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对谈话的题材存在误解,以为只有那些不平凡的事件才值得谈。因此,朋友见了面想开口时,就会在脑子里苦苦思索,企图找一些怪诞的奇闻、惊心的事件或刺激新闻当话题。
然而,这种话题毕竟不多。况且,有些轰动社会的新闻,不等你讲,人家也许知道了。再者,由于对象不同,某一部分人爱听的,另一部分人未必感兴趣。这样做必然把话题囿于狭小的圈子里。
其实,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轶事外,更大量的是爱听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普通话题。例如,孩子大了,进哪家学校比较好;花卉被虫子咬了,该买什么药;这周上映的电视,哪一部最值得看,等等。
对话题的另外一个误解是,以为必须谈些深奥的、显示学问的题材,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因此常在交际场合中想跟别人谈些抽象的理论,或谈一些高深的知识。但这类问题,一般场合上难以遇到知己。
所以,对话题的选择,大可不必作茧自缚。在这方面,国外保险公司业务员的做法值得借鉴。
他们开展工作时,有一个必须遵奉的准则:若想与顾客交易,先要具有面对任何人都能开口说话的胆量和本事,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如果你能和任何人连续谈上十分钟而又能使对方发生兴趣,你便是最优秀的交际人才。”
其实,只要有心与别人接触,话题实在很多。一个人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事物都是很好的话题。
你可以谈理想、谈社会责任感、谈生活哲理;可以谈工作体会、谈同事关系、谈友谊、谈爱情;可以谈书籍、电影、电视、戏剧,把你的欣赏感受发挥一番;可以谈天气、谈游乐、谈衣食住行。
但是,有一些话题是要小心避开的。
(1)对于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内行。
(2)不要向陌生人夸耀你的成绩,如个人成就,你的富有,你儿子特别聪明等。
(3)不要在公共场合去议论朋友的失败、缺陷和隐私。
(4)不要谈容易引起争执的话题。
(5)不要到处诉苦和发牢骚,这不是争取同情的正确方法。
有时,对方谈了一些你不愿意谈的话题,这时你就要采取回避的办法。一是开诚布公地告诉对方:“也许这个问题一时难以说明白,以后再讨论吧。”二是引开对方的注意力,如接过对方话中某个枝节问题,借请教、阐发等办法把话题引开。
如对方指责一位你熟悉的朋友:“他这个人太小气,那次我和他看电影,他出了票钱,后来却向我要回。”你可以问他:“那次是什么电影?”在对方回答后。你不妨借此评论那个电影,把话题引开。
话题的选择最好是就地取材,即按照当时所处的环境觅取话题。
比如,如果相遇在朋友家里,或是参加喜宴,那么你可以探问对方与主人的关系:“您和某先生是同学吧?”这样,无论问得对或不对,总能得到对方的解释。
“这房间布置得很雅致!”“这台电视机的款式真漂亮!”这虽是一种客气话,但赞美别人的东西,往往可以引起以后的话题。
也可以向对方了解一些熟悉的、有兴趣的问题。如对方是医生,尽管你对医道一窍不通,你也可以打开局面:“近来肝炎又开始流行了吧?”因为这是对方熟悉的问题,对方便容易开口了,这时,你不妨按这条路子谈下去,谈谈肝炎、免疫、中西药的疗效……
找不到话题时,那么也可以沿用中国的老方法——请问对方的籍贯:“府上是什么地方?”而知道了籍贯,话题就容易找了。
13.高明司仪的生花妙语
结婚乃人生中一件大事,故大多数人结婚时,都要举行典礼。婚礼能否圆满成功,固然与环境、各方面准备等因素有关,但其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看有没有一个善于随机应变、口才出众的司仪。
妙语生花的司仪能使婚礼分外红火热闹,使来宾在笑声中得到乐趣。那么,司仪应该怎样发挥其口才呢?
(1)开场渲染气氛。
司仪在婚礼开始时,应尽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来宾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借以渲染热烈气氛,为下面各项“节目”的进行做好铺垫。
妙语其实多得很,可以取材于生活,也可以取材于文学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要有针对性,要切合新郎新娘及来宾的特点,即要考虑他们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
一次,一位当司仪的给一对较有文学修养的青年主持婚礼。典礼开始,他说了一段这样的开场白:
“今天,承蒙莎士比亚派遣,我不远万里来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主持婚礼,感到十二分荣幸……”话音刚落,来宾们开怀大笑,气氛活跃。
(2)借题发挥别开生面。
有了良好开端,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接下去在每个“节目”中。司仪都要即兴发挥,这样才能推波助澜,使婚礼气氛益趋生动活泼。
有一次,一位司仪主持婚礼,当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时,他发现新娘的名字中有“燕”字,正好与新郎的名“英”字能匹配,于是,他索性吟诗一首:“爆竹声中比翼飞,莺(英)歌燕舞紧相随,四化征程互勉励,双双携得捷报归。”顿时会场掌声一片。总之,在婚礼中,借题发挥的机会很多,只要注意寻找,便可捕捉到。
(3)幽默风趣意味深长。
既要逗趣,又要耐人寻味,这是司仪语言的主要特点。但幽默风趣不等于无聊地插科打诨,更不等于庸俗地耍贫嘴。所以,司仪的语言要含蓄、文雅,切忌低级趣味。有口才的司仪都善于用幽默隽永的语言取代低级、无聊的玩笑,使婚礼在欢声笑语中充满高尚的情趣。
14.吊丧时的交谈技巧
在生活中,不少人感到吊丧的场面很尴尬,简直不知道如何开口。人际交往中,吊丧是一种常见的活动,学会吊丧时的交谈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抚慰性交谈。
人们失去亲人时,心情悲痛,最需要别人的抚慰。吊丧时,首先要对死者家属致以亲切慰问。如说:“我们全家向你们表示亲切至诚的慰问。”“您要忍痛节哀,保重身体。”“叔父治了那么久,您长期侍候,端茶送饭,尽了孝心,如今,叔父去了,也是非人力所能挽回的事,还望您想得宽些,别太悲伤了……”
(2)询问性交谈。
人在极度悲伤的时刻,很需要有倾诉衷肠的对象。让那些十分悲痛的人哭诉一番,比把话郁积胸间更为有益。因此,吊丧时适当提些问题,引出死者家属的话头,让他们倾诉。如问问死者临终时的情况,有无遗言;问问死者生前治疗情况,假如是交通事故、工伤等意外死亡,则可问事故的详情;问问死者后事的安排,等等。
(3)回顾性交谈。
如果时间允许,还可进行回顾性交谈,即和死者家属一起回顾死者生前的好品行,说说他生前乐于助人、厚道朴实的好作风,勤俭持家、关心子女的好品德等。死者家属对这类交谈往往十分乐意,因为这能帮助他们从悲痛的氛围中暂时解脱。
(4)商讨性交谈。
假如死者家属很年轻,没有料理丧事的经验,那就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他们商讨一个恰当的方案。
假如死者家属对丧事准备得过于隆重,浪费太大,甚至有些迷信色彩,这时,要诚恳婉转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言相劝。
(5)使用委婉言语。
尽量避免人们忌讳的“死”字,改用“逝世”、“去世”、“没了”、“走了”等;不说“尸体”,而说“遗体”;不说“死人照”,而说“遗照”;不说“丧事”,而说“后事”;不说“临死前”,而说“临终前”;不说“去买死人衣服”,而说“去买寿衣”,等等。
15.打电话的技巧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话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化通讯手段,同千家万户的联系变得越来越不可分离。
打电话,这件事看上去好像再容易不过,实际上,每天都有许多人“犯规”。
甲:喂,叫×××听电话!
乙:谁?找谁?——不在!
甲:喂喂!你去找过没有?是他约我在这个时间给他打电话的,怎么会不在?喂——
乙:那好,你自己来找吧!
甲:喂!喂!
面对面交谈,除了语言因素,还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来表情达意,而打电话却没有这么多“优越”条件,完全靠语言美和声音来吸引对方。
打电话时,第一件事,就是用声调表达出你的友谊的微笑。正是因为对方不能从电话中看见你的笑容,所以你的声调就要负起全部的社交责任。你的声调要充满笑意,比平常高兴的时候有更多的笑意。
如果你的声调没有笑意,就加以训练,使你能把你的友好与真诚,灌进你的声调里面去。
第二,许多人忽略了,声音通过电话,经过了重重机械的障碍,变了。即使最好的电话,也不能把你的“原音”传达给对方。
因此,你在电话中谈话,不能根据你平时的习惯。你要用一种特殊的适合于打电话的节奏与速度。你的音量也要加以调节,太轻大重都使对方听起来不清晰。
一般地说,你的口要正对着话筒,你的唇要离开话筒大约十二毫米。咬字要清楚。数目字、时间、地点等,要特别注意,最好能重复一遍,确知对方已经听清楚才罢。
打电话,找不到人是常事。这时,你如果需要别人传话,就应当把自己的姓名,单位和所需传达的事情说清楚。必要时,还可请对方记下来。
而临时受话人则可以说:“请您讲吧,我听着哪!”通话完毕,发话人不要忘记向传话人表示谢意。
有时,即使受话人并没有外出,但是由于某种情况,不便立即受话交谈。例如,在开会或同客人晤谈期间去接电话,就可能影响会议或做出对客人不礼貌之举。这时,临时受话人可以这么说:“对不起,×××现在有事脱不开身,请问您是哪一位?我让他过一会就给您去电话。”或者:“对不起,×××正在开会,我可以为您传话吗?”
这样做,发话人会感到满意。
16.当好主持人的诀窍
大会主持人是大会的核心人物,他要鼓动听众,使气氛热烈,还要做好组织工作,所以,没有好口才是很难应付的。
“×××会议开始,先由××讲话。”“热烈欢迎李部长给我们作报告。”这种陈旧、死板、千篇一律的开场白不能起到吸引听众的目的。
主持人的开场白,要根据演讲人讲话的内容,特点,会议要求、听众情绪、会场情况等,作灵活精巧的设计。
某校邀请话剧《光绪亲政记》中慈禧太后的扮演者郑毓芝同志作演讲,主持人这样开场:
“同学们,今天,我们好不容易把‘老佛爷’慈禧太后请来了!”
这样一说,听众的情绪顿时热烈起来了。
设计开场白,要自问三条:能安定听众情绪,形成专心听讲的气氛吗?能恰当介绍报告内容,报告人的身份进而吸引听众吗?形式新颖,不落俗套吗?符合这三条,开场白的效果肯定是好的,而良好的开场白往往是大会成功的起点。
主持一场活动,一般都要在中间搭桥接线、过渡照应,把整个活动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主持人所用连接不外乎承上启下:肯定前面的,画龙点睛;呼出后面的,渲染趋势。两者都重要,但从主持人的实践中,似乎更重视后者。
某地电台举办庆祝“八一”建军节专题节目,其中特意为军人的妻子安排了一组节目。在这组节目播出之前,主持人说了一段话:
“军人的妻子门,下面是特意为你们安排的一组节目。首先我代表广大听众向你们问候一声:辛苦了!有人说,你们嫁给军人,是为了图工资待遇高,可以随军享福。不!我了解你们,你们嫁给军人,要抚育子女,要操持家务,你们的青春就在这沉重的负担中逝去。但是,你们为能让丈夫安心服役而感到欣慰,我要说,祖国的安宁有你们的功劳!请你们听听配乐诗朗诵《妻子》吧,这里有作为丈夫的军人对妻子的深情,有祖国人民对你们的心声。”
主持人的这段话,主要在呼出诗朗诵《妻子》。
在主持中,用不用连接词,话长还是话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若用连接词,可以顺带,可以反推,可以借言,可以直说,也可以设疑和答问。总之不要弄成“八股”,以别开生面而又恰到好处为原则。
主持一场活动或是别的什么,难免不遇上麻烦,这时,就需要随机应变,用妙语化解和调节。
比如座谈讨论中,与会者之间彼此意见相左,甚至唇枪舌剑发生争吵,这时主持人就要出来打圆场。其方法和步骤:一是转移注意力,或者接过话题自己说,或者岔开话题换新题,把争论双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二是联络感情,寻找或帮助双方寻找共同点,缩小感情上、心理上的距离。
僵局也是主持人经常碰到的难题。一些即兴式的活动,如即兴演讲、讨论问题,主持人讲过之后,无人开口,往往形成僵局。遇到这种情况,主持人应尽快设法打破僵局。
可以采取一点措施,如自己先说,做个示范,以启发来者;或者点将,直接安排“下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等等。
一次活动结束后,主持人要说些结束语。如说:“××同志的讲话很重要,要认真领会好好学习。”或“感谢××同志百忙之中光临我院……”这类枯燥的客气话只给人以啰嗦、厌烦之感。
有位同志在主持一位外地教师的报告会时,结束语说:
“听完××教师的报告,我不由自主地默念起孔夫子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远方来客的报告让我们不胜欢乐,这乐就乐在四个字‘诲人不倦’。××老师的报告让我们体会到了诲人不倦。散会!”戛然而止,文采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