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素质教育论
2476800000048

第48章 素质教育的先导(2)

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在呼唤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同样。努力实现从传统教育思想向现代教育思想的转变,也是时代的呼唤。教育要现代化,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必须首先现代化。教学工作中的隐忧的确存在,“投入不足”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教学改革是核心的思想并没有被所有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教学的中心地位在一部分高校不断遭到冲击和干扰。很不巩固。冲击和干扰教学工作、影响教学中心地位落实的因素很多。从思想观念方面看,与对高教功能和高校职能的认识模糊甚至错位有很大关系。全面认识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是正确确定我国高等教育任务的依据。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人才的本质特性及其所具有的生产力属性和上层建筑属性,决定了高等教育既具有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又具有培养高级人才、发展其个性的育人功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通过育人功能实现的,因而育人功能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日益显现其重要性,但育人功能在高教中的首要地位不能改变。

高等教育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履行其职能来实现的。高教功能和高校职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校职能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逐步由最初的单纯培养人才的职能,发展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等三种职能。但高等学校都必须把培养人才作为最基本的职能,都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对于教育质量较高、科研条件比较好的高校,要努力办成教学、科研两中心,充分发挥其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职能。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反映了现代高等教育加强与社会联系和服务于社会的新趋势,但应在保证培养人才这一最基本职能得以充分实现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的人才、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的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另外。应当注意防止和避免单纯为了经济利益,去影响高校其它职能正常发挥,特别是影响教学中心地位的创收活动。

在新旧教学思想转换时期,教学改革主要是高等学校的事情,但也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及教育理论工作者共同参与,帮助高校教师理清基本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思想上,一是要注重素质教育;二是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全面贯彻因材施教。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在探讨教育思想、观念改革过程中,涉及面相当广泛,关键要解决好两个观念问题,即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变专业“对口”为“适应”的观念。

第一,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的观念,是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加强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是一场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目标、模式、体制的变革。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是我国文化层次最高的群体,他们不应仅仅懂得专业知识和技术就满足,他们还应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有较高的修养,应该学会如何做人,能够与人合作共事,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

第二。树立专业适应的观念。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面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要适应不断变化和不断进步着的社会需求,就得进一步拓展专业口径,扩大服务面;就得调整人才知识结构,除了本专业的知识以外,还应有相关专业的知识,使理工类的学生有一定的社科知识和文化素养,文科类的学生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是:面向21世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现代课程体系。在改革中必须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传授和掌握教学内容的重要条件,是事关教育质量大局的重要因素。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而且应当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列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演绎、推理,对归纳、分析与渗透、综合重视不够,特别是长期以来对“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而少效,对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推而不广,讲授又过于强调系统、完整,很少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余地。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改革,不仅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有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或条件等多方面的改革。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加大力度、精心组织、重点推进,从整体改革着眼,落脚到整体优化上。

五、补差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教育目标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标准,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教育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当前,以培养跨世纪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其着力点和中心点就是素质教育。与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目标即“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弱的人文陶冶、过强的共性制约”不同的是,它富含“全面”、“综合”、“素质”的内涵,既注重全面发展,又突出个性特征;既追求人文精神,又富含科学素养;既注重综合素质,又发挥专业特长;既继承创新,又扬弃选择。以文理结合、互相渗透为主要内容的补差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在目前高等教育中的一种反映和体现。理工结合、文理交叉的重要性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因为它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是现代高等教育综合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的时代,人们的知识结构应当更全面、更合理。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广博知识。对于理工院校来说,一方面,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呼唤人文社会科学的配套,为文科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为文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对于文科院校来说,以科技精神审视社会发展、以科技素养赋予文科发展新的动力成为必然趋势。补差教育的基点主要体现在跨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上。

1、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统一。长期以来,对教育究竟是主要决定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人的发展需要的问题的争论,其实质是教育价值观问题。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也是对个体素质的整体要求。在我国,要求把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落实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上。现代社会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富有主体精神的、多样化的人才,大学生先天的生理基础和高校的办学目标也有很大差异。这些都是人的个性化的基础。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的统一,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需要的辩证统一,也有利于使个性发展达到最佳状态。

2、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对教育究竟首先是培养“人”而后培养“才”,还是把培养“才”放在首位而忽视“人”的培养的争论,其核心是教育的目的问题。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现代人应当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精深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泛指人对自然、社会、他人、自己的基本态度,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核心是价值观。它不仅要建立在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而且要植根于精深的科学素养之中,现代科学技术对人文精神的养成也有深刻的影响。科学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二是要养成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时代的呼唤,体现了“人”与“才”的有机结合。

3、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统一。对大学究竟应当实施“专才教育”还是实施“通才教育”的争论既有教育思想问题,也有教育模式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出现的综合化、一体化、人文化、信息化的趋势,提出了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要求。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不仅应当进行以培养专门知识、技能、能力为目的的口径较宽的“专业教育”。而且应将工作重点放到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通识教育”上。这种“通专统一”的教育观。反映出一种为迎接当代社会的巨大挑战,对人的文化素质的完整追求。

4、继承性与创造性统一。对大学教育重在继承还是重在选择和创新的争论,其根本是关于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人才价值的争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递文化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有着与一般教育共同的本质,也是以传递文化为基础,但高等教育传递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高深学问,而且应在传递人类已有高深学问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放在高深学问的选择和创新上。如何在浩如烟海和多元化的文化中正确地选择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正确把握前进的方向,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急剧变化”,是当今社会的显著特征。“创造力”,已经成为人们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一种“生存能力”,也是人才的价值所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大学教育的着重点从继承性教育转变为创造性教育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六、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要着眼大局.把握方向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方向与成败,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题中应有之义,但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要使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改革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要关注宏观背景的变化。首先,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其次,必须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变革的宏观背景出发;第三,还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各国间激烈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在这场竞争中将愈来愈扮演重要角色;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速,使高等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世界范围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对高等教育及其思想观念将产生深刻影响。

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文化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化,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但是,鉴于市场经济的短视性、逐利性和盲目性,即具有追求短期利润,忽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等负面效应,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还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

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创新的工作。但创新同样需要注重如何继承和发扬原有优秀的东西。一味地否定过去,也不是改革者应取的态度。改革并不是要完全脱离现在这一整套做法。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在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基本思路和大框架,不能轻率地否定。比如学分制问题,有些人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也不管自身条件是否具备,就盲目地提出要搞所谓的完全学分制、彻底学分制等;又如笼统的提出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也值得商榷。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不是一个模式,都有自己形成发展的过程,都是适应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泛泛地讲要与国际接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就会迷失。更何况高等教育既有其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又有上层建筑的社会属性。我们应该博采众长,既积极吸收各国好的对我有用的东西,更要重视继承和发扬我们自己的优良传统和优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这些既是教育实践问题。又都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问题,非常需要我们冷静反思。认真总结。

总之,探讨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一定要着眼于21世纪的发展需要,着眼于世界科技发展与变化。着眼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取向,着眼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改革不偏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