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说话闯天下
2488900000003

第3章 跟名人学说话(2)

例1

某市召开摄影工作会议。到会的几十名代表中,女代表只有三人,于是他们成为大会瞩目的对象。

会议结束时,有人提议请三位女士表演一个即兴节目,全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

三位女士悄悄地商议了一会,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要我们表演节目可以,但是大家也要答应我们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

“这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很简单,就是我们数一、二、三,大家就把手举起来。答应这个条件我们就表演。”

男代表们一想这有什么关系,便异口同声地说:“可以,可以。”

三位女士便一起数一、二、三!顿时,全场的代表都把手举了起来。

三位女士便说:“现在准备好了,记者先生,请你快来拍照。”

摄影记者不解地问:“拍什么哇?”

“拍一张《看谁的手最干净》。”

三位女士的所谓游戏,其智慧不表现在游戏形式本身有什么高明之处,而在那个丝毫不为人察觉和圈套的巧妙,开始大家真认为三位女士要表演一个正儿八经的节目,因此心甘情愿地“上当”,使个有模式化的心理期待落了空,幽默感顿时产生,把大家变成了幼稚的小娃娃们。

可见机智游戏幽默术的游戏是通过机智变换成情趣,游戏的目的是为创造幽默服务的,让人感到你既有高超的机智,又有令人愉快的幽默感。因此,机智游戏幽默应是情趣胜于理趣。

理趣是有限的,欣赏时要求对方具有同增的推理能力和速度;情趣不同,一望而知,一目了然。而且人的情感是自发的,因此,一个人的情趣能与一切感觉能力正常的人沟通。

情感和感觉之间的关系千变万化,所以情趣不但易于感受,而且由于富于想象,因而也丰富多采。

在机智游戏幽默中,人们也有攻击性或有其目的性。

例2

一个旅行者骑马赶路,途中遇上了一场大雨。当他赶到一家小客店时,浑身已经湿透了。但客店里挤满了人,他无法走近火炉前。于是他对老板说:

“拿点鱼去喂喂我的马。”

老板很奇怪:“马不吃鱼呀。”

这人说:“你去喂就行了。”

老板只得拿鱼去喂马,客店里的人也都跟着前去看稀罕。这人便坐到火炉边暖和起来。

旅行者这里是种高超的骗术,也可以说是巧妙地应用了机智游戏法。虽然使众人受骗,感觉到受了攻击,但由于他的幽默感,使众人反而感到自己的愚蠢可笑。“喂马吃鱼”本是十分荒谬的事,而大家出于将信将疑,都想看个究竟,哪知这是一个圈套,等到感觉受骗时,也就趣味顿生,为之一笑。

3.风马牛不相及的近远联想法

幽默家在进行幽默思维时,常常把两件表面上似乎毫无联系的事物牵扯在一起,从不协调中产生新的协调,从而产生幽默,我们不妨把它叫做“近远联想法”。可以说,近远联想法是幽默思维的基本要素,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例1

俄罗斯有一位著名的丑角演员杜罗夫。在一次演出幕间休息时,一个很傲慢的观众走到他的身边,讥讽地问道:“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还好。”

“要想在马戏班中受到欢迎,丑角是不是必须具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怪的脸蛋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回答说:“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您那样的脸蛋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例2

著名的法国钢琴家乌尔蒙年轻时,有一天,他弹奏拉威尔的名曲《悼念公主的孔雀舞曲》,节奏太慢,正在听他弹奏的拉威尔忍不住地对他说:“孩子,你要注意,死的是公主,而不是孔雀。”

在这里,拉威尔采用的也是近远联想法。他将公主与孔雀这两种原来互不相关的事物,出人意料地联系起,使人们产生惊奇,并在笑声中意会到拉威尔话语的真正含义。

拉威尔对乌尔蒙的演奏“节奏太慢”,并不是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而是采用巧妙的暗示:“死的是公主,而不是孔雀。”这样,使演奏者首先得回味一下,拉威尔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弄清楚了,便意识到自己处理作品中的失误。应该加快速度,快到什么程度呢?拉威尔的话给了提示,是孔雀舞曲。演奏者的旁敲侧击,使乌尔蒙明白了自己的毛病所在。

例3

一天,英王乔治三世到乡下去,在一小旅店吃午饭。他不是很饿,所以只吃了两个煮鸡蛋。待他吃完,店主拿来了账单。

“什么!”国王惊诧:“两个鸡蛋竟要两英磅!鸡蛋在这儿一定很稀有。”

“不,陛下。”店主说:“鸡蛋并不稀有,而是国王稀有。”

鸡蛋与国王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位店主硬把两者凑在一起,用的还是近远联想法,既巧妙地回答了国王的疑问,又显示了店主的机灵和幽默。

要想学习近远联想法的幽默技巧,也是可以办到的,你只要在脑子里排除一般的常规的联想和专业性的联想,那么剩下的联想一般都可称之为“近远联想”。你也不妨试一试。

4.以谬为真,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法是以愚的形式来表达智的内容,属于先抑后扬。先抑,可以使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产生一种“你不行”的错觉;后扬,则迅速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出人意外,令人惊奇。前后对比强烈,效果迥异,从而产生幽默的情趣。

幽默家不可把自己的智慧放在脸上,而应当把智慧藏起来,因为理智与情趣是互相矛盾的,智慧愈是直接表述出来,愈是缺少幽默之趣。因此,为了取得幽默的效果,往往需要假作痴呆,故作蠢言,这就是大智若愚的幽默法门。

约翰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不算很好,但教师认为他处理事情总是有独到之处。一次。教师约了一位心理学家来考问他。

例1

心理学家开门见山就问:“《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谁的作品?”

约翰懒洋洋地说:“我怎么会知道,像我这样年纪的孩子是不会看莎士比亚的作品的!”

约翰的回答,就是大智若愚法。表面上看来,他好像没有回答心理学家的问题,可是实际上他已经准确地回答了问题。这种方式在于巧妙地运用了逻辑矛盾来表现他的聪明、机智和幽默。

例2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是个很穷苦、但很幽默的孩子。镇上的人常常喜欢捉弄他,经常把一枚五分和一枚一角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枚五分的。

有一天,一个妇女问他:“为什么你不捡一角的?难道你不知道哪个更值钱一些吗?”

“我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拿了那枚一角的,恐怕他们就再没兴趣扔钱给我了。”

威廉捡钱用的也是大智若愚法。他只捡五分的硬币似乎表现了他的“愚”,一但他为了让镇上的人有兴趣扔钱给他,却显示了他的“智”。而这种“智”却深藏在“愚”的表现形式中,看起来也就大智若愚了。正因如此,人们又禁不住要钦佩小威廉的机智和聪明了。

在现实交际中,适当地运用“大智若愚”的幽默技巧,能增添谈话的趣味,活跃谈话的气氛,并能充分表现你的才智和幽默,使人对你产生好感,从而使你的人际易于成功。但要注意的是,运用这一技巧时,必须适可而止,水到渠成,切忌矫揉造作,否则,就会给人一种自作聪明,哗众取宠的卖弄之感,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弄巧成拙,前功尽弃。

大智若愚法也可带一定的善意的攻击性,这种攻击由于富有人情味,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同情心,所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例3

某地在物资普遍供应紧张时,连买钉子都难。有位老兄盖房,急需买几斤钉子。他来到镇上商店对营业员说:“我买十斤钉子。”

营业员说:“没有了。”

老兄又说:“没有十斤,我就买五斤吧。”

“也没有。”

“那两斤。”

“还是没有。”

老兄仍然苦苦哀求道:“你无论如何得卖给我一枚。”

营业员诧异地问道:“你这个人才怪呢!买一枚干什么用?”

老兄说:“用它把你们的后门钉住。”

那位营业员为老兄的幽默所感,一笑之后,出于愧心,反而真的卖给老汉五斤钉子。

买一枚钉子是蠢事,去钉住他们的后门也是不能办到的,但充分表现了老汉的机智和幽默,而幽默的效果常常是意想不到的。

5.心照不宣的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幽默法就是用双方心照不宣的名不符实,把白的说成黑的,从而产生反差,传达另外一层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达到幽默交流的目的。

人们之所以能心照不宣,原因是语言表层含义的不同,从字面上看,你是指鹿为马,指白说黑,从深层意思上说你传达了另外一层意思,这层意思虽不明言,但已了然于心,而其了然的程度比明白讲出来更深,更能表现出幽默感。

例1

甲和乙打赌。

甲说:“用铁锤锤蛋锤不破。”

乙说:“锤得破!”

甲说:“锤不破!”

乙不服气,拿来一个鸡蛋,用锤使劲打下去,鸡蛋碎了。说:“这不是破了吗?”

甲说:“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

这里甲用的就是指鹿为马法。因为乙明明说锤得破的是鸡蛋,甲偏偏抬杠说锤不破,而指的是铁锤致使乙上当。

幽默并不是一种客观的科学认识,而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情感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情感与科学的理性是矛盾的。科学的生命在于实事求是,而情感则不然,实事求是必然消灭情感。

幽默的生命常常在名不符实的判断中产生。

指鹿为马是不科学的,但是如果不是有意欺骗,双方心照不宣地名不符实,则能产生幽默。

例2

英军总司令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凯旋伦敦,当时举办了一个相当隆重而盛大的庆祝晚会,参加这次宴会的有各界社会名流、贵族绅士,还有许多参战的军官和士兵。

晚宴的菜肴十分丰盛,末了,在每一个人面前都摆了一碗清水。其中一名士兵竟大大方方地将这碗水端起来喝了一口,见此情形,在场的贵宾都窃笑不语。

原来这碗水是在吃点心之前用来洗手的,而这个农家出身的士兵哪里会懂得这种宫廷里的规矩,因而出了笑话,当时那位士兵羞得满脸通红。

就在这个时候,威灵顿端起这碗洗手水站了起来:

“各位女士们、先生们,让我们共同举杯向这位英勇的战士干一杯吧!”一阵热烈的掌声后,大家举杯同饮。

那位士兵和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威灵顿公爵的人品、作风而大为感动。

威灵顿公爵的指鹿为马,不仅为那位士兵解脱了困境,也表现了他崇高的人品和幽默感。

6.不便明言曲说隐衷

曲说隐衷的幽默之法,就是拐弯抹角、曲折暗示地说,从而达到表达隐衷的目的。在通常情况下,幽默与直接了当地表述隐衷无缘,直抒胸臆是抒情的效果,而不是幽默的效果。

一般来说,幽默都是以间接暗示,诱使对方顿悟为上,如有隐衷,绕圈道出比一吐无余聪明。

社交场中有许多冲突,由于某些利害关系,对你的朋友有时是非当场说的批评,也自然以暗示为上,最好是以荒诞不经的方式启示他顿悟。

例1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苏州狮子林,见那假山似通似断,像迷魂阵一般。游罢假山,当地官员请他题字,他一时得意忘形,写了“真有趣”三字。

恰好旁边站着接驾的末科状元黄熙,他觉得这三字意太俗,有失皇上大雅,但又不好直说,只得巧妙婉词,奏曰:“臣见圣上御笔,笔笔铁画银钩,字字龙飞凤舞,其中这个‘有’字更是百媚千姿。臣冒昧该死,望乞圣上将这个‘有’字赐与小臣。”

此言一出,乾隆皇帝复阅此三字,方知话中有话,恍悟个中道理,于是顺水推舟,改为“真趣”(即真趣亭上乾隆之亲笔题匾),但又不好意思,故在旁附一行小字“御赐黄熙有”。

乾隆皇帝题字不当,为臣的自然不便直说,所以,黄熙的曲说隐衷之法,曲折暗示皇上,致使乾隆改动了题匾,留下了千古佳话。

当你觉得对什么不可改变的事情不满意,从而感到困窘,如果你直接把它表达出来,这并不能显示你有什么过人之处;如果你能用曲折暗示的方法,说明你对困窘似乎毫无所谓的态度,那你就是一个有幽默感的人。

朋友请客吃饭喝酒是常事,也是乐事。但对不知趣的不速之客的光临,无心计的人会直接批评。如果采用曲说隐衷的方法,可避免可能引起的尴尬,减少人际磨擦。

例2

有一个爱占小便宜的人,常在人家白吃白喝,吃了上顿等下顿,住了两天住三天。一次,他在一个朋友家里吃了三天后,问主人:“今天弄什么好吃的呀?”

主人想了想,说:“今天弄麻雀蛋肉吃吧!”

“哪来那么多麻雀蛋肉呢?”

主人说:“先撒些稻谷在晒场上,趁麻雀来吃时,就用牛拉上石滚一辗,不就得了吗?”

这个爱占便宜的人连连摇手说:“这个办法不行,还不等石滚过来,麻雀早就飞跑了。”

主人一语双关地说:“麻雀是占便宜占惯了的,只要有了好吃的,怎么辗(撵)也辗(撵)不走。”

主人的曲折暗示,不知这位爱占便宜的人领会了没有。如果听懂了再不走,主人又该用什么方法呢?

有时要表达一种愿望,那种愿望并无难言之处,但仍然以曲折暗示为趣。

例3

有个酒鬼,贪恋杯中之物,酒醉之后常常误了大事。妻子多次劝他,他怎么也听不进去。一天,他的儿子对他说了几句话,却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以后就不再喝酒了。

原来,他的儿子说:“爸爸,我送给你一个指南针。”

“孩子,你留着玩吧,我用不着它。”

“你从酒吧间出来时,不是常常迷路吗?”

在这个故事中,儿子用的就是曲说隐衷法。儿子对父亲老是喝醉酒,深为不满,但作为晚辈,又不便直接对父亲的行为提出批评,于是,便以这种委碗的方式向父亲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幽默诙谐,它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7.急中生智的巧辩脱困法

在社交中遇困不乱,积极发挥自己智慧,去找一切可以突破的因素,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手法就叫作巧辩脱困法。

当你处于一种相当狼狈的境地,你可能惊慌失措,也可能十分愤怒或沮丧。但这一切都无助于你从狼狈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这时,客观情境的严酷十分需要你把自己思维的潜在能量充分调动起来,做出超常的发挥。而要做到这一点恰恰需要冷静,需要乐观,使自己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的、活跃的状态,即那种急中生智的状态,达到这种状态所说的话,往往是机智而又幽默的趣言妙语。

例1

纪昀是清朝乾隆时的河间才子,博学多智,能言善辩。

有一次,纪昀在皇宫翰林院率众编辑《四库全书》。当时,正值盛夏,体胖的纪昀难忍酷热,便脱衣光背,伏案阅稿。忽然,他发现乾隆皇帝向院里走来,急忙一弯腰钻入案下躲藏。

过了好久,他以为乾隆皇帝走了,便撩起桌布露出脑袋问道:“老头子走了吗?”这句话惹怒了一直坐在案旁的乾隆皇帝,“纪昀,不得无礼,什么老头子,别的罪可恕,你凭什么叫我老头子?如果讲不出道理立即赐死。”

谁知,此时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答道:“万岁为‘老’,人上为‘头’,‘子’乃圣贤之尊称。”乾隆听了一笑,赦免了他。

纪昀面临严峻的形势并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失去思考能力,相反,他调动了全部的智慧对“老头子”三个字作了巧妙的解释,以其机智性的幽默而免于杀身之祸。

一般说来,在不利的情境中,越是带着自我保护的色彩,后果就越不严重,幽默的成分就越多。这种特点日常交往中更能看得出来,因为日常交往的情境一般并不像见到皇帝那样严峻,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天地以充分的幽默感来进行自我保护。

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