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青年女子,一般不应问对方年龄、婚否。径直询问别人的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等方面的问题,易使人反感。还有,切莫对心情惆怅的人说得意话、得意事。如果对方曾犯过错误或有某种缺陷,言谈时一定要避免刺激性的话语。
有些流传至今,仍为人们习惯心理所忌讳的称呼或风俗,虽然带有某种封建色彩,可是为了礼貌和尊重他人起见,还是应该注意的。比如我们坐渔民的船,船家特别忌讳说“陈”呀“帆”的,因为“沉”和“翻”是同音字。又如我们称呼未婚少女为“姑娘”,如果是在湖南常德地区喊少女为姑娘,会被认为是调戏妇女,因为那里的“姑娘”是“妻子”的谦称。
天津的老者称年轻姑娘为大姐,而姑娘却心安理得。其实,你一了解就会明白,这原来是当地习惯的礼貌称呼。天津人一般都按小辈、孩子的称呼叫人。
张家老人今天病故,就忌讳别人去又说又笑;李家女人明明精神有毛病,你去讲精神病患者的痛苦,肯定犯忌讳。此类忌讳,各家都有,交谈中切切不可忽视。
另外,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忌讳。对单眼皮的姑娘别说双眼皮漂亮;对矮胖身材的姑娘别大谈什么苗条。虽然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她们可能会记恨你一辈子。
9.示弱——抵消嫉妒的妙方
在事业和竞争中为了取胜,当然不可以示弱,但在特定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的短处,有意暴露自己某些方面的弱点,往往是一种有益的处世之道。
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团结周围的人们。
要使示弱产生积极作用,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
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不妨展示自己学历不高,经验有限,知识能力有所不足,有过种种曲折难堪的经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
成功者应多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失败的纪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
对眼下经济不如人的人,可以适当诉诉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的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直言承认自己是“瞎猫碰到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长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已之短,补人之长。
示弱有时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还要表现在行动上。
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事业之外,平时对小名小利应淡薄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再为一点微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的弱者。
示弱是强者在感情上体贴暂时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的弱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它能使你身边的“弱者”有所慰藉,心理上得到平衡,减少或抵消你前进路上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
10.自责——消除隔阂的桥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了过错、失误,是痛痛快快地承认与自责,还是讳莫如深,遮遮掩掩呢?
聪明人往往选择前者。因为,发自内心的自责,能有效地减少失误造成的危害,消除由此带来的人际隔阂、怨恨。
在事业受到挫折,群众情绪低落时,负有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引咎自责,能产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一九四六年八月,华东人民解放军某部进攻四县失利,伤亡较大,士气低沉。陈毅对大家说:“三个月来未打胜仗,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团不行,不是野战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应该担负一切,向指战员认个错。”全军上下被陈毅这种博大的气度深深感动,心中怨气一扫而光,后来连打了几个胜仗。
除了那些只宜于小范围内私下进行的以外,自责要敢于亮丑,不怕失面子,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公开进行。
原四川省省长张皓若曾应邀参加一个高教工作座谈会,迟到了半个小时,张省长对此作了这样的讲话:“我今天迟到了半个小时,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自我原谅(主办单位未将地址通知到)。我向大家做检查不坚决改掉这种拖拉作风,还搞什么改革开放?”
不言而喻,一点失误,且由客观原因造成,当事人却立即进行公开的自我批评,这自然会得到群众的称赞。
自责如果能与在场人相结合,将显得客观公允,令人折服。毛泽东在一次家宴上听说湖南一师范校长张干仍在教书,带着不无自责的口吻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很会讲话,三十几岁当第一师范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不高兴他,估计他一定会往上爬,后来却没有。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现在看来当时赶张没有多大必要,每个师范生交十元学杂费也不能归罪于他。”
毛泽东对当年势不两立的斗争对手,能给以如此客观公允的评价,人们不难从中体察到一种卓越的胆识,宽大的襟怀。
当然,自责的前提是真诚,否则,自责云云,不过是言不由衷的做戏罢了。
11.讥讽——一把双刃剑
讥讽,在交际性语言中是一种有较强刺激作用和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
讽刺性谈吐具有含蓄、幽默、风趣、辛辣的特点,是一种“攻式”语言。它通过比喻、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说者的轻蔑、贬斥、否定的思想感情,能收到揭露丑恶、戏弄无知、回击挑衅等等交际效果。
在交际场合,人身攻击之类的不愉快事件是难免的,如果你不想吃哑巴亏,讽刺将成为你防身的盾牌。
战国时,齐国使臣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举行酒会招待他。酒兴正浓时,只见两个差役捆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故意问:“这人是干什么的?”差役答:“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很显然,这是楚王有意羞辱晏子。晏子并没有辩驳,郑重地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桔树和枳树叶子相似,果子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做贼,一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惯于做贼吧!”
晏子出其不意地给了楚王一闷棍,使捉弄人者自食其果。
“九一三”事件之后,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一次辩论中,苏联代表马立克借此事贬低我国,他说:“中国那么好,为什么林彪往苏联飞呢?”中国代表镇静地回答:“尊敬的先生,您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懂,鲜花虽香,苍蝇不照样住厕所飞吗?”
一次,纪昀与和珅同席,和坤指着桌子下吃骨头的狗问纪昀:“是狼(侍郎,纪昀任侍郎)是狗?”纪昀听出了和坤话里的“骨头”,马上答道:“垂尾是狼,上竖(尚书,和珅任尚书)是狗。”
反唇相讥必须藏中有露,露中有藏,尽藏则不知所云,尽露则赤膊上阵了。
肖伯纳的《卖花女》准备上演了,他派人给丘吉尔送去两张票,并附一张短笺:“亲爱的温斯顿爵士,奉上戏票两张,希望阁下能带一位朋友前来观看拙作《卖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阁下这样的人也会有朋友的话。”
丘吉尔作复道:
“亲爱的肖伯纳先生,蒙赐戏票两张,谢谢。我和我的朋友因为有约在先,不便分身前去观赏《卖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你的戏也会有第二场的话。”
一个嘲讽政治家只有对手,没有朋友;一个反讥戏剧家的戏剧可能短命,不会长寿。讥中含趣,乐中有戏。
对于生活中的蓄意挑衅,也可以运用嘲讥维护自己的尊严。
有这样一个故事:英国作家肖伯纳一次坐在沙发上沉思,他身边的一位美国金融家说:“肖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愿意给您一美元。”
“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肖伯纳看了他一眼。金融家感到很得意。肖伯纳话锋一转说:“我所思考的正是你。”金融家本想戏弄肖伯纳,没想到自讨没趣。
当然,讽刺要掌握分寸。讽刺之言是不宜随意使用的,需要区别对象、场合。
讽讥之言就其动机来说,有善意与恶意之分。对敌人的讽刺要针锋相对,不留情面;而对一般人的讽刺,则应是善意的。通过讽刺之言,意在引起对方警觉,绝不是出对方的洋相,拿对方取乐。
更不要以为自己会讽刺,就到处挑战,稍不如意,就对别人挖苦讥笑,恶语中伤。这样不但伤害了别人的感情,而且也使自己孤立,或成为众矢之的。
要记住,讽刺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你受益,也可以使你受损。用得恰当,它是利器,用之不当,便会成为“惹事牌”了。
12.从不道歉的人交不到朋友
如果你错了,就及时承认,与其等别人提出批评、指责,还不如主动认错、道歉,更易于获得谅解和宽恕。
凡是坚信自己一贯正确,从不认错、道歉的人,根本交不到朋友,或易交难处,永远缺乏知心。
真心实意地认错、道歉,就不必强调客观原因,作过多的辩解。就算确有非解释不可的客观原因,也须在诚恳的道歉之后再略为解释,而不宜一开口就辩解不休。否则,这种道歉,不但不利于弥合裂痕,反而会扩大裂痕,加深隔阂。
当对方正处在火头上,好话歹话都听不进时,最好先通过第三者转致歉意,待对方火气平息之后,再当面道歉。如双方僵持不下,势必两败俱伤。如一方先主动表示歉意、就有可能打破僵局,化紧张为和谐,乃至化“敌”为友。
诚心的道歉,应语气温和,坦诚而不谦卑,目光友好地凝视对方,并多用如“包涵”、“打扰”、“得罪”、“指教”等礼貌词语。道歉的语言,简洁为佳,只要基本态度表明,对方也已通情达理地表示谅解,就切忌啰嗦、重复。
如果你觉得道歉的话说不出口,可以用别的方式代替。夫妻吵架后,一束鲜花能冰释前嫌;把一件小礼物放在餐碟旁或枕头下,可以表明悔意,以示爱情不渝;大家不交谈,握手也可以传情达意,千万不要低估“尽在不言中”之妙。
有时,也可以给对方写封信,表白歉意。这种不见面的交谈既可达到道歉的目的,又可免去一些难堪的场面。
有些过失是需要口头表示歉意才能弥补的;但是,还有些过失不但需要口头表示歉意,而且需要改正过失的行动。不管是哪种情况,改正过失的行动,可以说是最真诚、最有力、最实际的道歉。
当然,如果你没有错,也不要为了息事宁人而向人家道歉。这种没有骨气的道歉,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同时要分辨清楚深感遗憾和必须道歉两者的区别。比如你是主管,某一位部属不称职,势必将其革职不可,对这种事,你可以觉得遗憾,但不必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