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哈德”(Jihad)一词是伊斯兰教的一个名词术语,一般读者可能不知其义。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吉哈德”被译为“Holv War”,汉语由此转译过来,叫做“圣战”。提到“圣战”,恐怕连街头小贩、乡间村夫,也耳熟能详——“圣战”不就是穆斯林的“武力传教”嘛,不就是“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嘛。那么,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到底什么是“吉哈德”?“吉哈德”是不是所谓的“圣战”?本文就此予以简要考释,并试图跳出西方文化语境,力求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对“吉哈德”予以解读,以期引起学术界对建立中国的“东方学”及“阿拉伯学”予以足够地关注和重视,浅陋谬误,在所难免,请读者诸君指正。
一、“吉哈德”的基本思想内涵
“吉哈德”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能力”、“耐力”、“尽力”、“竭力”、“努力”、“奋斗”等。而作为伊斯兰教的一个术语,则是指穆斯林为提升和实践自己的信仰,保卫自己的信仰和生命财产不受侵犯而进行的全身心的一种终生努力和奋斗,包含有非常广泛的含义。
首先,“吉哈德”是穆斯林戒除各种不良私欲、净化心灵、忍受磨难、提升信仰的一种全面的自律行为,它要求每个穆斯林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非礼勿思,非礼勿视,非礼勿为”,要战胜自己,坚决戒除诸如自私自大、吝啬贪婪、好逸恶劳、狂妄虚伪、纵欲好色等各种邪念和不良习性,努力培养慷慨仁慈、谦虚忠诚、勤奋进取、洁身自好的健康人格,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要终生不渝地追求知识,传播知识,追求真理,宣扬真理,捍卫真理,要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恪尽职守,忠诚坚韧。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古兰经》中说:“人性的确是怂恿人作恶的。”(12:53)“凡培养自己的灵性者,必定成功;凡戕害自己的灵性者,必定失败。”(91:9一10)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圣训中说:“我的使命是要完善人类的道德。”。他还强调对于自身的“吉哈德”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终生不能忽视的重大事务,一刻也不能松懈。圣训甚至将这种修身养性的自律称作“大吉哈德”,有一次,当圣门弟子们从战场上归来时,穆圣对他们说:“你们从小吉哈德转到了大吉哈德。”人们问道:“使者呵,什么是‘大吉哈德’?”穆圣说:“就是对自身的吉哈德。”因此,对自己终身不渝地修身自律,在伊斯兰教中就被称为文中圣训均引自该百科全书,不再一一注明。“大吉哈德”。
对自身的“吉哈德”,还包括对于自己家庭妻子儿女的教育和管束。溺爱妻儿是人类的天性,但在溺爱中,往往容易疏于教育而放任自流。因此,《古兰经》教导穆斯林说:“信士们呵!你们的妻子儿女,有一部分确是你们的敌人,故你们当谨防他们。”(64:14)也就是要严于教育,谨防妻儿而远善趋恶。
其次,“吉哈德”还要推己及人,而不能独善其身。每一个穆斯林都应当竭尽全力,劝善戒恶,主持公道。面对坏人坏事,要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不能袖手旁观,听之任之。要除暴扶弱,捍卫正义,面对强权暴政,不能委曲求全,缄口不语,要大义凛然,敢怒敢言。《古兰经》说:“你应凭智慧和善言而劝人遵循主道,你应当以最优美的态度与人辩论。”(16:125)又说:“你们应当对人说善言。”(2:83)又说:“善恶不是一样的。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那么,与你相仇者,忽然间会变得亲如密友。”(41:34)又说:“至仁主的仆人是在大地上谦逊而行的;当愚人们以恶言伤害他们的时候,他们说:和平!”(25:63)。圣训中还说:“向暴君直面进呈诤言是最好的吉哈德。”就是要秉公直言,不可助纣为虐。总之,导人于善,助人为乐,从善如流,疾恶如仇,或身体力行,或口诛笔伐,都属于“吉哈德”的范畴。
第三,伊斯兰教倡导和平,尊重异己,主张信仰自由,“伊斯兰”一词本意就含有“顺从真主、追求和平”的意思。穆斯林的问候语“赛俩目”也是和平的意思。《古兰经》中说:“对于宗教,绝无强迫。”(2:256)但伊斯兰教并不戒绝战争,当和平受到挑战和威胁,信仰自由、生命财产受到侵犯时,穆斯林必须起而抵抗,要抵御外侮,打击侵略,保卫和平,保卫信仰自由、生命财产不受侵犯,而不能坐以待毙。这是最狭义的“吉哈德”,又称“小吉哈德”。《古兰经》中说:“你们为主道而抵抗进攻你们的人,你们不要过分,因为真主必定不喜欢过分者。”(2:190)又说:“被进攻者,已获得反抗的许可,因为他们是受压迫的。”(22:39)圣训中说:“为保卫自己的财产而牺牲者是烈士,为保卫自己的生命而牺牲者是烈士,为保卫自己的家眷而牺牲者是烈士。”
这种保家卫国的“吉哈德”,并不一定是长期存在的,也不一定是人人都要参加的。对于这种“吉哈德”,伊斯兰教法学上一般认定为“副主命”,即只要有足以完成任务的部分人参与“吉哈德”,其他人就可不参加。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及必须照顾父母者也均不参加这种“吉哈德”。《古兰经》说:“衰弱者、害病者、无旅费者,他们不出征都无罪过。”(9:91)圣训中说:“妇女的最好吉哈德是成功的朝觐。”圣训中还记载:有人来对穆圣说:“我本想随你去出征,可是我母亲……”穆圣打断他的话说:“你呀!你母亲在世吗?”那人回答说是的,穆圣说:“你回去孝敬她吧!”
伊斯兰教法还认为,当整个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吉哈德”就不再是部分人的“副主命”,而是人人有份的全主命,就要全民皆兵,甚至妇女也要参加。在阿拉伯伊斯兰史上,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豪杰也是常有的。
另外,在这种狭义的“吉哈德”中,还包括为出征的战士捐献财物、救治伤员等各种支援前线的行动。可见,“吉哈德”是保家卫国的自卫行动。
在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经》中,提到“吉哈德”的地方共有32处,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已故北京大学教授、阿拉伯语及伊斯兰研究专家马坚先生的《古兰经》汉译本中,没有一处将“吉哈德”译为“圣战”,而全部译为“奋斗”。马坚先生不但精通阿拉伯语,对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有精深研究,而且还有深厚的国学素养。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马坚先生就将中国文化名著《论语》译成阿拉伯语。《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克己复礼为仁。”马先生译为“对自身的吉哈德”,没有对中华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精神的准确把握,是难有此译的。
综上所述,可见“吉哈德”是穆斯林弃恶扬善、积极进取、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一种人生理念,表达的是一种修身养性、劝善戒恶,维护正义、捍卫真理,反抗压迫、保卫和平的积极精神,其广泛深刻的内涵,绝非西方话语“圣战”一词所能表述,更不是“极端主义”或“暴力恐怖”的同义词。需要指出的是,人们之所以会将“吉哈德”与“暴力”、“恐怖”联系在一起,是由于传统“东方学”的曲解以及西方话语霸权长期以来铺天盖地的刻意误导所造成的,而个别穆斯林对“吉哈德”基本精神的偏激理解和极端做法,恰恰为这种误导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素材和口实。
二、“圣战”是西方文化的理念
西方人对于东方伊斯兰的解读从来就不曾到位,无意的误读和蓄意的歪曲一直延续至今,将“吉哈德”描述为穆斯林“武力传教”就是传统“东方学”的肆意歪曲的“杰作”之一。试看最新的《剑桥百科全书》对“吉哈德”的解释:
JIHAD:圣战,根据《可兰经》,穆斯林有义务反对拒绝伊斯兰教的人,必要时采取武装斗争形式,因此,“圣战”一词便被用来为伊斯兰教的扩张和防御作辩解的理由。
《古兰经》明明申言“对于宗教,绝无强迫”,在穆斯林的诸多义务中,从来没有将“反对拒绝伊斯兰教的人”作为义务。关于伊斯兰的信息,中国的广大受众大量接受的,也是这样的曲解和误导,这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实际上,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语境中,是不存在所谓“圣战”这种说法和理念的。“圣战”是西方的一种理念,也是西方曾经有过的历史,熟悉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长达两百年的“十字军”东侵战争,就是典型的“圣战”。1095年11月的一天,欧洲的大批封建领主、教士和骑士,集合在法国克莱蒙城郊外,教皇高举着《圣经》呼喊道:“上帝的孩子们!现在,在东方,有一个叫做什么伊斯兰教的异教徒们占领了圣地,他们是一群恶棍和魔鬼。主已经在召唤我们,到耶路撒冷去战斗,去消灭那些恶魔,去解放圣地!为解放圣地而战的人,他的灵魂将来都可以升入天国!教民们!那东方的国家,遍地是牛乳、羊乳和蜂蜜,黄金宝石随手可拾。谁到那里不会成为富翁呢?去吧,把十字架染红,作为你们的徽号,你们就是十字军,主会保佑你们无往而不胜的!”就这样,在教皇的直接鼓惑下,从1095年到1291年的近200年间,欧洲封建主、教士和骑士向伊斯兰东方前后发动了8次旨在解放“圣地”、“消灭异教徒”的“圣战”。当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后,立下谁先闯进某家,谁就是这家的主人的军规,于是疯狂的十字军士兵对全城进行大肆抢劫屠杀,在阿克萨清真寺,一万多无辜平民男女老幼全部被杀,血流成河,耶路撒冷城被洗劫一空。“十字军”东侵是在“圣战”的旗帜下进行掠夺财富的战争。西方列强在近代发动的大规模的殖民掠夺战争,也是打着向“野蛮东方”传播“神圣福音”、输送“进步文明”的旗号进行的,同样深受“圣战”精神的熏陶。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圣战”理念,并没有成为历史,就是在今日西方,“圣战”的理念仍然浸润着许多人的心灵,甚至在不少学者以及一些政治领导人的内心深处,也渗透着“圣战”的传统理念。西方学术界和政界精英人物们所抛出的“文明冲突论”、“新帝国论”以及“邪恶轴心论”等等论调,无不蕴涵着这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当美国向阿富汗发动“反恐战争”时,战争发动者的第一反映就是要发起一次新的“十字军”式的“圣战”(New Crusade),这一本能的反映是内心深处“圣战”思想的真实暴露,但在21世纪的今天,未免有点过于赤裸裸了,于是又改口搪塞,更换战争代号。再如,美英不顾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强烈反对,抛开联合国,向伊拉克发动大规模毫无法理的战争,战争发动者在开战讲话中更是大声高呼:“愿上帝保佑美国!”不过,战争的名义不再是中世纪“十字军”东侵时的“解放圣地”,而是“解放伊拉克人民”,那里诱人的财富也不再是“遍地的牛乳、羊乳、蜂蜜和黄金宝石”,而是“滚滚流淌的石油”,美英军队要“保护”伊拉克的油田不遭破坏。所有这些,无不说明西方的“圣战”理念至今犹存,而且还根深蒂固。
三、从中华文化的视阈和语境中解读“吉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