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走在神秘河
2487100000011

第11章 第十一天

走着走着,山道上突然窜出来一头猪,估计有200多斤,他以为是哪家的家猪跑出来了,也就没有在意,迎着野猪跑来的方向继续向前走,就在与这家伙只有几尺距离的时候,野猪突然向他扑了过来

下行的路径据当地群众说,最好是从赤水河南岸的贵州这边前进,虽然道路一样崎岖陡峭,甚至有的地方充满了危险,但贵州这面的山坡毕竟可以寻出山道来,如果从四川那面下行,有的山谷地带根本走不出去。一个人在路途,怎么往下走一般都是遵从当地多数人的说法,虽然也有人说的路很不理想,但大多数指引的路径都八九不离十。

一大早就离开了湾潭。顺着河边一条小道走出去几公里后,山路逐渐向上延伸。我在半山坡上居住的几户人家那里迷了路,问了几个村民,他们说的路况都让我一头雾水。折腾了大半天才终于找到继续上攀的小道。又朝上爬了一段茅草坡,才发现有一条水沟沿山腰延伸出去,水沟边沿十分光滑,看得出常有人在这上面行走,说明前去一定有出路。山谷底部便是滔滔的赤水河,北岸山峰挺立,有几处山岔口坐落着几户人家,也不知道是四川哪个村寨散落的人家。我沿着南岸山腰上的水沟一直往前走,过了几道山梁,便看到对面山坡上蜿蜒着一条蛟龙似的路道,那一定是乡村公路了,只有乡村公路才那么显眼。而贵州这边的山峰整个都是一片荒草,深深的,一个人走在山腰上感到十分的胆寒。水沟延伸到悬崖的地方,人便不能再行走,只好沿着亮晃晃的路径朝山崖上攀爬。

翻过山崖便看到一片新的景象:树木、牛羊、公路、村庄出现在了眼前。原来我走到了贵州毕节市田坎彝族乡乡政府所在地附近。经人指引我向山洼处走不多远便到了乡政府,时间是2004年7月6日上午11点钟。

到乡政府的目的作为记者一是为了了解该乡的一些情况,这是我的职业需要;二是想找碗饭吃。早上没有吃任何东西一直走到现在,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响。来到乡政府,正好遇到一个副乡长在办公室,人很年轻,估计30多岁年纪,长得很高大,但说起话来却非常朴实,都是大实话。他姓彭,名字叫廷柱。他自我介绍时,我把话听岔了,以为叫彭挺住。他纠正说,是家庭的庭少个广字的那个廷,柱是柱子的那个柱。我知道彭副乡长的意思,他担心我在写报道时把他的名字弄错。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彭副乡长是一个认真细致的基层干部,作为基层,这样的乡干部是十分可贵的,这样的乡干部多了农村工作也才有希望。

彭副乡长把我带到乡政府旁边他们工作人员定点就餐的一户人家,边吃饭边向我介绍这个乡的情况。那顿饭我吃得特别香,有蔬菜有肉还有菜豆腐,尤其是菜豆腐特别送饭。那一顿饭我吃得特别的香,恨不能有两个肚子储存一份用作晚饭。

饭桌上我得知了这个地方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个乡是赤水河流经毕节市地界的最后一个乡,在往前行就是毕节地区金沙县清池镇的土地。

饭后彭副乡长又给我讲解了一些情况。

田坎彝族乡是毕节市最边远的乡,这里居住着汉、彝、苗、仡佬等民族,乡政府离市区有180多公里,与四川古蔺的马蹄乡、建新乡隔河相望,东面与金沙县清池镇搭界。彭还说,该乡是毕节市唯一没有集贸市场的乡,村民们购物交易都只能到几十公里的其他乡镇上进行,加上山高坡大,每出门一次都很不容易。全乡11个村,有两个村尚未通公路,有公路的都是毛路,大多难以行车。就连修到乡政府的公路也是坑坑洼洼的,好的轿车都过不了。乡里的干部到市里开会大部分都是找摩托车送到龙场,再从龙场坐车到市里。每次会议基本上都是头天就出发,不然就赶不上上午的会议。彭廷柱说,石坎是贵州省贫困乡镇之一,为什么一直没有脱贫,主要原因源于地理条件的恶劣。赤水河畔就有6个村,这些村大多居住在30度的高坡上,谈何耕种?2003年乡里没能争取到退耕还林的项目,目前靠群众主动放弃耕地培植林木和果树还有些困难,因为他们还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思维方式上面,所以只能依靠政府贴补来退耕还林或种植果树。

乡政府拿上议事日程的计划很多,但迫在眉睫的工作是要把集贸市场建起来,以方便群众基本生活方面的交易,然后抓好义务教育工作,让全乡的孩子都能上学,保证贫困家庭的子女读得起书,条件成熟后修建沿河公路,开发旅游事业……

我和彭副乡长不觉聊了一个多小时,从言谈中能够感觉他是个十分体察民情了解群众所思所想的一个务实型干部。

彭廷柱以个人的名义留我休息一天,但我还是婉拒了他的好意,顶着中天的太阳向下一站进发。出发时,他十分担心我的安全,说我此去必须经过大元这个地方,这一带不仅山路陡峭,而且河岸有4000多亩的灌木林,野猪出没频繁,去年一个农民在给包谷锄草回家的路上就被野猪差点咬死……他对我此去很不放心,便执意叫来乡团委的一个年轻同志送我到前面一站的青冈村,并吩咐这个年轻人一定叫这个村的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送我到大元村以确保我这一路的安全。

可是这个年轻的同志把我带到青冈村后,却没有找到村里的干部。

年轻的同志返回后,我就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在深深的玉米地里和乱木丛中摸索着向前走去。的确,很长一段路都没有人烟,到底那片灌木林在什么地方也无法知道。在一片深深的玉米地里迷了路,因此冤枉走错了一个山坡,幸好在玉米地深处有户人家,一个穿得又脏又破的妇女给我指明了我前去的正确路径。

行前我带了一把匕首,路上还棍不离手。匕首用来防身,以备万一,棍子用来防患不测,比如遇到狗啊蛇呀什么的动物可以对付。可从田坎乡政府出发时我丢掉了那根小小的棍子,换了一根又粗又长的木棒。以防备这段路上野猪万一出来攻击。越是往前走,我越是提心吊胆,小心翼翼,把木棒捏得紧紧的,眼睛不停地环顾四周。

下午4点钟的时候我走到了一个高地,前面是悬崖峭壁,灌木深深,悬崖下赤水河汹涌奔腾。

孤独地行走在树林中的一条山道上,凭经验知道不能再往前行了,只能下行。因为我已经看到了大山脚下的赤水河边住有人家,估计这里就是大元村了。前面的悬崖和灌木林无疑就是乡长所说的危险地带。我大大地松了口气,心想,谢天谢地,没有和凶狠的野猪狭路相逢,真是幸运。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径直从陡峭的山道往河底深处下行,半个小时后我下到了小河岸边的村子。我走上前去向路边一户人家打听这里被野猪咬伤的村民,巧的是,这家的男主人正是去年遭遇野猪的好汉。

男主人叫黄辉甫,39岁,人不算高,但很壮实,他们这个地方属于大元村,小地名叫沙包。提起遭遇野猪的事,黄辉甫一点都不忌讳。他说,事情发生在去年7月的一天下午,他和妻子、女儿、儿子去夸岩的地方薅包谷草。他先出门,快到地里时,因为天气暑热,他带着塑料桶去一个地方灌山泉水到地里让大家喝。走着走着,山道上突然窜出来一头猪,估计有200多斤,他以为是哪家的家猪跑出来了,也就没有在意,迎着野猪跑来的方向继续向前走,就在与这家伙只有几尺距离的时候,野猪突然向他扑来,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他被野猪扑进了坎下的秧田里,这时他才意识到是遭遇了野猪。他奋力与野猪在水田里搏斗撕打,尽管全身已被野猪撕咬得遍体鳞伤,但他拼力挥拳朝野猪的眼睛、鼻子上一阵乱打。野猪向他的脖子一阵乱戳,情急之下他靠在田埂上顺势抓住野猪的舌头使劲一甩,但野猪还是戳破了他的脖子,在野猪再次致他于死命的瞬间,他用力往坎下一滚,然后躲到一根大树后面。这时野猪也好像累得气喘了,在秧田里打了几个滚后扬长而去。

野猪跑掉了,黄辉甫昏昏糊糊走上山路,他全身是血,衣服裤子被野猪撕得七零八落,已经看不清人样。后面走来的女儿和儿子已经认不出自己的父亲,以为他是疯子,没有理他。黄看到自己的孩子不理他,就大喊女儿和儿子的名字,叫他们快离开这里,说他被野猪咬了。听父亲叫他们的名字,女儿和儿子这才认出是自己的父亲,哭喊着跑回家喊人来救父亲。

等儿子跑回家把人喊来时,血肉模糊的黄辉甫已经回到了半道上。家人把他扶回家黄就昏倒了,大家都以为他没命了就没往医院送,危在旦夕的黄辉甫硬是在家里躺了一天。第二天,石坎彝族乡的王书记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要求把黄辉甫送到20公里的乡卫生院抢救,黄才算把命拣了回来。

医生在救治黄辉甫时检查出全身共18处伤,缝合200多针,致命的伤口是脖子和臀部。臀部的口子简直大的吓人,几个拳头都可以放进去。

黄辉甫真是命大。有人说,这和他做善事积德有关。

沙包这个地方有一条小河流进赤水河,说是小河,其实水流并不小,就是不涨水大人也过不了河,每年都有人因为强行过河而被淹死,大多灾祸都是去清池镇赶集导致。沙包人赶集要么去30公里的龙场,要么去几公里的金沙县清池,去清池的路比到龙场近很多,但必须过门前那条小河。

黄辉甫觉得自己和乡亲们赶集都很艰难,1994年就筹措了1000多块钱打造了一支小木船放到河边方便来往的人过河,开始渡人都是免费,渡船的时间多了,耽误了不少活路,大家就劝他收费,黄辉甫才象征性地收取二角五分钱渡一个人。

因此他被野猪咬成那样都没有死,乡亲们都说是他行事积德的善报。

这一带农村照样是以玉米为主粮,那天中午我就是在黄辉甫家吃的纯玉米饭,虽然很香,但下咽时燥喉咙,要是没有专门烧的汤帮助调和,吞下两碗干玉米饭那是很困难的。

吃饱饭就向清池方向赶,黄辉甫把我渡过河后非要送我一程,只好恭敬不如从命。翻过山崖,黄又把我带出了好几里地,他害怕我在这个岔路的地方走错路,所以到了岔路口才打住。他告诉我前去清池的路线后才返回,分别时他又不忘重复对我说,如果要写文章最好是说说他们这个地方过河难的事,希望政府帮他们修座桥方便大家过往。他说,他那只木船已经开始腐烂,过河很不安全。一旦不能渡了,又没有钱再造船,大家过往就是个大问题了。

当时我在报纸上写的系列报道中,专门写到了沙包村民出门难的问题。报道出来时我还在徒步赤水河的路上,我没有接到任何反馈信息,而沙包的村民也不可能看到那天的报纸。时隔多年后,不知道沙包村民过河难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也许黄辉甫早已把我这个路人忘掉了,但我一直都记得在他家吃的玉米饭以及他送我到岔路口时的用心……

走到清池镇上时,天完全黑了下来,在镇上的米粉馆吃了一碗粉,晚饭就算解决了。

晚上找到镇政府投宿,办公室的同志把我安排住进镇政府的一间客房,此屋放有三架床,凡是来政府的客人都安排住这“招待所”。

那一夜因为没有热水烫脚,虽然床铺比较干净,可由于腿脚发热发烫,晚上痛得变本加厉,一夜都没有睡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