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2476400000068

第68章 动因突破效应(1)

——定西企业改革调查思考之三

(一九九八年四月)

定西的企业改革,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突破口,以股份合作制为首选模式,经历了一个由不认识到认识,由浅改到深改,由小改到大改,由低层次的产权组合到较高层次的产权制度到位的实践过程,地方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逐步实现了体制上的创新和机制上的转换。

定西以地方国有和集体企业为主要对象,到1997年底,共完成各类改制企业246户,占国有集体企业总数的90%,其中股份合作制82户,有限责任公司72户,兼并18户,联合12户,拍卖出售6户,破产11户,嫁接改造办“三资”企业18户,租赁经营12户,其他形式15户。商、粮、供系统和乡镇企业改革也全面铺开,由主管部门牵头抓落实。县以上企业除了水、电18户没有改革和10户条件不具备的企业,其余全部进行了改制。

一、改革动因透视

定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企业穷、财政穷、县穷、民穷。大家认识到越是贫困越要在改革中寻求发展。穷则思变、穷则思改,改革是逼出来的。

定西的国有集体企业,是地方经济的主体,是财政的重要支柱,其贡献在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但是,由于这些企业起步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有很多不适应的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

1.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非改不可。计划经济给国有和集体企业带来的弊端:资产是全民的,厂长是委派的,职工是固定的,资金是银行的,产品是包销的。法人不到位,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企业负盈不负亏。因为国有经济是全民的,但是全民中的每个人都不能拥有,人人都有份,但是人人都负不了责。因而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市场越来越小,亏损越来越多,资本越来越少。截至1996年,定西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33.7%,负债逐年增加,国有资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流失,有的已经成为空壳。如果再不改革将难以为继.

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非改不可。定西84户县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有6户,小型企业占到92.86%,固定资产占有量小,生产工艺简单落后,设备单一陈旧,产业比较传统,产品多属“大路货”,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企业“一小两低”的模式,即小规模、低水平、低效益,这就促使国有和集体企业必须以改革求发展,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3.低效率的资本运营决定非改不可。据调查,定西国有企业总资产9.64亿元,总负债6.86亿元,资金利润率为—2.98%,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效率很低。百元资金运营1年,不但不能保值增殖,反而还要亏掉2.98元,如果按近年的亏损数额,再有4年,国有资产就会流失完。这充分说明,国有和集体企业必须放开搞活,别无他路。

4.财政的需求决定非改不可。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财政供给人头费的增长速度,致使有些县前两年拖欠工资五六个月。财政收入的。70%来自工商税收,如果地方国有和集体企业搞不活,不但不聚财,而且还耗财,使财政更加困难。因此,大胆放开地方国有和集体企业,势在必行。

5.企业壮大发展的需要决定非改不可。企业要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如果单一靠银行贷款,不但筹措难度大、周期长、数量严重不足,而且负债率过高,往往形成企业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银行资金沉淀之时,也是政府“背包袱”之时,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所以,发展必须搞技改,而要搞好技改就要通过职工入股、法人参股的形式来筹集资金,形成多元股份,才能降低负债,注入活力,促进发展。

二、重点难点突破

改革的经验教训说明,绕开产权制度搞改革难以奏效,推不到位的改革难以彻底转换经营机制,抓不到家的工作难以产生效果。所以,定西的企业改革一起步,就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难点问题,打总体战,打攻坚战,在五个方面有了突破。

(一)转变观念有了突破

1996年底,体改领导小组对已改制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大体有三种情况:有40%的企业,资本结构发生变化。职工股占了46%,国家股占了45%,职工股额和国家股额相当,实现了同股同利同风险,职工凝聚力增强,企业活力增强,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益,销售利税率由14.6%提高到15.2%,资产负债率由89.4%下降到68%:有45%的企业。是增量扩股的结构,职工股只占13%,国家股占到82%,这种职工股和国家股既不同酬也不同风险的股权结构,没有有效地调动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改革成效甚微;还有15%的企业,在改革中翻了牌子,走了过场,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改制的企业,就思想状况讲,也存在模糊观念。有的人把产权流动和多元投入看成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和私有化,不敢改;有的人怕失权,怕改制后权力小了,利益少了,不愿改;有的人把改革与管理、改革与发展对立起来,不会改;有的人把人股仅仅看成是筹集资金,简单地认为是甩包袱、减债务,不想改;还有的人认为好企业不应改。差企业无法改,因循守旧,等待观望。

1997年1月,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把当年作为改革效益年,在产权制度上突破,在资本运营上突破。在法人治理结构上突破。为了寻求改革的有效途径,找准改革的突破口,4月中旬,主管领导带领体改、国资、会计师事务所的同志赴山东诸城考察学习。回来之后,四大班子的领导在听取诸城经验汇报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讨论。大家认为,定西的企业改革起步时间、工作思路、改制形式和诸城大体相似,为什么改革成果和诸城相差很远呢?除了客观条件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差异,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观念的差异,由此而带来运用政策的差异,工作力度的差异。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采取大的行动,进行大的突破,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率先解放思想,才能引导和推动广大群众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具体问题上,有勇气、胆识、魄力,出了问题主动承担责任更难,为干事业的人撑腰,对搞改革的人壮胆,为勇于探索的人鼓劲更难。因此,5月中旬,决定由主管领导带领各县主要领导、分管县长、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及部分企业的厂长(经理)二上诸城,考察学习,开阔眼界,解放思想。5月22日召开深化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企业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以下四个关系。

1.资本静态保值和动态增殖的关系。国有资产如果静态保值不流动,不重组,就会使大量资产闲置,造成无效供给,一些企业正在逐渐变成空壳,要实现保值增殖,必须让资产流动起来,流向优势企业,实现有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2.股份合作制和私有化的关系。股份合作改制不会缩小国有经济的阵地,改革不是要改变公有制的性质,而是要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具体形式。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和资产的经营方式是手段、方法,不是目的。股份合作制是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新的实现形式,不是私有制。

3.企业改革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国家税收,提高职工收入,涉及各方面利益调整,引起一些思想波动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如果坐着不动,守着不改,转让出去不甘心,卖给职工不放心,体制不理顺,机制不转换,矛盾就会越积越多,更会影响稳定。

4.企业本身改革和社会配套改革的关系。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负担,可以划出一定比例的净资产,用于安置职工和弥补离退休职工养老、医疗保险费用的不足,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包袱和沉淀资产进行有效解决,增资减债,不能看做是资产流失,而应视为资产流动重组中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

结合诸城经验,就如何使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问题进行了解剖、分析、对比、算账。1996年定西274户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18.1亿元,负债总额14亿元,净资产4.1亿元。如果按照山东诸城等地的办法,在总资产中扣除土地资产,剥离企业的资产负债,实际有效的生产性净资产只有1.7亿元,折股转让给内部职工和社会法人。按在职职工计算,人均出资6100元,分2~3年出售,也是有承受能力的。再将收回的资金用于新的项目和产业,使资产在流动中增值。定西上下经过充分讨论,在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确立了制度创新、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售股改制的改革思路。售股改制是指小型国有、城镇和乡村集体企业,在清产核资和严格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将企业的净资产扣除土地和宿舍等非生产性部分,再将剩下的用于生产经营的净资产进行必要的政策性扣除后,一次性出售给企业职工、社会法人或自然人,使职工拥有企业的产权。企业职工以入股的形式成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企业改组成全体职工人股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

(二)运用政策有了突破

针对近年来政策运用不活、不足的问题,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定西全面放开改制政策。中央和省上有明文规定的,坚决照办;和政策相近的,向政策规定上靠;没有具体规定的,根据实际制定出台适合当地情况的配套政策。1994年以来,先后制定了9个政策性文件。1997年出台了出售国有(集体)小企业产权、组建企业集团、企业兼并3个实施办法。改制政策的执行有几项突破性的做法。

1.清产核资方面,一是对企业潜亏、亏损挂账、产品资金损失、坏账损失,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用净资产冲销;企业呆账、坏账,从评估基准日上推10年,以上年末应收账款之和的5/1000作为坏账准备金,从净资产中扣除。二是资产评估走低线,土地评估不入股,按规定缴租金。三是积压的产品按市场价处理,形成的亏损从净资产中抵消。四是对资不抵债,以零资产募股改制的,募股股金作为实收资本。五是出售企业欠发职工的工资、抚恤金、拖欠的医药费、统筹保险等,从净资产中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