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2476400000022

第22章 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与主要任务(2)

(4)客货运体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增加县域之间客运线路。县域内,县城以公交、出租车为主,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城乡之间实现互通,乡乡通客运线路。改扩建5个县级客运站,新建5个县级客运站和69个乡镇级客运站,加快建设260个村级停靠点,大力发展快客运输,逐步形成以国家级公路主枢纽为龙头,以省级、区域级公路枢纽为骨架,与县区重点城镇站场设施相互连接、以快客运输为主的公路客运网络,以及以定西、陇西铁路货运站及高速公路出口为依托的信息、配送、仓储、交易、多式联运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

2.能源。(1)电力。电网电源建设并举。电网,建成南川至通渭110千伏线路,110千伏西郊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十八里铺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巉口变增容及定西变至巉口变二回线路建设工程,110千伏安定变增容改造工程。110千伏安定一二回线路改造工程,330千伏临洮变增容改造工程,110千伏会川输变电工程,110千伏通渭变、岷县变、漳县变增容改造工程,110千伏中铺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兰渝铁路牵引变线路建设工程,定西市中低压网建设改造工程,定西市通信、自动化、信息、营销、计量系统建设工程,县城电网建设改造工程。电源,重点建设洮河流域海巅峡、峡城、坎峰、冰桥湾、清水、龙王台及低水头水电站。

(2)农村沼气。以沼气建设为中心,以循环经济为纽带,以建设生态文明村和生产绿色农产品为目标,大力发展种草、养畜、沼气、高效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城郊河谷地带推广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生态能源模式3万户;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发展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配套太阳灶、水窖、高效农业的“一池三改三配套”生态能源模式8万户;南部高寒阴湿区推广沼气池与改厨、改厕和改圈相结合的“一池三改”生态能源模式11万户。在养殖园区、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18座。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推广省柴节煤灶炕10.6万户,推广秸秆气化装置5.76万户。

(3)太阳能及风能利用。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为重点,大力开发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新建大型太阳灶生产企业9家.推广太阳灶30万台、太阳光电设备0.56万台,太阳能热水器6万平方米,太阳能采暖房2万平方米,太阳能温室2万座600万平方米。积极争取风电、核电及新型生物能源建设项目。

3.水利。分北、中、南三大区域布局。北部干旱山区。加强现有水库除险加固和调度运行,提高地表水利用率:挖潜改造老灌区。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实施集雨工程,解决旱作高效农业发展问题和农村饮水安全。中部河谷川台区,加强现有工程的节水挖潜改造,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对流域统一规划,整体开发,上游建库调蓄,加大供水量,中下游地表水、地下水科学配置,全面实施节水灌溉;依托水利设施,把渭河、洮河、漳河沿线建成三大经济片带。南部二阴地区开发和加快骨干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牧区水利,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好转。积极争取引洮供水工程开工建设;以保障饮水安全为首要任务,加快城乡安全供水工程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为核心,加快渭源峡口水库南丰灌区等水利骨干工程建设;以保障防洪安全为前提,搞好洮河、渭河、漳河、关川河等重点河道治理,搞好安定石门、通渭大河滩、渭源石门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搞好通渭中林沟、漳县红沟等重点沟道山洪灾害防护治理,加快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完成洮河、渭河综合治理规划,力争分期开工建设。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建设节水型社会。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集雨补灌面积10万亩,新建堤防145公里,解决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4.生态环境。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和以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及退牧还草、封山禁牧工作,推广资源再生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使生态质量不断提高。

(1)林业建设。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531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77万亩、荒山造林131万亩、封山育林123万亩: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飞播造林9.3万亩、封山育林11.2万亩、森林管护21.5万亩;抓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大力营造混交林,发展乡土树种,完成造林28万亩;抓好绿色通道工程,搞好900亩铁路绿化、1万亩公路绿化和300亩水利护岸绿化:抓好种苗工程。建成15个采种基地和20个良种基地。

(2)水土保持。以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和淤地坝建设为重点,治理水土流失1。750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345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150座,加大机修梯田力度,低坡度山旱地全面实现梯田化,基本完成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治理,使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初步形成水土保持及水保生态系统保护保障体系。

(3)封山禁牧。北部四县区一次性全面永久封禁979.63万亩,扩大坡耕地和川台地人工种草面积,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为发展舍饲养殖提供充足的饲料;南三县林业重点工程区、天然林区、人工造林区、宜林荒山荒坡治理区、草场重度退化区和草原湿地保护区一次性封禁586.7万亩。加大标准化圈舍改造力度,加快推进舍饲养殖,积极培育后续产业,逐步实现封山禁牧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确保封山禁牧稳得住、不反弹。

(4)土地利用。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用途管制,保护基本农田,按计划审批建没用地。加强土地整理、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和土地储备,为各类建设项目提供用地保障。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5)环境保护。加快市县城区和重点集镇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废水、废气和垃圾等污染的治理,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加强“三废”综合开发利用,促进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城区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区空气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严格治理淀粉加工等企业的污染问题,洮河、渭河、漳河等主要河流境内的水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初步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二)农业

把马铃薯、中药材、畜草培育成战略性主导产业,劳务输转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花卉、食用菌培育成区域性新兴产业。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用系统论方法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思路推进产业化经营,用标准化思维完善种养基地建设,形成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带,提高整体效益;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搞好土地管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重视粮食生产,总产量保持在85万吨以上,

1.马铃薯。马铃薯作为全市最大的产业来抓,重点引进、培育、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实施规范化和标准化种植,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高市场占有率,搞好原种及良种繁育基地、高淀粉型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优质外销菜用型商品薯生产基地、全粉及高档休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依据不同区域、不同地形的自然、气候特征,定西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生产马铃薯原原种;渭源及其他适宜地带发展脱毒原种薯:渭源、临洮、陇西、漳县山地农林牧区,重点发展脱毒良种薯;安定、通渭、陇西、临洮、渭源梁峁沟壑农牧林区,重点发展淀粉加工专用薯;漳县、岷县土石山地牧林农区,重点发展外销菜用薯;临洮、渭源、陇西段的洮渭河和漳县的漳河、龙川河以及岷县段的洮河等河谷农业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专用薯,将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及商品薯生产基地.

2.中药材。中药材作为全市重点支柱产业来抓,积极利用特色资源,建设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发挥“岷归”品牌优势,重点抓好当归、党参、黄(红)芪种苗和商品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建设。岷县、漳县、渭源冷凉湿润气候区建立当归规范化育苗基地:渭源、陇西、岷县、临洮、通渭温凉半湿润气候区建立党参规范化育苗基地;陇西、渭源、临洮、岷县、漳县温凉半湿润气候区建立黄(红)芪规范化育苗基地。岷县、漳县、渭源、临洮、陇西冷凉湿润气候和冷温半湿润气候区建立当归生产基地;渭源、陇西、临洮、通渭、安定温凉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区建立党参生产基地;陇西、渭源、临洮、通渭、安定半干旱和二阴生态区建立黄(红)芪生产基地。建立健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加强中药材质量检测和病虫害防治,提升中药材品质,联合相关院所成立中药材研发中心,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中药新药的研发等工作,加速当归、党参、黄(红)芪等大宗地道药材的GAP研究及基地建设。基本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特色与优势的,以当归、黄芪、党参种植为主的西北有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3.畜草。畜草作为带动千家万户致富的产业来抓,突出草畜转化,重点抓好以北四县为主的定北肉羊产业带;以洮河、渭河、关川河川沿地带和各县区城郊为主的洮渭河奶牛产业带;以岷县、漳县、陇西南部和渭源南部林缘地带以及临洮南部为主的定南肉牛产业带;以安定北部乡镇为主的紫花苜蓿产业带;以通渭陇阳、陇山、陇川为主的通渭红豆草产业带:以岷山种畜场,岷县麻子川、寺沟、禾驮、间井等乡镇为主的岷山红三叶和岷山猫尾草产业带;以渭源、漳县、岷县、岷山种畜场草原和通渭鹿鹿山为主的浅山草甸南山放养鸡产业带;以临洮、安定、陇西和全市沿川地带为主的沿川猪鸡产业带;以洮河、漳河、渭河沿岸区域为主的水产产业带建设。加快牛羊新品种的引进及品种改良步伐,发展舍饲养殖,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品质和打造品牌为重点,提高产品附加值;以规范化养殖小区建设及畜禽标准化、规模化、无公害饲养为核心,提高畜草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力争畜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成为甘肃重要的畜草产业基地。

4.劳务。劳务输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来抓,加强技能培训、管理服务、权益保障等工作,不断提高劳务输转的质量和效益。改进组织输出方式,由劳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型向组织型,由季节型向长期型,由单纯挣钱型向创业致富型转变。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充分发挥能人和协会组织的带动作用。抓培训,专业面向市场,基地面向农村,对象面向农民,定点与流动结合,整合有效资源,增加经费投入,增强培训效果;抓输出,发挥劳务机构作用,加强信息沟通,突出面向新疆的季节性输出和面向东部发达地区的技能型输出,形成以新疆、天津、浙江、北京、上海、青岛为主要基地,东进西出、南北并举、辐射全国的劳务输出格局。每年输出50万人以上,其中有组织输出15万人以上,劳务收入稳定在10亿元以上。

5.新兴产业。食用菌、花卉作为区域性支柱产业来抓。食用菌重点搞好北四县的秋冬季食用菌产业带、南三县反季节食用菌产业带、各城郊农业园区的高档和珍稀菌类产业带建设。秋冬季食用菌产业带以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农民易接受、成本低的双孢菇、金针菇为突破口,扩大种植规模,促进产业升级;反季节性的和各城郊农业园区形成的高档和珍稀菌类产业带重点选择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好的白灵菇、灵芝等为突破口,提升产品档次,建成甘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花卉重点搞好临洮、渭源3万亩优质花卉生产和种球国产化基地,陇西县3000亩菊花、月季花木繁育基地,漳县2000亩野生花木驯化繁育基地,安定5000亩旱生花木繁育基地建设;实施好球根花卉种球国产化繁育、西班牙政府贷款智能温室等项目,加快科技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西北最大的鲜切花及种球生产基地。

(三)工业

调整优化结构,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促增量,努力构筑现代制药及农产品加工、铝冶炼及加工、水电一体化开发、建筑建材等工业体系。以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现代制药等高技术产业为重点,建设安定区经济开发区;以发展中药材加工、铝冶炼、肉制品加工和食用菌产业为重点,建设陇西文峰经济开发区;以铝电开发、淀粉加工等为重点,建设临洮经济开发区;以各种中成药、保健和药饮制品为重点,建设岷县工业园区;促进各类企业向工业开发区集中,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提升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围绕优势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梯度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加强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推进资源深加工和循环利用。

1.马铃薯加工业。加强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群和原料贮藏体系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能力和深度,搞好食品级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及高档休闲食品项目建设,支持现有企业重组联合,改造提升一批淀粉加工龙头企业,提高装备水平,逐步淘汰1000吨以下的加工作坊,生产能力达到户均2万吨以上。大力发展企业、协会、大户、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贮藏体系建设,以农户、协会订单贮藏为主解决加工企业原料贮藏问题,有效延长马铃薯淀粉企业加工时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现代制药业。积极支持制药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中药材加工档次,实施好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等项目,促进中药材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积极发展生物和生化制药以及中药饮片浓缩颗粒、保健药品、化妆品等特色中药材深加工产品;加速饮片加工企业GMP认证,提高饮片加工质量:加强与知名制药企业的合作,发挥原产地优势,吸引知名企业来定西投资建厂。加快组建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中药及中成药研究开发方面的关键技术组织集中攻关,推进中药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形成具有市场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