了禁毒教育读书活动。天津市集中力量对140万名在校中小学生进行了“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教育。内蒙古、湖北等地部署兴建了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教育部办公厅6月发出《关于在今年国际禁毒日前后组织中小学校开展“禁毒知识一堂课”活动的通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6.26"’国际禁毒日期间,根据中小学生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认真组织了各中小学校开展“禁毒知识一堂课”活动。河南省教育厅会同省禁毒办公室、公安厅编印了《河南省高中等学校禁毒征文选编》,分发给全省高中等学校的在校学生,并在1430所中学、420所小学开展了“禁毒知识一堂课”活动,受教育中小学生达223万名。江苏南通师范学院7月6日成立了禁毒宣传队,通过图片宣传、举办讲座、专题文艺晚会、放映影片、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除在本校开展禁毒教育外,还活跃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广泛进行宣传。

2001年针对毒品吸食者低龄化趋势,各地普遍加大了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力度。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把毒品预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教学活动计划,予以保证,并确定校长为各学校禁毒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提高青少年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实效,将毒品预防教育内容纳入小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通过常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继续开展“禁毒知识一堂课”活动,将其明确列入课程计划,保障每学期禁毒教育活动的落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禁毒文艺体育活动,尤其是“6·26"’国际禁毒日期间,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以禁毒为主题的活动。结合学校法制教育,还举办了禁毒、防毒法律知识讲座,以提高学生的禁毒法律意识。各地中小学校开展的“读一本禁毒书籍,写一篇禁毒教育体会文章,看一部禁毒题材的电影,参观一次禁毒展览,举行一次禁毒内容的班会,举办一次禁毒知识竞赛”活动已成为毒品预防教育的有效形式。山西编写了《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读本》,天津举行了万名中小学生集体宣誓,上海、河北、辽宁、浙江、安徽、福建、四川、云南、陕西等地在中小学校继续开展“禁毒知识一堂课”活动的同时,增加了禁毒民警担任法制副校长、开办禁毒知识讲座等内容。各地还充分发挥禁毒教育基地的阵地作用,北京、福州、齐齐哈尔等地的禁毒教育基地已成为当地中、小学校禁毒教育的摇篮。

2002年国家禁毒委员会、中央综合治理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毒品预防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在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全面开展预防毒品主题教育。各级禁毒、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广泛开展“禁毒知识一堂课”活动,通过读书征文、知识竞赛、夏令营、参观禁毒展览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制并免费发放了6万套《全国中小学生禁毒教育挂图》。

四、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禁毒理论体系——理论保障

随着禁毒工作深入持久地发展,禁毒理论的研究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加之禁毒工作并不仅仅是公安部门一家之事,而是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禁毒理论研究涉及的领域也是十分广泛的,除法律、医疗、卫生、医药等以外,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因此,在禁毒理论研究过程中,除了组织禁毒部门的人员进行研究外,还吸收社会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加强禁毒理论研究工作。就目前来讲,我国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禁毒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在世界禁毒研究领域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禁毒史研究填补了我国近代史的空白

近年来我国吸毒人数不断增加,毒品犯罪迅速蔓延。现实斗争对学术界提出了更为迫切地希望和要求。通过近代毒品史研究,为当前禁毒斗争提供历史借鉴,并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从学术价值,还是从现实意义上讲,都应该加大对近代毒品及禁毒历史的研究工作。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历史责任,广大的史学工作者潜心钻研、搜集资料,在10多年的时间相继出版了一批有关近代毒品问题及禁毒史研究的论著,填补了我国在近代毒品及禁毒史研究上的空白。其中较著名的有:由马模贞撰写,北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毒品在中国》;由王东林撰写,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鸦片之祸》;由朱庆葆、蒋秋明、张士杰撰写,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鸦片与近代中国》;由蒋秋明、朱庆葆撰写,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禁毒历程》;由王金香撰写,学习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禁毒简史》;由王宏斌撰写,岳麓书社1997年出版的《禁毒史鉴》;由苏智良撰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中国毒品史》;由刘志琴主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烟毒兴灭》,由马模贞、王玥、钱自强编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中国百年禁毒历程》等。

(二)有关中国当代禁毒状况的书籍相继问世

近年来有关中国禁毒状况的著作也不断涌现。例如,由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的,毛建福撰写的《中国拒绝毒品》;由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的,贺晓东、方明撰写的《中国禁毒大视角》;由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的,张清福、白恒、温德发主编的《中国禁毒常识》;由红旗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陈大鹏撰写的《触目惊心毒镜头》;由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的,董玉整、董莉等撰写的《毒祸论——毒品问题的社会透视》;由团结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的,喻晓东、李云东撰写的《大禁毒》等等。

(三)召开各种禁毒问题学术研讨会

1993年3月,云南省警察协会紧紧围绕“三禁并举”的禁毒方针召开了禁毒工作研讨会。

1995年12月6日,“中国:肃毒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云南省东南亚研究会、思茅南亚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到会的110多位专家和政府有关部门人员一致认为,必须树立“大禁毒”观念,强化全民禁毒意识。禁毒绝不仅仅是公安、武警等职能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应在加强职能部门打击力度的同时,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同时,应把禁毒与扶贫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多角度、全方位对有关毒品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999年11月,司法部在广州召开了专题会议,专门研究对涉毒罪犯的监管改造工作。

2000年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科技局、禁毒局9月在昆明联合举办第三期全国毒物分析学术交流会,共收到质量较高的论文253篇。一些省市禁毒部门还与社会科学院、法学会、高等院校等学术部门联合开展了禁毒工作调研和理论研究,如天津市委宣传部、研究室、市禁毒办公室、公安局、监狱局、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共同完成了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规划项目《天津市毒品问题现状、发展趋势和治理对策》。山西省召开了毒品违法犯罪形势研讨会。

2001年6月26日一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的“毒品问题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在石家庄举行。出席会议的学者共有36人,收到论文28篇。与会学者就清末禁烟运动、日本毒品政策及其在中国的实施情况等问题,提出了不少新见解。

(四)建立各种研究机构和研究基地

1999年广东省司法厅组建了广东省戒毒研究学会,深化戒毒理论研究,促进劳教戒毒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000年广西聘请药物依赖研究专家、教授成立了自治区禁毒办公室禁毒技术专家组。

2000年6月20日,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在北京市公安局强制戒毒中心建立了临床研究基地。

五、探索新的禁毒途径——创新保障

毒品与贫困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殷实的小康之家,只要有一个家庭成员吸毒,钱财便会化为乌有,入不敷出,不用多久便倾家荡产,一贫如洗。毒品与社会的丑恶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好端端的人,会因吸食鸦片、海洛因等而成为一个危害社会、集体、家庭的人;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如果毒品泛滥,将会陡增大量偷盗、抢劫、卖淫等社会丑恶现象,危及社会治安,毒化社会风气。毒品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然而,长时间以来,令人们困惑的是:云南省也好,全中国也好,国际上也好,在禁毒问题上,坚持这么长时间,做出这么大的投入,打击力度这么大,为何毒品却越来越多,越来越泛滥呢?难道人类真的奈何不了毒品吗?人们在思考新的禁毒办法,在探索新的禁毒途径。中国云南又一次走在前边,探索出了彻底禁绝罂粟的新路子,并在实践中获得了完全成功。这条新路子就是:实行“经济替代”——用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代替罂粟种植,用发展商贸、旅游和特色产业来繁荣毒品种植区的社会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文明程度,增加财政收入,改善民众生活,以此来改变种植罂粟地区对毒品经济的依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用健康经济代替毒品经济。

1991年~1993年,云南省勐海县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下,与缅甸第四特区合作,全面启动了经济替代工程。这一工程包括如下内容:(1)绿色替代。即用水稻、茶叶、水果、蔬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替代罂粟。试种茶叶的成功,不仅使缅甸第四特区由种植罂粟改为种植经济作物,而且起到了示范作用;水稻种植的成功,结束了缅甸第四特区世世代代靠种鸦片换大米的历史,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并有部分外销;橡胶、水果、蔬菜等一系列经济作物的种植成功,使往日的鸦片大户,变成了橡胶大户、西瓜大户、水果大户,一个欣欣向荣的健康农作物的种植区已在“金三角”地区诞生了。(2)商贸替代。全力抓好与第四特区政府所在地勐拉一桥之隔的边陲重镇打洛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边境贸易的活跃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1994年以来,在勐海方面的支持配合下,缅甸第四特区政府一是在道路交通方面,修建了景勐、勐色、勐景等多条公路,拓展了湄公河航运;二是使用中国勐海的通讯网络,电话、通信、移动电话全部以勐海的通信网络为载体,建设通信设施;三是建设了勐海至打洛的高压输电线路,建设水力、火力发电站5座,以发展能源;四是在市政建设方面改善了城区饮水设施、建盖大型集贸市场、集中兴建了四大经贸建筑群、高尔夫球场等;五是鼓励工商企业发展贸易。(3)旅游替代。包括缅甸第四特区在内的“金三角”地区极具诱惑力、神秘感,加之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历史、人物、风物独特,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考察价值,对外部世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旅游业开发前景极佳。近几年来,西双版纳州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替代的重要内容,花大力气来做这件事,给第四特区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使旅游很快成了第四特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经济支柱。为此几年来,第四特区政府十分重视开发旅游资源,先后建设了造型别致、工艺精美、蕴含有丰富和独特的缅甸佛教文化、建筑艺术内涵的艺术“国门”;以佛祖的涅粲塑像辽多姆卧佛为中心,配有沙弥文化缘群塑的卧佛景区;金四角民族乐园,以及象征缅中友谊、纪念特区成立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显示特区禁毒成果的缅中友谊大金塔、和平塔与和平神、禁毒展览馆等一大批旅游景点,还建设了一大批富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景点景区,如天主教堂、曼龙寺、曼东寺、神秘山寨、白龙塔、巴卡白塔等。这一经济替代工程自1991年至1993年相继开始后,进展顺利,发展健康,成绩显著。表现为:彻底解决了第四特区人民的吃饭问题,使原本处于“小国寡民”之地,自给而不能自足的这一地区,不仅能自给而且可以出口了;使过去封闭、原始、落后的社区,变成了充满现代气息的、开放的地区。这里经济宽裕,财政充足,完全摆脱了以毒养民、以毒养军、以毒养政府的局面。实践证明,“经济替代”是禁绝种植毒品原植物,从而禁绝植物类毒品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是一项系统工程。“经济替代、禁绝罂粟种植”在中国云南的帮助下,在“金三角”第四特区获得成功,已经在“金三角”地区产生了强烈的辐射效应,在全世界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促进和保障“经济替代”的基本经验是:“疏压结合”的国际环境;坚定不移的领导决心;除恶务尽,严厉打击过境贩毒和制吸毒品的犯罪活动等有力措施。这条成功的禁绝罂粟种植的思路,是一个创造,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是一场具有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禁毒革命,是中国云南对世界禁毒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当代中国禁毒工作的制度建设

一、强化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管理制度建设

严格管理、禁止滥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中国禁毒制度建设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国为此颁布了许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强化了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

(一)强化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