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沟通成功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2473800000018

第18章 话题是关键所在

1.从话题看人的本质

不论是初次见面或是相识已久的人,见面时交谈的话题,往往是其人关心或嗜好的直接表现。一个人心中有热衷的事,自然就会出现在话题上,比如,非常专注地投入工作的人,他的话题自然会集中于工作上,面对这种人,无需运用深层心理术。然而,实际上并非所有的人都如此单纯、明快,有些人的关心、爱好往往没有直接出现在话题上,特别是怀有很深的自卑感或有某种欲求不满的人,由于压抑的心理作用,往往以不同的话题曲折地反映出来。

因此,透过话题看深层心理,应大致从两个方面去观察,其一是从话题的内容去了解对方的内心;其二是从话题展开的方式去探索真意所在。不过,途径虽分为二,往往要二者兼并才能达到目的。

首先,不妨从话题的内容看透深层心理。话题通常因人而异,最容易着眼的,是话题与说者的切身关系,由此了解其人的性格与气质。关于这一点,从日本最近电视放映的几种人谈个人问题的节目中,颇能得到启发。为了吸引观众对话题的关心,节目制作人或以毛玻璃挡住谈问题者的上半身,或者拍摄出他们的背影。奇妙的是,其中较多的人都露骨地谈及性的问题,而且以女性居多,实际上,这些节目不过在刺激人们的好奇心,根本已失去谈问题的真正意义。笔者曾访问这些节目的制作人,他们都表示,真正不在乎节目意义的是那些在电视上谈问题的人,而且,他们都喜欢主动谈自己有关性方面的烦恼与困扰。由此可见,话题确是说话者的关心所在;但从他们愿上节目的劲头看,都共同反映了他们的某种气质和品格,某位制作人说:“希望上节目的,多半是中年妇女,在上节目前预先做采访时,我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她们——太厉害了。别说在性的方面,从过去的成长到现在的生活,大多数人都能详尽地谈上几个小时。在决定上节目的人选后,打电话去拒绝一些志愿上台者的时候,她们必定都会发脾气,表示别人都应听她说话才对。”由此可以了解,这些中年妇女所以愿意上台,还因为她们大多有自恋倾向,总喜欢谈自己,认为自己才是应被关心的最主要对象。她们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中心,极为任性,而不会顾全大局,这种人似乎有一种错觉,好像世界就是围绕着她们在运转。有这种倾向的人,一般以女性更为强烈,所以上述节目的志愿者多为女性。有时这种以我为中心的性格和气质,也是一种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幼儿都喜欢说我怎样,话题总以自己为中心,所以,长大以后还希望以自己为话题中心的人,即意味着他的心理年龄仍停留在幼年期。

除了谈自己以外,这种类型的人还会谈自己的家人、工作、家事。总之,都不离开自我。在女性当中,还有些人喜欢一见面就大谈丈夫的外遇或情人的女友,这表示她爱某个男人已达一体化的境地,谈对方也等于在谈自己,所以,这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表现。

2.打听别人的隐私

相反地,也有些人的话题从来不谈自己,话题总是围绕他人打转,或者爱谈某个人的隐私,这种人品格如何呢?像人的身体领域一样,人在心理上也有种私人领域不容侵犯。所以,喜欢谈及他人的隐私,就是以语言侵犯他人的领域。若男女之间如此,就是一种深切的爱情或关心的表现,但就一般人之间来说,即有了解对方一切、掌握对方一切弱点的心理。换句话说,就是在内心深处意欲支配对方。这类人,以女性最为常见。

有时,话题的对象是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如经常谈新闻人物、演员、名星的隐私或丑闻。一般女性的周刊杂志,多是靠名人的轶闻、丑闻来争取读者的。此外,有个调查团曾以小型录音机去偷录家庭主妇的谈话,经分析他们发现,在谈话内容中,有百分之四十三是谈完全不认识的人,其次才是小孩、丈夫和自己,显然,将近一半的话题都是在谈与自己无关的人。而且,这些人中,多半是没有什么亲友而终日孤独的人,她们和不熟悉的人只能谈不认识的人或众所周知的名人、明星,才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去掉自己的孤独感。现在区街里的家庭主妇,已很少和邻居交谈,更易产生专谈不认识的人的特异现象。由此可见,喜欢谈与自己无关的人的话题,并非出于支配欲,而是出于一些复杂的心理因素,除驱散寂寞无聊的心情外,有人是抒发自己的爱憎之情,有人是表现自己广见多闻。

3.言不由衷的话题

以上是从话题与话者关系的密切度来看深层心理;以下我们将从话题的展开方式去探索深层心理。事实上,人们的爱好与关心不一定直接表现在话题中,社会的结构愈复杂,人类意识受到压抑的感觉也愈强烈,而受到压抑的意识自然会以一种扭曲形态表现出来。在此情况下,话题的内容经常会和人的真正欲望不同,而一旦你能分清意识与话题之间的扭曲形态,深层心理即被揭示出来。

譬如,目前年轻人最关心的是汽车,目前的汽车杂志和音乐杂志一样,销售量很大。年轻人的话题总是围绕汽车的性能和马力打转。在五十年代初期的美国,年轻的男女在一起,总是甜甜美美地谈着汉堡包和冰淇淋,但现在不同了,女孩子总抱怨男孩子们只爱谈汽车,根本不理会她们。由于这种不满越来越多,美国心理辅导杂志曾针对这种不满,作出如下答复:“你可能不相信,其实他们是借汽车来影射自己的性器官的大小和能力。因为他们在女孩子面前不能公开以性器官为话题,就热衷于谈汽车。你不应该因此给予他们不好的脸色。只要你专心听,即可让他们的男性自尊获得满足。”这是笔者亲眼看到的一段记载,看起来实显得荒诞无稽。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并不奇怪,而是性欲被压抑,将话题转移,以借题发挥罢了。

女性喜欢谈情说爱,与这种现象也有相似之处,因为不能公开谈爱,就以诗情画意及浪漫色彩的外衣,将自己的深层心理包装起来。尤其是已有相当年纪、并非将恋爱理想化的女性,如整天爱呀爱的不离口,你可认为她内心深处有着无法满足的性欲。

4.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欲求不满更多表现在工作岗位上,在办公大楼林立的地区,只要在进餐时间走进餐厅或咖啡厅,一定可以听到一些人发泄对工作不满或分配不公的情绪,这类话题集中的程度,有时竟然使你怀疑,这些上班的哥儿们是否就没有其他话题可说。但也正因为如此,常使人感到被安排到公司组织里的人非常脆弱,他们在放手说不平与不满时,竟都成为不自觉的行动。不,这也是由于长期压抑的结果。

出现于言词中的不满和内心真正的意识往往也有不同之处。有时,表面的言词是一种借口,而内心的想法却是另外一回事。对二者的关系,一位瑞典学者曾作过一项有趣的调查,他以将近两百名女性职员为对象,作面对面的谈话,结果发现越是对工资不满的人,也越是无法热衷于工作的人。她们口头上虽说因为工资低而无法热衷于工作,实际上她们讨厌本职工作的情绪完全超过对工资的不满。

这种说法,与伊索寓言里的狐狸的逻辑相同,狐狸因为没能吃上葡萄,失败的痛楚和自卑感作怪,急于要找个正当的理由开脱,不说自己无能反说葡萄酸,堂而皇之地溜走。心理学上将这种找借口为自己的错误开脱的行为称之为寻求“合理化”。如果你周围有一遇机会就抱怨待遇低的人,其人必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以工资低为名,使自己工作不负责任的事实“合理化”。

5.故意声东击西

和对待遇的不满一样,工作人员的不平与不满往往从议论上司的话题中展现出来。比如说,自己本想出人头地,却义无能升官,就抬出上司因有后台而升官的说法,来为自己没能升官的事实寻求“合理化”,如说:“A科长如果没有和总经理的女儿结婚,他早被派到分公司去了,因为他毫无能力,废物一个!”言下之意,自己的能力比上司强,只是因为没有后台才上不去。其实,这种看法未必客观,A科长如果真是废物一个,总经理怎么会看上他呢?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逻辑,是以声东击西的方式去展开话题,打击他人,抬高自己,以发泄不满,维持自身心理的平衡。

还有些年纪较长,已有一定资历的人,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升迁的路子已经封闭了,也会成为对现实不满的人。不过,他表述不满的方式不是抱怨现实对他不公平,而是经常以做梦般的神情去炫耀自己的过去。偶尔在餐厅里,他会发现有这种人对同桌的青年畅谈自己过去的功劳与光荣往事。然而,他越谈得开心,越容易造成周围的冷场,实质上这种人也是在以声东击西的方式,求助于过去的心理机制,就像有些儿童原本已不尿床,却因为母亲生了弟弟或妹妹,无法继续独占父母的爱情,就又开始尿床的心态一样。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种现象谓之“退化”。这样说也许过于刻薄一些,然而,过于求助过去往往是徒劳的,当人们总是萦回梦绕于光荣的过去时,的确已潜在着无可救药的退化意识。另外有些人的不满,一旦直接表现出来,往往会受到刺伤的指责,又无从寻求“合理化”以自慰,也无从以声东击西的办法发泄出来。于是,只好把不满压抑下来,日积月累,终将以特异的形态爆发出来,然而仍不可直接对不满对象进行抨击,于是就展现为转弯抹角的谩骂,如指桑骂槐,借酒装疯、半开玩笑地讽刺等等,以假代真,使人无从进行反击。这些方式虽然卑劣,但由于解开了心结,对其心理的压抑,也有缓和作用。

6.突然改变话题

如前所述,由话题呈现的深层心理,除了从话题的内容去看,还要注意话题展开的方式。当大家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或突然站起来提出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如有人不管大家正在说话,突然站起来提出与讨论问题毫不相干的话题,这是人们都很反感的行动。例如,大家正在谈仓库管理问题,突然有位主管站起来说:“哦!对了,明天的会议取消,我要去打高尔夫球。”让秘书慌乱了一阵,这样的主管是相当霸道而不得人心的,而且工作草率,不负责任。这种人多半支配欲,自我显示欲都很强,而且蔑视他人,唯我独尊,当然更谈不上顾全大局,关心他人,因此,他很难合群相处。

在与外商洽谈中,你常常还可以看到一种人喜欢当众猛烈制造话题。这种人是唯恐他人取得说话的主导权,而极力保持自己在洽谈中的优势。因为如果自己不能抢先提出话题,对方就会不断依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提出话题。就在话题逐次改变中,你就逐步就范于对方,结论当然也会倾向对对方最有利的方向,因此,在话题上无法控制主导权时,就意味着你已输定了,

在很多优秀的新闻采访人员中,你还会发现其中不少人从不提出话题,却经常追踪对方的话题,而且还会使对方提出的话题更加扩展开来,结果,往往能够将对方知道的情况全部导引出来。这种人真可谓是谈话专家。当然,在其他工作人员中,也有这种很注意倾听别人谈话,并善于诱导的人,就其性格来说,这种人拥有一颗宽容而善良的心,能够深入了解他人。

此外,还有一种人,说起话来总是抓不住中心,东扯葫芦西扯瓢,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毫无脉络地不断改变话题。这种人如果不是意向奔逸的狂躁病患者,就是无法进行逻辑思考的人,或者是心中有什么不安,情绪不稳定,思绪万千,而无法系统归纳,以致使谈话的内容支离破碎,听起来使人非常困惑,决不会认为他话题丰富。

7.越在意越显得若无其事

最后,我们从某个特定的话题的反应中来分析深层心理。最容易了解的是回避话题的反应,这实质是有意阻止对方话题的展开,也必然出于某种特殊的深层心理。比如,人对异性或金钱等对象怀有强烈的渴望或深感望尘莫及时,渴望或自卑的程度越深,也越怕被人发现,所以会在无意识中避免接触这一话题。比如,明显地厌恶谈性的女性,恰恰是对性有着强烈的渴望或自卑。然而,在我们生活中成为问题的是,有些人对话题的反应并不如此明显地表现出来,他明明想回避某一话题,但表面上却装作和大学生一样喜欢这个话题。笔者在序文开头提及的两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比如,同学“头巾”,本很忌讳同学们给他起的这个外号,但当同学称呼他“头巾”时,他却总是笑嘻嘻地不置可否,所以大家根本没能看出他对自己的头发有严重的自卑感,而终于导致他的自杀。显然,他在同学谈及“头巾”的话题时,很害怕有特别明显的反应使大家看出他的自卑心理,所以利用笑容来掩饰心中的痛苦。其实,无论如何掩饰,它毕竟是在勉强自己,想必害怕会在哪个地方露出某些痕迹,如果当时同学们稍加注意,也许就能从他的笑容中看出少许异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