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有个半岛叫欧州
2493500000027

第27章 历史,这浮华的女孩

胡适的名言“历史是个百依百顺的女孩,由着你打扮起来”,这句话被引用次数太多,衣肘都磨出线头了。然而,历史真是那么乖的女孩,由我们每个人打扮吗?看来不是,历史随着时代长进了,变得轻浮势利,爱赶时髦,越来越像一个专门傍大款的职业二奶。

加入对小姐道德谴责的合唱?似乎有人关心,不必我着急。

事出有因:最近读到一则消息,让我先对历史小姐的新装扮,一眼回头,第二眼觉得惨不忍睹。

那消息说,布鲁克海默的电影《珍珠港》,拍摄费是日本海军袭击珍珠港的实际军费开支的两倍。放映电影时间也是整个战事两倍长。

起先我觉得这数字不言自明:日军是偷袭,花费当然不会太大,花多少倍的钱也不能再次偷袭得逞。电影是拉开架子,大灯光照着拍,导演也不是压低嗓门儿下命令,而是吆三喝四,甚至租用航空母舰,唯恐天下不知。

但电影看不了十分钟,就觉得不对劲:整部影片像连环画一般平浅,人物平板生硬,故事生拼硬凑,只是被高科技手段做得鲜蹦活跳而已。

而且,这部电影里的历史,可以说是跟小儿讲古。问一下经历过二次大战的老人,都知道珍珠港事件一爆发,虽然日本得手占了个大便宜,中国人都明白,这是太好太好的事态发展,苦撑着独自抗战四年,现在美国非加入不可了,也不能再卖废钢材给日本了。丘吉尔与斯大林都板着脸控诉“背信弃义”,心里都连声叫妙。甚至罗斯福,他等着日本打第一拳已经太久。虽然日本人出手太辣,却是玩到他手里去了。心里叫苦不迭的,却是山本五十六,或许还有汪精卫,仗打赢了,战是输定了。

这部花了破纪录大钱的《珍珠港》,却回到听罗斯福演讲而怒火填膺的美国平民水平,作为人物的美国飞行员,也只有当年大大咧咧美国兵的“义愤填膺”。当然我知道,复杂的电影没法做商业放映。电影越简单越好,因为电影的观众不想为电影伤脑筋。

但是,叫人不明白的是:越是大场面的电影,越是“往下笨”,越花钱的大片,越是浅薄无聊。《珍珠港》远逊于30年前拍的同题材电影《攻击!攻击!》。连“逼真感”都不及那个电影,何况人物。

再举个例:二战时占领希腊岛屿的意大利军队,因为罗马中央政权的连续更替,而在游击队与德军之间投来倒去,无所适从,最后被德军集体屠杀。这个悲剧,在好莱坞大明星双双主演的大片《柯莱利上校的曼陀铃》里,被弄成一团滥情的糨糊,拙劣得让人痛哭。不是为戏中英雄美女生离死别,而是为导演之笨拙,糟蹋了一本风格细腻的好小说。1991年意大利导演萨尔瓦多斯拍的《地中海》说的是同一个故事,却把战争中人的荒诞命运说得切实揪心。

另一部大把花钱片《泰坦尼克》,获得一片叫好,我认为没有50多年前的黑白片《冰海沉船》出色。很多人可能不同意我的看法,因为让他们看黑白片,已经受不了,“太低档了”。而我最讨厌煽情,尤其是一本正经音乐伴奏的“富女穷汉”浪漫故事,还有把无价之宝项链丢入大海之类——每个伤心落泪的人,也都知道,那是胡编的故事,当不得真。

再看幻想片中的未来历史吧:场面宏大壮观的《空军一号》《独立日》,都来一套总统开飞机搏斗,不仅荒诞不经,而且媚权煽爱国情,令人大倒胃口。而小成本制作,例如《杰克》《尾摇狗》(此片中文一直译为《摇尾狗》,大错特错,正好与主旨拧反),讽刺政客,嘲笑白宫,妙趣横生。而且,越是小制作,越是多靠演技少特技,看这种电影才是享受。不是我说特别喜欢看美国总统出洋相。本来,艺术得有点反讽,才是成熟。

钱用得越多电影越糟糕,几乎片片如此。为什么出现这样悖谬的规律?因为成本大了,就得一心一意捞回。到哪儿去捞回呢?当然是观众的口袋。而观众要的就是煽情动心的感伤,好坏分明的爱憎。此文有意不提一些中国历史题材电影,因为钱花得还不够多。但是,“越花钱越笨”,这个规律,终究会发生作用。

然而,要历史小姐装傻丫头,也得有个限度。不然我们就会怀疑,她不仅是任人打扮,而且钱能买通。她不一定喜欢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糟蹋了小心做好的妆,但是肯定不讨厌影院里一片唏嘘中钱币的叮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