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理论教程
2475400000016

第16章 心理健康(2)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冲突。大学生离开家庭进人大学校园后,独立意识增强,但他们 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处理一系列复杂的实际问题,使他们陷入独立意识和依赖行为的矛盾 冲突之中。

2.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冲突。当代大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当他们的理想 受挫不能化为现实时,将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使他们陷入理想我与现实我、理想社会与现 实社会的矛盾之中。

3.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冲突。大学时代是既渴望友情又追求个性的时代,既对自己 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全面地反省,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同时又害怕孤独,希 望自己的情感有一个宣泄的对象,希望自己有一个共鸣的知己。这种心理特征的二重性,使 大学生的情感生活更为复杂。

4.性成熟与性心理的冲突。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延长导致了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后延 。他们经济上尚未独立,加之专业学习与专业训练的任务较艰巨,走上社会所从事的工作还 未确定,这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导致了他们性心理的成熟落后于性生理的成熟,使他们处 于早熟与迟自立的冲突之中。

5.情绪冲突。情绪冲突是大学生心理冲突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进人大学后,社会角色 的变更引起诸多的心理矛盾,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及认知水平尚未达到真正能独立、正确地 调节自身行为的程度,使他们独立支配自己行为的强烈要求与其行为的结果相悖,从而产生 内心痛苦和不安。

五、大学生异常心理的类别

异常即不正常,也叫失常,异常心理即是偏离正常的心理。常见的有神经病、神经症、 人格障碍及精神病。

1.神经病。神经病是指整个神经系统的疾病(Diseases of Nervous System)。尽管 所有心理疾病都和人的大脑这个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有关,但习惯上,神经病不被认为是一 种心理疾病,甚至不是机能性的疾病,而是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在临床上属于神经病学的 研究范围。神经病所表现出的躯体症状,可以查出符合神经系统解剖学的特征。

2.神经症。神经症(neuyoses)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机能性心理疾病。这个术语 最初是由英国医生威廉·卡仑(w.Cullurn)于1769年提出的。他把人类所有疾病分为四大 类:热病、局部疾病、神经症和恶液质。按照这个分类,除了疾病晚期的恶液质和身体局部 疾病,如五官病、疖肿等以外,凡是不发热的病,都可归到神经症这一类。显然,神经症这 一病名包括范围很广。它实际上包括现在属于内科、神经科的许多疾病,如各种瘫痪、癫病 、哮喘、狂犬病及各种脑病。19世纪后叶波黑姆(Bernheim)提出神经症是一种心因疾病, 并提倡用“精神神经症”一词。我国学者用“神经官能症”这一名称,但大部分学者认为译 法不妥,1984年《中华医学会的精神疾病分类》规定以神经症作为本病的通用正式名称。 1984年和1989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都将神经症分为焦虑症、癔症、恐怖症、抑郁 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疑病症、强迫症和其他神经症八个类别。

3.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最主要特征是有一种引起不适应行为的显性人格品质,这种 不适应是从社会的角度看的,他自己很少或根本不认为自己感到焦虑。它不像一般心理障碍 者那样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毛病,也不像精神病人那样否认自己不正常,只是对自己不能做 出正确的评价,但对现实没有明显的歪曲。这类障碍主要表现为人格型式障碍、人格特质障 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我国学者从主动的一被动的、与别人相关的一与别人不相关的两个 维度加以认识。

4.精神病。精神病(Psychosis)泛指一切精神严重失常的疾病,包括各种躯体因素( 发热、传染、中毒、外伤等)引起的器质精神病和一切至今还没有找到真正原因,但很常见 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等,也包括在重大精神刺激作用下的反应性精 神病。各种精神病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病人在患病期间对他精神上的异常很少认识或完全 不能认识,对他自己的一些病态想法、情感和行为没有一点自知之明,而且不是短时间的发 作。因此,绝大部分精神病人在相当长的患病期间,不承认自己有病,对一些异常的想法坚 信不移。对异常的行为也谈不上克制,当然也不会主动求治。经过治疗病情好转时,才开始 认识自己的病态。这是和神经症病人最显著的不同点,也是最重要的鉴别诊断根据。

第二课 善待挫折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具有一定形态但还未完全成型。因此,在学习、生活中遭受一定 的挫折在所难免。为了帮助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本节就挫折方面的有关知识进行介绍 。

一、挫折的定义

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一种情绪状态,指挫败、阻挠、失意之意。严格来讲,挫折是指 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 足时的情绪状态。人们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一旦产生便引导人们的行为指向目标。动机的 强度随着需要的满足而减低。当一个需要获得满足后,它就不再是行为的动机,而其他某一 需要强度就会显露出来。需要的满足,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成功。但是,需要并非任何时候都 可以得到满足。当动机产生后,便引导个人行为指向目标,这种指向目标的行为过程并非均 顺利无阻。一般动机产生后,可能遇到的结果有以下四种:

(1)动机能轻易获得满足,无需特别的努力即可达到目标。

(2)动机可能受到阻碍或迟延,但此过程给予个人许多解决问题的机会,最终达到目 标。

(3)当一种动机行为正在进行时,忽然有一个较大的动机出现,个人可能先满足后一 动机而暂时放弃前一动机。

(4)动机的结局完全受到干扰或阻碍,个人无法达到目标而受到挫折,感到沮丧、失 意。

人们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挫折的结果有利也有弊。从利的方面来说,它引导个人的认 识产生创造性的变迁,即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引导人们以更好的方法满足欲望;另一 方面,如果挫折太大,则可能使人们心理痛苦、情绪骚扰、行为偏差,甚至引起疾病。

一个人的需要在受到阻碍时,其强度会减低,这种情况不是一开始就发生的。相反,他 会有对抗行为的倾向,企图通过各种尝试来克服这种阻碍。如果经过各种尝试,阻碍无法克 服,其需要最终未得到满足,就受到挫折。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形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外因和内因两种。

1.外在因素。可分为实质环境与社会环境。

(1)实质环境,包括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因素的限制,如天灾、衰老、死亡等。

(2)社会环境,包括个人在社会中受到政治、经济、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人为因 素的影响。

2.内在因素,包括个人的生理条件与动机的冲突。

(1)个人的生理条件,指个人具有的智力、能力、容貌、身材以及生理上的缺陷等带 来的限制。

(2)动机的冲突,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假如 这些并存的动机无法同时获得满足,而且互相对立或排斥,其中某一个动机获得满足,其他 动机受到阻碍,则产生难于做抉择的心理状态。

三、挫折的情绪反应

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其原因无论是属于外在因素还是内在因素,在情绪上常见的反应有 以下几种:

1.攻击。耶鲁大学人群关系研究所的德兰曾主张“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乃是挫 折的结果,攻击行为的产生可预测挫折的存在;反之,挫折的存在,一定引起某种形式的攻 击行为。

(1)直接攻击。个人受到挫折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挫折的人或物的直接攻击 。

(2)转向攻击。对自己缺乏信心,有悲观情绪,易把攻击的对象转向自己,责备自己 ;当觉察到引起挫折的真正对象不能直接攻击或来源不明时,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其他的人 或物上去。

2.不安。即使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如果经常性的受到挫折和失败,也会逐渐失去信心 ,对某些情况产生茫然的预感,而在情绪上出现不稳定,忧虑焦急的现象,同时在心理上出 现头昏、冒冷汗、心悸等反应。

3.冷漠。个人对引起挫折的对象无法攻击,便将其愤怒的情绪压下去,在表面上表现 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失去了喜怒哀乐的表情。

4.退化。本来个人的行为是随着发展的过程有一定模式的,但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 其行为的表现往往比其年龄应有的表现显得幼稚,这种成熟的倒退现象,称为退化,尤其是 在情绪方面的表达。

四、挫折的承受力

人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挫折,有的挫折是短暂的,有的挫折是长时间的;有的比较严重, 有的则比较轻微。人们遇到挫折时表现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人能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克 服挫折;有人则一蹶不振,精神崩溃,这种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即受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 的能力,叫做挫折的承受力。

挫折承受力的高低,受以下三种因素的影响:

1.生理条件

一个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对生理需要的挫折承受力比一个疾病缠身,生理上有缺 陷的人要高。

2.以往的经验与学习

挫折承受力与个人以往的习惯或态度是一样的,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如果一个人 从小娇生惯养,很少遇到挫折,或遇到挫折就逃避,他就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处理挫折,这种 人的挫折承受力必然很低。挫折既然是无法避免的,就应该学习如何加强挫折的承受力。

3.对挫折的知觉判断

由于个人对世界认知的不同,即使客观的挫折情况相同,个人对此感到的威胁不同,对 每个人所构成的打击或压力也不同。

五、战胜挫折的方法

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建设性的反应,另一种是消极的破坏性的 反应。要战胜挫折,就要发展积极和建设性的反应,减少破坏性的消极反应。具体措施有:

1.对受挫者的攻击行为采取宽容的态度

有修养的人对攻击行为采取宽容态度,这并不表明他软弱,而是说他有比反击更好的办 法来应付攻击。关键在于对受挫者抱有正确的态度。要把受挫者看成需要帮助的人,以造成 解决问题的良好气氛。

2.改变情景

应付挫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改变引起挫折的情景。对于在校大学生,需要正确处理人际 关系,与同学建立和谐而又真诚的人际关系,使受挫者在遇到挫折时有一个良好而又宽松的 环境。

3.采用精神发泄法

这种方法是要创造一种情境,使受挫者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受压抑的情感。因为人们处 于挫折情境时会以紧张的情绪反应代替理智行为,只有使这种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恢 复理智状态。

第三课 大学生心理调适

针对全球大学生心理疾患呈上升趋势的现状,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期 培养有健全人格、心理健康的高层次人才。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较普遍的事, 在我国现阶段则处于初始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更是凤毛麟角,全社会尤其是教育 界更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加以重视。

一、高等学校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要培养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认为,高等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第一,学校领导要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在健康教育工作中, 最重要的是开发领导层。其中包括决策者、立法人员、财政人员和资源分配者。必须劝说他 们给健康教育以应有的重视。领导者是我们健康状况最重要的因素”。在高等学校重视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既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一致,又是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 具体落实。学校领导通过调整政策,努力创造条件,使教师自觉地把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 把教育好学生,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看得和科研论文、学术著作具有同等价值,以激 发广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

第二,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 、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挥积极的干预和影响,以形成、维护和 促进其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内容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而应 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的。可以说,什么因素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影响最大,它就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自己对象的生活实际 出发,考虑哪些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以此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心 理健康教育与一般文化课不同,一般文化课是要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关的概念、原理等,这是 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改变人的心理状况,这就首先必须引起人的主观 心理感受和主观心理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干预,才能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 维护。而人的心理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产生和变化的,要改变和影响心理状态,必须在活 动中进行。因此,心理健康的有关课程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 从而施加积极影响,否则,教师讲得再多也不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任何作用。

第三,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目前少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均设有心理咨询室(所、中心), 但从从业人员队伍来看,既有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医生,也有教师和其他一些社会工作者 。他们之中,真正受心理咨询专业训练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从业人员是改行来做的,他们 虽然热衷于这项工作但缺乏基本的专业训练。1992年,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卫生协会联合公 布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参加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者必须具备 以下资格:①大学心理学系或医学院校毕业或具有心理学或医学中级以上职称,并经省级以 上心理学或心理卫生协会认可举办的心理咨询专业培训者;②具有心理治疗、普通心理学、 神经学、精神病学、人格心理学、会谈及心理诊断、心理测验等方面的知识;③符合上述两 条,需要在有经验的专业工作者指导下,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至少半年以上 。因此,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其当务之急是根据《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条例(草案)》 的要求,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建立培训机构。不论是医学背景或其他的专业背景,要做 好心理咨询工作都应该取长补短,搞心理学的要学一些精神医学的知识,医务工作者也要学 一些心理学知识,以满足社会变革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