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上海五卅运动时,圣约翰校长卜舫济又开除爱国青年。李登辉仍应学生的要求,准予他们来复旦免试插班。他始终维护那些被教会大学无理开除的中国学生。李信奉基督教,而且与卜舫济有旧交。据闻卜舫济曾对一些中国教徒说:“清末李登辉回国后,‘圣约翰大学’特赠予名誉博士,这对他声望上很有帮助;但在每次学生骚动,‘圣约翰’整饬学风时,他总包庇那些野青年,一贯与‘圣约翰’为敌。这不是违背教义,为基督徒所极不应有的行为吗?”李登辉闻知后,对教友们说:“我爱宗教,我爱朋友,但我更爱祖国,更爱青年!”
李登辉办学最突出的缺点,是把美国大学的那些方式方法生搬硬套地搞到复旦里来。其次是长期拒不开放女禁,直到北伐打进上海以后。
李登辉一生培植出来的学生,数以万计,服务于各省各界的人才极多,仅就教育界而言,充任过大专校长的即有13人之多:竺可桢、胡敦复、郭任远、罗家伦、何世桢、程天放、吴南轩、章益、黄季陆、黄华表、曹惠群、裴复恒、章渊若,其中极大多数是复旦毕业生,少数是肄业生,个别是清末李兼教中国公学时的学生。
1947年,在李登辉追悼会上,复旦老校董颜惠庆说,“李氏终身从事教育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是华侨,在国外深感华侨备受压迫的痛苦;二是百年前耶鲁大学第一个中国毕业生容闳回国后,建议李鸿章‘教育救国’,主张选派学生出国留学(中国第一批官费生120名,就是由容闳率领出洋的),李先生受他‘教育救国论’的影响很大,但主张在国内多办大学,不必大批地出洋留学;三是李回国时严复在青年会讲《天演论》,南洋公学及爱国学社也都在主张维新改革。他受了时代环境的影响,就决心终身办学了。”
邵力子则说:“李先生爱国爱民,在清代主张赶办教育,提倡科学。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时,即主张团结牺牲,抗日救国,带头捐输整月薪资支援东北义勇军。抗战胜利后,他老人家又主张和平,临终前还期望祖国和平统一,繁荣富强,这正是爱国家、爱人民,时代精神的表现。李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不会离开我们的。”
14、1915年:榕城岁月
福建协和大学是旧中国14所著名教会大学之一,老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
“私立福建协和大学筹委会”由福州市基督教“三公会”(圣公会、美部会、美以美会)成立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校址原设于福州仓前观音井美丰银行内。
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世界基督教大会推举的高等教育委员会会长高绰博士来到“榕城”福州,与福建基督教六公会联议创办大学,几经酝酿、筹备,于民国四年(1915年)成立董事会,以俾益知为主席,推选庄才伟为首任校长,校名定为福建协和大学。
民国五年(1916年)二月,该校于福州仓前山租旧俄商茶行正式开课,将福州的英华、格致、三一及闽南的英华、寻源5个书院的高年级学生作为一年级学生,总数有81人,但不招收女生。老师专任者5人,兼任者4人。
民国六年(1917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承认协大是一所合格大学,并参照美国大学毕业生的管理办法,承认其毕业生同样可取得学士学位。翌年,美国罗氏基金董事会鉴于协大办学渐具规模,乃逐年指定一笔巨款,拨作添聘教授和购置设备之用。民国八年(1919年)一月,罗氏基金社拨助该校科学馆的建筑设备及常年维持费,并设科学讲座6名。庄校长之兄嫂亦捐建文学院一座,及逐年图书购置经费。
民国十一年(1922年),学校择定福州魁岐乡(今福州制药厂)为校址,于鼓山之麓、闽江之滨建筑新校舍。大小数十座饶有东方古典风味的精致建筑(主体楼房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内部结构为西式)峙立江东,背倚鼓山,面俯闽江之流,远山凝翠,江帆如画,为当时全国风景最优美的7所大学之一,不愧是一所实施大学教育的好学府。保存至今的协和大学校舍,为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近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例证。
民国十二年(1923年),庄伟才校长积劳病逝,由高智继任。民国十四年(1925年),文学院、科学馆及大小30座校舍先后落成,为纪念庄校长即以科学馆命其名。
民国十六年(1927年),校董事会改组,高校长辞职回美。校务收回国人自办,由校友林景润继任校长,并遵照国民政府颁布的私立大学规程报请立案。民国十七年(1928年)得何氏中国文化研究基金会的津助,扩充文学院各学系。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因协大只有文、理两科,不符合大学至少要有3个学院的规定,遂准以“私立福建协和学院”立案。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女生宿舍竣工,始兼收女性。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得福建省政府补助,添设农学与农业经济两个学系,开办农业试验场。民国二十六(1937年)并在邵武设立闽北农林试验场,作为发展农科学系的准备。这时,该校文学院共分文史、西哲、教育3学系;理学院共分生物、化学、医预、数理4学系。
抗战开始,福州地处沿海,深受日寇威胁,协大就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五月迁到闽北山城邵武。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五月日军撤离福州,八月宣告投降。抗战胜利,协大于十一月筹备复员,迁回福州。次年夏,文学院及其他各部房舍先后修建完成,并添建临时校舍如大礼堂、农学院办公厅及教职员住宅等计共5座,五月一日宣告复课。经过数月艰巨的工程重整之后,高山苍苍,流水泱泱,始重闻昔日弦歌。九月二日林景润校长休假赴美,十月二十日陈锡恩代校长及教师多人由美抵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一月六日林校长积劳成疾,卒于纽约。三月,校董会聘陈锡恩博士继任校长。六月底陈氏任期届满,赴美国加州大学复任,由校董会推杨昌栋博士代理校长。翌年十月杨请辞职,十二月校董会准杨休假,另组校政委员会主持校务。先后担任校政委员会主席的有林冠彬、郑德超、王调謦等教授。
福建协和大学是人才荟萃之所,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先后在此任教。如著名文学家、文论家、教育家叶圣陶、郭绍虞,名儒陈宝琛入室弟子陈易园,严复的哲嗣、著名教授严叔夏,著名考古学家、甲骨文专家董作宾,著名历史学家傅家麟,著名黄麻遗传学者卢浩然,著名动物学家、两栖爬行动物国际委员会委员丁汉波,著名微生物学家、“庆大霉素”发明者王岳,著名昆虫学家、博士生导师赵修复,以及著名学者陈文渊、陈锡恩、陈兴乐诸博士。
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办学35年,毕业生共有1300多人,为近、现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在科技、农业、教育各方面都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有郑作新(中国鸟类世界著名学者,曾被美国国务院聘为客座教授赴美讲学)、林兰英(著名半导体物理学家)、黄维垣(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唐仲璋(寄生虫专家,厦门大学教授)、唐崇惕(寄生虫专家、厦门大学教授);以及著名农业专家李来荣(原福建农学院院长,国际著名园艺学家)、张先光(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教授,进入“世界名人录”的著名禽病专家)等。
协和大学英文名为“福建基督教大学”,但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宗教教育趋于淡化,师生思想逐渐进步。民国十六年(1927年)一月,中共福州地委直接领导的进步团体“福建涤社”出版《收回教育权专号》,该校教授陈锡襄还主持筹备召开“福州各界反抗文化侵略大会”。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协大百余名师生举行抗日救亡大会。
20世纪30年代初,该校学生中就有共产党员组织读书会,进行革命活动。三十五年(1946年)十一月,中共协大支部在学校驻地魁岐乡举办民众夜校,吸收100多名青年参加学习,并培养一批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该校已有3个共产党支部,党员学生数十人。历来福州各校师生发动的爱国民主运动,该校都是主力之一。
1947年5月16日,协和大学学生自治会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经过周密策划,发动全校绝大部分学生计600余人,冲破国民党的威胁与重重阻挠,组织福州市有史以来人数最多、声势浩大的“三反”(“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散发《告福州市民书》。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市区台江、小桥、洋头口,穿过南门兜,一路直达鼓楼的国民党省政府,向当局递交《请愿书》。沿途群情激奋,受到广大市民欢迎,有的纷纷加入游行队伍。此举也得到福州各大专院校学生的声援和支持。
195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教育部决定接办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将两校合并成立福州大学,此为老福州大学。两校合并暨福州大学成立典礼,于此年4月12日在福州魁岐原协大举行。新成立的福州大学领导机构为校务委员会,由许彧青任主任,严叔夏、王世静任副主任。
当时,原私立福建协和大学校区内设福州大学农学院。下年,厦门大学农学院并入福州大学农学院,统称为福建农学院。1958年该校从魁岐迁往西郊梅峰,原协和大学校舍由铁路部门使用。1994年福建农学院更名为福建农业大学,2000年10月由福建农业大学、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福建农林大学。1953年福州大学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数年后新福州大学另建),1972年福建师范学院改名福建师范大学。
15、1916年:未名湖第一个主人
燕京大学是20世纪上半叶4个美英基督教差会在北京开办的一所著名教会大学,旧中国的14所教会大学之一,其中燕京大学与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等是最著名、办学成就最卓著的几所。
燕京大学的前身是美、英两国教会在北京创办的3所教会学校:华北协和女子大学、通州协和大学与汇文大学。1916年,美国美以美会、公理会、美北长老会,英国伦敦会将这3所学校合并,初名“北京大学”,最近是在北京城里的盔甲厂。由于是不同的教会合办、不同的学校合并,所以起初管理非常混乱,一直没有满意的校长,直到1919年“中国通”司徒雷登出任校长,才开始有了转变。
其时五四运动刚刚结束。司徒雷登家族是著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他后来还成为美国驻华大使。他上任后,立即对学校进行了改革,并把校名改为燕京大学,成为燕京的创始人和最佳校长(还是干得最久的一位,从1919年直到1946年,长达27年)。当年“学生志愿参加海外传教运动”的领袖罗伯特·史庇尔就认为:“司徒雷登深切了解中国,于在华传教人士中对中国青年最具影响力,而且才华与学养出众,思想开朗,中外人士都心仪其人。”包括基督教青年会国际协会副总干事布鲁克曼也认为,他是不二人选。
随后司徒雷登开始寻找新校址,建设新校区,并在老朋友哈利·卢斯博士(他的儿子后来创办了著名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帮助下向社会各界募捐集资。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校成为当时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和最有成就的大学之一。在教学思想上,该校不强调基督教教育,实行自由教学与研究,要求燕大的学生既中国化又国际化。
1921年,凭着司徒出色的口才和交际能力,学校仅以6万块大洋的价格,在北京西郊海淀购买到前清亲王赐园(当时的主人是山西督军陈树藩),聘建筑设计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建造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一所校园。
燕京大学的校园,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1921~1926年,曾为多座在华教会大学进行过设计的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1877~1954年)接受聘请,为燕京大学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建筑群全部都采用中国古典宫殿的式样。
燕京大学的东西轴线以玉泉山塔为对景,从校友门经石拱桥、华表(取自圆明园废墟),方院两侧是九开间的庑殿顶建筑——穆楼和民主楼,正面是歇山顶的贝公楼(行政楼),两侧是宗教楼和图书馆;沿中轴线继续向东,一直到未名湖中的思义亭,湖畔还有博雅塔、临湖轩。东部以未名湖为界,分为北部的男院和南部的女院。男院包括德、才、均、备4幢男生宿舍以及华氏体育馆。女院沿一条南北轴线,分布适楼、南北阁、女生宿舍和鲍氏体育馆。
燕京大学建筑群在外部尽量模仿中国古典建筑,在内部使用功能方面则尽量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暖气、热水、抽水马桶、浴缸、饮水喷泉等。
1926年,燕京大学正式迁址于此地。从1929年起,燕京正式设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总共有近20个系,规模显赫,气势宏大,典雅华美,湖光塔影,教学蔚然成风。
燕京大学于1924年筹办的新闻系,在旧中国时期是首屈一指的,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受过系统教育的新闻工作者,是亚洲“第一所完全的新闻系”。她与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民间报纸、在民国时期影响极大、大力标举“四不”(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坚持文人论政、文章报国,被视为“中国现代史上自由主义思想之堡垒”的《大公报》关系密切,渊源很深,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该报的中坚人物(如朱启平、蒋荫恩、萧乾等)多是出自燕京,而且许多知名《大公报》人(如胡政之、王芸生、张琴南等)又曾到燕京任教,对该报风格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国的大学校长,往往把学校里知名教授的数量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司徒雷登也是如此。在燕京大学初创时期,他延请到了刘廷芳、洪业两位名师,在他们的协助及影响下,一大批学术大师纷纷奔赴燕京,到20世纪20年代末,燕园之内已经是名师云集,国文系有顾随、容庚、郭绍虞、俞平伯、周作人、郑振铎等人,历史系则有陈垣、邓文如、顾颉刚等人,哲学系则有张东荪等名宿……后来还有吴雷川、陆志韦、许地山、邓之诚、赵紫宸、吴文藻、高名凯、“美国佬”斯诺等,从而提升了燕京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名师出高徒,雷洁琼、冰心、费孝通等,都是那一时期的学生。
1930年,高中尚未毕业、完全靠自学成才的苏州人钱穆,因顾颉刚的鼎力相荐,来到燕京大学任国文系讲师。不久,大学者钱穆又转去北大、清华、北师大任教,与胡适并称为“北胡南钱”。此后是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后到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今并于香港中文大学),收留战乱流离的学生。今人称赞他是中国最后一位文化宗师、古典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