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3
一位朋友起身要回家去,而外面正下雨,他向主人说:
“下雨了,请你把雨衣借我用一用,好吗?”
主人说:“可以的,不过你要留心点,千万别把我的新雨衣用湿了。”
明明下雨,把雨衣借给朋友,却又不让打湿,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种幽默是戏谑性的,之所以幽默,是因为所说的条件不可能办到。
在社交场合有这样一种规律,越是生疏的人,越是彬彬有礼;而越是关系亲昵,越是可以开可怕而荒谬的玩笑。由于是自相矛盾的,玄虚的,因而无攻击性,反而显得风趣可笑。
自相矛盾幽默法,除了自我暴露一类以外,也有带攻击型的。其特点是把矛盾的不相容性以夸张的形式突显出来,以显示其荒谬性,来批评或攻击某种对象。
有个法官断案的故事,说的正是一个聪明的法官以自相矛盾法查明了事实的真相。
例4
有一次,两个争讼者来见法官,一个说另一个欠他许多黄金,另一个硬不承认,坚持说:“我是第一次见他,从来没有同他共过事。”
“你要他还的黄金,当时是在什么地方借给他的?”法官问原告。
“在离城三里远的一棵树下。”
“你再去一趟,把那棵树上的叶子带两片回来,我要把它们当见证人审问一下,树叶会告诉我真情的。”法官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怪诞的建议。
于是,原告去摘树叶去了,那个叫喊冤枉的被告留在法庭上。法官没有和他谈话,却在审理别的案子。这位被告作为旁观者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法官审案。正当案子处于高潮时,法官突然回头向他轻轻问道:
“他现在走到那棵树没有?”
“依我看,没有,还有一段路呢!”
“既然你说没跟他一起去过那儿,你怎么会知道
还有一段路呢?”法官严肃起来。
被告顿时惊慌失措,知道说漏了嘴,不得不承认诈骗罪。
8.反面求因法
反向求因幽默法就是要求在推理过程中善于钻空子,特别是往反面去钻空子,把极其微小的巧合的可能性当作立论的出发点。
在生活中有某种常态,在思维中有某种常理,人们的联想都为这种习惯了的常态和常理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以致一个结果出来,便会自动地联想到通常的原因。
反向求因法的特点,就是把一个极其微小的可能性当成现实,虽然并不能最后取消对方提出的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比这种类型的方法更具有喜剧性的是另一种完全否定了原来因果关系的幽默方法。
例1
一位叫约翰的病人问医生:“我能活到九十岁吗?”
医生检查了一下约翰的身体后,问道:“你今年多大啦?”
病人说:“四十岁。”
“你有什么嗜好吗?比如说,喜欢饮酒、吸烟、赌钱、女人,或者其它的嗜好?”
“我最恨吸烟、喝酒、更讨厌女人,也没有其它任何嗜好。”
“天哪,那你还要活到九十岁干什么?”
本来读者的期待是:戒绝烟酒女人得到肯定的评价,其结果则不但相反,而且把这一切当成了生命意义。否定了这一切,就否定了活到九十岁的价值,那就是这一切的价值高出于长命的价值之上。
例2
有一次,萧伯纳收到英国著名女舞蹈家邓肯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信中说,如果他俩结合,养个孩子,那对后代将是好事,“孩子有你那样的脑袋和我这样的身体,那将会多美妙啊!”
在回信中,萧伯纳表示受宠若惊,但他不能接受这样的好意。他说:
“那个孩子的运气可能不那么好,如果他有我这样的身体和你那样的脑袋,那可就糟透了。”
萧伯纳用的方法就是反向的求因法,他是向反面钻空子,把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巧合的可能性当成立论的出发点,构成对方期待的落空。在这里,萧伯纳的幽默特点是把自我调侃(长得不好看)和讽喻他人(脑袋不聪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
例3
某甲很穷,但他从来不肯奉承富人。
某富翁对他说:“我家财万贯,你为什么不奉承我?”
某甲答道:“家财是你的,你又不分点给我,为什么要我奉承你呢?”
富翁说:“好吧,我把家财分两成给你,你该奉承我了吧?”
某甲笑着说:“两成?这样分法太不公平了,我不会奉承你。”
富翁想了片刻说:“那分一半给你,总该奉承我了吧?”
“到那时,你我已经平起平坐。”某甲说:“我为什么还要奉承你?”
富翁把心一横说:“我把家财全送给了你,怎样?”
“哈哈哈!”某甲纵声大笑道:“到那时,你穷我富,该你来奉承我了。”
喜剧性产生于矛盾的层层转化,富翁越是期待奉承,就分给某甲越多的财产;越是多分出财产,就越是减少了被奉承的可能性,直至完全丧失可能。
这种方法的好处并非重新另找一个相反的因果,而是由本身演绎出相反的因果线索来。原来是有财而要求奉承,而要求奉承的结果变成了无财,而无财却只能去奉承别人。
这种幽默方法可贵之处,不仅在于结论,而且在于推演的过程,要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9.正话反说的反语幽默
反语幽默法就是用相反的词语表达本意,使反语和本意之间形成交叉。
反语幽默法的技巧在于反语以语义的相互对立为前提,依靠具体语言环境的正反两种语义的联想,把相对立的双重意义以辅助性手段,如语言符号和语调等衬出,使对方由字面的含义悟出其反面的本意,从而发出会心的微笑。
反语幽默法是造成含蓄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简而言之,就是故意说反话,或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
实际上,人们常爱说反话。如到朋友家参加聚会,你发现朋友的夫人越来越胖了,你如有幽默感的话,一定会说:“啊,你怎么越来越苗条了。”对方会怪嗔地笑起来。
反语幽默,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的一种幽默形式。
例1
齐景公的马夫杀了马,景公大怒,要杀他,晏子挡住说:“这样他死了也不知罪,先让我把他的罪在何处告诉他,让他死得心服口服。”景公答应了。
晏子数落马夫道:“你为陛下养马而杀马,死罪一!你使陛下因马而杀人,死罪二!你使陛下因马杀人的名声传遍天下,死罪三!”
景公顿悟:“快放了他,不能因他而坏了我的仁德之政!”
这里晏子的话就是反语,结果当然是完全相反,表面上是说马夫杀马之罪,实际上是为马夫开脱罪责,使齐景公笑而有愧从善如流。这就是反语幽默法的特点之一。
反语幽默法一般有一定的攻击性。如果有针对性,要注意分寸,主要是对方与你的关系是否经得住刺激。此外还得考虑场合和其他条件。有时同样一句话在一种场合下可以讲,在另一种场合下就不能讲,对同样一个人在他心平气和时能讲的,他心境很差时就不能讲。
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境和环境的性质,同时把握自己说话的分寸,是有幽默感的人的重要修养,如果在这一点上都粗心大意,那不但幽默不起来,而且可能冒犯了对方的自尊心,弄僵关系。
可见,反语幽默法在幽默对象面前,一定要考虑其复杂性。
例2
某香烟推销员站在市场上大喊大叫:“新牌香烟,芳香可口,防虫牙,除百病……”
围着看热闹的人群将信将疑。
突然,从人群中钻出一个老头儿,他帮着推销员说:“其他好处我来补充:新牌香烟还可使小偷不敢进屋、狗不敢咬,抽烟的人永不衰老……”
推销员听了大喜,连连向老头致意,并希望他再向听众们解释解释。
老头说:“很简单,抽烟的人整夜咳嗽,小偷岂敢进屋?抽烟的人身体虚弱,走路拄着拐杖,狗敢咬吗?抽烟的人易得肺癌,能活到老吗?”
老头的话是反语,他补充了一大堆所谓“好处”,实质上是抽烟的一大堆坏处,幽默感从中而生。既驳斥了推销员的谬论,又教育了围观的群众,其效果不言而喻。
这就是反语幽默法的魅力所在。
10.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法
反还幽默法就是按照对方的逻辑去理解或推论,由此及彼,物归原主,使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食其果。
反还幽默法,要善于抓住对方一句话,一个比喻、一个结论,然后把它接过来去针对对方,把他给自己的荒谬的语言或行为,不愿接受的结论,再演绎的逻辑还给他,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例1
餐馆里一位顾客叫住老板:“老板,这盘牛肉简直没法吃!”
老板:“这关我什么事?你应该到公牛那里去抱怨。”
顾客:“是呀,所以我才叫住了你。”
顾客按照老板的荒谬逻辑,推论出老板即是“公牛”,让对方哭笑不得,自食其苦。
这位顾客所用的幽默方法就是反还幽默法。
反还幽默法一般是对方攻击有多少分量,就以同等的分量还击。软对软,硬对硬,不随意加码。加码过重会影响幽默情趣。
例2
一个城市人和一个乡下人一同坐火车。城市人说:“咱们打赌吧!谁问一样东西,对方不知道,就付一块钱。”
乡下人说:“你们城市人比我们乡下人聪明,这样赌我要吃亏的。要是我问,你不知道,你输给我一块钱;你问,我不知道,输给你半块钱。你看怎么样?”
城市人自恃见多识广,吃不了亏,答应了。
乡下人问道:“什么东西三条腿在天上飞?”
城市人答不上来,输了一块钱。之后,他向乡下人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我也不知道。”乡下人老实承认,“这半块钱给你。”
同样一个问题,同样都答不上来,结果却不一样。城市人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被乡下人的“也不知道”砸了自己的脚,照样输了半块钱,推辞不得,叫苦不迭,又无可奈何。
一般说来,幽默贵在收敛攻击的锋芒,但在特殊情况下,就不然了。特别是在极其卑劣的事和人面前,或者外来的横逆忍无可忍之时,如果你还过分轻松地调笑,不但显得软弱无能,更缺乏正义感,而且会导致对方更加嚣张地进攻。此时,再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就会丧失人格,因此,还击锋芒不但不可钝化,而且应该锐化。越是锐化,越是淋漓尽致,越有现场效果,而现场效果最强的方法,就是反还幽默法。
反还幽默法不难,但反击得非常巧妙,却是很难的。接过对方的侮辱性的话语故弄玄虚,突然一转,击中对方。这样的幽默由于突然的对转就有了戏剧性。
例3
在日本,电车总是很拥挤的,一位瘦乘客和一位胖乘客吵起来。瘦子悻悻地说:“搭车,应该按重量买票才行!”
胖子听了,说:“谢天谢地,假如你的话应验了,那你永远没有福气乘电车了。”
“为什么呢?”
“你想一下,像你这样一个瘦家伙,能收到你多少钱,会让你乘车吗?”
胖子按瘦子的道理反而推论出,瘦子因重量问题同样不应乘车。胖子反应很快,人们在欣赏他受讥笑还有超脱精神时,对他的锋芒毕露,当然也就不加计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