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走在神秘河
2487100000020

第20章 第二十天

马桑坪坐落在赤水河边,曾经是川盐入黔的咽喉重地,乾隆年间,每年从这里转运的食盐超过2万吨。由于这里成了往来客商的会聚之所,时间一长就自然形成了集贸市场

也许是晚上过于闷热,早上一起来,天气十分阴沉,好像有下雨的迹象。

可冉云帆睡得正香,因为天明后蚊子们不在了,气温也降了下来,正好睡觉。但早上也是走路的最佳时间,岂能放过。只好狠心把他拽起来上路。估计出门走出去不到3公里,天上就下起了雨,虽然不是滂沱瓢泼大雨,但沙沙的雨水10分钟就可以把衣服全部淋透,即使是夏天,不怕湿衣,但湿衣湿裤穿在身上走起路来总是不舒服。开始我们都做出雨中浪漫行走的一副样子,但雨越来越大,只好拿出各自的雨伞打在头上。

我们沿着公路走啊走,赤水河一会和我们走得很近,一会又远离我们,总之与我们若即若离,但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线。从茅台开始,下行的赤水河两岸尽管还是河谷地带,但两岸的山峰较为平缓,山谷敞得很开,公路一直沿赤水河前进。

雨就这样时小时大的下着。冉云帆一会儿跑到我的前面走着,但很快就掉在后面去了。毕竟是个孩子,哪能匀速行走。后来基本上都像尾巴一样跟在后面。我们一前一后冒着雨走在这条茅(台)习(酒镇)公路上,来往的人,包括路过的车辆里的人总是觉得我们有些好奇,行为怪异,嬉笑地看我们几眼。有的人干脆直接问:你们是做哪样的?我只能回答:走路的。有人怀疑地问:他(指云帆)也是来走路?我说,走两天试试。

快到合马镇时,见公路边塑着一个杯子似的石雕复制品,名为“铺守衔环酒杯”,真品为1991年在该镇的罗村出土,鼓腹状,考证为汉代时期高级酒具。据说,当时随这具“酒壶”出土的还有陶瓷、陶碗、陶罐等文物。雕塑上介绍道,从出土的这具酒壶来看,证明了西汉时期赤水河流域已有较大规模的酿酒生产和商品交易……

合马镇位于赤水河中游,西望四川古蔺,北靠沙滩乡,面积59.3km平方,总人口2万多。赤水河穿流而过,将该镇自然分割为两片。属于典型的农业镇,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以生产茅台酒的主要原料——红高梁为主;养殖业以饲养合马羊肉的主要原料——黔北麻羊为主。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气候17.7度,海拔在450—1250m之间。

近年来,以经营合马羊肉为主的餐饮业不断壮大,境内的合马四合院、西汉古墓遗址是合马镇的两大景观。

雨一直在下。我们离开镇政府时,没有一个人招呼我们吃饭或避避雨,人情冷漠,无人问津。离开镇政府继续沿公路前行,在公路的坎下,有一个古朴幽雅的四合院,四周古树、花木葱郁,赤水河从四合院的西口奔流而去,真是个不错的地方。估计这就是修建于清朝时期的合马四合院了。

我们从石阶上一级级走下去,下完长长的阶梯,再过一道鲜活的花木走廊进入院门。院内真让人爽心悦目,花窗木格,红墙圆柱,虽说不上有宾至如归之感,但坐在天井的房檐下也着实使人舒坦静穆。屋檐和瓦楞边唰唰地飞着雨水,赤水河在墙壁的后面轻吼着,真是好一处世外桃源的景象。

四合院里的人不多,大概有六七个人各自在里屋忙着。我把来意说明后,正在院内品茶的主人走过来对我说,他就是这里的经营人,需要什么服务尽管告诉他。他知道我的来意后就叫服务员给我们上了茶。经过交谈,得知面前的这个中年男子就是四合院经营羊肉馆的客栈老板,名字叫何光灿。

据何老板说,他的合马羊肉店在省城贵阳还开有分店。

早在2000年,何光灿就投资20万元对四合院进行了重新修缮,并在此开始经营合马羊肉,内设旅馆,来往的客人愿意夜宿这里的可以尽情享受幽雅与宁静。由于老何的带动,如今合马镇政府的公路两旁已经有了许多羊肉粉店。

在四合院吃完没开钱的午饭我们就冒着淅淅沥沥的中雨前进了。

下午3点过钟我们走到了仁怀市赤水河边最后一个乡——沙滩乡。在接近沙滩乡政府所在地的村寨时,一个农民上前问我是不是重走长征路的记者,我说我不是,我是徒步赤水河的,是记者。他说,他想向我反映个事情。我问到底什么事,叫他直接说出来。他说,路上不方便告诉我,再说天又在下雨,最好去他家里。他家住在赤水河西岸,过河极不方便。为了不让他对记者失望我只好答应和他过河。

我们在东岸等了很久船夫才把我们三人用木船渡到对岸。他告诉船夫我是记者,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因为乡政府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他害怕乡政府有人知道他向记者反映问题。

从东岸看过去,西岸那边有一排数十间清一色的小平房,隔河望去十分漂亮,待走近一看才明白有一部分成了危房,还有一部分虽然没有危险,但不是墙壁浸水就是顶板漏水。造成危房的原因是堡坎出现了坍塌和下陷,因为房屋地基有一部分是从赤水河岸上砌上去的,砌上去的那部分发生了下陷,有的已经坍塌。住在这里的村民向乡政府反映多次都没有引起重视,他们每天都经受着担惊受怕的熬煎。

大家听说我是记者就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可带我来这里的那位中年男子还是叫我不要在报纸上写他的真名,只能叫他刘先生。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住在这里的大部分村民原来都住在赤水河马岩滩的山顶上,那里叫庙儿丫,因为山高坡大,吃水相当困难,43户人家,大多人家都还住着土墙茅草屋。大小人口200多,有40多个青壮年外出打工当了上门女婿。50岁以上的老光棍就有5人。

政府决定把山顶上的人家搬迁到这里,投资了大部分资金,再由搬迁户每户筹集2000元,投工170天,2002年冬,安居工程正式启动,2003年秋天,工程竣工后山顶上的人家陆续开始搬迁。没想到刚搬进来没住几天房屋就开始漏水。村民们认为,当时的工程是包给乡政府某领导的亲戚干的,这个包工头仗着自己的亲戚是乡里领导,为了大赚一把钱,偷工减料,致使房屋墙壁、地基都有隐患。他们向上反映,却一直没人理他们,希望我在报纸上为他们呼吁一下。

所有安居屋都很低矮,约80多间,人口多的人家住两间或三间。我查看了他们反映的情况,确实存在墙壁漏水的现象,北尾的地基大面积坍塌了三处,已经成了“吊脚楼”,里面都没有住人,说是地基下陷后住在这里的人家慌忙搬走了。

为了尽职,就此我写了一篇见闻发回了报社,我还在赤水河路上时,报纸就把稿子发了出来,不知道村民们担心的事是否得到了解决。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了,虽然我没有听到有关这里移民房的任何消息,但我想,他们应该不再担忧安身的问题了。

其实,沙滩赤水河西面属于四川古蔺地界,属于贵州的土地只有一小块,包括修建移民房的这部分小山坡。当地人把它叫做“插花地”。从茅台镇中华村开始,贵州河西的版图一直延至我已经走过来的与沙滩相连的马岩滩。至此又开始了一河隔两省,一直到下游的四川太平镇为止,赤水河又全部进入贵州版图,经醒民镇、同民镇、土城镇、元厚(猿猴)镇、葫市镇、丙安乡,复兴镇后又重新进入一河隔两省的格局。流过赤水市境,赤水河全部进入四川境,直至到达四川合江县城进入长江。

为什么在沙滩会出现“插花地”?这里的村民说,还是在很早以前,四川有一大户人家,姑娘嫁到了赤水河东的贵州人家,因为家大,四川那边就连同这片土地把姑娘一便嫁了过来,一直沿袭到今天,就成了历史。是不是呢?我未能考证它的真伪。

到了傍晚雨停了,可天已差不多黑了。我决定夜宿沙滩。沙滩前面不远就是马桑坪,马桑坪坐落在赤水河边,曾经是川盐入黔的咽喉重地,乾隆年间,每年从这里转运的食盐超过2万吨。由于这里成了往来客商的会聚之所,时间一长就自然形成了集贸市场,过去人们都到这里赶集。新中国建立后,随着陆路的发达,马桑坪就渐渐冷清下来,后来集市就改到了沙滩。所以,尽管沙滩虽然很小,但它毕竟是个集镇,又因为受马桑坪的影响,沙滩集市形成后十分热闹。集镇上还有旅社提供外来人员住宿。

我和云帆来到巷子里找到一家旅社住了下来,这小子早已支撑不住了,倒在床上呼啦呼啦就进入了梦乡。

我在房间里整理着材料,突然接到报社同事的电话,说他们来探望我,已驾车到了茅台,叫我在沙滩等着。他们一行来了5个人,有两个大学的实习生,女的。他们赶到沙滩时,天已经黑了很久了,我和云帆都饿得前胸贴后背,可他们硬说沙滩不能给我“改善”生活,非要把我拉到仁怀市去“潇洒”一下不可。

不好拒绝,只好随他们疯狂驾车返回仁怀住了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