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宋朝
2459600000002

第2章 “弱宋”不弱(1)

“弱宋”的君王世系

在很多人的心中,谈及宋朝,立刻就会想到两个词——羸弱。

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总是摆脱不了被外族侵略的局面。它们的主要敌人是辽国(也称之为契丹)、西夏、金国和蒙古,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这种局面就没有改变过。

公元959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派自己的心腹赵匡胤作为归德节度使驻扎在宋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但是他并不知道赵匡胤的野心。第二年年初,还在上朝的柴宗训接到了一封百里急报,奏折上写着一个让他大吃一惊的消息:辽国和北汉合兵攻击后周的边关。其实这是假消息,因为这是赵匡胤为了给自己制造机会所捏造的。他不仅骗了柴宗训,还借用了辽国和北汉的名义。要知道,自从唐朝末年,辽国一直就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所以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辽国都有一种惧怕的情绪。慌了神的柴宗训立刻传令给赵匡胤,让他赶紧带兵前去支援,这无疑是给了赵匡胤更多的兵马。以至于刚刚抵达陈桥驿这个地方之后,赵匡胤就反了,回师东京,建立宋朝,废黜柴宗训,降封他为郑王。

赵匡胤经历过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场面,他太了解一个动荡的局势会给国家带来什么,也明白一个武将如果拥有太多的兵力,那代表着什么,他自己不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吗?

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建立一个以什么为主的国家,这不是一个小问题。所以赵匡胤没少花费心思,他从前面的几个朝代学到了许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说,宋朝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规矩,都是赵匡胤在位时期制定下来的,在此之后的几代宋朝皇帝,也都是延续了赵匡胤的几条祖训并严格遵守。

他削夺了武官的权力,从而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使宋朝没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问题。赵匡胤大力兴办儒学,增加科举录取的名额。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会比较安定和公平,文学、哲学、美术、科技、教育等也比较发达。但重文轻武也导致宋朝军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战争多以败仗收场。

在每个朝代都是如此,开国之君往往能够决定一个朝代的走向。这就好比是盖一个楼,开国之君就如同地基建造者,然而这个朝代今后是否能够成功地发展,那也得看后来者是否能够持续发展。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宋太宗赵炅(原名赵匡义,为了避讳赵匡胤之名,改做赵光义。即位后改为赵炅),但他的名声却非常不好,甚至有“窃国大盗”之称,为什么这样说呢?

宋朝的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有人情味的皇帝,就连他推翻的后周的亡国之君柴宗训,都能在他的照顾之下得到善终,这在历史上都是比较难得的事情。可是在历史上,似乎有这样一条铁一般的定律——“好人不长命”,赵匡胤就是如此,他在位仅仅17个年头,就在公元976年,稀里糊涂地死去了。

《宋史》中关于赵匡胤之死只有短短的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可是在民间,赵匡胤的死亡却被演绎出了多种版本。由于赵匡胤的死亡太过突然,而在他过世之后,最大的受益人就是赵光义,所以就成全了一段“千古之谜”。

除了宋太宗的即位是个谜团之外,在其他方面,宋太宗都还是一位非常合格的皇帝,甚至在很多地方,比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做得还要出色:

他重新夺回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治权。自从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之后,华夏地区就在长达两个世纪之内处于诸侯割据的局面之中,可以说这一片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随着宋太宗的统一,他们也算是长叹了一口气,总算是能过上安稳日子了!

更加坚定了宋太祖制定的“文以治国、武以安邦”的治国方针。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因此,宋太宗也可以称得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大力发展经济、减免苛捐杂税、兴修水利、劝奖农桑这一系列的措施,让饱受战争创伤的地区很快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并且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完成了最初的经济积累,为今后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997年,宋太宗过世,随即登上皇位的就是那个比较昏庸的宋真宗赵恒。在浏览他的生平事迹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笔莫过于“澶渊之盟”,最英明的决定就是重用了一代名相——寇准。不过,他还有一件事情可以引以为傲,就是他写下了那首非常有名的《励学篇》。

宋真宗在位期间,生活奢侈无度,致力于封祀之事,粉饰太平,广建宫观,劳民伤财,一度使得大宋朝形成内忧外患之势。他过世之后,皇位传到了宋仁宗赵祯手里。宋仁宗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比较轰轰烈烈,开创了“仁宗盛治”,重用范仲淹,并且积极地开展了“庆历新政”;在军事上,成功地平了南蛮侬智高的叛乱和西夏的挑衅。

仁宗死后,接替即位的是英宗赵曙。他在位时间比较短,仅有5年的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之内,想要在政绩上有所作为,估计有点悬。不过总体来说,宋英宗也是个有想法的皇帝,奈何命太短。

宋神宗赵顼,这是宋朝历史上影响力较大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20年。

估计宋神宗也想象不到,这一次的变法,竟然成了“元祐党争”的源头,而“元祐党争”也成为宋哲宗赵煦在位15年之中最大的事情。

宋哲宗之后,即位的就是大家公认的宋朝最昏庸的皇帝宋徽宗赵佶。提到这个宋徽宗,就不得不多说几句,正如章惇那句“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的话一样,咱们说的也没什么好话。宋徽宗在位期间,重用童贯、蔡京等奸臣,而自己也是贪图享受,把好端端的一个大宋王朝断送在自己的手中,不仅如此,还发生了“靖康之耻”。尽管他是一个伟大的文艺家,但不等于他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帝王。

在大宋最危急的时刻,宋徽宗选择将自己的皇位让给太子来坐,也就是后来的宋钦宗赵桓。这也是个非常倒霉的皇帝,稀里糊涂地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还没有坐稳几年,就被金国掠走了,而他和父亲宋徽宗自然也就成为了北宋的亡国之君。

金国在掠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的时候,有一个漏网之鱼,这就是康王赵构。在躲避了金国的追杀之后,他在南方建立起另一个政权,也就是南宋,而康王自然也就成为了宋高宗。这个宋高宗,心里想的只有一条,就是如何能够在南方安稳下来,并没有想过要到金国去解救父亲宋徽宗和哥哥宋钦宗。关于这一点,也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污点。第二个污点,自然就是岳飞之死。

宋高宗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在他老了的时候,就将皇位让给了宋孝宗赵昚。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宋朝进入到一个相对兴盛的时期。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下定决心要收复中原,于是就展开了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北伐战争。然而这一次的北伐仍旧以失败而告终,逼不得已的宋孝宗和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

随着年纪的增大,宋孝宗对政事越来越不上心,也产生了退位的想法,然而他定下的太子人选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因为他选择了一个精神有些问题的孩子作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光宗赵惇。这个宋光宗在位时间比较短,因为他日益疯癫,不仅大臣们看不过眼,就连太皇太后都觉得过分。于是太皇太后下旨,让宋光宗的儿子赵扩即位,也就是历史上的宋宁宗。这个宋宁宗虽然不是精神病,但是不够聪明,在位期间,朝政一直被两名权臣——韩侂胄和史弥远操控。

宋宁宗有8个儿子,但都夭折,无奈之下只好立沂王的儿子赵竑为太子,但权相史弥远矫诏立赵昀为帝,也就是后来的宋理宗。宋理宗继位的前10年都是在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一直到1233年史弥远死后才开始亲政。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了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执政后期,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1234年,南宋联合蒙古国灭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宋理宗只有一个儿子赵维,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他只得立自己的侄子赵禥为太子,是为宋度宗。这个宋度宗在位的时候,恰好是蒙古大军大举南侵的时候,而他也只是一味地荒淫无度。

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4岁的宋恭帝赵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年号德祐。由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军国大权依然在贾似道之手。宋恭帝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在蒙古大军的南侵之中,他被蒙古军队掳走。

一国之君都已经被人家掳走了,但是南宋有很多非常有气节的人,他们为了反抗元朝(那时候的蒙古已经建立了元朝的政权)的暴力统治,纷纷揭竿起义。在陆秀夫等人的拥护下,宋度宗的长子、宋恭帝的哥哥赵昰被立为宋端宗。然而这个皇帝仅仅在位3年,就在战争中死去。

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赵昺,也被称为帝昺,在位时间仅仅一年,年仅8岁,死在崖山海战之中。自此之后,南宋彻底灭亡。

纵观整个大宋王朝,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很多人一直在说,南宋是如何如何羸弱,但是这个“弱者”却也有强大的一面。比如它的经济、它的政治制度,甚至在某一阶段的军事实力,都是强大的,这些我们都会在今后的小节中细细道来。

刑不上大夫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或许在上学的时候,这首诗就出现在课本中的某一册,或者出现在某些课外读物上面。如果都没有仔细看过,那这两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肯定出现在某些小说之中,被你无意之间看到了。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人,而且是一个在宋朝有着至高无上权力的人,他叫赵恒,就是宋真宗。

这首《励学篇》是宋真宗最著名的诗作之一,尽管这篇诗作之中尽显一个皇帝的浪漫情怀,却也十分写实。在宋朝,文人的地位达到了古代的一个高峰,正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在宋朝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如果你是个才学满腹的才子,又能够幸运地穿越,那我首先要推荐的就是宋朝。因为在宋朝,文官的地位非常之高,就算是你出言忤逆了当朝天子,放心好了,皇帝绝对不会因为恼羞成怒就要了你的小命。更不会因为你非法出版了一些过激言论,就要定你一个满门抄斩,在清朝那种因为一首诗就被杀头的“文字狱”,在宋朝你绝对看不到。

宋朝的文官可以放肆到什么程度,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很多人都说宋朝最昏庸的皇帝,非宋徽宗莫属,那好,我们就说他的一个故事来听:

宋徽宗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对文官非常之好,甚至还有虚心纳谏的一面,绝无半点昏君的样子。

在宋朝,皇帝上朝的时候,这文武百官都可以在大殿之上畅所欲言,可能是根据一件事情,也有可能是针对某一种现象,总之是什么时候说完了,什么时候散会。

有一天,宋徽宗上朝,这文武百官们照旧是针对各种朝政之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官员突然站出来,要弹劾大太监童贯。

这大太监童贯,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童贯是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是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是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的宦官,是唯一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宦官。

想要弹劾童贯,这需要不小的勇气,这个官员就很有胆量。在大殿之上,他开始了长篇大论、引经据典,大有皇上你不听我的就誓不罢休的架势。那时的宋徽宗刚刚登基不久,尚不昏庸,所以也就一直坐在龙椅上,耐着性子听。

一般来说,皇帝上朝都是从早上就开始了,这朝廷会议到中午就会结束,毕竟皇上也得回去吃饭啊。结果这个大臣一看皇帝肯听自己阐述观点,心里一高兴,就忘记了时间。从早上说到中午、从中午说到了晚上,眼看着就要夕阳西下了,旁边的文武百官一个个早就饿蔫儿了。

宋徽宗也早就饿了,可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开口,可眼看太阳都要下山了,他这天子也该下班了吧,于是就一挥手打断了大臣的侃侃而谈说:“爱卿啊,你看大家都累了一天了,你有什么话不如明天再说吧。”

这也就是宋徽宗给这个大臣一个台阶,可谁知道这大臣不仅胆子大,还没眼力见儿,他上前一步,拱手说:“皇上,请听微臣直言——”

“别直言了,朕饿了!”宋徽宗也顾不上自己是当朝天子了,直接就驳了这位大臣的面子。

要说身为一个皇帝,能在百官面前,直接说自己饿了的,古今中外估计也没几个。不过宋徽宗并不是一个非常注重这些的人,这些我们会在下文说到。说完这句话之后,宋徽宗就站起身来,准备离开。可这位大臣正说在兴头上,看到皇帝要离开,连君臣之礼都不顾了,上前一步,就抓住了皇帝的袖子。

皇上一看也急了,心里想着,这个大臣也太不知礼数了,一点面子都不给我留,胆敢上前来拉扯朕的衣袖。就在两个人拉扯的时候,只听得“刺啦”一声,皇帝的袖子竟然被撕了一道口子。这下子,皇上的脸再也挂不住了,于是他大喝一声:“这成何体统?你有话就说,撕朕袖子,这算怎么档子事儿啊?”

旁边的诸位大臣被皇帝这一声怒吼全部都吓得跪在地上,而那位“罪魁祸首”却岿然不动地站在那里,非常勇敢地看着皇帝。要说不佩服这个大臣,那绝对是假话,中国古代有多少臣子都是因为忤逆了天子而被斩首的,又有多少臣子是因为和皇帝争个面红耳赤,而最终被赶出了庙堂的?可是在“刑不上大夫”的宋朝,即便是在昏庸无比的宋徽宗面前,这个大臣依旧是直言面对。

如果有一个人这样拽着你的衣袖,还把你最心爱的一件衣服撕了一道口子,估计你心里也会很生气吧,更何况被撕了袖子的人还是个皇上。所以说,宋徽宗此时心里别提多恼火了,他的脸色自然也不好看。

这个大臣也觉得自己有些过了,可是这话只能趁热打铁,如果此时放弃了,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机会。于是他上前一步说:“陛下不惜衣服撕碎,臣子我何惜粉身碎骨报答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