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宋朝
2459600000011

第11章 钱,更多的钱(5)

宋真宗一听,也觉得言之有理,可是毕竟自己的性命重要啊,他还是偏向于毕士安的说法。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辽军已经杀到了东京城外。这个消息传来,不仅吓到了宋真宗,同样也吓到了宋朝的诸多官员。

古往今来,若是被敌军逼到了城外,皇帝往往都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丢卒保车,比如清朝末年的皇帝;另一种则是坚守到底,比如明朝末年的皇帝。面对这样的困境,宋真宗还没有表态,朝廷中的几位大臣就已经坐不住了。

当时的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建议真宗逃往升州,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建议真宗避难成都。好像宋朝所有时代的大臣都只会建议皇帝临阵脱逃,而不去真正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

宋真宗这才感觉自己是如此的孤立无援,身边的人几乎都在劝他逃走,让他做宋朝第一个弃城逃跑的皇帝,可是又有谁能够知道他的心思呢?就在这个时候,他想到了寇准,那个曾经坚决让他御驾亲征的宰相,于是他找来寇准,非常认真地询问他的意见。寇准看宋真宗也是玩真的了,于是说道:“将献此二策之人斩首祭旗,然后北伐。倘若采用此二策,则人心崩溃,敌骑将大举深入,天下岂能保有?”

此时的宋真宗也觉得一旦军事重镇大名府失守,整个河朔地区都将不保,于是就想派一位重臣去镇守。寇准趁机推荐了王钦若,在真宗召见的时候,寇准没等其他人开口就抢先说道:“现在不是臣子辞难之时,参政(王钦若)当体此意!”王钦若实在无法再推辞了,只能前往赴任判大名府兼都部署之职。

告急的边报继续不断传到京城,寇准故意先压下一些,等到一定数量了就一次性地交给真宗。这给真宗的感觉就是告急文书非常的多,马上征询宰执们的意见。寇准当时就表示只能御驾亲征,这次毕士安也不再反对,而是投了重要的赞成票。

1004年十二月,宋真宗御驾亲征,还没到澶州,北宋御营里又开始流传南幸金陵的谣言,听得宋真宗是忧心忡忡,甚至开始觉得自己御驾亲征是倒霉的开始。

看着宋真宗开始动摇,寇准连忙说:“事到如今,只可进尺,不可退寸。若回辇数步,则全军尽溃,敌趁其后,则金陵亦不可到矣。”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劝谏说:“御营将士多为北人,如若南幸,一旦有变,恐怕要出大乱子。”宋真宗这才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必须要御驾亲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澶州,因古时有名叫澶渊的湖泊而得名,州治南北跨越黄河,南城大而北城小。当时辽军屯驻在北城下,因此南城比北城安全,可是宋军主力基本都部署在北城。大部分大臣都认为皇帝只需要在北城做做亲征姿态就可以了,宋真宗自然也是这样认为的。寇准却在这个时候站出来重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皇上你必须御驾亲征,必须去前线!

可是宋真宗怕死,就算他是真龙天子,也和寻常人一样,只有一条命。看着皇帝这样暧昧的态度,殿前都指挥使高琼甚至说:“如果陛下不过河,河北百姓如丧父母!”

宋真宗听完之后愣住了,或许他没有想到到底去不去前线和那些百姓有什么关系,又或者他认为自己是不是到前线,对战事并没有那么重要的影响。听到高琼这样说,自然有大臣会站出来摆一些所谓的“君臣之礼”。签署枢密院事冯拯就站出来,说高琼说话不知分寸,丝毫不顾忌“君臣之礼”!

高琼冷笑一声道:“你以文章升任二府,如今敌骑当前,你还指责我说话无理,你何不赋诗一首勇退敌骑呢?”

这句话无疑是给当时在场的所有文官一个下马威,也是对宋朝文官武官地位不平等的一个控诉。

说完就命令卫士们护卫真宗前往澶州北城,真宗这才来到黄河北岸,接见并慰劳将士。当将士们在城下见到黄罗伞盖时,万岁之声响彻云霄,宋军士气为之一振。巡视完毕,真宗将北城的军事交给寇准全权处理,自己回到了南城的行宫里。寇准在北城号令严明,将士畏服。真宗还派人偷偷去探视寇准的动静,当知道寇准和下属还在喝酒行乐时,真宗释然地说:“寇准如此,吾复何忧。”

其实真宗不知道,这是寇准故意做给他看的,就是为了能让皇帝安心。寇准在澶渊之役中处变不惊、力挽狂澜的表现,百年后史家就评论说:“当时若无寇准,天下南北之分久矣。”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寇准的努力,“建炎南渡”可能就会提早100多年!

宋朝和辽国就这样在一条黄河的南北进行了对峙,由于宋真宗御驾亲征,军兵们士气大振,这让辽国感到了一些压力,似乎宋朝的士兵有些不一样了。当然,辽国的打击还不仅如此,辽军先锋大将萧挞凛亲自在两军阵前观察地形,结果被宋军在城上的床子弩一箭射死。萧挞凛是辽军中智勇双全的著名主将之一,他的死对辽军的打击是非常巨大的。萧太后在他的灵车前痛哭哀悼,并为其辍朝五日。

按理说,经受了这样沉重打击的辽国,应该没有什么筹码和宋朝进行议和。可是这个宋真宗本来就没想着要攻打辽国,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赶紧把辽国军队打发出自己的土地。所以当他听到辽国太后派原北宋的降将王继忠到宋营商谈议和之事的时候,也不想想自己现在占据优势,直接就答应了。

辽方提出了要求归还周世宗夺取的瓦桥关以南的领土,此时的宋真宗也明白了,自己是占据优势,于是也挺直了腰板,明确表示:“可以袭用汉代以玉帛给单于的故事,若是要求土地,则必决战到底。”

寇准一听,连忙站出来对皇上说,既然辽国如此过分,不如就趁着这次的优势,直接歼灭辽国主力部队,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够夺回“燕云十六州”,还能够确保百年无事。可是宋真宗哪有这样的魄力,就连御驾亲征都是被寇准连哄带骗的,让他出兵,简直是难上之难。看到宋真宗已经无心恋战,寇准只好退而求其次,他单独召见了奉命去议和的大臣曹利用,说:“皇上让你去议和,可有密旨?”

曹利用回答说:“皇上说了,如果双方都能达成和平,可以出资百万。”

寇准听后非常严厉地说:“虽有圣意,可如果超过30万,回来我要你脑袋!”

寇准毕竟是当朝宰相,他的话还是很有作用的。经过了双方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之后,终于签订了一系列的合约:

(1)宋朝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

(2)宋真宗尊辽萧太后为叔母,辽圣宗称真宗为兄,宋辽为兄弟之国;

(3)双方各守边界,不得侵犯;

(4)双方不得收留对方的叛变人员;

(5)双方不得构筑针对对方的军事设施;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据说当曹利用签订条约回朝面圣的时候,宋真宗一听是曹利用回来了,连忙召见。可是见到曹利用之后,又面露难色,他很担心辽国狮子大开口,要个几百万、几千万。他问道:“对方要多少?”

曹利用笑了笑,伸出了3个手指。

宋真宗叹了一口气说:“300万,有点多了,不过要是能够解决问题,300万就300万吧。”

曹利用连忙说:“不是300万,是30万。”

这下子,宋真宗高兴坏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赶紧签订了合约,生怕辽国反悔。和谈一成功,宋真宗马上就离开了澶州这个是非之地,逃回了汴京那个温柔乡。殊不知这一次议和寒了多少中原抗辽志士的心啊,通过议和辽国不胜而胜,宋朝不败而败……

在谈论“澶渊之盟”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认为,宋真宗昏庸,寇准倒了八辈子血霉,跟了这样一个没有胆色的皇帝,甚至把这个条约看做是宋朝的奇耻大辱。

其实认为这是耻辱的原因,无外乎觉得辽国是外族。可是如果跳开民族这个概念的话,我们再来看看“澶渊之盟”对于宋朝本身的影响。

宋朝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发达的经济,与它稳定的环境是脱不开关系的,如果一旦和辽国开战,势必要将大宋王朝的黎民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此其一;其二,在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了,就陕西一个区域之内的军费就要2000万贯,还是和平时期的,如果要是开战的话,就要翻倍,光是这笔军费的投入就已经超过了宋朝给辽国的岁币。只要你会算术,那就能知道究竟是给岁币赚了,还是打仗赚了。

在“澶渊之盟”之中,宋朝和辽国还签订了关于商业贸易的一些条约。辽国地处北方,很多物资都是奇缺的,比如丝绸、粮食、铁器、瓷器,这些恰恰又都是宋朝多产的东西。宋朝送给辽国30万的岁币,却能够从辽国赚回几百万的利润,这种“明亏暗赚”的方法也让宋朝越来越富裕。这笔买卖,宋朝做得漂亮!