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2477000000072

第72章 台南妙心寺与传道法师(1)

佛青会的中心在台中,而在台南弘扬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新一代中,传道法师当属出类拔萃。

一、寻觅佛教正觉

释传道,俗名朱清温,1941年出生于台南县白河镇的一个农庄,有兄弟姐妹十人,他排行第七。其父迫于生计,终年辛劳奔波,英年早逝,因而家境窘迫。这使幼年的传道在国小毕业后就辍学工作,曾当过农场牧童,并在高雄唐荣铁工厂当学徒。幼年的艰辛经历,使他深刻体验人世冷暖,但这并没有造成他反社会的偏激性格,反而激发他日后扶贫济弱的悲悯之心,也强化了他日后面对困境的耐力与堪忍力,年幼的传道甚至产生“娶一名残障女子为伴侣,好好照顾她”的念头。对于弱势群体的强烈关怀,使他出家后仍保持对社会公众的悲悯与高度的责任心。

1957年,传道在台湾机械公司任技术人员,生活渐趋稳定,这时候他开始阅读一些佛学著作,并于1958年皈依佛教。1960年10月,他结业于高雄宏法寺所主办的“高雄佛学研究班”,对佛法的博大精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1961年底,传道被应征入伍,在服役期间,他曾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这使他对生命的“无常”有了更深刻而切身的体会与领悟,坚定了他出家的弘愿,1964年3月,他在高雄宏法寺依开证长老出家。

出家后,传道一方面继续在志仁补校学习,直到读完初中课程;一方面又到台北戒光佛学院和“中国佛教研究院”接受系统的佛学教育。正是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使他后来既富有社会经验,又具备精深的佛学知识。

随着对佛教的进一步了解,传道的困惑也逐渐加大。面对传统佛教,不论是思想还是制度,都深感不能膺服于心,却又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因而一度感到极度困惑与迷茫。尽管他“很认真地观察那些高僧大德,一心想要找寻值得亲近学习的典范”,并且“自己又慢慢摸索,内心上仍有许多解不开的疑惑”,“一直到看了印顺导师的著作,才恍然惊叹:啊,怎么有这样的人间菩萨”。[29]因此印顺导师的思想著作,成为传道思想与行动的活水源头。此后,传道义无反顾地奔走海内外,四处弘扬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1999年,传道创立“人间佛教研修院”,号召僧信两众,研习印顺导师思想,以建立佛法的精纯知见,承担“人间佛教”的弘传大业。

二、传道法师对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解与阐发

多年来,传道一直奉行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发扬印顺“以人间凡夫的立场,发心学菩萨行”的精神,而人菩萨行的内涵,就是从“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出发,进而达到“庄严国土、成熟众生”的目标,为此传道提出了人间佛教追随者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准则,即“如实观缘起,如理正思维,如分正抉择”。[30]

首先,“如实观缘起”,所谓“如实”,就是说一切事物本来是怎样,就应该是怎样,不应该掺杂任何自我的观念,也就是要奉行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中道。而如实观则是指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也没有好恶情结,事物本来是怎样的,就该如实关照,还其本来面目。万事万物都是众多因缘条件所组合、是无常生灭变化的产物,既非神造,也不是独存,更非一成不变。成功有成功的条件因素,失败有失败的条件因素,如果能够如实去理解它,就会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由缘起而产生的,一旦因缘改变,就随之转变,所以,不是永远如此的。缘起观则是佛教不共世间的法则,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现象之所以如此,必有其所以如此的因缘法则,生死流转的苦果,是由杂染的心念、身语行为(因缘)所集成。还灭解脱的圣果,是由离染的清静心、行所证灭的。因此无论是生死轮回的因缘,还是还灭解脱的因缘,都必须通过如实观四谛、十二因缘及修学八正道而得解脱。

而从菩萨道而言,就要增加六度四摄以完成菩萨修学的目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希望自他都能成佛。这要求我们发同体大悲心,因为我们的学问、修养、事业等都来源于众生共存、辗转相依的恩惠。然后才是“无缘大慈”,即不论关系、条件如何,甚至不求任何回报来服务众生,使众生得离苦乐。除同体大悲心以外,更需要有与“无我”相应的“性空慧”之知见,要明白众生是与我同体的,所以是缘起无我无自性的,否则遇到挫折、痛苦,就难以接受。有性空慧与同体大悲,认知自他辗转相依,没有对立,就能感同身受,悲心自然流露,进而得到提升净化,以达到无事而不滞碍的境地。

其次,“如理正思维”,如理的“理”,是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生灭杂染因果法,“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还灭情静因果法。“如理正思维”,则是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作理性的思辨与直观的体悟,彻底通达此染净的缘起法则,悟得因果间的必然性与普遍性,为因果现象不可违反的两大原则。也就是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法则,又怎样形成这样的所以然。经过这样的思维,从有分别有执著到无分别无执著,进而在日用中、在缘起中展现。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烦恼。而解决烦恼,就要省察烦恼的根源,是由爱见所产生,因为爱见(无明贪爱)是见解上与情意上执著的问题。由于无明贪爱而有我见,因此才会有我所见,并由此延伸出“我爱、我所爱、后有爱、我嗔、我痴”等,所以破除烦恼,就要从根本着手,破除“我见”。因此缘起无我的中道正见,是要通过如理正思维,于苦如实知苦,苦是现实世界的事情,不管是否相信,它都是一样的,要找出苦的真正原因,并与“空无我慧”相应,就能破除“我见、我所见”,再进一步破除其他细微的执著,就能得心应手,也就是做到“处处解脱,事事解脱,当下解脱”。

再次,“如分正抉择”,就是说我们在变幻奠测的现实世界,面临无止境的烦恼,因而无时无刻不在做抉择,这就要求我们能如自己的身份,能恰到好处地作出该取该舍的抉择。传道认为我们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功能、自己的身份,在什么时间、地点,什么事情应该说、应该做,而且要当仁不让地去实行。从三世因果来说,过去的行业会影响现在,现在的行业又会影响未来,而未来是现在的延续,所以改变现在就是改变未来,以前做错了后悔无益,该受的业果报来临时决不逃避,只要勇敢面对,好好反省改进,以后不再犯就行了。只是在抉择时应当明白:只要有取舍,就会有得失,既然作出抉择,就要随时活在当下,永远为自己的言行彻底负责。

我们在修行人间佛教时,就是在我们的根境之和合接触时,要与“明”相应,所谓“明”,就是如实、如理、如分,简单说,就是该吃的时候吃,该睡的时候睡,也就是说该干什么的时候干什么,一切要顺其自然,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离于染著,以求彻底解脱。人间佛教修行者在修行时,要做到不贪(遇可意触的,不可生欢喜心)、不嗔(即遇到不可意触,仍然清楚明白而不生讨厌之心)、不痴(不要回避贪、嗔、痴,而以没有感觉来搪塞)。这其中尤其不可陷于“我见”,偏执某宗。传道指出:“哪有一定要修什么宗呢?释尊也没有分什么宗!没有分宗时,还有很多人解脱,分了宗派以后,解脱者反而减少。”[31]应该说在这点上传道几乎完全忠实于印顺思想,即人间佛教不属于任何宗派,而强调以人为本,弘扬纯正佛法,净化人心,和谐社会。

“如实观缘起”、“如理正思维”、“如分正抉择”是属于“理”的部分,其中“如实观缘起”是闻慧,“如理正思维”是思慧,“如分正抉择”是修慧,这三者,不仅有利于个人心性的修持,也有利于人菩萨行的实践。所谓人菩萨行,要从人间凡夫有限的心力、财力、物力与时间上来着眼,必然要面临有所取有所舍的抉择,因此化为行动的目标,就是“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这也是传道一直竭力弘扬的,人间佛教在当代的具体展现。所谓“此时”,是指应当关怀净化的时间点,也就是在不失佛法根本立场的前提下,从弘法方式、僧众素质提升、护法团体组织、在家居士的教化等方面着手,将佛法的弘传与现代环境巧妙结合,使佛法更能滋益广大惶惑的众生。所谓“此地”,是指关怀、净化当地的种种事务,就是要始终关注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与困境,要着力去除传统佛教中的神化或俗化思想,净化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所谓“此人”,是指要以此世间的众生,尤其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类,作为教育关怀、净化的第一顺位。在这里,传道特别指出:“尤应对于弱势团体及其相关议题赋予特别的关怀,宁愿作为弱势团体的捍卫者,也不与善用财经政权优势者并肩立。”[32]

三、积极有为 勇猛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