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成功你找我
2466500000020

第20章 推荐故事(1)

一、事业的起点(尚明元口述)

1979年,安徽省某国营棉织厂的一辆卡车,在经过河南某地时,抛锚了。时值寒冬腊月,一场大雪即将来临。在这个远离城市,找不到招待所,也找不到饭店的偏远小镇外,司机和随车同行的两个业务员和供销科长一筹莫展。当时那个年代,可不像今天这样方便,汽车也很少。公路上半天都看不到一辆汽车,车坏了都是司机自己修。学驾驶、修车要学几年,而不是今天的人一两个月就开车,坏了找别人修理。

可那辆车,从下午修到天黑,仍不见开动起来,几个人是又冷又饿。年关在即,几个人归心似箭,前面还有1000多里的路,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在供销领域工作的业务员的艰辛和苦楚。而就是这时,离卡车抛锚不远处的一户人家的男主人,见到这辆车已经修了半天时间仍不见好,天色又将晚,便热情地去与他们打招呼,关心地询问他们修到何时能修好,要不先到自己家里歇一会儿,吃一点热乎乎东西,他担心他们一直没有吃饭。这正是几个人求之不得的,连连说:“谢谢,谢谢,今天遇上好人了。”

就这样,几个人去这个姓宗的中年男人的家。这位热心肠的农民,招呼大家烤火,让媳妇给大伙烧热水,洗脸洗手,让儿子去镇上打酒、买花生米,为大伙炖了一锅筒子骨白萝卜。今天我们看来,这点东西算不上什么;但在当时,在那个暴风雪前的那个晚上,这锅筒子骨炖白萝卜那可不是寻常的滋味。虽然那不沾一点肉的骨头,才几分钱一斤,可它的味道并不差,足以使这几个采购员和司机美美饱餐一顿,那个滋味令他们永生难忘。

河南农民的那份厚道心肠,打动了这几个工人。姓宗的说,自己非常羡慕工人老大哥;不过,今天让他看到的是,老大哥要干好自己的工作,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而他们只是一个劲地答道:“是的,非常感谢!非常感谢!”酒足饭饱之后,车子很快修好了。大家开玩笑地说:多亏了这顿酒。

这几个工人没有对这位农民做什么感恩,因为他们不知道将来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路过这里。给钱!农民不要。他们只好一个劲地说:“谢谢!”那姓宗的农民,也是一直在说:“不用谢!不用谢!”跟见多识广的工人老大哥在一起喝酒,长了不少见识,应该谢谢他们才是。

三年后,当年的那几位工人有幸再次路过这里,找到了那位姓宗的农民。农民兄弟见这些人至今还记得他,非常感激,又买酒买骨头炸花生,招待大家。酒桌上彼此感到格外亲切。酒喝了一大半,这几个业务员给农民出主意,让他筹一点钱。他们可以帮他,买处理的旧机械废棉纱,保证他能挣上一笔钱,绝不比工人差。

就这样,这位姓宗的农民,一年后,就发了财。当人们还在热衷于议论万元户时,他已是百万富翁。别人议论百万富翁,有产者、中产阶级时,他早已积累了亿万家财,他到底挣了多少钱,人们并不清楚。他宗家现在是不折不扣的大户人家,当地的人常以夸张的口气对外人说,宗家的钱足够买通任何官员,他家的儿子曾端着猎枪指着别人说,打死你,你就算死了也白死。大不了我就拿几十万元出来消灾。这是别人造谣,但在人们的感觉中,他宗家仿佛也富可敌国了。一个没有什么聪明才智的农民,为什么可以发达?为何可以积累起亿万家产?原因很简单,起步比别人早。后来的人要追上他,要花几年的时间,他之所以能发迹、有发达的机会,那是因为他做人诚实。有一个善良的心,愿意帮助别人,他因为感动了别人,才有了这个机会。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与文涛有些相似之处。这个故事,能打动尚明元,并牢牢记在心里的原因是,他们彼此之间也有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赶在别人的前面。如果你想成功,不必过多考虑技术、市场、资金,做在前面最关键。因为这个时候,你可能没有竞争对手,你非常容易做大。如果你非要等到你认为技术、市场、资金各方面条件都成熟时,别人已经成功了。无论你作了怎样的准备,在一个已经足够强大、有足够实力的对手面前,你很难有所作为。

所以说,很多时候,抢在别人之前,可以决定一切。成功有时只需一个条件就够了,而不是非要等到所有的成熟条件,才可以成功。

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文涛口述)

2007年末的一天,我在办公室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电视中的一条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内容是鲁迅文学在常州颁奖,其中一个获奖者,居然是我的一个非常熟悉的作家,我感到十分震惊。因为有几年没有与他见面了,春节前我与老朋友见面,就打听他的近况,想讨论一下他为何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因为我自以为,自己的水平应该在他之上。然而,文学上的成就与名声都不如他。

我一提他,朋友们都感慨万分。20年前,我们一同从事文学创作;现在大家虽然都是作家协会的会员,但基本上都属于默默无闻的状态。有的在出版社工作,有的在文联、文化局工作。只有亦若(化名),在文学上算是功成名就,斩获颇丰。在当今这个难得发现伟大作家的年代,亦若风头正劲,大有成为某领域领军人物的味道。可大家说,他的成功,不仅限于文学领域,他也是一个亿万富翁;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得益于其事业上的成功。如今,他的豪宅里经常是高朋满座。五星级的宾馆里长年开房,接待新老朋友,开流水宴席。据说还花了3000万元在北京二环里买了一座四合院。你近几年只顾律师事务所的事务,远离文学事业,远离文学朋友,自然在这方面孤陋寡闻。亦若不仅勤奋创作,在做生意的同时,常常赞助文学活动,在他们省里的文学圈子里,口碑极好。听到这些,我思前顾后,亦若近几年来创作进步可不小。他的故事,对年轻朋友们会有很大的启发。

亦若出身农民家庭。1986年高中毕业。因家庭贫困,读的学校很差,全校两年才有一个考上大学。他本人在读书上,也没有什么天分,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差的学生。中学毕业那年,没有考上任何学校,毕业就意味着回家种田。不过,他并不甘于自己落后的现状,他朝自己想得到的方面去努力,做了一名文学爱好者。这是20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有志青年唯一可选择的路。尤其是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年轻朋友,在感到前途渺茫时,所能看到的一线希望。

1981年亦若开始文学创作,1984年才发表了一个“豆腐块”大的小文章,这几百字的小文章,也是老师多次指导、反复修改的结果。亦若是文学爱好者,应该也尝尽了其中的艰辛,他持之以恒地追求,文学上有了成就。当年省作协改变了他的命运。为响应文学青年的创作热情,省作协成立了一个文学爱好者协会。没有人给一分钱经费,仅靠文学爱好者每月的两元钱会费维持活动。由于缺钱,协会没有提供办公地点,在省作协附近,每月花50元租了一间农民的房子就干起来。没钱发工资,所以也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出油印会刊、筹备协会活动都是协会的骨干利用业余的时间干的。为了招一个固定的工作人员,协会理事们与作协会长商量后,在一期油印会刊上发一个启事:寻找愿意自带生活费、免工资、为协会做收发信件杂务的文学爱好者。

作为文学爱好者的亦若,看到这条消息后,尽管家里很穷,他还是带了200斤大米,来到协会做义务工。虽说他仅仅是一名义务工。但对文学创作来说,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他每天都有机会见到各地来的文学爱好者。有了当面向一些小有成绩的老文学爱好者请教的机会,有机会参与会刊编选工作。更重要的是他每天都要看大量的由各地会员寄来的作品。尽管90%的作品,变成钢板刻字的机会都没有,但许多作品中能看到一两句生动的描写,一小段精彩的句子,这些都对他提高创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他从中获得了许多营养,更重要的是全国各地刊物举办的文学大奖赛,都会邀请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省青年文学爱好者协会参加。作为协会推荐的参赛的作者都有露脸发表作品的机会。在作者、编委、协会理事都不稳定的协会里,慢慢地亦若成了最重要的人物。他是会长最信得过的助手,从而有机会参赛,不停地发表作品,到渐渐地开始获奖,在文坛上小有名气。这前后经过了十多年漫长的过程。以亦若的文学基础和天赋,如果不是在协会从事收发信函这样的工作,他绝对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本人当年就看好这个机会,只因社领导提拔我做了广告部的主任,对前途充满信心,不可能舍去主任的职位而去全身心投入文学事业。现在看来,我当时对前途是有正确眼光的。起点低的工作。往往蕴藏着更远大的前程。

亦若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鉴于他的实际困难,领导不忍他长期喝粥吃咸菜,开始发一定数额的生活费。以后,又开始发生活补助,慢慢地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人们总以为文人很穷或者很清高,不会弄钱。其实这是错误的,文人有许多人们想象不到的财路。比方说以协会的名义或与某刊物合作的名义,搞一个大奖赛或设一个什么青年文库、发一个证书等等,足以使这些人腰缠万贯。后来,政府明确规定这类活动不准收费,一个大奖赛的组织者仅凭邮票一项收入就挣了20万。因为他规定,如参赛者要求组委会回函,要支付邮资。如此一句话,就让无数文学爱好者,成倍地在参赛作品中夹带邮资和现金。这种事如果你不亲眼目睹,令人难以相信,文学发烧友的热情难以估量。

亦若在协会干了5年之后,虽然有了一点名气,在生活上仍然不富裕。而此时,生财有道的会长,作为对亦若多年努力的奖励,把一条已快走到头的财路让给了他,告诉他如何去美术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订购挂历,又如何将这些挂历推销给各县市文化馆,让他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在1993年全国挂历市场泛滥成灾之后,亦若已在全国文化界、教育界积累了广阔的人脉。他为人谦虚、吃苦耐劳,为许多著名的作家、文联与作协的领导,鞍前马后地跑腿办事。从不以名人自居,始终将自己定位在收发员这个位置上。在文学爱好者协会拆编停止活动后,他在作协仍然帮着大伙跑腿办事,他的这种态度,在文人相轻、互不买账的文化人圈子里是最闪光的地方。

1994年,亦若为了谋生,放弃了挂历生意,改做教辅,倾其所有一搏。而省作协的领导、许多文化名人,在这个关键时刻,都热心地帮他介绍主管教育界的老朋友、老同事、老关系,给他介绍一流的教辅编辑团队。他的教辅书,因编撰水平高,作者名气大,又有了强大的推荐队伍和教育资源,一把火了起来。据说,每年都有几千万进账。

他本人在赚了钱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热情支持赞助文学活动,文学笔会广交朋友,最终成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名利双收。他是不可多见的、最值得肯定的成功者。

三、时间改变一切(胡开友文)

文选和新友广告公司,合作了儿童健康食品、黑色食品、太太食品等一系列广告之后,便去看许哲。许正在学校忙于开设“新宗教”的讲座。他见到文选说:“我这里有一个女孩,因家庭变故面临辍学,让她给你当兼职助理吧!有了她能保证你有创新的欲望,是个难得的女孩,人见人爱,她会让你感到满足,将来你一定会感谢我。”

这听起来,似乎是乘人之危,文选拒绝了。许哲很沮丧。文说现在不需要助理,这事以后再说吧。

回到饭店,服务员石小姐来到他的房间,讨东西吃。文选便委托她,帮忙租个房子,他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长期住下来。她说可以,让文选明天多买一点好吃的东西。

没出两天,石小姐就找到了出租的房子,并带文选见房主面谈。一见面才发现,房主是文选过去的朋友汪佳格,都感到很意外。汪女士对他说,这是丈夫的公房,现在丈夫去了美国,几年以后才会回来,既然他们有缘,房子就借给他用,租金就免了。文选坚持要付房租,汪佳格诚恳地说:“在道义上,她应该帮助文,过去没给他帮什么忙,心里很过意不去,她有这份诚心,房子不过是一件小事。”

事情就这样定了。他搬进去之后,想给石剑丽小费。以前对他们服务员,他都是如此,只因石和他熟了,不肯接,总是找他要吃的。文选决定请她出去玩一天,让她吃个够。还送了她一些礼物。

第二天,石很早就来了,说是帮助他添置用品、布置房间。她出身工人家庭,对日常生活的杂务很熟悉,可给他当一个好参谋。石仍然像过去一样,拿到钥匙就不放手,把汪女士交出的钥匙,给了文一套。其余两套全在她手上,并半真半假地说,给文当保姆,她跟饭店的同事都是这么说的。文说,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这石板头的住宅楼毕竟不同饭店。头两天还不觉得,第三天便感到不对劲。当石像过去一样,坐在他床上的时候,那种意义好像已不一样了。石好像并无觉察,帮他干了两天活,文就带她去麦当劳、酒楼、水上餐厅。过了一个礼拜,石便建议,把海鲜买回来,自己动手做,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结果,文陪她逛了半天市场,石像主人一样买这买那,包括她喜爱的零食。在一个小摊上,她买了一些餐巾纸,还买了两包卫生巾,文跟在身后付账。回来后,文给自己倒了一杯水,石感觉特别好,让他再倒一杯。她坐在沙发椅上,蹬掉了高跟鞋,一手拿着蛋糕往口里送,一手撩起了黑色的短裙,用手慢慢地将皮肤色的丝筒袜往下搓。看着她白晃晃的肉色,文选心里发慌,她搓下了筒袜,然后伸出捏蛋糕的那只手的小拇指,勾住袜底,把卷在一起的袜子重新拉直,搭在扶手上,再换另一只手,去搓另一只腿。

石身体很好,丰满匀称的大腿更是有无穷的魅力。今年已是二十九岁,但那张长方形圆角的脸,看上去像二十一二岁。在文的面前,她一直都是随便的,一切好像都会自然而来。她常直言不讳地问文,一年到底挣多少钱,是否寄钱回老家。这么多钱,怎么花得掉。

半个月的时间,这个两室一厅里,到处都留下了她的痕迹,她的拖鞋、她的皮包、她的茶具及化妆品。并且,把另一间房也收拾好了,说那是她的房间。文喜欢她来打扰,又担心她把问题想得太深。在感情上,文是一个泥古的人。每当他和石剑丽在一起时,便很容易引发他对过去的回忆,想起家乡的小镇,想到那些共同生活了近十年情同兄妹的同学。从石的身上,他寻找往日的女同学身影,有意无意地拿她们作一番比较。但他很清楚,与小城镇的女孩相比,生长在大城市的女孩,在对待朋友和感情上,恐怕很难忠实到愚昧的地步,他不可能对石寄予很高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