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混血儿
2481600000002

第2章 成都餐馆发迹

1979年12月23日,星期天,中午一点,蒙巴萨郊区,中国峨眉公司承包建设的假日酒店工地。

一辆老式的兰德洛瓦越野车开进院子,蒙巴萨警察局的两个黑人警察,把戴了手铐的朱文华,交给了不知所措的李明经经理。朱文华看上去很平静,或者有些被吓坏了,事到如今,只有认命了。从黑人的警车下来,在熟悉的项目经理部院子里他东张西望,想看到拉拉或者其他本地雇员。

黑人警察把朱文华手铐打开,李明经机灵地给他们每人手里塞了二十美金,就把他们高高兴兴地送走了。

密锣紧鼓,得到电话通知,早已经安排好一切的李明经经理,一刻也不敢耽误,马上和厨师老黎一起,开着项目经理部那辆二手的奔驰越野车,把朱文华直接送到了蒙巴萨机场。他把朱文华转交给从成都专程赶来的总部两位干事,“押送”上了海湾航空公司的飞机,取道内罗毕,马斯喀特,曼谷,向香港飞去。

1979年12月25日,星期二,圣诞节的下午,成都郊区的双流机场,被农田包围的简易停机坪。

俄罗斯制造的TU-154民航飞机,“中国民航”几个蓝色大字显眼地喷涂在灰旧的机身上,TU-154缓慢滑行进入候机楼附近的停机位后慢慢停稳,空中小姐费力地打开舱门,迎面吹来成都平原阴冷而袭人的的微风,弥漫混合着川西农村烟火味道,与两个多小时前在香港启德机场,海边的微微有海鲜味道,温暖的海风相比,那是明显的不同。

舱门开处,几个神色紧张的中年男子,簇拥着一位特殊的乘客走出了飞机。那是“潜逃”数月,终于被当地内务部特警抓获,并移交给中国峨眉公司的特殊人物:朱文华。

他们没有对朱文华怎么样。一个是没有在境外进行司法活动的特权,另外,朱文华也没有足以让他们认为必须怎么样的理由。相反,几个执行任务回到成都的工作人员,觉得朱文华这个人挺斯文的,非常配合,完全没有传闻中的那些举动。人有时候就是这样,说的、听的和看见的,差异怎么那么大呢?

朱文华深深地呼吸了一大口家乡的新鲜空气,仿佛闻到了郫县豆瓣炒的回锅肉,闻到了麻婆豆腐的特殊香味:

啊,成都,我总算是回来了!噩梦,该结束了!

由于朱文华是从一个基层单位借来的,公司也没有对他进行声势浩大的处理,认为他在肯尼亚蒙巴萨的事情,最多就是“乱搞男女关系”而已。年轻人嘛,没有结婚,可以谅解,何况女方也没有闹。那个年代,曾经有不少的黑妹妹举起娃娃,到一些公司驻非洲国家的办事处门口闹,要男人,要美元的都有。其实,非洲当地的女人要求比较简单,男人只要给美元或者先令,回不回家,在不在身边,无所谓了。

朱文华不是党员,是从下属单位借调的,公司也不想整得满城风雨,麻烦,直接就把他打发回原单位就了事。而原单位呢,除了在内部有一条严格掌握的“不准他出国”的规定,这个规定有一个“永远”,即永远也不会告诉当事人。单位也不打算把朱文华怎么样,看在朱文华老实的份上,又有一技之长,干脆把他下放到单位的子弟学校教英语。

朱文华只有接受现实,心安理得地教起英语来了。

只有他的妹妹朱文惠知道哥哥内心里在想什么。

朱文惠小哥哥三岁。兄妹一起在成都东郊的无线电“六五”厂长大,感情很深,尤其是他们一起渡过的父母亲不在家的艰苦日子,那段时间,父母亲去当造反派,天天去北京啊,井冈山啊,延安啊,遵义啊,把他们兄妹交待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就放心地造反去了。

“哥哥”,有一天,朱文惠认真地对朱文华说:“我拿到会计证了。”

“好,很好!从小你就会算账!”

“是,我喜欢算账。”

“我们家这本帐,需要会计证?夸张哦!”

“我们家不需要”,朱文惠狡诘地眨眨大眼睛,话中有话:“人家那个许姐姐告诉我……”

朱文惠欲言又止,她害怕哥哥听不进去。

她说的许姐姐,就是朱文惠电大班的同班同学,住在少城的商业街那边,听说她老头是省委啥子办公室还是办公厅的,反正是一个大干部。至于有好“大”,朱文华和朱文惠都说不清楚。

许姐姐时常来朱文惠家,对朱文华很有点那个好感,特别是朱文华又是学过英语的,尽管是工农兵学员,毕竟是读过几天西安交通大学的。那个时候,大学生,技术员,慢慢开始吃香了。可是,哥哥就是对这个女娃子不感冒。自从回国以后,哥哥就对女朋友的事情不来劲。也许是还在怀念那个没有谋面的黑嫂子?

“少卖关子!你那个许姐姐才大你几个月,就成天姐姐姐姐的,说啥子,她?”

“哥哥,不是耍朋友的事情,是有一个餐厅,要承包的事情。”

“餐厅?可以承包?没有听说过呢。你和她啊?哪里的餐厅?”

“不是,我自己想去,许姐姐老头肯帮忙,人家是大官,一句话的买卖,承包价钱有点优惠。餐厅在人民公园对面,零零九招待所的,北方人做不来,我想去试一盘!万一,万一发大财了呢?”朱文惠说话就像在打机关枪。她要一口气说完,免得夜长梦多,错过机会。

零零九招待所,就是代号为“零零九”的那个单位的招待所。中国西部很多这样的神秘单位,普通老百姓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只知道他们是跟国防工业有关系,有很多军工厂在云贵川的大山深处,也有许多神秘的研究机构在大城市附近。据说,都是研究国防最高机密武器的,比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之类,也有研究歼击机、轰炸机啊,运载火箭啊,防空导弹啊。听说有几个老帅的儿子,都在这些神秘的代号单位里工作,人家都是哈军工、西军电啊这种王牌大学毕业的,还有从国外回来的。遵义附近有个叫桃溪寺的风景区,那里有个研究所,居然配备了目前中国仅有的一台大型计算机,运算能力达到每秒上亿次!

朱文华知道点这些名堂,经常听那个在西部情报所工作的同学摆。

成都东郊也有很多军工厂,做的就是电子器件啊,电容器,二极管,三极管之类,不大保密,但也足够神秘兮兮了。至今,朱文华兄妹俩都不清楚父母亲在干什么事情。只是,他们已经开始脱离这个神秘圈子了,逐渐渗透到普通成都居民的生活里了。东郊的神秘感开始消除了。除了西边那个黄田坝机场,和飞机制造厂之外,没有多少秘密可言。

零零九单位,依旧神秘。朱文华不清楚为什么他们单位招待所要对外承包?做生意,他没有经验,尽管在那个工程公司去呆了一段时间,还在非洲去干了几年,惹出那么大的事情,他没有感觉,不晓得如何回答妹妹的问题。

“你一天到晚就想发财,我们工人阶级的家庭,咋个出了个资产阶级的小姐哦!”

“你同意啊?”

“我搞不懂咋个做生意。只要不把许姐姐来往与这事情挂钩!”

“好!”朱文惠也不打算老是让哥哥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只是,承包资金还有缺口,“哥,你把你的老窖拿点出来,差点点!”

“哦,要得嘛。”朱文华出国将近两年,也挣了些美元。在被送回国之前,已经汇了好几千美元回家。这笔钱,在1980年代,是一笔非常大的数字,当时,在成都打起灯笼,也找不到几个家有存款过万的居民。何况是美元?

“真的?”

“你拿去嘛。”朱文华没有一点犹豫。

“太好了!”朱文惠没有想到哥哥如此爽快。她赶紧许愿,话一出口,她自己都觉得吃惊:“哥,我二天找了大钱,一定陪你去肯尼亚把嫂子找回来!”

“可不可能哦!”朱文华淡淡地回应。“非洲那么球远的!”

一个星期之后,也就是朱文华被送回国一年,朱文惠离开了父母亲、哥哥都呆的同一个单位,下海了。

零零九招待所餐厅,成都市人民公园大门口街对面,是一栋苏联式样的陈旧大楼的底楼。这里虽然比不了市中心区域的盐市口、春熙路那么繁华,挨着人民公园,也是成都人喜欢热闹聚会的地方,人来人往,是一个繁华之地,口岸不错。

邻近的长顺街,金家坝,有很多特色餐饮:太白居,张卖面,仁义抄手,无名包子,粉蒸牛肉。每天到了中午,附近四川电视台的,省医药公司的,那个部队招待所后来改名字为金河宾馆的客人们,陆续涌进这些大大小小的餐馆就餐,也算是少城一景。

成都这些餐馆是用马路边的低矮瓦房开的,店面大都比较小,一家挨着一家,汽车肆无忌惮地开过,灰尘漫天,苍蝇乱飞。成都人穷,善于苦中作乐,幽默起来,居然就叫这样的餐馆为“苍蝇馆子”。奇怪,看着那些食客围拢在简易的餐桌前,吆三喝四地啃猪蹄喝啤酒,不知道苍蝇馆子究竟形容的是餐馆里的苍蝇多呢,还是食客如同苍蝇一样?反正,小张老板站在马路边,大声吆喝生意,“来嘛,哥老倌,整二两韩滩液?”如同喊家里人吃饭喝酒一样,他头上不长一毛,手里捏着一大把十元面值的钞票,是朱文惠偶尔经过长顺街的第一印象。

她那个时候有点讨厌中午去这样的苍蝇馆子吃东西,也不大喜欢小张老板厚脸皮笑眯眯揽客的那个样子。当然,朱文惠绝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她也会在距离长顺街不远的人民公园门口,开餐馆,做买卖。

其实,人民公园门口是做餐饮生意的好口岸,不只是长顺街才赚钱。因为,从西边郊区黄田坝开来的13路公共汽车终点站就设置在这里。13路那头,是我们国家西部最重要的飞机制造工厂,当然,是战斗机,归国防工业办公室管辖。朱文惠的那个同学许姐姐,她老爹就是国防工业办公室的主任位置上调进省委的。人民公园对面,苏联式样的三层大楼,就是飞机厂在市内的资产,009招待所,就是飞机厂的招待所。自然,这个招待所的餐厅要对外承包,朱文惠其实不动用这层关系,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什么?

开办招待所的是飞机厂的北方人。尽管在成都有不少的北方人,可是,学会了四川这种麻辣伙食的却不多。所以,北方人经营的招待所餐厅生意做不起走,基本上是必然的。当初,把餐厅拿出来承包之初,招待所首先担心的是有没有人来接招。

朱文惠抓住了这个机会。她孤注一掷,把自己的私房钱,哥哥的私房钱都拼进去了,唯独没有动用丈夫的一文钱。那个时候,朱文惠的丈夫李晓明在温江县交通局上班,女儿丹丹跟丈夫住在温江街上的爷爷奶奶家的老房子里,老是解决不了工作调动问题,好在温江到成都也就是几十公里路程,不远不近的,每个星期天都可以团聚,问题就一直拖着下来了。

听说老婆与妻兄一起投钱去承包一个招待所的餐厅,在人民公园对面。李晓明是一肚子的不高兴,女儿则咋咋呼呼的闹着去公园好耍了!李晓明在朱文惠忙里忙外接手承包餐厅的活路关键时刻,出来投了反对票:

“我不同意去承包!风险太大,不如就在东郊的军工厂里稳当!”

“就你胆子小!我就要做!又不要你出钱!”

事情就是这样,凡是丈夫反对的,朱文惠就坚决要干!

她不管,不顾,她认定了的,就一定要干下去!即使失败,比如前些年开服装小店,亏本了,被迫把最后几包从广州发来的花花绿绿的时装在青年路路边卖“吼货”,就收刀捡挂,洗手不干了。结果,人家那些坚持下来的小姐妹们,现在一个二个不是都发惨了?朱文惠后悔呀,肠子都悔青了!所以,她这次坚决不听李晓明的话!

李晓明看劝阻不了,干脆,他就带女儿回温江去,躲清闲去了!

哪里知道,这回,朱文惠硬是狗屎运来登了,一个不足八十平方米的餐厅,居然就被她整得热热闹闹的,想不发都不行了!三个月扭亏,第四个月就开始赚钱了。后来,进入秋季,冬季,元旦,春节,人民公园门口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她顺便就把楼上的几个闲置房间一起打通,扩大营业面积,滚雪球一般,生意就越做越大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都没有特色的天,灰蒙蒙的,不觉得几年时光,就这样过去了。

有一天,餐厅里进来一个不速之客,彻底改变了朱文惠的一切。那是在出国热潮里,去法国巴黎留学的中学同学于慧。

“哎呀,是你啊!”

朱文惠在帮忙收拾餐厅,刚好站在门口,一个穿得花花绿绿的时髦女郎骑着“飞达”自行车,一个急刹车,并立即传来夸张的惊呼。不用看,朱文惠都晓得是那个喜欢着装大红大绿,口红抹得夸张,说话也很夸张的于慧来了。哎呀,好些年不见,只晓得人家读完川大出国留学了,现在,居然就在门口大呼小叫!

“于慧?”朱文惠很惊讶,但是,她内心羡慕,表面不流露一丝:“回来了?”

“文惠,你咋个当起个体户老板了?厉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