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化工原料矿。硫、磷、含钾岩石、化工灰岩、盐芒硝、天然碱、镁盐、重晶石、泥炭等。(6)建材类矿和其他非金属矿。云母、石棉、石墨、石膏、长石、石英岩、水晶、珍珠岩、沸石、蛭石、膨润土、大理石、花岗岩、建筑石材及各种粘土等。在这些矿产中,有30种矿的储量居全国前三位,其中煤炭、铝土、镓、铼、沸石、耐火粘土、铁矾土、水泥灰岩、制碱灰岩、建筑用灰岩、玻璃用砂岩、片麻岩、辉绿石等居全国第一位。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煤炭最富集的地区之一。煤炭探明储量达5000亿吨以上,占全国50%以上,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全国的“锅炉房”。煤炭资源不仅量大质优,还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达200亿t。全国探明储量的特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山西煤田早已闻名世界,全省40%的面积有煤炭分布,可说遍地是煤。其特点是品种齐全、煤质好、埋藏浅、开采便利,是建设全国煤炭能源基地的好地方,人称“煤都”。陕西省的煤炭资源也非常丰富,是黄土高原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明储量达2000亿t,有北部的神府煤田。据推测,从鄂尔多斯到秦岭是一个世界级大煤田。豫西、宁夏、甘肃的煤炭资源也较多。所以,黄土高原是我国名符其实的大煤海。除煤炭外,陕北延长和甘肃庆阳一带有丰富的石油分布,仅陕西境内石油的探明储量有4.6亿t,远景预测达11亿t以上,开采前景可观。陕北的靖边、定边还有丰富的天然气,其探明储量达2100亿m3,远景预测可达1万亿m3,为世界级大型内陆气田。现在正建设靖边至北京、西安、银川的输气管道,已展现宏伟的开发前景。铝土矿是黄土高原另一项居全国首位的矿产,其储量有10亿t以上,占全国一半多。以山西最多,达7.77亿t,占全国38以上。河南和陕西的铝土矿也很丰富。黄土高原的镓、铼、耐火粘土、铁矾土、珍珠岩、沸石、石灰岩、玻璃用砂岩、钛、镁盐、岩盐、蛭石等均在全国占有数一数二的地位。若将全国48种主要矿产储量折算成“潜在价值”(探明储量×回采率×市价)加以比较,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总值的48.8%。按人均值比较,黄土高原地区高出全国6.28倍,按单位面积丰度值比较,则高出全国7.5倍以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是黄土高原经济发展的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3.5森林资源
三千多年来,黄土高原植被变化轨迹为:西周以前及西周战国时期植被保持着天然状态,自东南向西北分别由落叶阔叶林、疏林灌丛草原、温带典型草原和温带荒漠化草原构成,不仅陇中、陕北南部、晋西有面积较大的森林分布,就是陕北北部的横山、白于山,甚至更北的秃尾河上游,晋西北山地森林分布也相当广,广大黄土丘陵地区呈现森林和草原相互交错的状况。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天然植被仍占较大比重,人类活动尚没有改变黄土高原的植被面貌。唐宋时期,关中平原、汾涑河流域已无天然森林,黄土丘陵、山地植被也遭到破坏,黄土高原北部沙漠开始扩张,自然环境处在恶化之中。黄土高原历史植被的毁灭性破坏主要在明清时期,造成了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但一千年来,更主要的原因则是人为开垦土地,人为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马正林推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率为53%,秦汉时期下降为42%,唐宋时期下降至32%,明清时期继续下降至4%。目前森林覆盖率12.0%,若去除灌木林和疏林,森林覆盖率仅6.1%。
所以,黄土高原濯濯童山主要是近600多年来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4黄土高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4.1植被稀少
区内植被稀少,特别是森林覆盖率很低,森林植被的缺乏,使区内景观变得单调,物种贫乏,各种生态系统失去了保护屏障,许多生态因子趋向于极端化,环境急剧恶化;在秦代以后的漫长时间里,毁林草、辟农田的行为一直延续至今,导致区内的原始植被损失殆尽,不但森林覆盖率很低,就连生态功能较弱的灌丛植被和草原植被,覆盖率也比较低。甘肃的东北部和宁夏南部的植被更少,而且正在向荒漠过渡。
4.2土壤侵蚀严重
据粗略考察,而今的黄土高原,沟道之多堪称世界之最,沟道纵横是黄土高原的一大自然景观。其沟壑密度一般在2km/km2~5km/km2以上,有些地方可达6km/km2~8km/km2以上。长于1km的沟道有30多万条,总长度达100万km以上。切割深度可达100~200m以上,地面裂度多在20%~50%左右,最高可达65%以上。这就是说,沟壑面积要占地表面积近三分之二。这些沟道都是山洪冲刷形成的,是洪水沟,其中80%以上属于干沟,无长流水。黄土高原沟道虽多,而水源比较少,径流贫乏。所以,现今黄土高原呈现出沟壑纵横密布、地面支离破碎的特殊地理景观。从742年到1980年的1200余年里,黄土高原侵蚀总量从11.6亿t增加到22.3亿t,其中,从742至1820年近1100年间,侵蚀量仅增加了1.7亿t,而1820至1980年相对短的160年时间里,侵蚀增加量达到了8.8亿t。另外,当人口增加量的比值为1∶2.7∶68.1时,年侵蚀增加量的比值为1∶6.37∶1.59。即1820年前,每增加1倍人口,年侵蚀量增加1倍;1820至1949年,每增加1倍人口,年侵蚀量增加6.37倍;1949至1980年,每增加1倍人口,年侵蚀量增加1.59倍,虽然倍数的增加下降,但土壤侵蚀量的绝对值却从1949年的16.3亿t增加到22.3亿t,增加了5.3亿t。大量地表沃土的流失,带走的N、P、K等营养元素的量超过了人工施入的量,从曲线的变化趋势看,除个别点有所出入外,人类活动干扰度与土壤侵蚀面积和土壤侵蚀模数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这表明土壤侵蚀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是相当敏感的。这就是人们力求通过人类活动的正向调控来达到防治土壤侵蚀目的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对水土流失进行生态分区治理的基本依据。
4.3自然灾害频繁
在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在半干旱地区,春旱几乎年年发生,夏旱和秋旱也经常出现,有些年份还出现虫害,风害和冻害也时有发生。
区内风沙活动十分频繁,年风沙日数达30~70天,其中4~6月最频繁,一般占全年大风日数的一半,常出现沙尘暴,年沙尘暴次数3~13次。尽管降雨稀少,但冰雹和暴雨频繁,往往一次冰雹就会使农作物颗粒无收;一场暴雨不仅造成大量土壤侵蚀,还可能导致严重财产损失和人畜伤亡。
4.4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
据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陕西、甘肃、宁夏荒漠化率分别是15.96%、50.62%、75.98%;草原退化率分别为58.55%、45.17%、97.37%。毛乌素沙漠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183.6万hm2,发展到70年代的230.8万hm2,80年代的305.5万hm2,90年代的382.5万hm2。沙地面积年扩展速率约为2.5%,陕西目前有沙化土地145.52万hm2,流动沙地20万hm2,且以每年3900%hm2的速度递增。1986到1999年的13年时间,陕西、甘肃沙化耕地面积分别为1.7万hm2、0.9万hm2,增幅为19.2%、6.5%;而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沙化采地面积分别增加了4.2万hm2、1.8万hm2、58.1万hm2、421.3万hm2,增幅分别为55.7%、18.1%、279.4%、85.5%。以陇东为例,该区草地以天然草场为主,天然草地面积占草地面积的92.43%。由于过度放牧及人类频繁的活动,使草场向次生化和荒漠化方向发展,重度退化草地面积达263935.22hm2,占该草地面积的18.25%;中度退化草地面积757819.48hm2,占草地总面积的52.4%,轻度退化草地面积341309.01hm2,占草地总面积的23.6%。草地退化、沙化,使牧草产量下降,优质牧草减少,杂草类和有毒有害植物不断增加。调查表明,在重度退化草地上,优质禾本科牧草减少89.3%,豆科牧草减少78.4%,杂草类增加70%以上。与此同时,干旱、风沙、暴雨、鼠害频繁,再加上无计划的采割、挖药等人为活动的破坏和对草地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导致草地持续退化。
由于黄土质地疏松,胶结力弱,在失去天然植被的保护后,风蚀和水蚀的危害作用突显出来,致使每年有1%~2%的农田发生沙化。因为当地盛行的强风可以吹走土壤中的黏粒,留下颗粒较大的沙粒,使土地沙化;夏季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对地面造成强烈的水蚀作用,特别是在坡耕地上,严重的土壤侵蚀带走黏粒,留下质量重的沙粒,造成土地沙化。土地沙化的后果是土地贫瘠化,草木难生,难以恢复。
在东部,大致以河曲、府谷、神木、鱼河堡、横山连线为界,该线东属于沙漠化正在发展区,线西属于沙漠化严重区。在西部,沿着一些风口,如靖边的杨桥畔,同心的清水河谷地,强烈发展的沙漠化土地沿一些沟谷两岸呈条带状分布。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草原和毛乌素沙地、宁夏河东沙地。另外在晋西北地区也有分布。沙漠化总面积112438km2,占当地总土地面积的54.3%,其中中度和重度沙漠化面积占沙漠化总面积的51.56%。
本章参考文献
[1]马润勇,彭建兵,刘利年,潘爱芳.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与黄土高原构造侵蚀.水土保持通报,2005,25(5):5~10
[2]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3]屈家树.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林业经济,2002,(10):36~38
[4]李光录,赵晓光,吴发启等.水土流失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5,10(增):28~33
[5]杨振,牛叔文,吴文恒.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文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6):12~128
[6]张希彪.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结构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2):190~195
[7]王应刚,张秋华,张峰.黄土高原北部地区生态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1):57~59
[8]李鑫.黄土高原北部风沙区土地沙漠化问题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17(1):133~137
多年以来,有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特别是应西部大开发的时代召唤,专门针对如何“重现黄土高原秀美山川”的研究更是达到了炙手可热的程度,其中不乏闪光的观点,成为构建黄土高原生态理论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叙述的方便起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