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素质教育论
2476800000040

第40章 心理素质:大学生成才的内驱力(2)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是一种消极的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有些人对自我形象缺乏足够的信心,“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存在的差距,使他们认为“理想的我”是难以实现的甚至是永远无法实现的,“现实的我”是无法改变甚至是无法容忍的。从自我不满开始到自轻、自贱、自恨、自怨、自嘲,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越来越消沉,以致对自己丧失信心,孤独沮丧,陷入自卑这种消极的心理定势中,最终导致出病态的心理和行为。

近年来,全世界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的自卑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我国的心理学家对几所大城市的在校大学生曾作了调查,有自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大学生25%,自卑感越强。心理问题就会越多,日积月累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2、追求自立与依赖他人的矛盾引起的心理失衡。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身体和心理正处在日趋成熟的阶段。特别是进入大学后,一方面,脱离了父母,以为自己已经成人,强烈追求独立自主,自尊心很强,做事多从个人意愿出发,而很少顾及他人的愿望和学校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个体思维迅速发展,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他们希望人们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希望自己能独立处理问题,不喜欢让别人“抱着走”。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他们是由社会和家庭抱着或牵着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依赖心理。此外,在目前条件下,大学生就学期间经济上一般还得依靠家庭供给,所以尽管渴望独立,但事实上却不能完全独立。这种内心矛盾无疑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冲击和烦恼。

3、渴求理解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引起的心理失衡。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多属内向型性格,这种性格的优点是认真、稳重,但同时也有固执、孤僻等弱点,其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弱,不喜欢与人交往,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兴趣,以自我为中心,安居于自己“制造”的心灵孤岛。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迅速、敏感,善于思考,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特定的问题上,他们会封闭自己,不愿敞开心扉,有事闷在心里,不愿向别人透露,表现出明显的闭锁性特点。这种心理闭锁现象,使大学生的外部行为和内心体验常常处于矛盾之中,造成情感和心灵的疑虑或压抑,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为不良的心态,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我意识普遍增强,而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大学生普遍渴望理解,尤其希望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言行被社会和他人所理解,“理解万岁”已成为大学生们非常推崇的口号。与老师接触,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和帮助,而又反感批评。由于他们心理还不够成熟,自尊心又强,有许多思想情感不愿向他人倾诉。此外,自我意识的变化,所发现的自己内心世界——个人的秘密不便于外泄。加上教育者和其他有关成人有时不能正确对待他们,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上的闭锁,心灵之门关闭。渴望被人理解,可又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别人,所以,尽管同学共居一室,有人却感到无法进行深入交流,感到苦闷,有话无处说,感情长期得不到宣泄,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一些人的忧郁,严重者可能导致心理变态。

4、敏感性与偏激性的矛盾引起的心理失衡。大学生正是长知识、长才干的时候,他们思想解放,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较快,敢想、敢说、敢干,观察力也比较强,分析问题倾向于单方面进行比较。但是,由于他们人生阅历较浅,特别是正处在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和人生的重要成长时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对一些社会现象缺乏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理解、分析和批判,往往表现出意见尖锐却又有失全面,富有新意却又容易偏激、简单化和绝对化。这种矛盾常常造成大学生的情绪波动。产生苦闷、彷徨乃至心理失调,影响正常的学习。

5、强烈的情感需要与对人冷淡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心理失衡。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一般来说,处于这一时期的人情感需要比较强烈,大家都渴望得到同学的友谊,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向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可是,他们渴望获得友谊的愿望又被自己的行为所阻碍。由于他们在上大学前长期处于老师、家长的关怀和照顾之下,尚未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因而希望得到爱,可又没有想到或不愿付出爱;希望别人关心自己,可又没有考虑到如何去关心别人,结果是虽然想找知心朋友,却“知音难觅”,从而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过分自傲,看不起同学,因为他感到唯有自己才有更高追求,认为“曲高和寡”,知音难觅,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二是过分自卑,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多的是由于知识面窄,兴趣不广泛,没有特长,感到处处不如人,自我感觉差,内心充满压抑感,无法与同学进行正常交往,自我封闭,陷入孤独之中;三是希望得到同学的理解和爱护,可又不愿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不知道如何获得同学的友情,人际关系达不到理想的境界。觉得人与人之间缺少真情,老是有一层隔膜,彼此不能坦诚地交流思想和感情。

有统计资料分析,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5%,其中多数的轻性病人。本人一般认识不到,但这类病人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看人看对方的弱点;看问题只看对自己不利的地方,认为世道对他不公。有较重的“失落感”,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灰色心理”。心理学上称之为“认知障碍”。这些病人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潜伏着很大的自杀危险性,一旦稍有不顺,就容易走上绝路。因此,有人把“轻性抑郁症”称之为“看不见的杀手”。

6、失败感和愧疚感造成的焦虑心态。焦虑是人们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状态。其中包括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交织而成的紧张、不安、焦虑等情绪状态。

焦虑情绪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当然,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使人产生一种压力,迫使人积极努力,这是好的一面。但长期的、过度的焦虑、紧张、恐惧、压抑、愤怒等,会导致学生行为异常,直到精神病态。大学校园里的竞争无处不在,诸如考试成绩,获取奖学金,评选班干部,考取研究生等等,在这些竞争面前,心理素质差的同学,在长期的焦虑不安中,易导致心理障碍。

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等方面的挫折常常成为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从中学到大学环境的变化,有些同学不能很快适应,于是产生对人生的茫然感。上大学之前,有些人把大学想象为“理想的天堂”,甚至还带有一种迷人的浪漫色彩;升入大学后,面临着的是陌生的环境,繁重的学习任务,有规律的生活节奏,更加自觉、主动的学习方法等等,使一些同学感到生活单调而枯燥,现实环境与设想有很大差距,因而产生一种期望得不到满足的感觉。

四、大学生易患的心理疾病

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治疗,就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如下几种:

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其表现是,神经系统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而仅仅是功能的失调或降低。发病原因,大多是长期负担过重、精神疲劳、心理经受创伤从而使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所致。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强迫性神经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器官性神经症等。这些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失眠、乏力、情绪忧郁、心神不宁、孤独、苦闷、强烈的恐惧等等。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又分为单纯型、紧张型、青春型和妄想型四种。其显著症状是情绪紊乱,思维破裂,在感知、记忆、思维、情绪方面都有严重障碍,思想和行为完全失去逻辑。脱离现实,喜怒无常,并常出现幻视和幻觉。在大学生中患精神分裂症的人是个别的,这种心理疾病大多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

抑郁狂燥症。抑郁和狂躁是该病的两种极端症状。前者发病时,表现为精神忧郁,沉默寡言,严重者还可能拒食、轻生等。后者病发时则表现为情绪十分高涨、兴奋、精力充沛,对人过分热情,但此时也极易转变为攻击性行为。这种病的诱发,往往与心理创伤,过度紧张,身体疾病有关。

人格异常。人格异常即人格变态。当个体行为超越常规时,即被认为是“出格”行为,便可称为异常。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异于常人,而且表现出一贯性和顽固性,即或称为人格异常。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反社会人格和偏执性人格,前者表现为不能很好适应社会,极端自私自利,甚至仇视社会和一切人,具有叛逆性格,后者则表现得极度主观、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狂妄自大,处理问题专横、武断。在学习和工作中常言过其实,失败后则千方百计寻找客观原因原谅自己。

归结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对的,我们不能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的心理异常如恐惧、烦恼、孤独、焦虑、人际关系冲突都统统视为心理疾病,更不能把常人所具有的喜、怒、哀、乐归结为心理疾病,使人产生心理负担,导致疾病发生。

五、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原因是很多的,但归结起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心理不适应。进入大学后,对住集体宿舍,吃饭上食堂排队,衣服自己洗,床自己铺,日用品自己上街买等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种不适应感。这种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了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迷恋,对新的生活方式感到难以适应。同时,大学里学习内容复杂,难度大,中学时代老师“包教包学”、“保姆式”的教学被更多的自学所代替。这就打破了他们浪漫殿堂式校园的梦幻,更加滋生了他们的孤独情绪,怀旧情绪和紧张情绪。有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思家心理的人是十分普遍的(占被调查大学生的91%)。这项研究显示,大学生思家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爱的缺失,这种爱包括亲情、友情和对故乡自然之爱,其中最重要的是亲情。上大学,使许多人第一次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失去了父母、亲人的直接照顾,已有的爱恋变得遥远。

2、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大学生中,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中,学习负担较重,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由于疲劳过度,加之自己对劳与逸的调节不当,很容易导致神经衰弱等疾病。而学习困难,对专业不感兴趣,考试不及格,生活中遇到挫折而导致的焦虑与不安等都可能引起大学生的焦虑、自卑或失去信心。长期抑制则可能不同程度地产生轻度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一些学校功利思想浓厚,主张以智育为中心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导致许多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盲目追求高分数,忽视社会实践的锻炼。学校在各项评优过程中,往往又十分突出智育成分,更加强化了这种思想,从而淡化了大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更有甚者,当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时,就会走向“厌学”的极端。

3、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大学的学习是以自学主为,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对刚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困难。而对有的学生来说,尚未认识到产生困难的原因,也未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因此中学时期的优越感被一扫无余,感到自尊心受到损伤,心理承受不了这一挫折,于是产生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