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沟通成功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2473800000001

第1章 把握人生(1)

1.不要为贫穷所困扰

即使只是一间茅舍,把它打扫一番,看起来也会很清爽;穷苦人家的女儿,经过一番梳洗,虽然没有艳丽的姿容,也能予人秀丽端庄的感觉!因此,君子处于困苦的环境,也不能自暴自弃,应该致力于进德修业!

自古以来,行道的大多生活清苦,晋陶渊明公曾作《咏贫士》诗七篇,其中第三首是:

荣曼绳为带,欣然方弹琴。

原生纳草履,清歌畅商音。

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早。

敞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

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

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

这是说:古代有位名叫荣期的老人,活到九十高龄,虽然以绳索为衣带,过着贫苦的日子,却还很快乐地弹琴奏乐;此外,孔门的弟子原宪,穿着草鞋,犹以清越的歌声,唱着商调的古曲。圣主重华(帝舜之号)的时代,距今已相隔很远,但是,安贫而守道的士君子,却世代不绝!他们经常陷于捉襟见肘、衣不蔽体的窘境,吃的东西不但粗糙,还不足以裹腹。他们并非不懂得物质的享受,只是不愿违背道义,去追求世俗的名利!

根据《论语》的记载:子贡不了解原宪的心志,对他的境遇表示同情,结果反倒被老师教训了一顿!世上大多数的人,也像子贡一般,根本不明了贫士的节操!

《庄子·让王篇》亦有云:

“……曾子居卫,蕴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

像这样的士君字,即使贫困已极,也绝不会丧失志节,才真是值得敬仰的人物!

2.在万籁俱寂中,静心观察自我

“一灯莹然”,意指一盏孤灯,微明如荧光。“宴寂”,谓安静熟睡。“群动”,为万物的运动。“混沌”则是天地未分、世界未辟之前的景象,喻为精神未明,尚处于若有若无之境。

夜深人静,一盏孤灯伴着我,此时,也是我安静入睡的时刻。而在晓梦初醒,群动未起之际,正是我初出梦境时。在这段宝贵的时光中,以本心的光明,返照自己,由于此时名利与妄想之念未起,故知耳、目、口、鼻等官能皆是束缚我心的障碍,而情欲、物欲则是使吾身堕落的机械而已。

“莹然”的“莹”通荧。亦即微弱的灯火。在静寂的斗室中,一盏昏黄的孤灯闪烁着,此为夜深时的情景。

“万籁”是指万物的声音,当万物完全静止时,便是我们进入安详静寂状态的时刻,亦即孟子所说的“平旦之气”,就是还未和万物接触的晨气。处于这种气氛中,也是良心显现的时刻。

夜深人静时,好梦乍醒,万籁俱寂,群动未起,置身于若有若无的未明之境中,心境清净,气氛纯静。从这一刹那起,直至破晓的时刻中,以“一念回光”返照我,亦即冷静地反省自我,观察自我。禅语中的“回光返照”,便是反省、修养之意。我们一生中,应时刻检讨自我,反省自我。

“回然”就是明确地返照自我本心。而“回光”则是以本心照亮全身,并使其回转,照亮自己的心。

“回光返照”原来的意思是“夕阳返照”。旭日自东方升起,而夕阳则自西方返照,此则用以比喻约束自我,修养自我,并检讨自我。

“情欲、嗜好”乃吾人心理的“机械”。

情欲、嗜好控制了吾人的意志。吾人本意将因情欲、嗜好而动摇。在夜深后,破晓前,静心地反省自己。

当你被烦恼所困时,如能了解自己的本心,便可找出自身的缺点及问题的症结。

3.无忧无虑的人生

一个人,虽心地洁净,有视富贵功名如浮云的风范,也不必因而隐居于深山岩穴中。人虽无沉耽于清泉山石等山光水色的癖好,亦可独自吟诗啜酒,而常有悠然自得的乐趣。

竟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世人常为追逐名利而汲汲营营,自己虽未与之共事,亦不必对世人追求名利之心感到不齿。己心恬静淡泊,但求通己之道,而不必夸耀世人。“众人皆醉,我独醒”,此即为佛教中所言,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俱能超出烦恼束缚,得着真自由的人。

由于本文稍长,故将之分为二。

“富贵、浮云”乃出自于《论语·述而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泉、石、膏、肓”,是指对于清泉山石的热爱成癖。犹如不治之病。“病入膏育”出于《左传》成公十年,晋侯奇梦: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日: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此后,不治之病称膏育。病症则称为二竖,乃出自于此也。

“尽醉”、“独醒”则出自于《楚辞·渔父篇》: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中的“缠”乃意为羁牵。法、空皆服佛家法。万物事理的理法称之为“法”。诸法因无现实性,故日“空”。“空”乃空寂之意也。

能从这一切羁牵中超脱出来的人,才是真正得着自由的人。

4.要懂得暇时吃紧,忙里偷闲

表面看来,天地似乎是静止的,然而,宇宙万物在其间的活动,却从未停止过;此外,日月不断地更迭,而使昼夜循环不已,它们如此奔忙,光明却亘古不变!因此,自然界的现象,可谓静中有动,动中又有静。这个道理亦可用于人类生活上,故君子在闲暇时,要有忙碌的心理准备;同样,在繁忙的日子里,也要懂得忙里偷闲,享受一下人生的乐趣!先哲们常在静中观察动,又在动中观察静,《易经》就是一部在不断变易的现象中,体认不易之理的著作。“贞明”一词,亦出于《易经》:“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吃紧”在辞源上的解释是:“著力不放松”,而“吃紧的心思”和“悠闲的趣味”相对,都是劝人要超越环境的限制。

其次,《易经·系辞》有云:“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仁,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亦为同样的道理!

宋人陈造所著的《江湖长翁集》中提到:某次,陈宰和黄簿同游灵山,陈宰说自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两人遂赋诗以纪此游。

所谓“忙里偷闲”,是说在百忙之中,抽空游山玩水,或作其他的娱乐,以松弛紧张的身心,事实上,现代人的生活十分紧凑,不特意去安排,很难享受悠闲的时光,所以,千万别苛待自己,而使人生陷于枯燥乏味之中!此外,“苦中作乐”也是不可少的做人态度,能在逆境中微笑的人,才是勇者!

5.贫穷热恼由精神求解脱

自然界的炎暑,虽无可避免,但却可消除因热而起的困恼。“灭却心头火扰寒”便是说:吾人可以在精神上,超越炎热之恼,使己身如置身于清风宜人的凉台上般,灭却心头的炎热。同样,贫富乃人之常事,贫穷,亦是吾人所无可豁免的,但只要能退除因贫困而兴的悲愁,便可使自己处于精神上的乐观状态。自然界的寒暑变化,乃非人力所可转换,当然,能避居于清爽别墅中者,自是例外,否则,吾人只能以精神超越肉体的炙热,所谓“心静自然凉”,便是以精神超越肉体的炙热之谓。

“穷愁”,是指因贫穷而引来的悲愁。

自古以来,君子由于安贫乐道,故多贫困,子曰“君子固穷”,此“固穷”二字便是为陶渊明所引用。

“安乐窝”,顾名思义,就是安和乐的窝巢。

《字汇》中言:凡别墅独居之乐,皆窝,宋邵雍有安乐窝。北宋邵雍(1011—1077),字尧天,是哲学家,也是诗人,著有《击壤集》二十三卷,其中所载,大多是继唐寒山子之流的哲理诗。元祐中,赐谥“康节”。此文中的“安乐窝”便是由作者邵雍所著《安乐窝中吟》的中心思想而来。

《宋书·邵雍传》:

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国宪雍岁时耕嫁仅给衣食,名其居日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哺时酌酒三四瓶,从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

《安乐窝中吟》中,有首诗云:

安乐窝中春欲归,看归忍赋送春诗。

春老虽难于复牵,夏初却能有移就。

饮酒莫教成酩酊,赏花慎勿至离披。

不能得知此般事,焉有闲愁到两眉。

6.懂得自我克制

一个人在怒火、欲火中烧时,情绪极度高昂,而有明知故犯的危险,若能在此时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是错误的,就能使阻挡人修行的魔性退去,而使真心显现出来!

佛家把愤怒和欲望,比喻为一团火。《佛遗教经》有:“欲心甚于猛火”一语,“欲”即“怒”;又“欲”是指“爱欲”,它像火般难以遏止,故名之为“欲火”,在本节中,为求与“怒火”成对,又称之为“欲水”,也可叫做“欲海”,以形穷其深而难以填满。《阿弥陀经疏》中有云:

“……未成之佛,久沈欲海,杳出无期……”

这就是说:人若不能觉悟,就要沉于欲望之海,长久不得浮上来。本节中说:当怒、欲炽烈时,无法以理智来克服,所以,明知那是错误的,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做出来!这时应该醒悟:是自己的心,让我产生怒欲,而予以抑止,即能回复到本心,而使邪恶离去!“猛省”就是急促地反省。一个人若能突然领悟:人心中有烦恼,在克服它以求解脱时,菩提心会显现出来!就能使原来危害自己的魔念,一变而为菩提心,成为人心真正的主宰,而统领自己,这就是所谓的“烦恼即菩提”!

“邪魔”是阻挡人修行的“魔罗”(其为印度的诱惑之神),专门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善事!

7.万物与我同为一体

以佛教的立场而言,这个世界只是由地、水、火、风四个要素合成的幻像!因此,富贵、功名都是假的,自己的肢体,也只是一副躯壳而已!相反地,如果把万物视为实体,则包括骨肉血亲在内,天地万物都和自己同为一体。

一个人只有看破这世间本属虚幻,认清万物与我同为一体,才能肩负治天下的大任,并摆脱世欲名利的牵绊。

《圆觉经》上有言:

“……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人身是由地、火、水、风结合而成的幻像,是上天暂时寄与我们的“委形”。《庄子·知北游篇》有云: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丞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这是道家所持有的人生观!其宇宙观则为“万物一体”。《庄子·齐物论》中有言:

“天下莫垒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是说:大、小、寿、夭,只是比较上相对性的差异。从宇宙无限大的观点来看,则秋毫不算小,泰山也不算大;又从寿命的长短来说,夭折的小孩和蝉相比,已经算是长寿了,至于传说中活了七八百年的彭祖,则根本无法和永恒的生命相提并论!那些表面上的差异,只是虚无的幻像,而在本质上并无不同!万象都是由一个真体所演变出来的幻迹,因此,功名富贵并不值得追求!如此一想,心情就完全超脱了!

8.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古人云:“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我知道这句话很普通,也可以算是陈旧的老生常谈。可是像这样的老生常谈,却包含着多少年来所积聚的智慧,这是人类经验的结晶,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如果你能读尽各个时代很多伟大学者所写的有关忧虑的书籍,你也不会看到比“船到桥头自然直”和“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更基本也更有用的老生常谈了。只要我们能应用这两句老话,不轻蔑它们,我们就根本用不到这本书了。然而,如果不加以应用,知识就不是力量。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告诉你什么新的东西,这本书的目的是要提醒你那些你已经知道的事:要鼓励你,让你把已经学到的那些加以应用。

照着莎士比亚的话去做:“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去找出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

当我读历史和传记并观察一般人如何度过艰苦的处境时,我一直既觉得吃惊,又羡慕那些能够把他们的忧虑和不幸忘掉并继续过快乐生活的人。

我曾经到星星监狱去看过,那里最令我吃惊的事是:囚犯们看起来都和外面的人一样快乐。

为什么要浪费眼泪呢?当然,犯了过错和疏忽都是我们的不对,可是又怎么样呢?谁没有犯过错?就连拿破仑,在他的所有重要战役中也输过三分之一。也许我们的平均纪录并不会超过拿破仑。谁知道呢?

何况即使动用所有国王的人马,也不能把过去挽回。所以请记住第六条规则: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9.要把握人生

天地是万古长存的,但人活在这世间的机会,却只有一次!即使能享高龄,也只不过百岁而已,何况,日子一天天地飞逝,转眼大限便将到来。因此,有幸生存在这世界上,就要体认生命的意义,切勿虚度这短暂的一生。

晋陶渊明有一首“杂诗”兹录于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是东晋时代的人,由于时局动荡不安,遂使老庄哲学得以普及,一般人有感于人生无常,而在思想上,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陶渊明的诗即可表现其一端。

他感叹人生像路边的尘土般,随风飘浮不定!既然大家同降生于这无常的世间,就该像手足般相亲相爱,也就是《论语·颜渊篇》中所谓: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因此,大家应该有乐同享,只要我有一斗酒,就会呼朋唤友,共饮一番!

年轻时的活力充沛,一生只会出现一次;同样地,在一天当中,宝贵的早晨,也只有一个。所以,一个人不能坐待时光流逝,而要及时努力!但是,陶渊明所谓的“勉励”,不见得是指求学或工作,而是在强调:在如此变幻无常的人生中,人们应像兄弟般和睦相处,共同寻求生活的乐趣!

10.不要逼别人认错

承认错误虽然是件好事,但愿意承认错误的人毕竟很少。心理学家高伯特说,人们只在不关痛痒的旧事情上才“无伤大雅”地认错。这话虽然说来不胜幽默,但到底是事实。由此,也等于证明,你要别人认错,是一件蠢事。当然,那些在某种势力下被迫坦白认错,是例外的,因为那是违反人类本性的事。

既然认错的人如此之少,而争辩的目的也不外是想显出别人是错的,所以争辩就很不必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手法是,“把一种面临争辩的事情暂且搁下”,你不要小看这拖延的措施,原来它可以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功效,那是让别人有机会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大多数人在感觉事情未能解决时,总要自己花点时间来想一想的,如果错误确属自己,那么下一次你就要有所纠正,即使你口里没有承认错误。但这是不需要的,因为我们不一定非得听见别人念念有词地说:“我错了,我错了。”

有一位英国商人,他现在是某大公司经理,这家公司下面有很多代理商,常常写信向他投诉种种有关代理商与代理商之间的待遇不公平的事,要求公司方面解释,但是他的应付方法却是,把信塞进一个写着“待办”字样的文件柜里去。他说:“应该立刻予以答复,但我想起,如果答复就等于和他争辩,争辩的结果不外是对人说‘你错了’,这样不如索性暂时不理。”

事情的最后归结如何?他笑答:“我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这些‘待办’的信拿出来看看,又放回文件柜去,其中大部分的信在我第二次拿来看时,信里所谈的问题都已威力过去或已无须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