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放下自我,消融自我的方法。一是以观念思想消融自我。主要破除贪、嗔、痴、慢、疑、见六种精神和心理的障碍。因为正是这六种心理才有了“我”及“我所”的执著,一旦消除了就是“无我”了。二是以方法技巧消融自我。第一步是炼心。把“散心”的我,变成“专一心”的我,并进一步达到“统一心”,即自我身心的统一,心念稳定,专注于事,忘掉身体的存在。自我与内外环境的统一,将我融化在环境之中,没有优劣之分及内外之异,达到自心的前念后念的统一,不知有前念后念,唯知住于现在的一念。第二步是破心。将有我的心粉碎,方法有二:用默照法,既无可止可定的心念,也无能观能照的心念,便成无念亦无心,亲见无我。用话头禅,不要任何回答,更要有勇气不断否定自己所发现的答案,最后虚空粉碎,桶底脱落。[22]
再次,在日常生活运用“四念处观”的禅修方法。在其禅观的理论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存在的主要精神问题心灵痛苦,结合现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方法,融摄了中国传统的“禅在平常日用中”等思想,创造性地把原来印度佛教及南传佛教中烦难、深奥的“四念处观”,化繁为简,融化在日常行为生活中,变得灵动活泼,易学易行。
这一针对性很强的“四念处观”包括:第一,观身法。要求时时明察身体的动作。从粗大的肢体动作,至关节、皮肤、头部的五官、脑部、胸腹的五脏、腰部、臀部、四肢等的活动,从粗而细,从外而内,从大而小,从点而面,从局部而全身,逐层观照,乃至明察秋毫,随时随地,都能清清楚楚。若能观照成功,动中即是禅定。便会持平稳定,头脑宁静,身体康泰。
第二,观受法。充分了解到苦乐的心理反应是由身体的受产生的,苦乐本身仅仅是受。观受则只要观察受的感觉而非苦乐的感受,这样心即能够明净安静,不为苦乐而影响情绪,就不会有烦恼心出现。
第三,观心法。即是向起心动念处用功,观照每一个念起念灭处,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心相如何?心情如何?每一念的相应处,究竟是跟五受的哪几受有关?又跟三毒的哪几毒相连?观心之时,不是不许心念活动,而是明察心念在做什么。此观若能修成,性格必可稳定,智慧也会出现。观心之时,觉察念念生灭,生灭之中,没有永恒的心相可见,即能亲见无常的真理,也就能够从厌离烦恼而转化为享受无常即无我的生活了。
第四,观法法。法主要指色法和心法。色法主要指生理肉体事实,心法主要是指一切的思想、观念、分别、执著,均是从心相、身相、物相产生的印象及符号,因此经过观身、观受、观心等,可以照见世间一切产生于色法和心法上的物质精神现象,现象均非永恒的实法,当然也就没有实我、常我、真我可求了。用观法法来观这些内容,则当下即证无我的实相无相。[23]
那么,四念处观法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呢?圣严提示道,应该从某个特定动作或触受开始观照:“例如:拜佛时,观照拜的动作是观身,观照拜的肢体觉触是观受,观照所受的心念反应是观心,观照心念反应的情况是观法。又如:经行时,观照脚步的动作是观身,观照经行时肢体的觉触是观受,观照所受的心念反应是观心,观照心念反应的情况——有执著无执著等是观法。以此类推,在日常生活的随时随处,只要有举手投足的动作处,有身心的任何反应时,均可练习四念处的禅观法门了。”[24]
圣严提倡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禅修,力求“三个一”:
身心合一:做任何一件事,均应将心放在那件事情上,心为那件事在做,保持身体的动作和心的念头在合一的状态。比如,在厨房中烧水、挑水、拣菜、切菜、洗菜,心就放在动作上,心中不起其它念头。
心口一致:在讲话以前,先要考虑说些什么,不是想讲什么就随便脱口而出,说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说什么事,就是什么事,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反之,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或许也没什么话可讲,就是想用嘴巴不停地讲,这就是妄想,不是心口一致。心口一致表达出来也是清清楚楚的,这样对自己身体的动作、语言的行为,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就不会做错事、说错话了。
心眼一如:练习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心中的烦恼就必然日日减少。当外在的境界扰乱时,你只要注意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眼睛在看什么?耳朵在听什么?如此,注意观看、听闻等,烦恼就不存在,结果是该听的听到,该看的也看到。圣严举了个例子,对方打来一拳,如果注意对方打出来的动作以及自己被打的感觉,那么心里就不会起烦恼。如果听到别人骂你,清清楚楚地听到声音在骂,也知道自己是被骂的人,这时心中没有烦恼。但是如果你心中起了波浪——我为什么被骂?他为什么打我?如此想的话,烦恼一定会展现出来。[25]
圣严把他这套禅法叫做中华禅法鼓宗,按照承前启后的原则,以汉传佛教为主体,以旧融新,系吸收了南传、藏传佛教以及韩国、日本、越南的禅佛教的精华而创制。一方面,他丰富了禅法内涵。当禅修者初用话头不得力时,可以用呼吸法、礼拜、经行、念佛等等方法作辅助,方法多样,灵活有效,而且还融进了汉传佛教中已经失传的内容,如日本的默照禅;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悟的方法上开创了中国传统禅教所忽视的次第等级修行,使得禅法对于任何根器之人,不论年龄、职业和教育程度都可依四个阶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修成正果。在《承前启后的中华禅法鼓宗》一文中,他作了非常精辟的阐说:“我们大家必须在承先启后的原则下,将汉传佛教建立为法鼓山的主体,我们是承继中国大陆的禅宗,但已不是19世纪中国大陆那样的禅宗,那时的中国禅宗,是山林式的,尚没有接触到南传及藏传佛教的优良面及实用面,但是我接触到了。同时我也接触到了韩国、日本乃至越南的禅佛教。我把这些新见闻,运用在传统的禅法之中,故当禅修者初用话头不得力时,可以用呼吸法、可以礼拜、可以经行、可以念佛等等方法作辅助。还有,默照禅,在中国已经传失八百多年,但是,我在日本曹洞宗的禅堂看到,我也参加了他们称为‘只管打坐’的修行,实则便是默照禅的别名。我到美国后也接触到南传的内观禅。我把它们分析整合起来,便是法鼓山所传的中华禅法。同时我在闭关修行的时候,即是用的类似于默照禅。因此我把话头及默照禅整理之后,便在顿中开出次第化的渐修法门,是任何根器的人都适合用来起信实修的好方法。在修证过程中,我也标明了有从浅至深的四个阶次,那便是散乱心、集中心、统一心、无心,每一阶次各有修行及进阶修行的方法。这是经过我几十年的练习整理以后,把汉传佛教的禅法重新发扬光大的。”[26]
由上可见,圣严弘传的禅佛教既有十分坚定的自主性,又有十分鲜明的汉传的圆融特征。
在教理上,以一念成佛说为主干,融摄了印度佛教的中观、无相、无住等思想,同时大力吸收真常唯心论的天台宗、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心、初发心便成等,提出了完整的自净其心,建设人们净土的思想。在禅修行证上,也坚持以汉传佛教的传统禅宗作为自己的主轴,同时又吸取了早期佛教的次第观,开出由浅至深的渐修法门,让一般人能够有章可循,依法可修,不致于不着边际,无处下手,堕入空空如也的断灭见,使禅修作为自净其心的根本方法,成为人间净土可靠的宗教经验保证。
在运用中,体现出禅修不离日常,体用不二的特点。禅修运用于生活中,就是要人少欲知足,重视心灵净化,使境随心转。在健全人格、净化人心、净化社会基础上,协助大众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从烦恼的自我中获得解脱,以此消融自我,超越自我,脱离生死,往生佛国净土,涅檗成佛。这样来自净其心,建设人间净土,一方面具有重视现实世界、日常生活的人间性,同时又具备内在超越性的宗教经验支持,不致流于一般的世俗性社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